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胚胎培养液中可溶性的白细胞抗原-G(Soluble Human Leukocyte Antigen-G,sHLA-G)的表达与早期胚胎发育的关系及其对IVF-ET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留取第3天移植及冷冻后的胚胎培养液,将微滴装入EP管置于-80冻存。ELISA法检测sHLA-G的表达水平。结果优质胚胎对应胚胎培养液中优质胚胎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优质胚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妊娠组胚胎培养液中sHLA-G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非妊娠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培养液中sHLA-G的表达水平与早期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妊娠率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胚胎质量及妊娠结局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特发性不育对精子、胚胎染色体及其辅助生殖结局影响。方法实验组中132例特发性不育患者患者作为实验组,正常生育组50例男性纳入对照组。同时通过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对以上2组患者精液进行精子非整倍体检测,并对通过常规体外受精周期中受精的第3天的废弃胚胎进行胚胎染色体分析。分析以上两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着床率、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指标。结果特发性不育患者的DNA精子非整体率(5.75±0.51)%高于正常生育患者组(3.64±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不育患者的胚胎染色体完全正常率45.00(36/80)小于正常生育患者组63.95(55/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发性不育患者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植入率、妊娠率与正常生育患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男特发性不育患者的流产18.18(2/11)高于正常生育患者组10.53(2/19),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特发性不育患者精子、胚胎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增加,且特发性不育对辅助生殖结局也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当前精子形态对体外受精(IVF)的影响尚存争议,本研究重点评估精子顶体形态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果的评测价值。方法选择生殖中心181对IVF-ET治疗夫妇,按精子顶体完整率PAI值分为3组,A组(PAI40%)22个周期,B组(40%≤PAI70%)136个周期,C组(PAI≥70%)23个周期。比较各组间的受精率、正常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以及新鲜移植周期的胚胎种植率、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等指标。结果三组间的正常受精率有差异,C组(83.55%±37.62)的正常受精率均显著高于A组(63.09%±24.54)和B组(68.99%±32.69)(P0.05)。C组(68.57%±30.73)和B组(66.62%±30.66)的优胚率显著高于A组(53.36%±34.74)(P0.05)。各组间新鲜移植周期的生化妊娠率、临床妊娠率、种植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常规IVF-ET中,精子顶体形态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卵子的受精率,但与胚胎质量、妊娠结局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与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后妊娠丢失相关的临床因素,为降低妊娠丢失提供指导。方法应用Epidata软件,对192例经IVF-ET妊娠的患者(82例足月分娩,110例早期妊娠丢失)的临床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妊娠丢失组男性不孕所占比例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分别为32.7%与15.9%,P0.05),输卵管因素不孕所占比例显著低于足月产组(分别为54.5%与79.3%,P0.05),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在妊娠丢失组所占比例高于足月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妊娠丢失组月经第二天的基础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与LH的比值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分别为2.6±0.21 IU/L和2.0±0.11 IU/L,P0.05)。妊娠丢失组促性腺激素的使用剂量显著高于足月产组(分别为2820±120IU与2295±150IU,P0.05)。妊娠丢失组可移植胚胎数和优质胚胎数均少于足月产组(P0.05)。结论男性不孕因素、高的基础血清FSH/LH比值及高促性腺激素的用量与早期妊娠丢失有关,纠正这些因素可能降低早期妊娠丢失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胚胎培养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水平高低与胚胎发育潜能临床妊娠结局的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于2018年1~12月来柳州市妇幼保健院生殖研究中心接受体外受精及胚胎移植(in vitrofertilization and embryo transfe,IVF-ET)治疗的60例患者,依据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hCG在患者第3天胚胎培养液中水平高低,比较妊娠患者与未妊娠患者hCG在胚胎培养液中水平差异。结果妊娠组患者HCG为(1.45±0.12)IU/L,高于未妊娠组患者hCG(1.07±0.14)IU/L,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培养液中hCG的表达水平可作为筛选优质早期胚胎及评估发育潜能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HBs Ag阳性患者行IVF-ET治疗对早期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生殖中心接受常规黄体期长方案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治疗的不孕不育夫妇,以夫妇双方至少一方血清HBs Ag检测结果为阳性的124对夫妇为实验组,以夫妇双方血清HBs Ag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的316对夫妇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受精情况、早期胚胎发育情况及妊娠结局间差异。