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2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济南作为跨省际的区域中心城市,迫切需要从区域统筹发展的角度,重构城市区域空间发展格局.本文从分析济南城市空间发展特征及存在问题入手,提出了走向区域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的创新模式--构建济南都市圈的发展设想,进而对作为都市圈核心发展区域的济南都市区空间结构进行了初步构想.  相似文献   

2.
基于济南都市圈产业结构区域效应现状进行分析,旨在找出其产业结构优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各城市及都市圈明确优势行业和弱势行业,通过优化使区域效应有所增强.文章主要采用SPSS软件、相关性系数和区位商方法对济南都市圈区域效应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济南都市圈内部区域效应现状表现为极化效应强于扩散效应,核心城市济南对于其它6城市有一定累积效应,但产业同构现象已较为明显;根据济南都市圈外部区域效应测算结果对其进行分类,各城市产业参差不齐.济南都市圈各城市应在发展优势产业、增强比较优势的同时,对弱势产业注重经济要素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3.
都市圈是我国新型城镇格局中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大城市-都市圈-城市群"的三个空间尺度紧密相连。中国区域协调发展与城市群建设要以大都市圈为核心,打造都市圈这一个"强核",进一步发挥好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作用。在长三角区域发展历史进程中,上海的核心地位越突出,上海服务越好,整个长三角发展就越好。上海大都市圈是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格局中的"强核",需要进一步发挥上海的龙头带动作用,需要发挥上海都市圈在更小空间尺度上跨区域合作的示范作用。新时期促进上海大都市圈应注重三个"结合":上海都市圈建设要与区域合作机制建设相结合,上海都市圈建设要与跨区域的规划编制相结合,上海大都市圈建设要与上海城市功能疏解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以淮海经济区为研究背景,从点线面的层次上定量分析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经济联系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经济区内尚难有一个能覆盖整个区域的核心,体现出多中心的格局特征,从经济联系上则具有多簇聚的结构特点,经济辐射空间格局分异明显,区域内各城市经济联系强度悬殊较大。淮海经济区的城市发展不是一个单核心的广辐射城市群,而可能是组团式的。  相似文献   

5.
由中国人民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所、南开大学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所、兰州大学经济学院主办,浙江理工大学区域经济学基地承办的“第七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中国都市圈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11月143日在杭州隆重召开。  相似文献   

6.
港口和城市的发展及内在联系。港口作为区域物流子系统的进出口岸,其发展取决于区域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发展引致的运输需求,是区域培育了港口.港口一旦形成,便又成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港口和城市发展在各个阶段有不同特点,从空间关系到产业结构存在着阶段性互动特征,把握港城问的发展脉络有利于形成正确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西安城市服务辐射功能的不断加强,周边咸阳、渭南、铜川的相关区县已与西安形成紧密的经济、人口联系.本文从交通等时圈、城市吸引力、城镇人口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等4个角度出发,运用遥感(RS)、地理信息(GIS)、导航、人口经济统计等多源数据,采用多维定量计算的方法,考虑都市圈的发展能级、内部联系及空间集聚特征,以区县为单元进行测算,确定西安都市圈核心区、综合界定的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通过对西安都市圈空间特征提取与规律挖掘,首先运用交通等时圈法划定西安都市圈空间分析范围,其次通过城市引力模型初步定量测算西安都市圈核心圈层和扩展圈层,用经济社会数据计算研究区内各区县的综合实力,结合城市引力模型计算核心城区的吸引力范围,最后计算各区县的人口密度和历史文化资源密度,辅助调整西安都市圈核心圈层范围.结果表明基于多源数据源综合界定的西安都市圈空间范围更加具有合理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 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 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9.
作为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有现象,不同国家和地区形成的都市圈表现出一些共同特征。与此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差异、区域经济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以及区域资源和经济制度等的不同,这些都市圈又表现出一些差别。从经济制度、发展过程、政府作用和国际环境4个方面,比较了我国都市圈与国外都市圈的形成背景,对促进我国都市圈的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未来区域综合实力的竞争和未来世界的竞争,不是单个城市的实力竞争,而是城市群的组合竞争。都市圈是打破行政区划疆界的最有效的方式。规划和发展上海都市圈,将列入上海与长三角城市群规划发展联动的重要内容。上海都市圈规划要发挥上海区域发展优势,探索上海都市圈基本空间布局,科学梳理上海都市圈形成的历史过程,探寻上海都市圈发展的历史轨迹。按照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在城镇体系上有所突破与创新,与现实历史相衔接,提出上海都市圈的中心城区人口、次中心城市及大、中、小城市人口的总量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域文化与景观特色塑造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传承保护历史文脉、延续和重塑地域特色景观的重要内容和前提。文章通过对济南地域文化与城市景观特色的分析,结合济南市的泉城路、芙蓉街一曲水亭街片区改造和泉城广场、“东荷西柳”体育馆的建设设计及“老别墅”、凤凰公馆的迁移重建实例,提出了修复城市历史地段、保护城市历史中心、利用地域文化元素、提取地域文化符号和保护古老建筑等五种塑造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景观方法。  相似文献   

