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桃江县是一个拥有70万农业人口,50余万亩水田和60万亩旱土的农业大县,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农机化的发展工作任重道远。根据整体规划,全县农机化工作的奋斗目标是:到2000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万千瓦,配套农机具达到7万台(件),农业机械装备总值达1.2亿元,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到20%,创农机作业服务总产值3亿元;到2005年,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0%,创农机作业服务总产值4亿元;到2010年,农业机械装备总值2亿元,农机作业服务总值达5亿元,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山东省农机部门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谋创新,搞突破,促发展,全省农机化实现了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2006年,全省农机总值达到521亿元,农机总动力9551万千瓦,拖拉机209万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53.7%、36%和32.3%;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70.2%;实现农机服务总产值350亿元、农机服务增加值221亿元,农机化为农民实现人均纯收入280元。  相似文献   

3.
2002年,在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区各级农机部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切实做好各项业务工作,促进了农机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为实现我区富民兴桂新跨越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作出了新贡献。 一、2002年全区农机化发展基本情况 1.农业机械装备有新的增长。 2002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639.54万kw,比上年增加87.18万kw,增长5.6%,在全国排名第十二位;每百亩耕地拥有动力42kw。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101.76亿元,比上年增加6.88亿元,增长7.3%;各类拖拉机(含耕整机及微拖)拥有量达53.04万台,比上年增加4万台,增长8.17%。  相似文献   

4.
12002年我区农业机械化持续稳定发展,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贡献1.1全区农业机械装备数量、装备水平、经营效益继续保持稳定增长2002年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707.46万kW,增长2.43%;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68.59亿元,增长2.08%;拖拉机拥有量达到30.98万台,增加了1.18万台,增长4%;去年棉花面积调减了19.8万hm2,棉花是用工量最大的作物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全区的农机化作业水平,经营效益仍保持稳定并略有增长,预计2002年机耕90%,与去年持平,机播、机收分别81%、28%,较上年增长1%;农机化经营总收入达到46.53亿元,较上年增加0.…  相似文献   

5.
<正>下面,我就1993年农机化工作情况,当前农机化面临的新形势和今年的工作任务谈几点意见.一、1993年农机化工作1.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情况预计1993年底,全区(不含生产建设兵团,下同)农机总动力473.9万千瓦,农业机械净值21.75亿元,拥有各型拖拉机16. 9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39130台,小型拖拉机13.14万台,联合收割机2100台,完成农机总作业量3.88亿标准亩.主要作业项目的机械化作业量和机械化程度:机耕85%;机播74%;机收26%(小麦机收49.9%).机剪羊毛125万只,机械铺膜600万亩,粮棉油加工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全区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11.73亿元.  相似文献   

6.
<正>一、我省农机化发展跨入高级阶段,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全省农机化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提前一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跨入了农机化发展高级阶段。全省农机总动力发展到1.1亿kW,农机总值630亿元,分别比"十一五"规划目标高出10%和8.6%,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5%。  相似文献   

7.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区各级农机部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机械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机械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机械原值继续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增大,农机作业需求格局改变,甘蔗、果蔬等农业生产作业需求增加,机收市场进一步发展,加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购买、经营农机的积极性提高。2001年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农业机械净值达67.68亿元,比上年增长6.18%;农机原值中以农民占有为主体的格局保持不变,占95.9%。在2001年农机化投入中,农民个人投入为62 95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区农机化投入总额的77.1%。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552.36万kW,比上年增长5.8%;每百亩地拥有动力39kW。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49.03万台,比上年增长10.36%;联合收割机达386台,比上年增长 17.33%。 二浓机配套结构...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武汉市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2006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86万kW,农机具数量增至23.53万余台(套、部).农业机械资产原值9.36亿元.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5%,比2000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作业总量突破2.1亿标亩.农机服务总收入12亿元,其中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收入10亿元以上.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民增收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为此,我们对农业机械化发展与农民增收之间关系在全市一定范围内进行了一次相关调查.  相似文献   

9.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区各级农机部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机械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机械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机械原值继续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增大,农机作业需求格局改变,甘蔗、果蔬等农业生产作业需求增加,机收市场进一步发展,加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购买、经营农机的积极性提高。2001年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农业机械净值达67.68亿元,比上年增长6.18%;农机原值中以农民占有为主体的格局保持不变,占95.9%。在2001年农机化投入中,农民个人投入为62 95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区农机化投入总额的77.1%。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552.36万kW,比上年增长5.8%;每百亩地拥有动力39kW。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49.03万台,比上年增长10.36%;联合收割机达386台,比上年增长 17.33%。 二浓机配套结构...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农机化服务不断优化,农机管理逐步规范.到2003年底,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26.84万kW,同比增长5.8%;农业机械原值8.33亿元,同比增长6.8%;拖拉机保有量已达3.09万台,同比增长5.1%,拖拉机配套农机具7.04万台(部),同比增长5.6%;农机具配套比1:2.3;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达60.6%,比上年增加4.6个百分点.面对宜昌市农机化工作的基础、条件和起点,如何制定好"十一五"农机化发展规划,作为"农机人",深感责任重大,任重道远.对此,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拟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11.
2001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第一年,我区各级农机部门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农业机械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机械化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机作业取得新的突破,为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一、农业机械原值继续增加,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 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幅度增大,农机作业需求格局改变,甘蔗、果蔬等农业生产作业需求增加,机收市场进一步发展,加上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购买、经营农机的积极性提高。2001年全区农业机械原值达到94.88亿元,比上年增长6.13%;农业机械净值达67.68亿元,比上年增长6.18%;农机原值中以农民占有为主体的格局保持不变,占95.9%。在2001年农机化投入中,农民个人投入为62 950.59万元,比上年增长12.6%,占全区农机化投入总额的77.1%。全区农业机械总动力达 1552.36万kW,比上年增长5.8%;每百亩地拥有动力39kW。各类拖拉机拥有量达49.03万台,比上年增长10.36%;联合收割机达386台,比上年增长 17.33%。 二浓机配套结构...  相似文献   

