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总结和介绍城市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城市生态旅游的主要参与者的角度,以上海居民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研。结果显示,上海居民的旅游意识和消费行为相对成熟,体现出对自然生态类景观和游憩空间的明显偏好;约76%的被调查者认可在城市中开展生态旅游,在对不同生态旅游活动的内容的认可度方面,发现活动的消耗性与认可度成反比,符合生态旅游的基本原则;尽管70.94%的受访者在旅游过程中愿意承担生态责任,但其中51.92%以自身经济效用不受影响为前提,因此,上海居民在环境意识和生态责任的感知态度方面仍然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2.
郑州城市生态旅游空间构建与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给城市旅游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寻找一种基于生态和谐的旅游方式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分析郑州城市生态旅游发展的意义、优势条件和旅游空间结构,从网络、板块以及环城游憩带3个方面构建郑州城市生态旅游的基本体系,并提出发展郑州城市生态旅游必须注重加大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实施城市旅游承载量管理、增强城市生态保护意识、进行旅游与其他资源整合、打造生态旅游精品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3.
河南省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协调发展的SWOT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河南省生态旅游资源及贫困区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生态旅游与精准扶贫协调发展状况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旅游区和贫困地区具有地域重叠性与发展目标一致性的特点;拥有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生态旅游资源空间分布广的优势,也有政府、企业和公众等可持续发展意识总体较淡薄、外向度评价较低、旅游接待条件薄弱的劣势,具有政府大力支持、贫困区居民发展旅游热情高涨的机遇,还有外部资金介入导致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利益不对等、不合理的旅游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相矛盾的威胁。未来应通过深化完善管理机制、合理定位战略方向、充分论证规划方案、依托当地资源、慎重平衡利益分配等对策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4.
珠海市生态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珠海市的生态旅游资源、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开发生态旅游的优势条件,认为目前珠海市的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发展存在一定问题,生态旅游开发应注重科学定位,以生态旅游作为珠海市的旅游品牌,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海洋海岛和生态城市特色;加强保护意识,优化旅游生态环境;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发展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5.
论旅游地生态旅游文化系统之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的核心目标之一.从系统论和文化生态学的角度对生态旅游主、客体构成问题进行了重点的分析,认为生态旅游系统中主体构成包括生态旅游者、非生态旅游者、旅游经营者和旅游属地居民;客体构成包括生态旅游地的自然本底景观和旅游地的风景景观.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包含旅游景区生态和谐子系统(物质层次)和人对旅游地景观的心灵认知和感悟子系统(精神层次)的生态旅游文化系统,并指出该系统中存在的5种能量信息互动关系和关系介质-生态旅游体验.通过该研究的归总以期推进研究者和管理者对生态旅游文化构成的探讨,将学术界和非学术界对生态旅游的观点相互结合并促使生态旅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景观生态学与生态旅游规划管理   总被引:84,自引:4,他引:84  
现代地理学与生态学结合下产生的景观生态学,正在不断地发现和拓展其应用领域。目前其对生态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从旅游供给方、旅游需求方和二者的综合层次三个方面定义生态旅游的基础上,强调生态旅游的空间范围和生态内涵,初步探讨了景观生态学在生态旅游上述三个方面尤其是生态旅游规划管理中的应用。景观的结构与功能、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景观多样性与稳定性以及景观变化等景观生态学理论,可以作为生态旅游规划管理的理论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7.
艾丁湖北景区旅游环境容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干旱区平原湖泊的旅游开发越来越多,其旅游环境容量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以干旱区典型的艾丁湖旅游区为研究案例,利用旅游环境容量静态模型(包括旅游资源空间容量、旅游生态容量、旅游经济承载容量以及旅游地居民心理承载容量等测算模型)以及"木桶原理"理论对艾丁湖北景区环境容量进行定量预测。最终得出结论:艾丁湖北景区最终的旅游环境容量主要取决于旅游资源空间容量;而依据"木桶原理",滨水景点作为旅游资源空间容量的瓶颈,成为整个旅游景区发展的关键因素,为艾丁湖生态旅游的建设规划和持续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提出了初步的旅游容量测算标准,为干旱区平原湖泊的生态旅游持续开发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8.
