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陈玉申 《青年记者》2007,(18):114-115
在上个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赵敏恒是国际报坛上一颗很耀眼的明星。在中国现代记者中,若以国际影响而论,可能还没有人比得上他。他曾担任路透社、美联社等西方媒体的驻华记者,采写了许多蜚声中外的重大新闻,其高超的采访能力颇为同业称道,有的英美记者甚至称他为"最了不起的华人记者"。  相似文献   

2.
李瑞芬 《新闻界》2007,(3):55-56
几乎无孔不入的网络不仅改变了新闻的传播方式,也正改变着新闻的采写方式。在线采访在逐渐成为新闻记者职业生涯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新闻采写模式、操作理念形成冲击,本文将探讨这一全新的采写方式在新闻实务操作中的表现形态及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鲍晓明 《新闻世界》2010,(8):172-173
赵敏恒作为我国较早接受西方正统新闻教育的记者,曾担任路透社驻中国记者十五年,期间最先报道"西安事变"、"开罗会议"等重大新闻。本文尝试从赵敏恒的国际记者身份、力求报道的客观公正、追求新闻自由的理念以及勇于冒险的精神等方面分析其新闻专业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4.
所谓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相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  相似文献   

5.
《溶入理性——记者面临的挑战与选择》一书,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诸方面描述了记者面临的挑战,总结了中外记者成名的规律,探讨了近年一批新型报道成功的原因。提出了记者应付挑战的选择,同时,也提出了理性新闻报道模式(通常人们称之为深度报道)、采写方法、采写规律以及记者所需的思  相似文献   

6.
在当前这个新闻业急剧变化的时刻,严肃认真地思考记者职业更显价值。离开或留下,只是不同的选择,不存在对错。然而,对于留下的人,尤其是年轻人,能否用长远的眼光看待这一职业很关键。只有如此,才能对职业生涯有所规划,才能静心前行。本文点出了记者职业在当前遭遇困境的几个关键问题,有助于年轻记者正视内心,建立职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贺一红 《新闻窗》2012,(1):81-82
采访是新闻写作的前提和必要条件,也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基本功。高校大学生记者能否捕捉到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挖掘和挑选鲜活而真实的新闻事实,是检验其新闻职业素养的一个主要方面。大学生记者在采访中要掌握主动权,除了选择合适的采访时机,营造良好的采访氛围外。在采访过程中恰当运用多种采访技巧.寻找与被采访师生员工的共鸣点,就能了解所需要的新闻事实,采写出内涵丰富、内容厚实的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8.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看一件事物,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事多年记者职业,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抱着司空见惯的心态,缺乏挖掘新闻的动力,缺少采写的激情,我们把这一毛病称作"记者的视觉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  相似文献   

9.
有人说,夫妻是一生的朋友。此话十分贴切。因为"朋友",又与这样几个词汇相等同——陪伴、帮助、共同成长。那么于记者而言,新闻敏感就是陪伴其在职业道路上前行一生的"朋友"了。没有了这位"朋友",记者将无法实现眼光和境界的升华,也就没有了心血和汗水交融后闪光的职业价值。那么,何为新闻敏感?新闻敏感又从何而来呢?何为新闻敏感就像生活中人们离不开朋友一样,新闻敏感,注定要伴随记者的整个职业生涯。没有了新闻敏感,新闻报  相似文献   

10.
正值全国新闻战线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之际,从中央到地方,一大批记者行走于基层的路上。记者们深入偏远山区,深入艰苦一线、深入平日里不常去的地方,既采写了大量满怀深情的鲜活新闻,又在走基层过程中加强了职业和自身修养,可谓收获多多。  相似文献   

11.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职业生涯规划是人的一生中谋事立业的重要环节,对于媒体、对于一项事业,要获得持续发展,做好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也不可或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媒体核心竞争力的增强、记者素质的优化亟待建立记者职业生涯规划机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本文试从记者个人、媒体以及两者的结合上对记者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作粗浅的探讨。记者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及重要性职业生涯规划也叫职业规划或职业生涯设计,它指的是从业人员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和途径。记者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记者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  相似文献   

12.
陈芳 《新闻窗》2010,(2):93-93
有学者根据犯罪新闻的内容侧重点对犯罪新闻报道进行分类。如余祥鹏、贺威在《犯罪新闻采写侧重点的选择》一文中,提出了犯罪新闻有以下几种采写的视角:一是选择犯罪过程作为采写侧重点:二是选择侦破过程作为采写侧重点;三是选择审判过程作为采写侧重点:四是选择犯罪特点作为采写侧重点;五是选择犯罪后果作为采写侧重点:六是选择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作为采写侧重点。  相似文献   