12.
<正>一、“八五”期间农机化发展迅速“八五”期间阿克苏地区农机化发展迅速,农机技术装备大幅度增加,至1995年底农机固定资产总值35000万元,农业机械总动力566170千瓦,分别较“七五”末增长111.7%和53.5%,比1994年增长25%和13%.拥有大中型拖拉机4156台,大中型配套机引农具4290台,较“七五”末增长22.8%和33.8%,比1994年增长7%和32%.小型拖拉机24798台,小型机引农具36216台,较“七五”末增长174%和178%,比1994年增长26%和28.3%.农机总作业量3957.8万标准亩,较“七五”末增长36.4%,比1994年增11%,机耕、机播、机收的机械化程度分别为80%、84.5%和11.8%.农机化生产、经营、服务总收入达45000万元.  相似文献   

13.
2005年上半年全国农业机械化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预计农机总动力达到6.6亿千瓦,比上年同期增长约6%;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119.7万台,比上年底增长7.3%;小型拖拉机1504.7万台,比上年底增长2.5%;联合收割机45.5万台,比上年底增长11.9%;水稻插秧机7.8万台,比上年底增长16.4%。机耕、机播、机收面积分别为5.2亿亩、3.8亿亩、3亿亩,比上年同期分别增加2个、5个、4个百分点,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业抢收抢种能力进一步增强。  相似文献   

14.
《新疆农机化》2000,(5):18-19
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对农机化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不断调整农机结构,把机械化渗透到农业结构调整的各个方面,使农机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值得我们农机部门深入探讨。 1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分析现状,找准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阿克苏地区的农机化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截止 1999年底,全地区拥有农机总动力 76.74万 kW;小型拖拉机 3.33万台;配套农机 6.42万台;配套比为 1: 1.73;农机总作业量达 5000万标准亩;农机经营服务总收入 5.39亿元;耕地机械化程度达 89.5%;播种机械化程度达 92%;收…  相似文献   

15.
“十五”以来,省农机管理办公室带领全省农机部门,坚持“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推动全省农机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全省农机总值达到490亿元、农机总动力9199万千瓦、拖拉机206万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44.6%、30.9%和29.8%,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接近70%。农机服务总产值达到340亿元、增加值213亿元,农机化为农民人均实现收入261元,贡献率为6.6%。在衡量农机化发展的16项主要指标中,山东省有10项居全国第一位。创新农机化发展思路省农机管理办公室认真分析宏观经济形势和农机化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把解放思…  相似文献   

16.
<正>巨野是一个农业大县,总面积为1 308 km~2,耕地面积为146.4万亩(1亩约等于0.067 hm~2)。近年来,在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驱动下,全县农机化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已达119.1万kW,农机总值突破9.8亿元,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2%,实现了农机化发展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整体跨越,特别是粮食生产机械化发展突飞猛进,小麦、玉米等粮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20年喀什地区,农业生产的总量、农民收入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998年全地区农业总产值达到39.2亿元,较1978增长3.7倍,棉花总产达到566万担,较1978年增加172倍,粮食总产达到1422万吨,比1978增长2.3倍。农民人均收入达互076元,比1978年增长14倍。在这20年中,农机化事业随着农业的发展也有了长足进步,充分发挥了在农业生产中主力军的作用。1998年全地区农机服务总收入达91613万元,农机总动力达69.2万千瓦,拖拉机保有量达3500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5942台.主要农机作业机械化程度机耕97%,机播77%,机收42%。在农…  相似文献   

18.
农业机械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基础,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标志。海安县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以转方式、调结构、抓创新、促发展为主线,以健全农机化公共服务和支撑保障体系、增强农机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惠农政策支持为抓手,努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目前,全县农机总动力达56.4万kW,总值5.3亿元。拥有各类农机具5万多台套,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农机经营总收入达4.5亿  相似文献   

19.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农机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机化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2006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7l万千瓦,农机固定资产总值达3.5亿元,农用拖拉机7107台,各种配套机具12000台(套),全市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57.,其中机耕4  相似文献   

20.
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2003年实施省人大农机化发展议案,特别是2006年实施"十一五"规划以来,惠州市将农机化工作列为"十一五"农业规划的重要内容,采取"四个强化"的有力措施,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全市农机装备结构不断优化,综合水平不断提升。2009年,农机总动力116.67万千瓦,比2002年增长29.5%;农业机械原值8.17亿元,增长44.1%;综合机械化水平61.4%,提高了36.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