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老年脑缺血患者颅内外动脉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老年脑缺血患者支架成形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分布及相关因素. 方法 158例老年脑缺血患者于我科行颅内外动脉支架治疗,留置颅内外支架172枚.在围术期利用血栓弹力图(TEG)系统评价患者血小板功能被抑制情况,并随之调整抗血小板药物使用.150例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DSA)随访,8例门诊行CT血管造影(CTA)随访,随访期平均8.3个月. 结果 支架内再狭窄(IRS)11处(6.4%),10处为椎动脉起始部,1处为颈总动脉分叉部.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再狭窄率为23.8%,皆为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非优势供血侧椎动脉起始部支架成形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66.7%. 结论 椎动脉起始部较其他部位支架成形术后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而且非优势供血侧比优势供血侧更易发生支架内再狭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的手术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0年11月—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0例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且狭窄率≥70%的患者,所有患者接受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置入金属裸支架15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25例。分析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及症状缓解率,同时,在随访期内(13~36个月),观察支架血管供血区的卒中和死亡事件以及相关缺血症状并记录再狭窄率。结果对40例患者共置入42枚支架,技术成功率100.0%。椎动脉开口处术前狭窄率为75%~99%,平均(85±7)%;术后残余狭窄率为0~20%,平均(6±4)%。围手术期无并发症发生。随访期内19例临床症状完全消失,16例明显改善,症状缓解率87.5%。未发生支架血管供血区相关的卒中和死亡,4例发生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3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其中金属裸支架10例,药物洗脱支架3例,置入金属裸支架再狭窄发生率(10/15)与药物洗脱支架再狭窄发生率(3/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771,P=0.001)。结论血管内支架治疗症状性椎动脉开口处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虽然存在较高的再狭窄率,但能够有效改善后循环缺血症状。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通过长期随访评估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择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患者40例。采用多模态影像指导下的支架成形术治疗方法。术后6个月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明确支架再狭窄情况。随访主要观察指标包括围术期任何脑卒中或死亡,随访期供血区脑卒中复发和支架再狭窄情况。结果 40例患者中,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术前平均狭窄率为(82.3±9.6)%,术后平均狭窄率为(23.3±12.0)%。围术期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和死亡。随访3~64(34.9±18.5)个月。随访期内因支架内闭塞发生严重供血区缺血性脑卒中1例(2.5%)。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复查25例(62.5%),支架内再狭窄12例(48.0%),包括支架内闭塞3例。Enterprise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Wingspan支架及Apollo支架,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vs 38.5%、40.0%,P>0.05)。治疗后支架残余狭窄率>35%的患者支架内再狭窄率高于残余狭窄率<35%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5.0%vs 42.9%,P>0.05)。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颅内椎动脉粥样硬化性重度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的预后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9月—2007年3月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的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狭窄率≥50%),共112例(116处),其中椎动脉颅内段狭窄68处,基底动脉狭窄48处。评估术后即刻治疗效果,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及病死率。术后每3个月行临床及影像学随访1次,评估卒中发生、症状改变情况及再狭窄情况。结果①114处成功置入支架,2处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迂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114处中,78处管径恢复正常,34处残余狭窄率〈10%,4处残余狭窄率约为30%。血管狭窄率由术前的(84±8)%,下降至术后的(8±7)%,P〈0.01。②术后1周,6例(5.4%)患者出现与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其中急性血栓形成1例,穿支动脉闭塞3例,症状性颅内出血2例;死亡2例(1.8%)。③64例患者获得3~54个月的随访,平均(18±11)个月。其中2例(3.1%)死亡,8例(12.5%)发生再狭窄(复查DSA,再狭窄率为50%~90%)。结论采用血管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经短中期随访其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病人,探讨其对治疗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3月-2003年3月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31例行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病人,观察手术成功率、并发症和随访结果.结果32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单纯切割球囊成形术成功率为93.8%,配合支架置入术成功率达100%,其中有1处病变狭窄为95.0%,切割球囊不能到位,在用2m小球囊预扩张后顺利到位并扩张成功.