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通过对2007年12月至2014年7月德令哈尕海井气氡的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同一个观测点,不同脱气装置会产生出不同的观测结果;冷水井和温泉井用同一脱气装置,所观测到的数据也不相同;脱气装置出气口和仪器进气口之间的气管距离越短越好,过长容易引起氡值的不稳定。针对德令哈地震台尕海井气氡数据长年不可用,数据变化不稳定且幅度大的实际情况,对脱气装置进行反复试验、改造,研制完成的脱气装置在尕海气氡观测中获得良好效果,气氡整点观测值稳定,数据变化形态在5 Bq/L之内,数据真实可靠,无超差,研究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在盘一井数字化气氡观测过程中,脱气装置经过两次改进,但出现的各种干扰因素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应用效果一般。为了减少脱气装置对气氡观测的干扰,提高观测数据质量,盘锦台改进制作了新型喷射负压式脱气装置,经过近7个月的试验研究,有效地减少脱气装置在气氡观测中的干扰,解决了氡观测脱气装置稳定性难题,这也进一步提高了气氡观测数据的内在质量。可为国内地震台站观测(水质矿化度高的观测井口)提供脱气装置制作、观测经验,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针对SD-3A自动仪器连续数字化自动观测这一技术的基础环节存在的诸多问题,通过对湟源麻尼台的脱气装置进行了反复试验、改造,最终研制完成的脱气装置在麻尼台气氡观测中获得良好效果,改造后数据动态变化明显,整点观测值的离散度明显减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为了改进盘一井气氡的自动脱气效果,去除干扰,提高观测资料质量,2015年11月3日盘锦地震台对气氡脱气装置进行改造实验。通过应用中国地震局流体学科组许秋龙研制的气氡脱气装置替换掉原来的脱气装置,截至2016年9月已取得近10个月的观测数据。分析了观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进行了相应的改进,改进后观测数据不再受气温、气压的干扰,流量干扰与漏气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九江二井大流量的特点,开展井口装置改造,数字化氡观测数据得到显著提升。本文通过设计实验,采用新型恒流装置、脱气装置与P2000测氡仪组成的观测系统定量研究水流量对数字化氡观测数据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氡观测值与水流量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6.
野外简易脱气装置简介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根据水力学原理结合水氡在实验室分析中水样鼓泡脱气的方法 ,进行了大量的野外试验 ,研制开发了野外简易脱气装置。通过几个月的试观测 ,脱气装置气流稳定 ,脱气效率高 ,完全可以满足自动化观测仪器对气量的需求。该装置解决了地下水化学在野外冷水泉无法进行气体观测的难题 ,而且制作简单、费用低廉 ,非常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7.
气氡观测脱气装置改造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SD-3A自动仪器是“九五”期间中国地震局研制的自动测氡仪器,其脱气装置需要根据观测点的具体情况自行设计、制造。为此,笔者通过对武都殿沟泉脱气装置反复试验、改造,研制完成的脱气装置在武都气氡观测中获得良好效果:整点观测值的离散度明显减小,在6个月中(2002年2月至7月)有101个值超过3倍的均方差,降低到(2003年2月至7月)超过3倍的均方差的数值为零,观测值日变化幅度从几千Bq/L,降低到100Bq/L左右。。  相似文献   

8.
利用新增一台同型号SD-3A型自动测氡仪进行新老仪器间对比观测实验,通过改变不同引水管、脱气装置、引水管流量等方式来找出影响气氡观测结果的主要因素.通过半年的对比观测实验,共取得对比观测数据4 433组,根据对比观测实验1至实验5对出水点A的观测结果显示,主测仪器和对比观测仪器对出水点A的观测结果同步,说明主测仪器工作正常,这也与历次标定检查结果一致.而日常监测所测得的低氡值及大幅度动态变化是泉点自身观测采样氡含量变化的正常反映.  相似文献   

