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4项参数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分析经我院确治的99例ITP患者骨髓巨核细胞和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关系及比较治疗前后血小板4项参数变化。[结果]①骨髓巨核细胞数和Plt没有相关性,但颗粒型、产板型巨核细胞和Plt有一定相关性(P﹤0.01)。②Plt与MPV呈负相关(P﹤0.01);MPV与PDW、P-LCR,PDW与P-LCR呈正相关(P﹤0.05)。③ITP患者治疗前Plt明显低于对照组,而MPV、PDW、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Plt上升MPV、PDW、P-LCR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观察血小板参数对骨髓巨核细胞产血小板功能及病情判断、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静脉丙种球蛋白(IVIG)对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将60例川崎病患儿随机分为IVIG组和对照组。测定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值的变化。结果治疗后2组PLT、PCT、MPV和PDW值均逐渐下降。但IVIG组MPV、PDW值变化更为显著,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IVIG治疗川崎病(KD)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方法;血小板的四项参数可作为判定川崎病评价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MPV变化与KD病情变化有关,联合检测有助于指导治疗和预后判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与血小板的相关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8年4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收治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00例为研究组,依据血清总胆红素水平将其分为256. 5μmol/L (轻度,40例)、256. 5~342μmol/L (中度,30例)和342μmol/L (重度,30例)。另选取同期该院收治的无高胆红素血症的健康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白细胞计数(WBC)的差异。结果研究组重度患儿的PDW水平显著低于中度、轻度患儿(P0. 05),而中度患儿的PDW水平又显著低于轻度患儿(P0. 05);轻度、中度患儿的PDW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 05),但重度患儿与对照组的PDW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两组新生儿PLT、MPV、WB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新生儿PDW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患儿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但轻度、中度、重度患儿的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研究组血小板反应性增多患儿的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显著长于血小板正常患儿(P0. 05)。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会提升患儿血小板反应性增多发生率,进而延长患儿胆红素恢复正常时间。  相似文献   

4.
妊高征患者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及胎儿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颖  陈鹭鹭  张爱莲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10):1311-1312
目的:探讨妊高征各期血小板4项参数的改变,以寻求对病情发展变化及预测胎儿预后有意义的指标。方法:用BECKMAN COULTEK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测定86例各期妊高征组及60例正常对照组血小板4项参数值,并比较各组差异。结果:轻、中度妊高征组与对照组相比,PLT、PCT值明显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重度妊高征组与对照组相比,PLT与PCT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不同病期妊高征组与对照组比较,MPV、PDW均具有显著差异(P<0.01)。且随病情发展、差异越明显,胎儿预后越差。结论:妊高征患者进行血小板4项参数测定,尤其是MPV、PDW测定,对病情监测,胎儿预后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陈玮  谭超超  刘丹萍 《实用预防医学》2010,17(10):2103-2106
目的探讨小儿川崎病发病第1周、第2~3周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对78例川崎病患儿(病例组)及78例同期体检健康儿童(对照组)取静脉全血用ADVIA2120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对疾病组和对照组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川崎病患儿发病第1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DW低于对照组(P0.05),MPV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川崎病患儿发病第2~3周PLT、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MPV、PDW均低于对照组(P0.05);川崎病发病第2~3周PLT、PCT高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发病第2~3周MPV、PDW低于川崎病发病第1周。川崎病患儿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91;r=-0.362);PLT与PCT呈正相关(r=0.969);PCT与PDW呈负相关(r=-0.356);MPV与PCT、PDW无相关性(r=-0.207;r=0.226)。结论血小板参数变化对川崎病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并可作为判断患儿病情及指导临床治疗用药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马启敏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4):2113-2114
目的:探讨早发型子痫前期血小板活性的检测意义。方法:选择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43例研究对象为观察组,同期的43例健康孕妇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反映血小板活性指标的水平。结果:观察组的PCT、PL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PV、PDW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重度患者变化幅度大于轻度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PLT、MPV及PDW水平对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诊断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孟锐  靳维华 《中国保健营养》2012,(14):2469-2470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变化,比较各组间血小板四项参数差异及治疗前后变化。方法收集我院心内科2011年3月至2012年2月期间108例冠心病患者: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3组。按病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PCI治疗及其他常规治疗,服药治疗10天后重复检查测定血小板四项参数,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及各组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结果①入院时UA组和AMI组血小板计数(PLT)均低于对照组(P<0.05),MPV、PDW和PCT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AMI组更为显著。②治疗10天后UA组PDW、PCT较治疗前降低(P<0.05);AMI组MPV、PDW、PCT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③治疗后SAP、UA、AMI组PLT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各组患者MPV均高于健康体检组(P<0.05)。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可作为观察冠心病病情变化、实现个体化治疗和判断预后的检查标准。  相似文献   

8.
