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唐古特大黄为材料,采用匀浆涂布法进行内生放线菌的分离,并运用平板对峙法和生长速率法筛选内生放线菌的抑菌活性;皿内抑菌结果表明,菌株4-21对稻瘟病菌抑制率高达84.12%.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和16SrDNA序列分析将菌株4-21鉴定为Streptomyces albidoflavus.通过盆栽试验证明,菌株4-21对水稻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相对防治效果为52.73%.结果表明,内生放线菌4-21在水稻稻瘟病的生物防治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oc)hrp基因的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和PXO99A菌株中扩增得到核苷酸序列完全一致的hrpG基因.以该基因为探针与JXOⅢ/pUFR034基因组文库中含有hrpX克隆pUHRX245(36.8 kb)的4个亚克隆进行southern blot分子杂交,确定在亚克隆pB1中1.3 kb大小的片段和AE4(3.0 kb)片段中存在hrpG同源序列.测序结果表明,在pB1中有586个碱基序列,在AE4中有206个碱基,共同构成完整的hrpG基因,且与已知的hrpX基因是毗邻的.以同样方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PXO99A菌株的hrp-突变体M16中扩增得到hrpG基因对应位置的同源突变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有意义突变为541位的C→T的突变,从而导致亮氨酸变为苯丙氨酸(Leu→Phe).将hrpG基因和突变序列分别导入突变体M16中,转移结合子M16/hrpG(PXO99A)恢复了其在烟草上的过敏反应和在水稻上的致病性,而突变序列的结合子M16/hrpG(M16)则不能使其恢复功能,从而确定M16是由于单个碱基的突变所引起的功能突变.经过对基因及其产物的比对发现,对于第Ⅱ组hrp调节基因hrpG的变异,种间变化明显高于种内不同致病变种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采用常规分离法对不同生长季节苹果树的不同部位进行了内生细菌分离.结果表明,内生细菌的分离几率和数量不同.通过平板对峙培养和发酵液抑菌活性测定,在所分离的118个菌株中,筛选出7株对苹果斑点落叶病菌(Alternaria alternata f.sp.Mali)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其中菌株B86和B91的发酵滤液在活体上对苹果斑点落叶病的防治效果显著,分别为73.72%和75.32%.两菌株培养滤液对病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抑制作用,并造成芽管畸形膨大,呈泡囊状,泡囊消解破裂;两菌株产生的抑菌物质具有热稳定性.表明B86和B91菌株具有一定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表面消毒后涂布平板的方法,从开封郊区不同品种的45份健康小麦根系内分离获得105株小麦内生细菌.采用种子包衣法,在小麦活体上测定了内生细菌对小麦黄斑叶枯病的生防效果.其中,菌株T-7生防效果最好,防治效果为53.41%.综合利用形态学、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对T-7进行鉴定,结果表明,T-7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定殖能力测试表明,T-7在小麦根部可以长期定殖.处理30天后,该菌株在小麦根部的菌落形成单位仍达到3.4×104 CFU/g roots.  相似文献   

5.
棉花黄萎病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谱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稀释平板法,从健康棉花根部土壤中分离得到细菌、放线菌及真菌分离物1723个。通过室内平板筛选获得25株对棉花黄萎病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温室盆栽防治黄萎病实验结果表明:3株拮抗细菌在防治棉花黄萎病中表现较好的防病效果,其中868菌株的防治效果为67.3%,3个拮抗细菌对病原真菌棉花枯萎菌、立枯丝核菌、番茄叶霉病菌、大豆黑斑病菌、大麦条纹病菌、大豆疫霉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谱较广。  相似文献   

6.
以转座子标签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Dye,Xoo)JXOⅢ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到两个阳性克隆pUAV45和pUAV47,其中pUAV45与avrXa10探针进行Southern印迹杂交后显示出同源性.pUAV45携带25.4kb的Xoo基因组DNA.将具有与avrXa10有杂交信号的亚克隆pUAV5K(5.7kb)转入PXO99中发现,接合子PXO99/pUAV5K与PXO99/pUAV45一样在水稻Wase Aikoku 3(Xa3)上表现为致病性明显降低;而在含Xa10抗病基因的水稻Cas209上,则致病性增强.携5.7kb的亚克隆pUAV5K经序列测定和分析后发现,其中含有一个全长2598bp的开放阅读框(ORF),包含有8.5个34个氨基酸的直接重复单元,1个亮氨酸拉链结构域(LZ),3个细胞核定位信号(NLSs)序列以及C端的酸性转录激活区域(AAD),与avrXa10高度同源.据此认为,该ORF是水稻白叶枯病菌JXOⅢ菌株中具双重功能即无毒性功能和侵袭力(症状表达)功能的无毒基因avrXa3,为avrBs3(avr/pth)家族的一个新成员.  相似文献   