13.
在生活中,如果一个人长时间看一件事物,就会产生"视觉疲劳".从事多年记者职业,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抱着司空见惯的心态,缺乏挖掘新闻的动力,缺少采写的激情,我们把这一毛病称作"记者的视觉疲劳".那么如何来医治这一病症呢?  相似文献   

14.
晁明春 《青年记者》2012,(25):44-45
对大多数传统媒体来说,驻站(包括分社、办事处等形形色色的派出分支机构)记者一直被视为新闻报道的主力军。但随着传媒作为一项新兴产业得到蓬勃发展,记者站的职能及驻站记者的职业角色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驻站记者从原来单纯的新闻采写者和稿件提供者,迅速向新闻采写者及与报社事业发展相关的多功能、多角色的承担者  相似文献   

15.
许旷 《新闻前哨》2020,(4):37-38
顺应媒体发展趋势,打造全媒体已经成为传统媒体的共识。从事一线采编工作的传统媒体记者必然要融入全媒体变革,在采写技能、理念、文风及个人素养等各个层面实现全面转型。本文以《湖北日报》2020年省两会"委员通道""代表通道"全媒体传播为例,分析传统媒体为何要向全媒体转型,引导传统媒体记者转变思维方式、开拓新闻视野、提升个人职业素养,向全媒体顺利转型,实现从"一专"到"多能"。  相似文献   

16.
2014年是我跨入媒体行业第九个年头,身边常有人会问"你们的工作是不是很危险",对此我总以微笑应对。事实上,记者行业近年日益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既有来自于记者本身的,比如有偿新闻诱惑或陷阱下的职业操守、违法犯罪风险;也有来自采访对象,如因报道遭受利益相关方投诉、诉讼的侵权风险,甚至因"负面"新闻被报道对象打击报复的风险等。从业过程中,我参与了大量新闻调查类稿件的采写,也曾受到采访对象的利诱、警告和威胁。让我感触最深的是,2011年因采写关于"杭州某文物检测机构将假文物鉴定为真"的系列稿件,我被该检测机构以"侵犯名誉权"为由告上法院,并  相似文献   

17.
一、缘起孟亮,先后任职郑州多家媒体,以采写批评报道见长。记者生涯生产旺盛期,文稿60多篇发表于《人民日报》《工人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得过很多荣誉,也因批评报道遭受过挫折。偶然的机缘,特殊的遭逢,终于超越庸常的工作生活开始对记者职业和自己生命的价值深入思考。而后,决然转型,专事孝文化传播,至今已有4个年头。近几年,媒介技术变迁速度急剧,加快解构媒介过往积累建构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18.
希望有更多记者“自己采写”的新闻费强标题这句话听起来有些拗口。记者这个职业本来就应该是自己采写新闻的,还值得写上三五百字,占据《新闻界》一块宝贵的版面吗?非也!近几年来,打开报纸,象《四川沿长江经济带快速崛起》这样记者自己动手采写的新闻,实在太少了。...  相似文献   

19.
著名记者赵敏恒在民国时期是国际新闻舞台上的明星,驰骋世界新闻界,蜚声海内外.在中外采访史上,他拥有诸多第一.据<中国大百科全书>记载:赵敏恒是"向全世界最早报道‘九·一八'事变、国际联盟李顿调查团东北秘密调查报告和1936年西安事变的记者"①而据<中国新闻学之最>介绍:他"是在外国驻华新闻机构工作单位最多、时间最长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20.
记者采访往往会出现这么几种情况;一是觉得什么都新鲜,什么都想采写,抓到一大堆材料后,又不知道应当报道什么;二是认为什么都一般化,平平常常,没有什么值得报道;三是依赖领导.领导出什么题目,就去采写什么稿子;四是跟着请柬走.你请我到哪里,我就去哪里采访,你要求报道什么,我就报道什么。这几种情况的共同特点,就是完全推动了记者在采访中的主体地位。究其原因,就是记者缺乏一种特有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发现不了什么是有价值的新闻事实。这里所说的职业嗅觉,职业敏感,就是记者的新闻敏感。  所谓新闻敏感,是指记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