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山地区剪切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孙勇  郑斯华 《中国地震》1993,9(1):60-67
本文利用唐山地区的数字化地震资料,研究了唐山地区的剪切波分裂现象。通过对唐山强地面运动台网中七个台的三分向数字化记录资料的研究发现,1982—1984年发生的大部分地震都有较明显的S波分裂现象。七个台站的初至分裂S波的极化方向都在近东西方向,这与该地区的主压应力场方向相一致。各台慢S波延时的平均值在0.005—0.008s/km之间,由此可以粗略地估计得到各个台站的裂纹密度为:0.019(TS01,TS02,TS15),0.015(TS03,TS07,TS18)和0.024(T19)。  相似文献   

2.
剪切波分裂中的快、慢波识别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改进了两种震相识别方法。用最大特征值法可识别快、慢剪切波到时,用波形识别算子法可确定快剪切波的到时及其序列。将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可比较和鉴别地震波的到时及其类型,从而可以避免将转换P波误认为快剪切波,达到最终确定剪切波到时及其序列的目的。以1985年禄劝Ms6.1地震为例,用上述方法进行了剪切波分裂的研究,结果与张性扩容各向异性假说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4.
根据乌海地区构造环境,采用SAM方法研究乌海地区地壳各向异性特征,使用乌海地震台2014年1月至2020年6月数字地震波形进行分析。根据65个有效地震记录,得到乌海地区剪切波分裂参数,其中快剪切波平均优势偏振方向为NE63.1°±46.4°,慢剪切波平均时间延迟为(1.13±0.66)ms/km。乌海地震台快剪切波偏振显示出4个优势偏振方向,分别为NE、EW、NNE、NNW向。将得到的各向异性结果与研究区应力场和地质构造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周边复杂的剪切波分裂变化是主压应力场、原地主压应力、断裂带分布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地震剪切波分裂(SWS)可用来监测饱和流体微裂纹岩石的细微形变。本文报告了由小地震记录到的剪切波分裂系统性变化的证据,通过监测震前的应力积累可预测即将发生的大震的时间和震级。通过对冰岛西南部的M1.7级震群事件到台湾Ms7.7级集集地震等15个震例(其中包括成功预测的冰岛西南部的M5.0地震)的剪切波分裂研究,可以看到预测效果。大地震发生前观测到剪切波分裂时间延迟会明显增加,而临震前短时间内时间延迟会突然下降。研究表明,震级与临震前这种时间延迟增加的持续时间和减小的持续时间的对数都具有线性相关。然而,作为日常应力预测常缺乏适当的持续小震群。可靠的地震预测需要应力监测站(简称SMS)中采用毗邻钻孔中的可控源井间地震技术。利用应力监测站的全球网络实时应力预测世界范围破坏性地震是非常可能的。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通过收集山西裂谷带及其邻区150多个宽频带地震仪的连续记录和远震事件波形资料;利用噪声成像、双平面波成像等方法研究了山西裂谷带及其周边区域的面波频散,并基于远震事件计算了研究区域的接收函数;在此基础上,拼接了5—120 s周期的完整面波频散曲线,采用面波频散曲线和接收函数,联合反演了研究区域三维剪切波速度结构和地壳厚度等结  相似文献   

7.
赵博  高原 《地震》2010,30(1):115-124
地壳介质的各向异性主要是由大量充满液体的微裂隙的定向排列引起的, 剪切波穿过这种含有微裂隙的介质时会产生分裂。 剪切波分裂参数与地壳介质的物理性质有关, 与区域应力场有关。 在地壳剪切波分裂研究中, 地震的定位误差对剪切波分裂参数有影响。 本文简单介绍了几种影响定位精度的因素; 并对定位误差特别是深度方向的误差所引起的时间延迟变化进行了讨论, 比较了不同大小的深度误差对归一化后的时间延迟的影响, 定量分析结果显示, 深度定位误差对慢剪切波时间延迟影响很大。 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有多种, 本文还对不同的剪切波分裂分析方法做了简介。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区包括中国西北地区几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阿尔泰、天山、内蒙古褶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和祁连山地区.从群速度和剪切波速度模型上可以看出,除塔里木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构造体特征外,其它地区均具构造活动地区的特征,但其速度表现各具特点,并与它们的构造演化史有关.莫霍界面的起伏基本上控制了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另外,天山地区与北山的速度结构在土地幔盖层中差别很大,天山的上地幔高速盖层可能与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9.
用四分量剪切波资料(两个正交的水平分量剪切振源和两个正交的水平分量接受器)来分析剪切波各向异性的主方向是可行的。为此要提出几个不同判据,大致可归类为:一是主分量和正交分量振幅的分析,二是两个主剪切波分量的相关性分析。这两类判据的各种方法用两组VSP资料进行了对比,关于这些实际资料,人们认识到了每种方法的优缺点.本文还强调了影响分析方法的主剪切波分量中使人感兴趣的特性. 文中还探索了确定各向异性程度的补充方法.这包括主剪切波分量的全波形反演和反射波场的振幅分析.一个包含直达波和反射波场的全波形反演方法和仅使用两个剪切波分量间走时差方法相比,前者将给出更明确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就加利福尼亚Cajon山口深科学钻孔而言,由垂直地震剖面获取了剪切波记录,进而采用各种方法研究了剪切波分裂。这些使用的方法应该允许我们使用一个六角形对称并有一个水平对称轴的系统探测由可能的各向异性产生的(AI)剪切波分裂。对直达剪切波的精心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AI型剪切波分裂观测结果竟然和用常规的观测不到AI型剪切波分裂的简单系统的结果相吻合,没有观测到AI剪切波分裂的原因部分地是由于该区域最大最小主应力的差异太小。因此使裂隙组和微裂隙组在垂向排列上变得很不明显。该区域剪。该区域剪切波的传播和偏振也许更受复杂的地质因素控制而不是受现在应力场的制约.显然。没有检测到AI剪切波分裂并不意味著介质就是各向同性;偏振图提供的剪切波分裂的明显证据表明的是一个高阶的各向异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山西数字地震台网2000年6月—2012年12月的波形记录资料的分析, 使用剪切波分裂系统分析方法, 即SAM综合分析方法, 获得了山西地区18个数字地震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结果. 结果表明: 位于活动断裂上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活动断裂的走向基本一致; 个别距离断裂较远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及GPS主压应变方向完全一致; 少数位于几条断裂交汇处的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则较为复杂, 与活动断裂的走向和GPS主压应变方向均不一致, 反映了该地区断裂背景和应力分布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2.
剪切波速度结构研究方法综述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非常流行的几种剪切波速度反演的方法,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基本计算原理,并对不同方汉进行了对比,指出了各自的优缺点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3.
中国西北地区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区包括中国西北地区几个不同的构造单元,即准噶尔、阿尔泰、天山、内蒙古褶皱、塔里木盆地、柴达木和祁连山地区.从群速度和剪切波速度模型上可以看出,除塔里木具有十分明显的稳定构造体特征外,其它地区均具构造活动地区的特征,但其速度表现各具特点,并与它们的构造演化史有关.莫霍界面的起伏基本上控制了布格重力异常的分布;另外,天山地区与北山的速度结构在土地幔盖层中差别很大,天山的上地幔高速盖层可能与应力场有关.  相似文献   

