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实验着重研究了缺血/再灌注条件下呼吸链电子传递与质子泵出的偶联情况及其与氧化磷酸化偶联的关系。实验用雄性Wistar大鼠心脏Langendorff无作功非循环式灌流法为模型、旷置造成心肌缺血、旷置后恢  相似文献   

2.
牛磺酸是体内含量最丰富的自由氨基酸,具有重要的细胞保护功能。它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非常有效的防治作用,但其作用机理尚不清楚。钙超载(calcium overload)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主要发病环节之一,本工作在离体灌流的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上观察了牛磺酸对再灌注心肌组织钙含量和~(45)Ca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非循环无作功Langendorff灌流装置灌注大鼠心脏作为心肌缺血/再灌注病理模型,应用动力学方法测定了此时己糖激酶活性的变化。实验分为:对照组、缺血组(10分、20分、40分);再灌注组,各缺血组均再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进一步探讨丹参滴丸对缺血 /再灌注损伤心肌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流技术 ,制备心肌缺血 /再灌注损伤模型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仪 (HPLC)测定离体大鼠心肌组织中的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变化。本实验共分 6组 :正常对照组 :大鼠心脏离体后 ,接在灌流装置上持续灌流 75min。单纯缺血再灌组 :先预灌 1 5min ,然后停止灌流 ,保持心脏温度恒定在 37℃ ,在无氧 ,无灌流液的条件下旷置 40min ,再恢复灌流 2 0min。丹参滴丸前保护组 :预灌时加丹参滴丸 ,后处理同单纯缺血再灌组。丹参…  相似文献   

5.
超氧化物歧化酶在心肌再灌注性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在大鼠离体心脏灌注模型上,模拟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旷置30分钟,再灌注45分钟),结果发现:再灌注后,心脏频发室颤,组织水肿明显,脂质过氧化终产物丙二醛较正常时显著增加,冠脉流出液中乳酸脱氢酶呈一持续高水平释放,心肌组织ATP酶活性明显下降。再灌注开始后给予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能够减轻以上心肌再灌注性损伤现象。这一结果提示:1)活性氧参与了心肌再灌注损伤现象的发生。2)再灌注开始后给予SOD仍有明显疗效,这为临床上在再灌注开始后应用SOD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采用Langendorff非作功非循环式离体心脏灌流技术,造成大鼠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模型。以组蛋白为底物,通过测定^32P由(r-^32P)ATP中掺入组蛋白的放射性强度计算蛋白激酶C活性,细胞浆PKC活性,在缺血和再灌注期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细胞膜PKC活性则随缺血时间的延续依次显著增高,分别为对照组的1.63(缺血15分钟)、1.88倍(缺血30分钟)、2.18倍(缺血45分钟)和1  相似文献   

7.
丹参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致线粒体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离体大鼠心Langendorft灌流模型,随机分四组,分别为对照组(有氧灌注40分钟);缺血组(停止灌注40分钟);再灌注组(停止灌流40分钟后有氧灌注20分钟);丹参素组(预先用含有4×10~(-6)g/ml丹参素的灌流液灌注后进行缺血/再灌注)。每组6只大鼠。  相似文献   