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年龄、不育年限、基础FSH、GN用量等基础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HBs Ag阳性患者行IVF-ET治疗对早期胚胎发育及妊娠结局均无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患者在试管治疗中胚胎的发育潜能性分析。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就诊于本院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共120例作为研究实验组,另选90例卵巢功能正常的女性不孕症患者作为研究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GnRH-α降调长方案治疗,并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vitro fertilizationandenlbryotransfer,IVF-ET),观察两组患者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卵裂、种植、活产及妊娠率,评估PCOS患者在试管治疗中胚胎发育潜能。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基础FSH、基础LH、基础T、不孕时间、促排卵时间和移植胚胎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nRH-α总用量比较,实验组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获卵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Ⅱ卵数、2PN数、卵裂数和D3优质胚胎数比较,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受精率、卵裂率、胚胎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活产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D3优质胚胎率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异位妊娠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产率比较,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COS患者在促排卵和IVF-ET治疗中能取得更多的优质胚胎,与卵巢功能正常的不孕症患者比较,早期胚胎发育潜能更佳,妊娠结局更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5月我院生殖医学科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120例,均为促排卵周期且药物与方案一致,排除女方不育因素,术前2-7d取精模拟IUI精液优化,优化后的精液经钙离子载体A23187诱发顶体反应、PSA-FITC染色后观察并计数精子顶体反应率,比较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精子顶体反应(Acrosome Reaction,AR)率,探讨诱发AR率与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3次IUI未孕与妊娠组患者诱发顶体反应率的比较。结果 120例周期中,临床妊娠17例,总临床妊娠率14.17%(17/120)。其中3次IUI未孕患者8例。妊娠组与未妊娠组患者处理后正常形态率、前向运动精子总数、正常形态精子前向运动精子总数、自发AR率分别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妊娠组患者诱发AR率显著高于未妊娠组(P0.05)。诱发AR率小于15%、15%~30%、30%~50%、大于50%4组妊娠率分别为0%(0/12)、12.5%(3/24)、13.2%(5/38)、19.6%(9/46),诱发AR率小于15%患者临床妊娠率显著降低(P0.05);3次IUI未孕组与妊娠组诱发AR率分别15.35±17.62、63.75±14.33,3次IUI未孕组诱发AR率明显低于妊娠组(P0.05)。结论精子顶体反应率与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有相关性,当诱发顶体反应率小于15%时妊娠率明显降低;反复IUI发生与顶体反应率降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精子DNA碎片率与IVF-ET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4月因女方(≤35岁)输卵管因素到我中心行IVT-ET的男性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行精子DNA碎片率检查的共有112例,不同精子DNA碎片率按3分隔点分为3组,比较3组间的一般情况、精液常规参数、IVF受精情况及IVF-ET结局。结果 3组间精液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C组IVF受精率最低(P0.05),优胚率及移植优胚率最高(P0.05),3组间比较卵裂率、胚胎着床率和临床妊娠率无差异(P0.05)。结论 (1)精子DNA碎片率与精液常规各参数无相关性;(2)高精子DNA碎片率降低IVF受精率;(3)目前的胚胎评级并不足以预测胚胎结局,尚需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IVF-ET)过程中胚移植后4天血清孕激素(progesterone,P)与IVF-ET结局的关系。方法将研究对象根据妊娠结局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比较两组P差异;将研究对象根据P值分成3组(A组:P50nmol/L,B组:50nmol/LP120nmol/L,C组:P120nmol/L)分析3组间着床率、临床妊娠率、早期自然流产率差异。结果妊娠组与非妊娠组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着床率、临床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早期自然流产率较A组和C组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胚胎移植后4天血清P水平与临床妊娠率无显著相关性,但P在50-120nmol/L之间早期自然流产率最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男性抗精子抗体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的影响。方法:以ELISA方法测定施行IVF-ET的150对不育夫妇中男方精浆抗精子抗体(AsAb)并分组:AsAb阳性组22例,AsAb阴性组128例。对比分析抗精子抗体及抗体类型对体外受精、卵裂和早期胚胎发育的影响,同时对移植后的妊娠率和流产率进行分析。结果:AsAb阳性组体外受精数明显低于AsAb阴性组(P<0.01),两组的卵裂数则无明显差异(P>0.05),而在阳性组中,不同抗体类型间体外受精、卵裂及胚胎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在移植日,AsAb阳性组的I级胚胎较阴性组低,而ⅢⅣ级胚胎和2原核受精细胞(2PN)明显增加(P<0.01)。