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中线导管与静脉留置针在急性中毒患者静脉输液治疗中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探讨中线导管在急性中毒患者静脉输液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06例急性中毒患者为研究对象,将采用中线导管治疗的56例患者作为中线导管组,选取同期采用普通前臂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穿刺处渗液、穿刺处渗血、静脉炎、疼痛、输液部位肿胀、输液不畅/导管堵塞、导管移位/脱出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中线导管组患者穿刺处渗液、疼痛、输液部位肿胀、输液不畅/导管堵塞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中毒患者静脉输液选用中线导管效果明显优于静脉留置针。  相似文献   

2.
心脑血管病人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封管液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心脑血管病人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封管的效果.方法:106例患者随机分成2组,观察组54例,每天输液结束时封管1次,先用10ml生理盐水缓慢推注,再用1ml肝素液(每ml含肝素250u)封管,次日输液时,先从留置针内抽出肝素液(约0.3ml),直至抽出回血,再接液体.对照组52例,用5ml肝素液(每ml含肝素25u)封管,每隔8小时封管一次,次日消毒后接上液体.结果:两组堵管率比较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平均留置天数观察组多于对照组(P<0.05);平均每天封管次数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脑血管病人浅静脉留置针输液封管采用高浓度肝素液较低浓度肝素液其堵管发生率低,留置天数长,且每天只需封管1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总结本区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lOO例留置静脉留置针患者的护理,结果:使用静脉留置针常见并发症有穿刺部位感染、皮下血肿、液体渗漏、导管堵塞、静脉炎。结论: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关键在于做好患者健康教育、观察局部反应、置管期间护理、输液前后的护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静脉留置针的两种封管方法,即脉冲式封管法和双重正压封管法对于心血管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效果和影响,为心血管病患者静脉留置针的护理寻求一种最适宜的封管方法,帮助患者顺利度过治疗期。方法将200例心血管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100例静脉留置针使用双重正压封管;B组100例静脉留置针使用脉冲式封管。同时采用生理盐水封管液。结果心血管病患者静脉留置针封管时,双重正压封管法的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脉冲式封管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经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重正压封管法较脉冲式封管法更适宜心血管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张颖 《医疗装备》2021,(6):169-170
目的探究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在正压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封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5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静脉留置针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普通静脉留置针封管,并使用肝素钠+0.9%氯化钠注射液,观察组实施正压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封管,并使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封管时间、留置针留置时间及护理人员的平均针刺伤次数。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导管回血堵塞、导管相关性感染、静脉炎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封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护理人员平均针刺伤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用于正压型无针连接式留置针中能够有效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缩短封管时间,延长留置针留置时间,减少护理人员的针刺伤次数。  相似文献   

6.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存在静脉炎、静脉血栓、导管堵塞等许多相关的问题,但导管堵塞是最常见、最容易发生的问题,这一问题与我们平常使用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液及封管方法息息相关.正确使用肝素封管液封管的效果比正确使用生理盐水封管的效果优越的多,发生导管堵塞的几率也很小.  相似文献   