8.
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离体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义斌 《医学信息》2006,19(5):826-829
目的:观察川芎嗪对缺血再灌注所致大鼠离体心脏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离心脏Langen-dorff灌流,全心停灌20分钟后复灌40分钟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将充水乳胶球囊通过左心房插入左心室,Medlab-u/81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记录分析心功能指标LVP,±dp/dtmax,HR和CF,收集再灌5分钟时,冠脉流出液。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肌酸激酶(CK)活性。结果:缺血再灌注能降低冠脉流量,LVP,±dp/dtmax值,减慢心率、增加CK释放量,两个浓度的川芎嗪(40与80mg·L-1)对离体大鼠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表现为改善心功能,增加冠脉流量,减少心肌细胞内酶CK的释放,川芎嗪与维拉帕米有相似的心肌保护作用。结论:川芎嗪对心脏缺血再灌注心功能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酸性复灌液对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离体大鼠等容收缩心脏灌流模型观察了不同的pH值再灌液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结果显示:心脏旷置30min后,先用pH6.8的HEPES—KH液体复灌7min,然后换成pH7.1的液体灌流7min,最后恢复pH7.4的液体灌流6min,心脏各血液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单纯用pH7.4液体复灌组,再灌期最大左室舒张末压降低,±dp/dt升高,与缺血前相比心脏功能指标恢复百分率上升,尤其可以明显减轻再灌注后3~5min之内的心脏挛缩。另外,再灌期冠脉流出液中LDH含量减少。提示:pH反常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复灌的初始用酸性液体可以减轻pH反常引起的心脏舒缩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10.
雄性大鼠乌拉坦全麻下取心,置Langendorff装置、以37℃、95%O_2、5%CO_2平衡的K-H液,80cm水柱主动脉逆行灌流。经不同时间缺血(旷置)及缺血再灌注后取下心脏,按Worff等方法制备心肌粗制质膜,用放射配基结合技术测定受体密度。结果:心肌缺血15、30、45、60min以及缺血45min/再灌15min、缺Ca~(2+)5min/再给Ca~(2+)15min时β-受体的β-max均明显降低(P<0.01),而降低的辐度各组之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和方法:建立3-4周龄幼兔离体心脏左心作功模型,心脏缺血期间均间断灌注心脏停搏液,研究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对未成熟兔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机制。结果:再灌注期,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的心脏的左室收缩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dp/dtmax)和左室内压下降最大速率(-dp/dtmax)恢复最佳,肌酸激酶(CK)漏出率低,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心肌组织三磷酸腺苷和二磷酸腺苷(ATP+ADP)含量高;心肌含水量(MWC)低。结论:缺血预处理前加用腺苷能强化缺血预处理对未成熟兔再灌注心肌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观察Ryanodine和咖啡因对缺血—再灌性心律失常的作用,并和异搏定的效应进行比较。离体大鼠心脏悬挂于Langendorff灌流架上,用K-H液预灌15min后随机分为5组:模拟缺血组(n=4),持续灌流45min;对照组(n=6)旷置30min,复灌15min;异搏定(n=5)、Ryanodine(n=6)和咖啡因组(n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一支冠脉多次短暂缺血发作能否使另一支冠脉灌注区心肌在随后的持续缺血中得到保护。方法:13只家兔随机分为缺血预处理组和对照组。缺血预处理组(7只):前降支阻闭/再灌注各5min,共4次,随后阻闭左室支45min、再灌注2h;对照组(6只):旷置40min后,阻闭左室支45min、再灌注2h。结果:缺血预处理组心梗面积明显小于对照组(892%±17%vs14.09%±193%,P<001),两组间心率、左室收缩压及dp/dt、动脉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局部缺血“预处理”能保护兔相邻部位持续缺血心肌,减少心肌梗塞面积;缺血预处理不能直接改善兔心持续缺血后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后处理对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组织炎性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他克莫司后处理(TP)组。采用经股动脉置管球囊扩张制备脊髓缺血模型,缺血20分钟后抽出球囊中液体行再灌注。再灌注15分钟、1、6、24小时切取相应脊髓节段,采用邻联二茴香胺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再灌注24小时应用干湿差重法测定伤段脊髓组织水含量,同时制备组织切片行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染色观察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SO组大鼠脊髓组织MPO活性在7.20~8.03 U/mg之间,与之相比IR组大鼠再灌注各时间点MPO活性升高明显(P0.01),TP组大鼠再灌注15分钟、1、6、24小时时MPO活性均显著低于IR组(P0.01)。SO组大鼠脊髓组织水含量为(61.17±1.49)%,再灌注24小时时IR组大鼠高达(69.34±0.91)%,而TP组脊髓组织水含量为(65.09±0.61)%,显著低于IR组(P0.01)。SO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率为(5.44±1.31)%,再灌注24小时时IR组和TP组的凋亡率分别为(32.76±6.67)%和(20.40±5.43)%,TP组显著低于IR组(P0.01)。结论他克莫司后处理能抑制缺血脊髓再灌注后的中性粒细胞聚集和组织炎性水肿,减轻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激光衍射法测定了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红细胞变形性,观察心肌缺血再灌注后红细胞变形性改变及山茛菪碱、樟柳碱对红细胞变形的影响。实验分五组:对照组;缺血组(缺血5小时);再灌注组(缺血1hr+再灌注4hr);山莨菪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药0.5mg/kg,ⅳ,缺血再灌时间同再灌组);樟柳碱组(于缺血5分钟给药60μg/kg,ⅳ,缺血再灌时间同再灌注组)。各组红细胞变形指数(DI)分别为0.40±0.12,0.40±0.17,0.16±0.14,0.48±0.18,0.59±0.19。再灌注组DI值明显低于其它四组(P<0.01),余四组之间DI值无明显差别(P>0.05)。结果说明心肌缺血后再灌注使红细胞变形性明显降低,如预先给予山莨菪碱或樟柳碱均可有效地防止心肌缺血再灌注所致的红细胞变形性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他克莫司后处理能否诱导大鼠缺血脊髓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s0)组、缺血再灌注(IR)组和他克莫司后处理(TP)组,每组10只大鼠,采用经股动脉置管球囊扩张制备脊髓缺血模型,SO组仅行置管,IR组在脊髓缺血20分钟后行再灌注,TP组在脊髓缺血20分钟后再灌注,即刻经左颈总动脉一次性注射他克莫司0.5mg/kg。再灌注后7、14天采用Tarlov评分法检测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脊髓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SO组大鼠各时间点后肢Tarlov评分均为5分,形态学检测显示脊髓组织结构正常;IR组大鼠Tarlov评分明显降低,脊髓组织呈现出坏死、水肿、空腔形成等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TP组大鼠Tarlov评分结果显著优于IR组,脊髓组织病理变化较IR组为轻。结论建立大鼠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并初步证实他克莫司后处理能诱导缺血脊髓对再灌注损伤的耐受。  相似文献   