黄静波  范香花  肖海平  杨洪 《地理研究》2014,33(10):1919-1927
生态旅游兼有环境保护和经济创收作用,是落实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对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居民的生态旅游认知、态度、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的整合结构模型,以湘粤赣边界国家风景名胜区——东江湖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取一手数据资料,并借助SPSS 15.0、AMOS 7.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显示:① 修正模型解释了生态旅游参与行为90.7%的变异量,模型预测力较强;② 生态旅游认知可直接影响参与行为,影响路径系数为0.374;③ 生态旅游认知分别以生态旅游态度和参与意向为中介对参与行为形成间接影响,并由此得出提高居民生态旅游参与度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借助 CiteSpace软件,选取CNKI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对1992-2016年间中国乡村旅游研究文献分析发现:虽然乡村旅游研究文献众多,但尚未形成紧密的学术团队,学者相互认可度较低;研究机构学术合作网络较为松散。在时间序列上,25年来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可划分为萌芽阶段(1992-1998年)、初步多元化阶段(1999-2005年)、快速多元化阶段(2006-2012年)和深入研究阶段(2013年-)。在研究内容上,政策导向性明显,研究主题紧跟国家政策变化呈现多样性;经济视角是主线,发展对策、模式类研究成果较多;生态理念贯穿始终,学界对乡村生态旅游一直较为重视。整体来说,学科研究呈现经济学、社会学、地理学、农学等多学科参与的特征;研究价值诉求从以消费者为主逐步转向社区居民,全面人文关怀凸显;最近几年,学者结合现实问题对乡村旅游发展及研究反思增多。今后,从问题出发开展多学科、多技术和多机构合作,对乡村旅游存在的哲学基础和基本理论,产业转型升级及土地利用等现实问题,新型城市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地社会空间问题以及多样化发展的对策探索等方面的研究将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兼有环境保护和经济创收作用,是落实禁止开发区功能定位的重要途径。社区居民是生态旅游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居民旅游参与行为对当地生态旅游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构建居民的生态旅游认知、态度、参与意向和参与行为的整合结构模型,以湘粤赣边界国家风景名胜区——东江湖的居民为调查对象,获取一手数据资料,并借助SPSS 15.0、AMOS 7.0等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研究显示:1修正模型解释了生态旅游参与行为90.7%的变异量,模型预测力较强;2生态旅游认知可直接影响参与行为,影响路径系数为0.374;3生态旅游认知分别以生态旅游态度和参与意向为中介对参与行为形成间接影响,并由此得出提高居民生态旅游参与度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乡村旅游的发展必然会对乡村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产生影响.以2006年9-11月在上海、南京两城市所作的700份问卷调查资料为基础,利用SPSS和Excel软件,定量分析了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的感知.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影响正面感知强于负面感知;可分为中立者(37.3%)、理性支持者(37.8%)和矛盾支持者(24.9%)3类,支持者多于中立者;人口学特征不同,其感知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2.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空间分异格局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城市不仅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也是目前中国主要的旅游客流产生地,以中国国内旅游抽样调查资料中的39个城市为空间单元,选取18项指标,运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中国城市居民的潜在出游力进行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到中国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①城市经济实力、城市规模辐射、城市规模集聚、城市人口素质等是影响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的四个主要因子;②中国城市居民潜在出游力的空间分异格局为“四、三、二、四”,即39个城市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存在北京、上海、广深三个极点,沿海与内陆两大城市居民出游潜力空间分异带,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渝四大游客流产地;③经过与城市居民的实际出游力进行相关分析,模型得到了充分验证。城市居民整体出游力空间分异格局的研究对旅游目的地的营销、各地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半干旱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充分考虑生态资源的脆弱性和特殊性,生态旅游活动的适宜性研究可促进对生态脆弱区旅游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利用.提出一套基于AHP-PROMETHEE-GIS的半干旱地区生态旅游活动适宜性分析框架,并在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沙漠公园大泉片区进行实验.根据适宜性分析框架,得出适合进行各类生态旅游活动的潜在区...  相似文献   

14.