李昭  周月宏  王俊平  姜殿军 《中国卫生产业》2014,(9):154+156-154,156
目的 通过对沈阳市第一人民医院缺血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比积(PCT)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缺血性脑梗死与血小板相关参数与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血小板四项参数即PLT、MPV、PDW和PCT,采用t检验比较脑梗组与正常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显著性.结果 脑梗组和对照组相比较PLT显著降低,MPV、PDW显著升高,差异显著(P<0.01),两组PCT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的PLT降低,MPV、PDW升高,动态观察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脑梗死的诊断及治疗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随着血球分析仪的改进,本院自1 998年开展了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及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参数的测定,现将本院开展血小板参数测定至今7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和5 0例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t)、MPV、PCT及PDW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病例选择 随机收集上述时间内本院成人门诊随访或住院诊治的ITP患者,所有患者诊断标准均参照文献[1 ] ,选择其中资料齐全的并经上述指标测定的71例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初诊时血小板计数<5 0×1 0 9/L共4 7例作为①组,将初诊时或经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为(5 0~1 0 …  相似文献   

10.
吴起武  赵萍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34):5345-5346
目的:探讨窒息新生儿血小板参数的变化与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41例窒息新生儿按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分组,所有窒息新生儿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小板数(PLT)、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结果:轻、重度窒息组间急性期MPV及PDW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重度窒息组PLT显著高于轻度窒息组(t=2.506,P<0.05);单器官损害组和多器官损害组比较,PLT、MPV及PD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急性期与恢复期比较,PLT、MPV及PDW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重度窒息新生儿急性期PLT高于轻度窒息新生儿。但新生儿窒息程度、器官损害程度与血小板参数变化的关系,应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来确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患者血小板计数( P L T) 、血小板压积( P C T) 、平均血小板体积( M P V) 及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 P D W) 的临床意义。方法: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55 例初诊急性白血病( A L) ,化疗后骨髓抑制、完全缓解( C R) 患者及27 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参数 P L T、 P C T、 M P V 及 P D W。结果:初诊组 P L T、 P C T、 M P V 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 均为 P< 0 .01 , P< 0 .01 , P< 0 .05) ,但显著高于骨髓抑制组( P< 0 .05 , P< 0 .01 . P< 0 .01) ,初诊组 P D W 亦显著高于骨髓抑制组,但与其他各组无显著差异( P> 0 .05) 。 C R 组血小板四项参数与对照组比亦无明显差异( P> 0 .05) 。结论:血小板四项参数的测定有利于预示病程及血小板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参数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检测85例2型糖尿病患者(有微血管病变者为DM1组45例,无微血管病变者为DM2组40例)的纤维蛋白原(Fib)、血小板计数(PE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并与8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DM1组、DM2组及对照组间MPV、PDW和Fib均有显著差异(P〈0.01),而PLT、PCT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参数如MPV、PDW和Fib对监测2型糖尿病有无微血管病变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宽度(PDW)和血小板压积(PCT)4项参数的改变,间接评估肝脏受损情况,判断有无出血倾向。方法:用Bayer ADVIA120全自动血细胞计数仪测定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和正常健康体检者血小板各项参数,并对其中39例合并消化道出血者、89例未出血者和40例正常体检者血小板4项参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肝硬化组PLT、MPV、PCT值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0.005),PDW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其中消化道出血组血小板各项均低于未出血组。结论:随着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病情加重,PLT、MPV、PCT明显减低,PDW明显增高,故血小板4项参数的测定对肝病患者出血倾向及功能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四项血小板参数在重症肺炎患儿中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采用日本SysmexSF23000分析仪检测65例重症肺炎患儿和60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水平。