无严重内膜撕裂、血管闭塞、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等并发症,住院期间无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心外科急诊手术的病例,所有病人均在术后5 d内出院.平均随访8.4个月,随访率达83.9%(26/31),无死亡及心肌梗死心脏事件发生;临床心绞痛发生率为11.5%(3/26),复查造影率为46.2%(12/26),被证实支架内再狭窄2例.结论经皮冠状动脉内切割球囊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切割球囊成形术在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老年冠脉支架术后再狭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观察组行切割球囊成形术,对比两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血管最小直径和狭窄程度、管腔丢失和再狭窄发生。结果两组均成功顺利完成球囊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为100.00%,观察组球囊扩张后即刻弹性回缩率〔(6.28±2.65)%〕明显小于对照组〔(20.08±12.56)%〕(P0.05);观察组术后即刻、随访各时刻血管最小直径均明显大于对照组,血管狭窄程度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3、6、12个月管腔直径丢失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再狭窄率(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40.00%)(P0.05)。结论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老年患者行切割球囊成形术手术成功率高,术后即刻弹性回缩率低,血管扩张效果明确,再狭窄率低,可作为首选的球囊扩张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06年1月~2013年3月在空军总医院行VAOASS的患者共78例(80枚支架),分为再狭窄组29例和无再狭窄组49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分析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VAOASS后再狭窄29例,发生率为37.18%,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狭窄侧别、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吸烟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62.52%vs 38.78%,P=0.022);再狭窄组椎动脉原始内径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22±0.58)mmvs(3.65±0.38)mm,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833,95%CI:1.042~14.095,P=0.043)和椎动脉原始内径(OR=6.008,95%CI:1.644~21.959,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VAOASS后再狭窄率偏高,吸烟及椎动脉原始内径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置入单枚自膨式支架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的技术可行性和疗效。方法采用单枚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有后循环缺血症状的椎动脉起始部狭窄(狭窄率≥70%)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狭窄率≥50%)的患者21例。术中将1枚自膨式开环支架的头端放置于椎动脉V1段的中远端,尾端放置于锁骨下动脉的近端。术后6~12个月行CT血管成像(CTA)和(或)DSA随访。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和影像资料。结果全部支架成功置入,椎动脉平均狭窄率由术前(87.1±5.7)%降至(7.4±6.4)%(中位数5%,范围0%~20%),锁骨下动脉狭窄率由(61.9±8.4)%降至(4.5±5.7)%(中位数0%,范围0%~2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无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随访中发现1例(4.8%)患者椎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狭窄率约50%),但无相关临床症状;1例(4.8%)术后6个月再发眩晕,复查CTA和DSA,显示支架压缩合并椎动脉闭塞。结论单枚自膨式支架置入同时治疗椎动脉起始部合并邻近锁骨下动脉狭窄,技术可行且安全,支架内再狭窄和支架压缩的发生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45例,行经桡动脉途径椎动脉支架成形术,观察其手术成功率、围术期并发症及临床疗效。结果 45例患者中,椎动脉开口置入球扩式支架43枚,椎动脉颅内段置入自膨式支架2枚,术后即刻造影,残余狭窄<20%,技术成功率达100%。围术期未发生动脉夹层、支架内血栓形成、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与术前比较,术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术后2~7d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P<0.01)。总有效率93.3%。术后随访3个月~4年,平均(24±8)个月,支架内再狭窄12例(26.7%),无与责任血管相关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后循环脑梗死发生。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狭窄临床疗效好,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21例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患者行支架成形术,使狭窄段管径恢复正常。结果21例患者共放置24枚支架,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率术前为73.6%,术后25.5%,术后脑血管造影显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随访3~1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17例,症状明显改善3例,症状复发1例。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和自膨式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性病变的临床效果和影像学结果.方法 选择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因颅内动脉狭窄而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自膨式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组,比较其手术成功率、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显著残余狭窄发生率.