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聚丙烯(PP)作为一种使用广泛的热塑性塑料,对其增韧改性一直是研究的重点,共混改性作为最常用的改性方法之一,受到科研工作者的关注。该文主要从与塑料共混增韧、与橡胶或弹性体共混增韧、与无机纳米粒子共混增韧、与有机/无机纳米材料共混增韧以及与其他材料(如:玻璃纤维、碳纤维、石墨烯、竹粉)共混增韧5个方面综述了近3年PP共混增韧改性的一些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聚丙烯共混增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从塑料增韧聚丙烯(PP)体系,橡胶或热塑性弹性体增韧PP体系、PP/弹性体/塑料三元共混体系以及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体系4个方面详细论述了国内外PP共混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采用塑料类作为改性剂增专心PP,虽可增韧,但是由于体系的不相容性,往往要大量使用改性剂或添加相容剂。使用橡胶或者热塑性弹性体与PP共混增韧效果最为明显,但由于随着弹性体用量的增加,体系在冲击强度大幅度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刚性等性能的损失。PP弹性体/塑料三元共混体系可均衡改善力学性能及降低成本。此外,还就近年发展起来的无机刚性粒子增韧PP的研究工作进展和机理研究情况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mPE弹性体/PP共混物的流变行为与力学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传统的弹性体,对聚丙烯(PP)进行增韧改性,绘制了不同配比mPE/PP共混物熔体的流变曲线,讨论了共混物的组成,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以及温度对熔体流变行为,熔体粘度的影响。测定了共混物熔全的非牛顿指数,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及力学性能,为mPE共混改性PP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mPE适用于PP的增韧改性,增韧效果取决于共混物中mPE的用量,当mPE质量分数达到25%-40%时,共混材料既有较高的拉伸强度和韧性,又有较好的加工性能,mPE/PP共混物熔体的假塑性流动随mPE用量的增加向更高切应力或更高剪切速率方向移动。  相似文献   

4.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增韧改性聚丙烯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研究工作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代表的弹性体,对PP的增专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共混工艺参数和橡逆比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弹性体的增韧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弹性体相比,mPE增韧改性的PP显示出卓越的低温性能和加工性能;另外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共混物相态结构及断裂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5.
聚丙烯增韧改性最新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聚丙烯(PP)脆性高、缺口冲击强度低,特别在低温时尤为严重,其增韧改性是扩大PP使用范围的重要方法。综述近2年增韧PP的最新研究进展,介绍橡胶或弹性体共混增韧、热塑性塑料增韧、无机刚性粒子增韧、纳米粒子增韧及晶须增韧PP的最新研究情况。重点介绍了纳米粒子增韧PP的研究,并且指出纳米粒子/弹性体协同增韧PP将是未来PP增韧改性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增韧改性聚丙烯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传统的弹性体,对PP的增韧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橡塑比和mPE的牌号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弹性体的增韧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弹性体相比,mPE增韧改性的PP显示出卓越的低温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7.
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和三元乙丙橡胶增韧聚丙烯的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用茂金属聚乙烯弹性体(mPE)代替三元乙丙橡胶(EPDM)对聚丙烯(PP)增韧改性并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mPE共聚物中的辛烯质量分数越高,其中对PP的增韧效果越好;随着共混物中弹性体质量分数的增加,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降低,扯断伸长率增大。PP/mPE与PP/EPDM增韧体系相比,二者的拉伸强度差别不大,但PP/mPE的弹性模量和扯断伸长率稍低;与EPDM相比,mPE对PP具有较好的增韧效果,含有质量分数40% mPE的共混物试样在-30℃下的缺口冲击强度已超过纯PP的20倍,约是相同弹性体质量分数PP/EPDM的近9倍。另外,PP/mPE还具有较低的拉伸永久变形、压缩永久变形和蠕变变形。  相似文献   

8.
mPE弹性体增韧改性PP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茂金属聚乙烯(mPE)弹性体代替传统的弹性体,对聚丙烯(PP)的增韧改性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橡塑比和mPE的牌号对共混物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对不同的弹性体的增韧效果做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的弹性体相比,mPE增韧改性的PP显示出卓越的低温冲击性能。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聚丙烯共混改性机理、共混体系结构形态对PP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以及橡胶类聚合物对PP增韧改性原理和PP合金材料机理。  相似文献   