12.
近代文化建筑融糅了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是城市特殊历史时期的记忆载体,对传承城市历史文脉具有重要作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城市符号。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加强对其保护工作,为历史建筑的改造以及创新再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对挖掘发展地域特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阐述了保护济南近代文化建筑的重要性,分析了济南近代文化建筑的发展和变化,探讨了济南广智院的文化表现特征,总结了广智院西方化变异的表象。  相似文献   

13.
商业综合体是时代的产物,由于功能以及服务对象复杂多样,其外环境空间更具承载城市精神的角色。本文从宏观延续城市文脉角度结合微观景观设计,运用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以济南新建花园路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外环境景观设计为例,强调场地设计的地域性特征,紧扣泉城济南的文化特色,塑造了以“荷”为主题的大型商业综合体景观,关注场地尺度和适宜空间,凸显城市特色。运用现代设计手法和古典传统园林精髓相融合,来解决城市传统文化的承载和现代商业环境之间的矛盾,多元融合,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的高度发展在给社会带来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城市建设无序、居住环境恶化、居民逃离大都市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建设宜居城市已经成为许多城市的未来发展目标。文章以济南宜居城市建设为例,通过研究济南宜居城市的发展策略,并且采用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方法对济南宜居城市建设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价,发现了济南在宜居城市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规划在宜居建设方面应该更多关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规划要求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城市生态公园是以生态学为指导思想,以传统城市公园与主题公园为基础,建立发展的一种新型的城市公园,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起着重要的作用。本公园以"景观生态"为设计理念,以生态优先、群众参与性以及体现地域特色为设计原则,以"一轴两线、三区"为总体规划布局,对济南市彩虹湖公园进行生态规划设计,规划形成了一条环湖文化景观轴,两个休息娱乐广场,以及体育健身区、娱乐活动区、休闲体验区三大功能区域,提出了乔灌草复层植物群落结构的植物景观规划,营造一个功能全面、生态良好、具有浓厚地域文化氛围的城市生态公园。  相似文献   

16.
临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结合城镇现状特点,以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古城区重点地段以及整治古城历史风貌街区环境为重点,体现古城历史文脉,重现历史文化景观,创建冀南历史文化名城,带动城镇建设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7.
该系统利用INTERNET技术、数据库技术、GIS技术,实现了对城市中各监测子站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信息的远程实时传输,并将传送过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本文主要描述济南市空气质量实时监测信息系统的开发流程,给出本系统的结构框架和实现的主要功能,最后给出了本系统的安全性和使用情况。  相似文献   

18.
越来越多的城市交通问题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影响,研究城市交通模式成为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分析了济南市道路系统和交通出行方式的演变,对济南市历史上三次大型居民出行调查的数据进行详细比较,指出济南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确定济南市现状交通模式为由慢行交通主导模式向其他交通模式转变的过程。针对济南现状交通发展状况,对济南市未来交通发展模式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充分利用降水资源是缓解当今水资源危机的战略思想和必然要求。建设城市绿色集雨系统,是现代城市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生态城市的必由之路。文章阐述了国内外集雨利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济南市集雨利用的现状和潜力;提出了济南市构建绿色集雨系统的途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