7.
随着静脉输液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钢针已逐渐被留置针所取代,大大减轻了病人多次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工作量。为了长时间保留静脉留置针,临床多采用肝素封管,但仍发生留置针被回血堵塞,反复多次冲管、封管,既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和耗材,也增加了静脉炎的发生率及护理人员意外被针刺伤致血源污染的几率;同时反复应用肝素封管,对有血液系统疾病的病人有潜在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Q—syte)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Posinush)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冲管、封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24例行PICC置管术需要化疗的肿瘤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2例,对照组采用肝素帽连接PICC导管,采用肝素液封管护理,观察组采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连接PICC导管,采用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封管护理,比较两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管发生率、操作时间、针刺伤次数。结果:观察组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导管堵管发生率、操作时间、针刺伤次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分隔膜无针密闭式输液接头和预充式导管冲洗器联用对PICC进行冲封管效果好,减少导管相关性感染率、堵管率,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分析健康教育在小儿留置针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该院2012年9月—12月收治的500例留置针静脉输液的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儿的静脉穿刺成功率,不同部位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以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穿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背、头静脉、前臂之间的留置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输液中进行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提高患儿的留置针静脉穿刺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延长留置时间,减低了留置针并发症的发生率,且有效的缓解了护患之间的关系,提高了家长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在乳腺癌术后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方法对该院100例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腋窝淋巴结清扫术后1周内的病人,根据病人对输液方式的意愿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输液,B组采用头皮钢针输液。结果 A组的穿刺次数、局部血肿、液体渗漏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P<0.05),穿刺部位发红、静脉炎发生率亦低于B组(P=0.05),而管道堵塞则无明显差异。结论使用安全型静脉留置针为乳腺癌术后病人输液可有效地减少穿刺次数,在保护好病人血管的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也可减少护士因针刺伤引发的职业获得性感染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析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发生静脉炎的原因,观察门诊健康教育干预对发生静脉炎的影响.方法 选择采用静脉留置针进行输液的老年患者3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措施,以预防静脉炎的发生,观察比较两组置管成功率、静脉炎的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6.6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72,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率为2.67%,与对照组的10.67%比较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14,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747,P<0.05).结论 在门诊采取适当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减少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并发静脉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短期胃肠外营养病人,采用输液加温联合液体敷料局部涂抹对外周静脉留置针PN输注病人静脉炎的预防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15年10月至2016年8月,进行胃肠外营养的病人150例,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给予液体敷料涂抹、观察组75例在液体敷料涂抹基础上联合输液恒温器加温,观察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情况和输注过程中置管部位及肢体疼痛程度、平均留置时间。结果 :两组病人静脉炎发生率的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输液中置管部位及肢体疼痛程度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05)及拔针后置管部位疼痛比较,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病人平均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的比较观察组显著长于对照组(P0.001);结论 :输液加温联合液体敷料涂抹能有效预防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PN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病人输液安全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Q-SyteTm正压接头无针密闭输液系统在感染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实验组采用BD PeɡasusTm飞玛Tm安全型静脉留置针连接Q-SyteTm正压接头无针密闭输液系统,对照组采用普通直型留置针接肝素帽连接头皮针输液系统,对两者在感染科的应用情况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在护士针刺伤、穿刺过程中回血污染手、患者发生静脉炎、堵管、脱管等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正压接头无针输液系统有效减少护士针刺伤、穿刺过程中回血污染手所造成的职业性感染,同时降低静脉炎、防止堵管、脱管的发生,方便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静脉留置针进行静脉输注的临床治疗、急救用药及供给营养,探讨最新的静脉留置针在皮肤科患者的临床应用。方法:采用两种最新的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封管方法,对静脉留置针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针对静脉留置针穿刺时和留置后容易出现的并发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新静脉留置针穿刺方法和封管方法更适用于皮肤破损患者。结论:最新的静脉留置针临床应用方法可以有效保护皮肤科患者皮肤和血管,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5.
黄肆娥 《现代保健》2014,(29):80-82
目的:探讨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对200例需要静脉输液的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在穿刺过程中通过选择合适血管和光线,充分准备皮肤,采用最新穿刺手法,牢固固定针头等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穿刺方法。结果:两组穿刺方法比较,观察组一次性静脉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观察组患儿回血率93.0%,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家长对穿刺操作的满意度为99.0%,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熟练掌握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的技巧,能有效提高一次性静脉穿刺的成功率,减少患儿的痛苦,保证患儿抢救与治疗计划的顺利进行,同时减少了医患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直接使用输液器内原液和使用生理盐水进行静脉留置针封管的效果,寻找一种临床上简单可行的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方法对170例行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患者根据单、双日首次置管分组,分别进行生理盐水正压封管(对照组)和输液器内原液压力封管(实验组)。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浅静脉炎、堵管率等发生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保留时间段,实验组与对照组例数不存在差异,p>0.05。结论输液器内原液压力封管可以替代生理盐水封管,而且操作简便,可减少封管环节,从而减少感染机会,减少医疗成本,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寻找一种简便有效的静脉留置套管针封管方法。方法:将90例使用静脉留置针的病人随机分为Ⅰ、Ⅱ、Ⅲ三组,每组30例,Ⅰ组用5ml肝素稀释液,Ⅱ组用5ml生理盐水,Ⅲ组使用原液进行正压封管,观察静脉留置针阻塞、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静脉留置针阻塞、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使用原液进行封管具有安全有效、操作简便、节省资源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我院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8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液体外渗分为外渗组与无外渗组,对比两组的基础资料,分析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行静脉留置针输液治疗的182例患儿中有60例发生液体外渗,占比32.97%。外渗组年龄≤3岁、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占比均高于无外渗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3岁、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是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液体外渗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 P<0.05)。结论 静脉留置针输液患儿仍存在液体外渗情况,患儿年龄小、哭闹、输注刺激性药物、置管血管弹性较差、下肢静脉置管、穿刺技术生疏均为独立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9.
曾智明 《现代保健》2014,(20):79-81
目的:探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小儿静脉穿刺留置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需静脉注射治疗的患儿1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观察组在穿刺前在穿刺点给予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碘伏消毒后按照常规穿刺。观察比较两组患儿的穿刺疼痛评分、穿刺成功率及患儿家长对穿刺操作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成功率为98.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的满意度为86.2%,对照组家长的满意度为48.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静脉穿刺留置针术中应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能减轻患儿疼痛,提高穿刺成功率及家长对护士穿刺操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细微服务对改善门诊静脉输液质量和安全的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我院门诊输液患者1500例,在治疗护理环节中引入细微服务理念。记录护士日常考核成绩、输液患者的满意程度以及输液质量等指标,并与2010年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与2010年相比,引入细微服务理念后患者满意度提高、投诉率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6.932,x2=4.049;P<0.05);患者外周静脉炎发生率和渗透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5.322,x2=4.202;P<0.05);临床考核滴速符合率和输液卡书写合格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4.331,x2=15.370;P<0.05)。结论:细微服务理念能有效提高静脉输液质量及安全,同时有利于改善护患沟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