南京市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感知及旅游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基于SPSS软件的统计分析法,以南京市为例,从城市居民感知视角考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从旅游偏好、旅游频率和空间分布等方面探讨城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行为特征,并进一步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知晓度、居民对各乡村旅游点开发水平的感知与其空间分布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及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总体印象与旅游频率之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南京市乡村旅游发展的有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董瑞杰  董治宝  吴晋峰 《中国沙漠》2014,34(4):1177-1183
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是旅游资源开发的前提,特别在沙漠旅游领域更应如此。本研究基于对沙漠旅游的影响因素——沙漠旅游资源、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分析,构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指标体系,从而提出了一套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评价方法,并对中国8个典型沙漠旅游景区生态旅游适宜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沙漠旅游景区的生态旅游适宜度都比较低,大部分属于中适宜、低适宜2个水平。最后讨论了沙漠生态旅游适宜度的评价方法及沙漠旅游资源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6.
基于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协同发展的视角,分析了城市旅游核心与边缘空间结构形成机制,并以上海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的旅游产品价格、旅游交通服务价格与服务次数、城市居民居址到RBD与到城市旅游边缘区的距离、城市人口等因素对城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及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并指出上海市旅游核心边缘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机制为: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旅游资源的空间互补特性、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旅游产品价格竞争上的优势、上海城市旅游核心区与边缘区之间快速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及上海城市旅游边缘区人口的增加等。  相似文献   

17.
Willingness to Pay (WTP), Willingness to Work (WTW) and Willingness to Accept Compensation (WTA) are the three quantitative criteria for assessing local ecological asset values for the social aspects of ecosystem services and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contribute to and receive compensation for tourism ecology.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are to estimate the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y, work and accept compensation for conservation at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s’ attitude towards tourism ecology and the ecological assets of the National Park based on a standard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dichotomous choice 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 (CVM) was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willingness. The survey conducted in 2018 collected WTP, WTW, WTA, socio-demFographical information, social trust and resident perceptions toward tourism impacts and relevant management strategies from 244 residents in two counties. Based on generalized linear modeling, income and education level are important for residents’ WTP and WTA, but other soc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gender and age, do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The social trust is found to be a significant factor on residents’ willingness, despite the limitation on education level. Also, government fund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sidents’ inclination to WTP, WTW and WTA, but the support levels differ among the two counties due to geographical and social heterogeneities. The estimated WTP, WTW and WTA for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in 2018 were 1.2448×10 7 yuan, 1.247×10 6 hours and 2.3232×10 7 yuan yr -1 based on the survey and published demographics. This study, for the first time, estimates the WTP, WTW and WTA for the Sanjiangyuan National Park and informs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managers and policy makers. Ultimately, to maintain the long-term benefits arising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mpensation should be specifically tailored and site-dependent, and development measures based on local resources should be adopted by governments to actively support eco-tourism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8.
在遗产地生态移民能否实现生态保护、改善民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多赢是遗产研究者、决策者和居民共同关注的问题。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法对新疆天山的4个移民社区进行调研,从居民感知和满意度的角度评估移民效果。结果表明:(1)居民对经济、心理正面影响反对率高,社会影响感知存在分歧,环境正面影响赞成率高。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明显,但居民收入、生活质量改善不大,社区归属感弱。(2) 居民满意度偏低。(3) 不同人口学特征、旅游依存度的居民感知及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从事旅游业的居民收入和满意度最高,旅游富民作用和不足兼有。(4) 与定居民族比,游牧民族在移民后生产生活方式变化更大。最后,提出改善居民经济条件,加强其知识、技能培训,社区赋权,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