17.
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后处理模型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孙胜  赵秀梅  刘秀华 《中国微循环》2007,11(6):401-403,413
目的建立并优化大鼠在体心脏缺血后处理(I-postC)模型。方法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垫扎球囊法建立在体心脏I-postC模型,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7组(n=8):缺血/再灌注(I/R)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缺血45min/再灌注2h)、缺血预处理(IPC)组(I/R前先行3轮缺血5min/再灌注5min处理)、I-postC组(包括4个亚组,于冠脉缺血45min后先进行3或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或再灌注60s/缺血60s后处理后再进行冠脉再灌注)以及假手术(sham)组。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法测定心肌梗死面积,试剂盒检测血浆乳酸脱氢酶(LDH)和心肌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结果I/R引起明显的心肌梗死和组织损伤,采用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垫扎球囊法进行I-postC可以显著减少I/R后心肌梗死面积,尤以3或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组保护作用明显,其梗死区占缺血区百分比分别比I/R组下降30.26%和58.81%(P分别<0.05),与IPC保护效果相近。结论I-postC可以减轻心肌I/R损伤,其中4轮再灌注30s/缺血30s诱导的I-postC在限制心肌梗死面积方面作用最明显,是理想的大鼠在体心脏I-postC模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不同浓度镁离子对豚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建立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含不同浓度镁离子的Krebs-henseleit(KH)液,观察心率(heart rate, HR)、冠脉流量(coronary flow, CF)以及灌流液中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等指标的变化。结果缺血再灌注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Control)相比较,HR、CF和CF/HR均有明显降低,而灌流液中LDH含量明显增加。与模型组相比较,低浓度镁离子再灌注诱发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脏的HR异常增加,对CF、CF/HR、LDH含量没有影响。高浓度镁离子再灌注对HR没有影响,却增加了CF和CF/HR,同时降低灌注液中LDH含量。结论低镁增加缺血再灌注中的心率,可能带来增加耗氧量,增大心律失常的危险性。而高镁可能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力(CF/HR)降低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9.
牛磺酸对大鼠心脏模拟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离体大鼠心脏模拟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模型上观察了牛磺酸的心肌保护作用。实验结果发现预先给大鼠牛磺酸灌胃(300mg/kg)三日或再灌注同时给药(20mmol/L),对心肌均有保护作用,明显减少心肌细胞内的Mb、LDH的漏出,降低心肌MDA的生成,减轻细胞内钙的聚集,促进心肌ATP含量的恢复。在本实验条件下预防应用牛磺酸较再灌注的同时应用更为有效,表现为更大程度地减少LDH漏出,抑制心肌MDA生成和钙聚集。结果证明牛磺酸具有心肌保护作用,对于防治心肌I/R损伤可能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丹参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采用在家兔全麻、开胸、自主呼吸和自主心律的条件下,结扎冠脉左室支造成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进而松开结扎结形成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和局部血流量变化进行测定,同时辅以心电图监护;以丹参注射液为保护剂观察其作用效果。结果表明,随着缺血时间的延续,心肌脂质过氧化物含量逐渐增加;当缺血60分钟后再灌注30分钟,脂质过氧化物含量仍继续上升,明显高于缺血60分钟组,但与缺血90分钟组比较则无显著差异;其缺血区局部组织血流量再灌注后仅恢复53.2%。给予丹参保护的再灌注组,其缺血区组织脂质过氧化物含量较再灌注损伤组下降56.0%(P<0.005),而局部组织血流量恢复则提高32.0%(P<0.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