10.
橡胶/聚丙烯树脂共混增韧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橡胶弹性体/聚丙烯共混体系的增韧机理,着重就增韧的影响因素综述了国内橡胶弹性体/聚丙烯共混增韧改性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1.
聚丙烯/聚丁烯热塑性弹性体共混物力学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丁烯热塑性弹性体,对聚丙烯(PP)进行共混改性,并研究了共混物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结果表明: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丁烯热塑性弹性体对PP均具有较好的增韧改性效果,随着共混物中弹性体含量的增加,共混物冲击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均明显增大,而拉伸强度、硬度和耐热温度有一定的下降;在0~20份范围内,当共混物中弹性体含量相同时,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聚丁烯热塑性弹性体对PP的改性效果更好,其共混物的拉伸强度、刚性、韧性及耐热性均较高。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聚丙烯共混改性机理,共混体系结构形态对PP共混物性能的影响以及橡胶类聚合物对PP增韧改性原理和PP合金材料机理。  相似文献   

13.
聚丙烯增韧研究最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系统论述了国内外有关PP增韧改性的研究进展。分别介绍了弹性体或橡胶、热塑性塑料、刚性粒子、刚性粒子协同弹性体、纤维对PP增韧改性的研究现状以及对聚丙烯力学性能、热性能、流变性能的影响,重点介绍了刚性粒子以及刚性粒子协同弹性体对PP的改性研究。刚性粒子协同弹性体能够避免弹性体增韧PP加工上的困难和刚性体在基体中易形成缺陷等问题,充分发挥两者的优势,在对PP增韧改性研究方面具有很大潜力。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聚丙烯(PP)增韧改性机理,重点综述了当前研究较多的橡胶/弹性体对PP的增韧改性方法及未来PP增韧改性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用聚烯烃弹性体(POE)代替传统的弹性体,对聚丙烯(PP)增韧改性。探讨了基体树脂、POE和HDPE的用量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流动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冲击断面,研究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与材料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POE能大幅度的改善材料的冲击韧性,HDPE具有协同增韧效应,制得的PP改性材料具有高韧性和高流动性。  相似文献   

16.
将聚丙烯(PP)、丙烯-乙烯共聚物(PEC)弹性体熔融共混,制备了不同比例的PP/PEC共混物。然后对PP/PEC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进行了研究。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显示,PEC粒子在PP基体中均匀分散,PP/PEC共混体系为部分相容体系。差示扫描量热(DSC)测试也表明,PP与PEC弹性体为部分相容。拉伸测试结果显示,PP/PEC共混物表现为明显的韧性断裂,说明PEC弹性体对PP具有良好的增韧效果,使其断裂伸长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7.
PP/POE及PP/EPDM共混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琦  王勇  邱桂学 《塑料科技》2007,35(7):46-49
以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辛烯共聚物)和三元乙丙橡胶(EPDM)作为聚丙烯(PP)的增韧剂,研究了PP/POE及PP/EPDM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OE在加工性、增韧改性等方面比EPDM更具有优势。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一步探讨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琦  王勇  邱桂学  孙阿彬 《弹性体》2007,17(4):44-47
以茂金属聚烯烃弹性体(POE,乙烯-辛烯共聚物)和传统三元乙丙胶(EPDM)作为聚丙烯(PP)的增韧剂,比较研究了PP/POE及PP/EPDM共混物的加工性能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POE在加工性、增韧改性等方面比EPDM更具有优势。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进一步探讨了共混物的形态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用聚烯烃弹性体(POE)代替传统的弹性体,对聚丙烯(PP)增韧改性,探讨了基体树脂、POE、HDPE、滑石粉、纳米CaCO3以及加工助剂EBS的用量对共混体系力学性能和流动性的影响.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冲击断面,研究共混物的形态结构.结果表明,POE能大幅度的改善材料的冲击韧性,HDPE和POE具有协同增韧效应,加工助剂EBS能改善PP共混材料的流动性,制得的PP改性材料具有高韧性和离流动性,可用于制造汽车装饰件.  相似文献   

20.
聚丙烯改性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橡胶或弹性体增韧PP及其机理,刚性粒子增韧及其机理和橡胶/刚性粒子/PP三元复合增韧体系,简要介绍了PP改性技术的最新进展以及PP综合改性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