两组移植后临床妊娠流产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AsAb能明显降低精子体外受精能力,对早期胚胎发育有损害。精子体处理不能完全清除AsAb对IVF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早期或晚期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对体外受精(IVF)后移植前胚胎发育情况和移植后临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补救ICSI的可行性和优化优化补救ICSI方案,改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临床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14年1月1日至2016年1月1日接受IVF-ET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结局,根据授精方式的不同分为ICSI组(A组)、早期补救ICSI组(B组,授精后6-8小时行ICSI)和晚期补救ICSI组(C组,授精18-20小时行ICSI)。对三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早期胚胎发育情况和临床妊娠情况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根据移植时胚胎发育阶段的不同,将卵裂期胚胎和囊胚分别进行讨论分析。结果 (1)对卵裂期胚胎来说:三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卵裂率和冷冻胚胎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的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而且三组的临床妊娠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3);(2)对囊胚移植来说:三组组患者的年龄、不孕年限、Gn用量、基础FSH、移植日内膜厚度、获卵数、移植胚胎数和卵裂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三组的受精率、D3优质胚胎率、D3可用胚胎率和可用囊胚率存在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且三组的临床妊娠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46)。结论早期补救ICSI相比较于晚期补救ICSI,可以获得较好的胚胎发育和临床妊娠结局,但都逊色于普通ICSI。补救ICSI能获得相当的可用胚胎和临床妊娠,可以作为常规IVF受精失败或受精较差的补充,而且早期补救ICSI要优于晚期补救ICSI。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胚胎培养液中可溶性人白细胞抗原G(sHLA-G)与胚胎发育以及IVF-ET结局的关系,为临床优选胚胎提供一种有效的非侵入性检测途径。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第3日移植胚胎培养液中sHLA-G的表达,根据移植胚胎培养液中sHLA-G的表达分组比较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结局。结果共收集胚胎培养液284份,sHLA-G阳性率为55.28%(157/284)。根据胚胎培养液sHLA-G的检出分组比较,sHLA-G++组和sHLA-G+-组的优质胚胎率均明显高于sHLA-G--组(P0.05),sHLA-G++组和sHLA-G+-组的临床妊娠率均高于sHLA-G--组(P0.05),sHLA-G++组与sHLA-G+-组间的优质胚胎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sHLA-G在早期胚胎培养液中有表达,能反映了胚胎良好的发育和种植潜能,预示着较好的IVF-ET结局,是一种优选移植胚胎的有效的非侵入性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精子DNA碎片指数(DFI)对评估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患者的妊娠结局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6例我院就诊接受IVF-ET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DFI水平分为:低碎片组(共51例,DFI15%)、中碎片组(共54例,15%≤DFI25%)和高碎片组(21例,DFI≥25%)。比较三组的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的差异。应用Pearson直线分析DFI与精液参数的相关性。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患者临床妊娠相关的危险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判断DFI水平对接受IVF-ET术的患者临床妊娠的诊断性能。结果高碎片组受精率、优胚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均最低,且高碎片组的优胚率、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与低碎片组有差异(P0.05),但是三组患者卵裂率无显著差异(P0.05)。Pearson直线分析显示DFI与畸形率呈正相关性(r=0.852,P=0.010),与前向运动(a+b)(r=-0.725,P=0.023)及顶体酶活力呈负相关(r=-0.803,P=0.016),而与精液密度无相关性(r=-0.126,P=0.08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FI水平是接受IVF-ET术患者临床妊娠的危险因素(OR=3.128,P=0.035)。ROC曲线判定DFI切点为12.5%对预测接受IVF-ET术患者临床妊娠有86.3%的灵敏度和77.4%的特异度(P=0.038)。结论 DFI检测对评估接受IVF-ET术患者妊娠结局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取卵后第一天(Day1)胚胎早期卵裂的观察在胚胎发育潜能及临床妊娠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分析2013年5月至2014年4月179个常规IVF周期,依据受精后28±1h双原核(2pn)受精卵早期卵裂情况,分为早期卵裂组(A组)、pn消失未早期卵裂组(B组)、pn未消失未早期卵裂组(C组),比较每组优质胚胎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和临床妊娠率等,其中移植结局又根据移植胚胎来源分4组,a组全移植早期卵裂来源胚胎、b组1个为早期卵裂来源胚胎、c组为pn消失未早期卵裂来源胚胎、d组为pn未消失未早期卵裂来源胚胎。