9.
使用姑咱海子泉气氡观测数据,分析在不同脱气—集气(溅落式和自吸式)装置下观测数据的地震前兆异常反映。溅落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无空气混入,脱气效率较低,但地震前气氡观测异常明显;自吸式脱气装置在脱气过程中有大量空气混入,脱气效率相对较高,在地震前气氡异常不明显。分析认为:①空气混入起到稀释作用,致使气氡含量降低;②脱气装置前放置恒水位槽,将地震前泉水深部自然逸出气体释放,造成异常信息减少。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川05井在2011年完成"十五"数字化改造后,水位整点观测值长期受到气汞仪抽气干扰。2017年将原来的溅落式脱气装置更换为自吸气鼓泡脱气装置,并对整个气路进行了改造。通过对改造后7个月的各项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抽气干扰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11.
泰安台压容差应变仪1991年投入观测以来,为确保资料正常、连续,对井上仪器,探头引线及井下探头3个环节的干扰因素进行了排除工作。整点值资料已连续4年,缺数不超过48小时,采用多种方法判定异常,发现改进的多道维纳滤波方法处理的资料,对400km范围内的中旨地震有明显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12.
通过实验和数学统计,对地电观测的探测深度和布极方向作了探讨,认为在实际观测时如选取合适的探测深度并合理布设观测装置,可以提高观测资料“震电”异常的幅度和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地下水位潮汐观测资料的Nakai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昭栋  高玉斌 《内陆地震》1992,6(3):274-280
推导了改进后的Nakai拟合法计算公式,利用改进后的Nakai拟合法,对山东商河、威海、莒南和兖州四口水井的观测数据进行预处理,然后对资料进行了调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经过这种方法预处理后的观测数据分析精度普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怀来地震台伸缩仪观测中存在一种干扰,此干扰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干扰变化幅度每年基本相当.本文就引起此干扰的因素、干扰机理展开讨论与分析,并提出一种消除此干扰的方法,剔除怀来地震台伸缩仪数字化观测资料中的干扰后,发现与地震的对应关系较好,提高了地震观测资料分析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15.
分析环境潮湿对洞体应变观测仪器的危害及成因,介绍防潮措施及相关技术,开发新型防潮装置。对泾县地震台伸缩仪实施防潮处理,观测数据明显改善,显示防潮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6.
乐都地震台前兆观测干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乐都地震台2008年1月~2013年10月各前兆测项所受到的环境、人为、观测技术系统和其他干扰进行了分析,调查、了解各类干扰产生的原因及记录特征,有助于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提高资料的使用价值和地震前兆异常的识别能力。  相似文献   

17.
旨在介绍在对辽宁省地震监测中心的多个应用系统的高度提炼下,通过WEBgIS构建地震快速反应系统的整个过程。本文简要叙述了系统的主要开发目标,介绍了系统的软件架构和功能设计,阐述了使用网络技术和开源组件实现本系统的方法,总结了系统特点。  相似文献   

18.
樊晓春  沈红会  李伟  夏忠  吴帆  袁慎杰 《地震》2020,40(4):144-155
为了提高地电阻率观测抑制地铁干扰的能力, 江宁台新建了多孔垂向地电阻率观测。 在观测中探讨完善了装置系数计算方法, 解决了缺数问题, 并通过比较同测区井下和垂向地电阻率观测数据, 得出如下结论: ① 垂向观测由于布极方式较为特殊, 其年变化幅度大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同等极距; ② 与井下地电阻率观测相比, 垂向地电阻率观测信噪比更高, 具备更好的抗地铁干扰能力, 以期为地电观测抗干扰的方法和技术应用提供基础; ③ 垂向地电阻率观测建设中, 可能需要重视电极的位置固定。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保山滇十四井水位观测点模拟与数字化并行观测资料的对比分析,说明该井的模拟与数字观测数据内在质量接近,数据相关性好,数据的变化形态及地震同震响应特征相似。数字化观测有干扰小、信息及时、仪器易维护的优点,认为该井数字化观测可以取代模拟观测。  相似文献   

20.
利用改进后的差值法对鲁西流动地磁网十年的复测资料进行了数据处理,绘制了平均地磁场强度差值曲线。结合本区和震源区的地质构造,对流动地磁3次异常变化和周围中强地震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