7.
加工番茄促生拮抗菌的筛选及其抑菌效果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新疆加工番茄病害发生普遍且为害严重的问题,进行了促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及其促生和抑菌效果的研究.从新疆各加工番茄主产区采集健康加工番茄植株根际土壤164份,共分离纯化得到细菌及放线菌分离物1029个,经室内一次筛选和二次筛选得到54株对番茄立枯丝核菌具有强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促生试验表明,这54个细菌菌株中有6株细菌能提早加工番茄种子的发芽时间和提高加工番茄的发芽率,并对发芽后植株的株高、株鲜重和地上部干重的提高都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盆栽接菌试验表明,有5株拮抗菌防治立枯病的效果较好,其中SL-23菌株的防治效果为46.96%,优于五氯硝基苯拌种的防治效果.5株拮抗细菌都对病原真菌立枯丝核病菌(Rhizoctonia solani)、早疫病菌(Alternaria solani)、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lycopersici)、疫霉病菌(Phytophthora capsici)、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和病原细菌番茄细菌性疮痂病菌(Xanthomonas vesicatoria)有较强的抑制生长的作用,抑菌谱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8.
小麦纹枯病生防放线菌株筛选及其防效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从小麦根际和土壤中分离到161个放线菌株.经平板抑菌测定,发现有7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表现出较强的抑菌作用活性.菌株发酵液抑菌测定结果表明,S024菌株抑菌活性最好,菌丝生长抑制率达78.6%.室内盆栽试验S024菌株发酵液对纹枯病的防效为45.38%,田间小区防效达到63.21%,并能提高小麦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是水稻黄单胞菌Xanthomonas oryzae种下的2个致病变种,其侵染水稻的途径、定殖部位和引起的症状明显不同。本文采用平板法和毛细管法分别对2个病菌的基本表型和趋化性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剪叶接种法和压渗接种法,检测了它们在水稻日本晴Oryza sativa L.japonica品种上的致病性。结果表明,2个病菌在部分检测指标上保持一致,均能形成隆起的黄色菌落,能合成相当数量的胞外多糖和胞外淀粉酶,对蔗糖、多种氨基酸、水稻提取物的趋化反应一致。然而,两菌在胞外蛋白酶和纤维素酶分泌、运动性,以及对葡萄糖、木糖、果糖、柠檬酸、多种植物激素趋性方面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0.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是水稻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引发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可造成水稻严重减产。利用广西分离株GX01作为建库出发菌株,采用EZ::Tn5转座子标签法构建GX01菌株的Tn5随机插入突变体库,其后利用针刺接种法在水稻上进行致病性试验,筛选到1个致病性明显下降的突变体。TAIL-PCR定位该突变位点位于XOC3376,该基因的编码产物注释为假设蛋白。为了研究XOC3376的功能,对其进行表型检测及功能互补,结果表明其互补菌株的表型及致病力都能恢复到野生型的水平。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的致病相关基因的功能、阐明该病菌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结合涂布平板法和温室盆栽植株法,测定了41株枯草芽孢杆菌发酵液对灰霉病病原菌及黄瓜灰霉病的抑制效果,以此筛选出针对灰霉病的生防菌株.结果表明,抑菌效果最好的枯草芽孢杆菌为BS01和BS03.采用涂布平板法研究了菌株BS01和BS03抑菌活性,结果表明,抑菌效果均为50%时,BS03比BS01的菌体浓度低,得到抑菌效果最好的菌株BS03.采用温室盆栽植株法测试了菌株BS03的抑菌活性,结果表明,菌悬液比发酵滤液的抑菌效果好,并且在菌悬液处理黄瓜苗后的第3天抑菌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生防细菌筛选及其定殖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自土壤的4个细菌菌株对小麦纹枯病菌具有较强的颉抗作用,平板抑制率达80%以上.采用生防细菌发酵液处理小麦种子,室内盆栽人工接种试验,生防细菌B296、B253对小麦纹枯病的防效分别是65.5%和41.9%.对B296进行抗药性标记后处理小麦种子,研究其在小麦根际的定殖特性,结果发现B296的数量随小麦生长呈下降趋势,在自然土中下降速度比灭菌土更快.  相似文献   

13.
采用带毒平板菌丝生长法和液体悬浮培养法,测定了千头柏枝叶乙醇粗提物及其不同溶剂萃取物对水稻纹枯病病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石油醚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纹枯病菌生长有较强的抑制活性,说明千头柏乙醇粗提物的抑菌活性成分存在于这两种中等极性组分中.温室盆栽试验表明,上述两萃取部分对水稻纹枯病有明显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从西南地区云贵川3省分离得到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菌株43株,离体条件下检测菌株对申嗪霉素及噻唑锌的敏感性.结果表明:不同地理来源的菌株对两种药剂的敏感性均存在一定差异.噻唑锌及申嗪霉素对各地来源菌株的EC50值的分布范围分别是0.439~2.549μg·mL-1和0.035~1.598μg·mL-1,平均值分别为1.641、0.868μg·mL-1.初步确定将四川、贵州、云南3省菌株的EC50平均值1.641、0.868μg·mL-1分别作为西南地区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对噻唑锌及申嗪霉素的敏感基线.  相似文献   