14.
15.
利用Rayleigh波反演浅土层的剪切波速度结构   总被引:25,自引:7,他引:18  
根据均匀半空间Rayleigh波相速度与介质剪切波速度之间的关系,对某一频率面波的影响深度内各层介质进行"均匀"化,使其等效于均匀半空间.并利用模型进行正演,以确定在这种均匀化的前提下,面波勘探深度与波长的关系.应用相匹配滤波技术从实测面波信号中分离出基阶Rayleigh波信号,对它进行多重滤波和叠加处理,精确地计算出5.0-30.0Hz之间的基阶面波相、群速度频散.使用"均匀"化的方法,从相速度频散曲线中获得反演的初始模型,利用群速度频散反演得到35m以上各土层的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反演结果与钻孔资料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6.
剪切波分裂应用于震预报中的两个关键问题是:(1)如何使用窗口外资料;(2)如何定量地自动识别剪切波快慢波到时,我们通过对剪切波窗口外各种波的振幅与相应的理论分析,认为可以对两种开线进行短正以达到真实波形的目的,我们又提出了最大特征值法,波形识别算子法和最大似然法联合使用。可获得准确的快慢波波至。本文研究了1990年10月20日天祝-景泰6.2级地震过程剪切波分裂的特征。所用资料为1989年3月到1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复数运算,把实部和虚部作为两个相互垂直的坐标轴是处理向量偏振数据的一种自然方法。这就是把多分量数据由通常的笛尔卡坐标变换到极坐标,这样做就可计算瞬时振幅和瞬时极性。我们把这种方法称之为复分量分析,波动过程可以用能够表示波动类型各自特征的瞬时特性来表示。这种方法对于用瞬时特性检验剪切波的分裂特别适用,剪切波分裂时的瞬时振幅有几个局部极大值,而瞬时极性是矩形和半三角形的一个组合.剪切波的分裂可由瞬时振幅和偏振的显示来识别,分裂的剪切波的快波的极性和两个剪切波之间的延时可用色标显示来定量.瞬时特性的显示为叠加在一个极性色标显示上的波纹线.采用色标改善了剪切波分裂的识别能力和量化精度.  相似文献   

18.
广西龙滩库区地震剪切波分裂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在龙滩地震观测台网2009年4月至2010年4月记录到的16,452条地震波形数据,采用传统的相关系数法和偏振分析方法,对龙滩库区剪切波分裂特征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讨论了库区范围介质的各向异性特征。研究发现,库区较大区域内地震台站附近的偏振方向主要反映了区域整体应力场的作用方向,但局部构造和断层会控制或影响台站的快剪切波偏振优势方向。归一化1km单位距离上的延迟时间为10~25ms/km,其中距离库坝区较远、水深较浅、蓄水后响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LIL和XIL台单位距离上的延迟时间在10ms/km左右,而其他台站尤其库坝区附近蓄水后水深较深的则在20ms/km左右,这表明了库水渗透或载荷对库区裂隙状态的影响。研究还发现DPD和GAL台的快慢波延迟时间随水位变化而出现变化,其变化趋势呈现出与水位变化形态基本一致的现象,初步认为是与库区蓄水加载引起的裂隙进水扩张有关。  相似文献   

19.
西伯利亚下地幔底部的剪切波各向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D"在地球动力学演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地震学研究已表明,D"区存在着显著的大尺度区域的地震波各向异性,但由于地震震源与接收台分布的地理局限性,D"区各向异性的研究主要局限于北太平洋、加勒比海、阿拉斯拉、中太平洋等地区(Wookey et al,2005;Garnero,Lay,2003;Matzel,1996;Pulliam,Sen,1998),对西伯利亚下地幔底部的各向异性研究目前尚未见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