收集术后1、3、6、12和24个月时定期门诊或住院随访的临床和血管造影资料,比较2年内缺血性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以及再狭窄发生率.采用多因素Cox风险比例分析缺血性卒中复发和(或)死亡以及再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 183例患者共192处狭窄性病变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其中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92例,自膨式支架置入组42例,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49例,术前狭窄程度分别为(80.2±l2.8)%、(76.3±11.9)%和(89.7±10.2)% (F=15.863,P=0.000),其他基线资料均无显著性差异.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自膨式支架置入组和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成功率分别为96,7%、95.2%和91.8%(x2=1.646,P =0.439),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6.5%、14.3%和10.2%(Fisher精确概率法P=0.334),缺血性卒中和(或)死亡发生率分别为9.2%、4.8%和13.0%(Fisher精确概率法P=0.458),均无显著性差异.影像学随访显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组再狭窄发生率为48.5%,虽然高于球囊扩张支架置入组的27.7%和自膨式支架置入组的34.8%,但无显著性差异(x2=4.176,P=0.124).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分析显示,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是术后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2.490,95%可信区间1.247 ~4.969,P=0.010).结论 与球囊扩张式支架置入相比,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更易发生再狭窄,但其与术后缺血性卒中复发和(或)死亡风险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长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支架成形术及12例单纯药物治疗的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支架成形术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内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再狭窄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等对比其疗效。结果临床随访73~104个月,平均(90.41±10.86)个月,支架成形术组患者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治疗前两组患者血管狭窄率(82.50±9.17)%vs(79.83±6.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末支架成形术组患者血管狭窄程度(9.00±15.85)%,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84.83±1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支架成形术组有3例出现支架内狭窄,药物组有3例患者完全闭塞;随访期内支架成形术组患者总的缺血事件3例,明显低于药物治疗组8例(P0.01)。结论支架成形术治疗老年症状性椎动脉中重度狭窄有较好的长期效果,对预防后循环缺血事件优于单纯药物治疗,但仍需要更大样本量对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3.
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病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经皮球囊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的疗效。方法  2 4例老年病人肾动脉狭窄行球囊扩张 ,并植入支架 ,观察术后情况以及临床和血管造影随访结果。结果 手术成功率 10 0 %。临床平均随访一年余 ,6 8%的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术后易于控制。 71%的病人肾功能保持平稳 ,17%的病人肾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12 %的病人肾功能继续恶化。 13个病人的 15支血管术后 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均无再狭窄。结论 对老年病人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 ,经皮球囊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是安全并且有效的  相似文献   

14.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支架置入疗效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CDFI)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性病变患者支架置入前、后的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CDFI检测39例患者78支椎动脉,其中对椎动脉起始段狭窄(狭窄率≥50%)患者置入支架41枚。记录支架置入前、后血管内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椎动脉起始段与椎间隙段血管搏动指数(PI)等参数,综合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的狭窄率,并对支架置入后再狭窄的可能危险因素(年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吸烟)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随访时间(11±8)个月。结果支架置入术前、后椎动脉起始段内径分别为(1·3±0·4)mm和(2·7±0·7)mm(P=0·000),狭窄率从(64±9)%降至(23±17)%(P=0·000),术前PSV异常高流速(242±102)cm/s,术后降至(87±45)cm/s(P=0·000)。术前患侧椎动脉椎间隙段的PI值为0·77±0·19,健侧为0·96±0·17(P=0·011),术后患侧与健侧椎间隙段比较,PI值差异无显著性(P=0·494)。随访期间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占29·3%(12/41),表现为PSV等于或高于术前水平。高脂血症患者支架术后再狭窄多发,OR=5·7,95%CI:1·3~25·9(P=0·024)。结论CDFI可作为客观评估椎动脉起始段狭窄和支架置入前、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以及远期随访的重要手段。高脂血症可能是引起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气管与主支气管良性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及处理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Yao XP  Li Q  Bai C  Huang Y  Dong YC  Liu ZL  Wang Q 《中华内科杂志》2005,44(12):885-889