15.
从稻田土壤、水稻植株、昆虫肠道等环境中分离纯化得到88株菌株,以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P6菌株为指示菌,通过琼脂块法和牛津杯法从中筛选得到了对水稻白叶枯病菌具有明显拮抗作用的12号菌株,其抑菌圈直径为6.09 cm.根据12号拮抗菌株菌落和菌丝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鉴定该菌株为Streptomyces gramineus.该拮抗菌发酵液具有较强的热稳定性、酸碱稳定性和光照稳定性,将其作为生物农药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和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6.
采用组织分离法从健康的和感染松枯梢病的松树针叶上分离了叶栖微生物1 862株.选取有代表性的菌株通过室内平皿对峙培养,初步筛选出对松枯梢病菌和松赤枯病菌具有较好生防潜力的菌株12株.其中,拮抗细菌菌株6株、酵母菌3株、丝状真菌木霉(Trichoderma sp.)3株,拮抗效果由强到弱依次为细菌、木霉、酵母菌,细菌无菌滤液的拮抗效果明显好于菌体本身.拮抗菌的筛选以相对抑菌效果为准,同时应考虑被抑制率和菌种本身具有的致病性.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测定了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TW-3菌株对幼苗期绿豆立枯病(Rhizoctonia solani)的生防效果,结果发现TW-3菌株可以有效防治绿豆立枯病,防治效果分别为87%~94%和81%~94%,优于多菌灵拌种的防治效果.利用平板法初步研究TW-3对绿豆立枯病菌的作用机制,发现TW-3菌株通过菌丝间缠绕,抑制绿豆立枯病菌的生长,表明重寄生作用在生物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根际促生细菌水拉恩氏菌(Rahnella aquatilis)JZ-GX1菌株对杨树溃疡病菌的拮抗作用。【方法】采用平板对抗、胞外代谢产物抑菌率测定、SEM电镜观察以及以‘NL895'杨(Populus×euram ericana CL‘NL895')1年生扦插苗为对象,采用茎干涂布和菌剂灌根处理等检测JZ-GX1菌株对杨树溃疡病的防治效果。【结果】水拉恩氏菌JZ-GX1菌体对杨树溃疡病菌金黄壳囊孢(Cytospora chrysosperma)和拟茎点霉(Phomopsis sp.)的抑菌效果明显,对七叶树壳梭孢(Fusicoccum aesculi)无抑制作用; 菌株胞外代谢产物对金黄壳囊孢也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抑菌率达77.87%。在茎干涂布和菌剂灌根处理下,杨树盆栽苗的发病率较对照低,其中灌根法对金黄壳囊孢引起的溃疡病防效为84%。电镜观察发现,水拉恩氏菌JZ-GX1菌株发酵液能使金黄壳囊孢菌丝变稀且扭曲变形、分支增多; 抗菌物质检测可知,JZ-GX1菌株能够产生嗜铁素、纤维素酶和磷酸酯酶; 对病原菌细胞膜透性、可溶性糖和MDA有较大影响,处理后的金黄壳囊孢菌丝细胞的可溶性糖浓度(1 584.75 μmol/L)较对照降低,细胞膜透性(相对电导率达77.08%)和MDA含量(浓度达0.408 μmol/L)均高于对照,且JZ-GX1菌株能够在杨树体内定殖。【结论】水拉恩氏菌JZ-GX1菌株具有良好的对杨树溃疡病的生防潜力。  相似文献   

19.
为了获得能有效拮抗黄栌枯萎病的大丽轮枝菌(Verticillium dahliae)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的生防菌株,采用系列稀释分离法和平板对峙法从盐碱地土壤中筛选拮抗细菌,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菌株,并测定其无菌滤液和挥发性气体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菌株C-2-3-2是一株能有效抑制黄栌枯萎病菌和尖孢镰刀菌的生防菌株,经鉴定其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该菌株的无菌滤液对黄栌枯萎病菌和尖孢镰刀菌均具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且能有效抑制黄栌枯萎病菌微菌核的形成。同时,其挥发性气体也能有效抑制黄栌枯萎病菌的生长。另外,研究还发现该菌株能产生铁载体和合成氨,并产生几丁质酶、纤维素酶、蛋白酶和β-1,3-葡聚糖酶。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2-3-2在黄栌枯萎病生物防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和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20.
采用平皿稀释分离法,通过对320株湿地松根际细菌分离物的筛选,获得1株拮抗性强的细菌菌株;运用16S rDNA序列分析方法,对菌株进行了分子鉴定,结果为洋葱伯克霍尔德菌(Burkholderia cepacia)。以镰刀菌属(Fusarium)、丝核菌属(Rhizoctonia)、链格孢菌属(Alternaria)的真菌为病原菌,该菌株和生防菌株Pseudomonas fluorescens Q287、279、1M196、Pf5、HT51、Q3787、MVP14、FFL1R8共同对病原菌的平皿对峙试验,该菌株对立枯丝核菌、链格孢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120 d盆栽测试得知,菌株P.fluorescens Q287最高保存率为77%,该菌株的最高保存率为62%,其拮抗效果和菌株Q287一样,均高于其他7个生防菌株,试验证明该菌株具有防治松苗猝倒病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