结果:重症肺炎组PLT、MPV、PDW、PCT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期组PLT、MPV、PDW、PCT明显低于急性期组(P<0.05)。结论:重症肺炎患儿血小板四项参数PLT、MPV、PCT、PDW水平明显升高,并且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临床应密切关注血小板参数变化。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2例肝硬化患者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凝血指标(PT、TT、APTT、FIB),并与50例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进行比较,同时肝功能分级后组间血小板及其相关参数也进行了比较。[结果](1)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LT、PCT显著下降,MPV、PDW显著升高;肝功能B、C级与A级比较,C级PLT和PCT下降显著,MPV、PDW显著升高。(2)肝硬化患者PT、TT、APTT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FIB明显降低。[结论]肝硬化患者存在血小板及凝血异常,血小板参数和凝血指标可以反映肝病的肝损程度和病情轻重,指导临床治疗及其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与血小板输注疗效及患者预后判断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指导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2018年11月在本院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血小板纠正指数(CCI)分为有效组(62例)和无效组(29例),分别收集2组患者输注前和输注后24 h的各项血小板参数,以及输注后5 d的血小板计数,对血小板参数与输注疗效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小板输注前2组患者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比积(PC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注后24 h,有效组患者各项血小板参数(PLT、PCT、MPV、PDW)均明显高于无效组(P<0.05);有效组患者输注后5 d血小板计数升高到正常范围的比例高于无效组,且血小板升高的患者输注后24 h的MPV、PDW高于输注前。结论血小板参数尤其是MPV和PDW的变化情况与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和预后判断有显著相关性,血小板参数可为临床制定血小板输注治疗方案提供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小板参数在鉴别诊断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及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中的作用和疗效判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45例ITP和49例AA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抗凝静脉血,选择4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小板参数对ITP和AA治疗前和治疗后血小板参数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ITP组和AA组PLT、PCT低于对照组(P <0. 05);MPV、PDW-SD在ITP组中高于AA组(P <0. 05),AA组高于对照组(P <0. 05);P-LCR在ITP组中高于AA组和对照组(P <0. 05)。治疗后,ITP患者PLT、PCT增高(P <0. 05),P-LCR、MPV降低(P <0. 05);AA患者P-LCR、MPV均增高(P <0. 05),而PLT、PCT持续下降,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P-LCR、MPV、PDW-SD在ITP患者中高于AA患者,可做为两者鉴别诊断的依据。ITP患者治疗有效后P-LCR、MPV、PDW-SD显著降低,这对判断ITP治疗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在成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皮质激素疗效判定中的临床意义,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与疗效关系。方法:分析35例治疗前后的d3、d5、d10的Plt、MPV和PDW变化,以及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结果:治疗后d3的Plt与治疗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d5、d10与治疗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MPV、PDW在治疗后d3、d5、d10与治疗前比较,以及d5与d10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总数增多患者疗效优于骨髓巨核细胞总数正常和减少患者(P〈0.05)。结论:MPV和PDW有助于诊断和早期疗效判定;初始骨髓巨核细胞数可作为慢性ITP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病患者血小板参数和凝血功能试验的变化在各型肝炎患者病情变化中的临床意义。方法:5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260例肝病患者为观察组,采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压积(PC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水平;采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比值(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BG)浓度。结果:PLT、PCT、MPV、PDW、P-LCR、TT、PT、PT-INR、APTT、FBG等指标中,其中急性肝炎所有检测指标含量基本在正常范围内,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组MPV、P-LCR、TT、PT、PT-INR、APT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PLT、PCT、FBG含量低于对照组;PDW均值增大,分布曲线呈"平台"或"小抛物线"型改变。结论:血小板参数、凝血功能试验检测对于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患者肝脏损害程度、病情进展、预后判断密切相关,可作为肝病患者病情进展及严重程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指导临床治疗方面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