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随机分组的两组脑瘫患儿给予不同治疗方案,观察不同治疗方案对存在精细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精细运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住院治疗的40例有精细运动障碍的脑性瘫痪儿童进行穴位注射配合作业疗法,并设对照组观察.结果:在相同的治疗时间内,Peabody精细运动评定量表评估结果提示两组间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说明治疗组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惠儿的精细运动能力.结论:在作业疗法的基础上,穴位注射能显著提高脑性瘫痪患儿精细运动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2.
张占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2):2925-2926
目的 探讨脑性瘫痪并癫痫的治疗及预后,为脑瘫患儿的临床治疗和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8 月-2011 年8 月入我院进行治疗的70 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和分析脑性瘫痪并发癫痫的患儿发病率,并对其临床表现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31 例患儿治疗3 个月后,显效18 例(58.1%),有效9 例(29.0%),无效4 例(12.9%),总有效率为87.1%.本组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采用合并用药治疗者25 例,占患儿总数的80.5%;脑性瘫痪患儿中癫痫发病率为44.3%;脑瘫中最常见的是痉挛型脑瘫,其脑瘫并发癫痫的发生率也最高.结论 脑性瘫痪合并癫痫的发病率与脑瘫类型有关,痉挛型脑性瘫痪合并癫痫者占绝大多数,且发病年龄较低.应及早对脑性瘫痪并癫痫患儿进行治疗和干预,可采取多药联用等方式进行抗癫痫治疗.  相似文献   

3.
苏军燕  吴娜  汤丽范 《吉林医学》2010,31(20):3259-3260
目的:总结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与护理措施,使脑瘫患儿得到更好的生活护理,家长对疾病的治疗充满信心,从而进一步提高脑瘫患儿的生命质量。方法:对30例脑瘫患儿进行为期21个月的康复治疗与护理跟踪。结果:30例患儿均好转出院,生命质量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康复治疗与护理对脑性瘫痪患儿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郝阳泉  屈强  刘德玉  昝强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2):1690-1691
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运动性残疾,除运动障碍外,脑瘫患者还可并感觉和知觉异常、癫痫、行为及情感异常,并有可能出现智力落后,作为一种运动性伤残,主要影响儿童生长发育,也很影响心理、社会和情绪成熟。约60%-70%的脑瘫患儿为痉挛型脑瘫,自1985年以来,我科开展了颈总动脉外膜剥离手术治疗痉挛型脑瘫,取得了满意效果。本文回顾了2000年10月至2008年10月接受过该手术治疗并有完整随访记录的146例痉挛型脑瘫的治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冯春连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4):147-147,149
目的:观察脑性瘫痪儿童生活自理如厕训练的效果。方法:137例脑瘫儿童进行生活自理如厕训练。用快捷训练法,先日间,后夜间;先小便,后大便;先坐痰盂,后上厕所,如厕训练前后用poaage功能评估。结果:观察6年,快捷法如厕训练对脑瘫儿童总有效例数113例,有效率达82.5%(113/137)。9岁前疗效较好,6岁前疗效更佳,10~12岁疗效较差(P〈0.05)。结论:生活自理如厕快捷法对脑瘫儿童训练有较好的疗效。提示早期治疗、早期干预疗效更好,能提高患儿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6.
吞咽障碍是脑性瘫痪患者的常见并发症,由于吞咽障碍,又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误吸、脱水、营养不良、吸入性肺炎等,对脑瘫儿童的生活质量产生极大的影响。加之,儿童在不断的生长发育,其吞咽器官的解剖结构上也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其吞咽障碍的治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就脑性瘫痪儿童的吞咽障碍治疗方法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7.
吴卫红 《中国医刊》2006,41(10):17-19
儿童脑性瘫痪(以下简称儿童脑瘫)是指“从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以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与姿势异常,同时常伴有其他如智力低下、语言障碍、癫痫等并发障碍”。脑瘫是目前造成儿童肢体伤残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人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息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9.
郭春香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0):1009-1010
目的:评价物理综合疗法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对房山儿童康复中心1999年8月~2001年8月140例脑瘫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脑瘫患儿的临床类型及入选标准分成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和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结果:痉挛型脑性瘫痪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改善较非痉挛型脑性瘫痪组(即手足徐动型),疗效显著。结论:物理疗法有其可行性、可塑性、有效性,不失为改善脑瘫患儿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的简单、有效、价廉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0.
我国目前脑性瘫痪(简称脑瘫)发生率仍较高(1.92‰).为了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及家长对脑瘫的认识,了解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治疗是降低脑瘫致残率的关键,作者对12例脑瘫患儿延误诊断,失去最佳治疗时间的原因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何桂英  何剑 《中国病案》2012,13(6):79-80
目的探讨家庭及社会支持与银屑病患者生活质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对8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的家庭及社会支持现状与生活质量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85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家庭及社会支持得分为(39.88±8.11)分,生活质量得分为(169.69±17.12)分;高家庭及社会支持组总体生活质量、健康与功能、生活满意度、自我概念、社会与经济显著高于低家庭及社会支持组(P〈0.01或〈0.05)。结论家庭及社会支持直接影响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应重视提高家庭及社会支持力度,建立完整的社会支持体系,提高银屑病患者的生活质量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刘晓辉 《实用全科医学》2011,9(6):928-928,931
目的提高社区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心理干预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促进患者身心康复。方法选择社区门诊恶性肿瘤老年患者5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主要采取教育性干预、认知疗法、行为放松疗法、心理支持以及亲情关怀及家庭支持等形式的为期6周的心理干预方法,每周一次,心理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采用健康状况问卷(SF-36)对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定。结果心理干预前后患者SF-36评分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社区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生存质量和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及时采取教育性干预、认知疗法、行为放松疗法、心理支持以及亲情关怀及家庭支持等心理干预方法,对社区恶性肿瘤老年患者的常规治疗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能够彻底消除老年患者对恶性肿瘤的恐惧,使老年患者对战胜病魔具有了足够的信心和意志,可以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有效地促进患者的身心康复。  相似文献   

13.