目的观察良性气管、主支气管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发生情况,评价球囊扩张、冷冻、高频电凝对再狭窄的疗效。方法对30例良性气管狭窄(A组)、35例支气管结核(EBTB)性主支气管狭窄(B组)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随访观察再狭窄的发生情况,对再狭窄者行球囊扩张、冷冻和高频电凝联合治疗。评价治疗前及病情稳定后狭窄段气道内径、气促指数和肺通气功能。结果(1)A组发生再狭窄者6例,B组发生再狭窄者8例,再狭窄率分别为20%和22.86%。共植入国产支架30枚,6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0%(6/30);共植入Ultraflex支架36枚,8例发生再狭窄,再狭窄率为22.2%(8/36)(P>0.05)。气管上段支架植入再狭窄率为4/9,中下段支架植入再狭窄率为9.09%(χ2=5.114,P<0.05,但χ2c=3.100,P>0.05)。纤维化期EBTB再狭窄率为16.67%,炎症反应期EBTB再狭窄率为60%(χ2=4.564,P<0.05,但χ2c=2.437,P>0.05)。(2)A组再狭窄治疗有效率为4/6,其中上段和中下段分别为2/4和2/2。B组再狭窄治疗有效率为7/8。(3)2组患者病情稳定后与治疗前相比,狭窄段内径均增加,气促指数均下降,肺活量均升高,第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均上升。结论良性气管狭窄、结核性主支气管狭窄金属支架植入后有部分患者发生再狭窄。气管上段再狭窄发生率高于中下段,对这部分患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时应慎重。处于炎症反应期的EBTB再狭窄发生率高于纤维化期,应尽量避免对这部分患者行金属支架植入术。球囊扩张、冷冻和高频电凝是治疗支架植入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 选择11例伴随临床症状的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价其疗效,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 11例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狭窄率由术前的88.91%±5.92%,下降到术后的7.73%±4.67%,下降了91.32%±5.17%.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经颅多普勒复查未见再狭窄. 结论 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7.
经皮血管内支架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11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脑供血动脉狭窄的疗效、安全性和并发症。方法选择11例伴随临床症状的颅外脑动脉狭窄患者实施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成形术,通过临床症状、经颅多普勒和全脑血管造影术评价其疗效,术后随访2~6个月。结果11例支架植入术成功率为100%,术中即刻造影显示狭窄程度明显改善,狭窄率由术前的88.91%±5.92%,下降到术后的7.73%±4.67%,下降了91.32%±5.17%。术后随访2~6个月,未见新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经颅多普勒复查未见再狭窄。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是治疗颅外脑动脉狭窄的一个安全有效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切割球囊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102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并对其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 10 2例冠心病患者的 116处病变行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对其进行分析 ,并短期随访。结果  116处病变血管直接切割球囊扩张治疗 ,成功率 94 %,结合普通小球囊预扩张后其成功率为 97%。 16例支架内再狭窄均扩张成功。 116处病变切割球囊扩张后安放支架 72个 (支架安放率 6 2 %) ,4 4例单纯行切割球囊扩张术者残余狭窄为 0~ 2 0 %[平均为 (11 6± 5 9) %]。 1例患者术后出现心包填塞 ,1例发生严重内膜撕裂。无急性闭塞、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及急性心肌梗死发生。随访 1~ 2 0月 (平均 11 2月 ) ,10 (9 8%)例患者于术后出现心绞痛。其他患者随访期间无心脏事件发生。 12例病人复查冠脉造影 ,其中 3例发生再狭窄。结论 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安全、有效 ,短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1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椎动脉起始段70例,椎动脉颅内段13例,基底动脉19例,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 102例患者中,101例成功置入支架,2例患者出现穿支动脉闭塞,1例因椎动脉颅内段极度纡曲,支架无法到位,采用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术。术后76例患者随访636个月,2例患者出现支架内再狭窄,其中1例再次行球囊扩张成形术,1例再次行血管内置入药物洗脱支架,目前2例患者血管开通均良好。结论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中短期疗效满意,长期疗效需进一步的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的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对40例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观察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支架位置、颅内血流改善状况及术后1年内应用 Makel评分随访,观察中短期疗效。结果椎动脉起始段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手术成功率100%;围术期未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体征,无手术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1年,术后再狭窄占5%,且再狭窄率〈50%且无症状;所有患者头晕/眩晕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 Malek评分1分者38例,2分者2例;术后12个月1分者39例,2分者1例。结论椎动脉起始段中重度狭窄患者行支架置入血管成形术治疗中短期疗效确切可靠,安全性高,手术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