结果 1.Day3评分A组、B组、C组的优质胚胎率(61.3%vs 53.1%vs3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胚胎可利用率为(72.2%vs 65.5%vs 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利用囊胚形成率(41.6%vs 37.9%vs 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早期卵裂细胞数为2且评分≤2级的胚胎形成优质胚胎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均高于早期卵裂细胞数≥3或评分≥3级的胚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移植a组、b组、c组、d组的临床妊娠率为63.5%、48.3%、50.0%、44.6%,移植a组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高于其它组别,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卵裂组的优质胚胎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及胚胎移植结局明显高于非早期卵裂组,提示胚胎早期卵裂的观察有助于预测胚胎发育潜能,而早期卵裂细胞数为2且评分≤2级的胚胎发育潜能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技术和常规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技术治疗不育的临床资料,为卵母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安全性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79例接受技术治疗不育的资料,并与同期288例接受常规的体外受精与胚胎移植(IVF-ET)技术的病例对比分析。结果在受精率及流产率方面,ICSI组均低于IVF-ET组,卵裂率、妊娠率及胚胎形态方面,围生期结果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ICSI治疗男性严重少弱精子症的效果是肯定的,出生后代安全性与IVF-ET相似。但ICSI出生后代安全性的确定仍需大样本研究及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不同精子DNA碎片率(DFI)对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周期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胚胎移植(ICSI-ET)周期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本中心2018年7月至2019年3月共725例临床资料(IVF-ET339个周期,ICSI-ET326个周期)。根据精子DNA碎片分为三组(15%,15%-30%,≥30%),分别比较IVF-ET和ICSI-ET三组中受精率、卵裂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结果两种授精方式,受精率、优质胚胎率、临床妊娠率均随着DFI升高而降低,其中当DFI≥30%时,IVF-ET和ICSI-ET的受精率均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在ICSI-ET中,当DFI≥30%时,临床妊娠率低于DFI15%组(P0.05)。当DFI30%时,IVF-ET受精率高于ICSI-ET受精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精子DNA碎片率的升高对IVF-ET和ICSI-ET均有不利的影响,DNA碎片升高对IVF-ET的影响比较ICSI-ET小。可能由于IVF受精时对精子的要求比较高,起到一个筛选的作用。精子DNA碎片率对ART的受精率、优胚率、临床妊娠率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皮附睾穿刺精子活力对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4例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所有患者给予经皮附睾穿刺取精结合卵泡浆内单精子注射治疗,根据精子的活力,分为高活力组(n=76)和低活力组(n=18),比较两组患者的实验室结局指标和临床妊娠结局指标。结果高活力组患者正常受精率、卵裂率、可移植胚胎率以及优质胚胎率(78.2±11.7%,97.1±2.9%,66.8±14.9%和49.9±10.5%)均显著高于低活力组患者(70.5±10.2%,92.3±3.0%,58.6±12.6%和40.5±11.2%)(P0.05);高活力组患者临床妊娠率和胚胎种植率(61.8%和36.5%)显著高于低活力组(27.7%和18.2%)(P0.05)。结论经皮附睾穿刺所得精子的活力影响ICSI的临床结局,临床上应优先选择活力较好的精子行ICSI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ektin2蛋白与受精率、胚胎质量和妊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2018年5月的108个入选周期,根据受精率将108个周期分3组:组1(受精率30%)22例;组2(30%≤受精率≤60%)27例;组3(受精率60%)59例;根据优质胚胎率将所有研究对象分组:D1组(优质胚胎率30%)66例;D2组(优质胚胎率30%)42例;根据临床妊娠与否分组:临床妊娠组40例和非妊娠组56例。采用Westernblot的方法检测精子Tektin2的表达水平。结果不同受精率组Tektin2的表达水平差异显著[(0.72±0.08)vs(1.05±0.11)vs(1.21±0.88)],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D1组比较,D2组Tektin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1.23±0.12)vs(0.98±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临床妊娠组比较,非临床妊娠组Tektin2的表达水平显著下降[(1.36±0.25)vs(1.12±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子Tektin2表达水平与受精率、胚胎质量呈正相关,与妊娠与否相关性不明显,表明Tektin2在受精,胚胎发育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育男性的精子DNA损伤程度与精液常规分析各项指标及活性氧的关系,以及对常规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结局的影响。方法接受常规IVF受精的夫妇135例,男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精子DNA损伤率将患者分为3组:正常组(精子DNA损伤率0%~15%)79例、轻度损伤组(精子DNA损伤率15%~30%)49例、重度损伤组(DNA损伤率>30%)7例。分析精子DNA损伤对精液常规指标(体积、浓度、活动力和形态)的影响,观察三组患者精浆中过氧化氢(H2O2)、过氧化氢酶(CTA)浓度的变化及三组间受精率、卵裂率、优胚率、种植率、临床妊娠率的差异性。结果重度损伤组的精子活力(a+b)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P<0.05),重度损伤组及轻度损伤组的精子畸形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重度损伤组的优胚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P<0.05),三组间受精率、卵裂率、植入率和临床妊娠率无统计学差异。重度损伤组精浆中的H2O2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和轻度损伤组(P<0.05),而CTA浓度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精子DNA损伤与高H2O2水平有关。精子DNA损伤可导致精液的活动力下降,精子畸形率增高,降低优胚率,不利于IVF-ET的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