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焦虑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脑性瘫痪患儿家属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水平,探讨相应的干预措施,以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降低焦虑水平,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随机抽取首次在我院就诊,并确诊为脑性瘫痪的患儿家属42名,发放中文版Mishel疾病不确定感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量。结果疾病不确定感总分79~134分,平均(106.57±14.21)分,处于中等水平36名(85.71%),高等水平6名(14.28%);焦虑总得分(43.29±10.20)分,与全国常模(29.78±0.46)分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t=44.33,P〈0.01)。结论脑性瘫痪患儿家属存在较高的疾病不确定感,焦虑水平高。医护人员应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降低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和焦虑水平,改善心理状况,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评价的重视,望进一步完善SUI疗效评价体系。方法:主要从压力性尿失禁(SUI)的发病率、SUI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目前生活质量在SUI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生活质量在SUI中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结果:在现代医学模式下,康复的定义已不仅仅局限在症状的改善上,对于SUI患者而言.生活质量的改善才是最终目标,生活质量评价不可或缺。结论:SUI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生活质量在SUI疗效评价中是十分有意义的,但目前对于SUI尚缺乏相对完善的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5.
高建洪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26):11-14,18
目的 调查老年痴呆症患者直系亲属生活质量以及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老年痴呆居家的患者100例,对直系亲属进行调查,了解其生活质量情况,并分析影响因素.结果 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直系亲属的性别、年龄是影响其生理功能的相关因素,亲属患病情况、年龄、职业是影响生理职能的相关因素,亲属患病情况、与患者的关系是影响其躯体疼痛的相关因素,ZBI总分、居住类型是影响其精神健康的主要因素,亲属患病情况、患者性别、ZBI总分、亲属职业、患者职业是影响其精力的主要因素,ZBI总分是影响其社会功能的主要因素,亲属患病情况、患者职业、亲属职业是影响情感职能的主要因素,亲属患病因素是影响总体健康的主要因素.结论 老年痴呆患者的直系亲属其总体生活质量较差,医护工作者应给与重视,加强沟通,指导生活,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青光眼患者的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视功能损害眼病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对120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得分与正常人相比降低,视力损伤程度越严重,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越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给予的健康教育越系统,患者生存质量得分越高,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性别不同,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分也不相同,且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光眼患者生存质量普遍降低,临床上除保护患者视功能外,还应重视患者的心理、社会、经济等状况,对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适时给予必要的心理辅导和健康教育,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对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婷英 《河北医学》2009,15(8):981-982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影响病人生活质量情况。方法:选择住院糖尿病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健康教育,观察组同时实施家属健康教育。在患者入院时及入院后第7周,应用生活质量指数评定表,分别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第7周时,组间比较,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观察组总体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入院时(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家属实施健康教育,可提高患者家属对疾病认识程度,积极参与治疗、护理过程,从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提高乳腺癌患者家属生活质量并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2007年7月—2009年1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乳腺癌患者家属生活质量调查表",对在我院住院的216名乳腺癌患者的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结果乳腺癌患者家属生活质量需求的总体水平介于"一般需要"和"比较需要"之间,各纬度中以疾病知识需求得分最高。家属生活质量相关因素主要包括家属的职业、照顾其他类似患者的经历以及患者的医疗负担情况。结论乳腺癌患者家属存在一定程度的需求,各纬度中对疾病知识、患者症状控制和医护相关行为的需求较高;对临终关怀的需求较低。家属生活质量相关因素受患者医疗负担、家属职业、家属的照顾经历影响,临床上护理乳腺癌患者时应综合评估家属的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服务方案,以满足家属的有效需求,提高乳腺癌患者及家属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气泡水浴"对小儿痉挛型脑性瘫痪的康复疗效。方法12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68例,对照组5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功能训练、针灸、导平、穴位注射药物、静脉点滴护脑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气泡水浴",每天1次,25次为1个疗程,共3个疗程。治疗前后进行肌张力评估和关节活动度测量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显效19例,有效4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6%;对照组显效11例,有效31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0.8%,两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χ^2=6.70,P〈0.05)。结论"气泡水浴"能有效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的肌张力,改善协调性,提高平衡能力,纠正异常姿势,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临床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推广与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知识讲座在提高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认知中的作用。方法2011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小儿脑性瘫痪问卷调查表对百色市4个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共97人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调查对象进行有关小儿脑性瘫痪知识讲座。1周后再次发放以上量表,比较开展知识讲座前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认知的差异。结果进行知识讲座后,乡镇医院医护人员对小儿脑性瘫痪认知程度[(34.37±1.03)分]、优秀率(16.49%)与实施知识讲座前[(25.79±4.28)分、1.0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加强对乡镇医院医护人员脑性瘫痪相关知识培训,以提高对脑性瘫痪认知水平,学会鉴别脑性瘫痪高危儿,才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伤残率,减轻患儿家长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