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不同年龄阶段血清I 型原胶原氨基端肽(procollagen type 1 N?terminal propeptide, P1NP)和I 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 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1 collagen, β?CTX)水平的分布趋势差异并初 步建立两者的参考区间。方法 以北京地区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罗氏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对符合入 组标准的272 名30 ~54 岁女性血清P1NP 和β?CTX 水平进行检测。以5 岁为一年龄段进行分组:30 ~34 岁,35 ~39 岁,40 ~ 44 岁,45 ~49 岁,50 ~54 岁;运用局部加权回归散点平滑法和Kolmogorov?Smirnov Z 检验比较不同年龄段两者的组间分布趋势 差异,确定参考人群的特异年龄段,并应用非参数方法建立参考区间。结果 272 名入组受试者的平均年龄为(39?? 51 ±5?? 85) 岁,总体P1NP 与β?CTX 水平呈非正态分布。35 ~39 岁与40 ~44 岁的血清P1NP 与β?CTX 水平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 意义(P >0?? 05);进一步将30 ~34 岁及45 ~49 岁水平分别与35 ~44 岁水平的分布趋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因此将35 ~44 岁年龄段的健康绝经期前女性作为参考人群,由此所建立的血清P1NP 参考区间为: 17?? 95 ~ 65?? 60 ng/ mL,血 清β?CTX 参考区间为0?? 10 ~ 0?? 49 ng/ mL。结论 北京地区35 ~ 44 岁健康绝经期前女性血清骨转换标志物P1NP 和β?CTX 水平分布趋势相对平稳,受变异因素影响最小,两者在此年龄段人群的测定结果适宜作为建立参考区间的参考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确定健康中国人群中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type Ⅰ procollagen propeptide,PⅠNP)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采用骨密度测定法测定骨密度正常的中国人群599份血清,建立参考区间。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结果在划分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的年龄组时,不同年龄组的总PINP存在显著差异。在男性人群中,PⅠN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然后在中年后保持稳定。在女性人群中,与男性人群相似的下降趋势与50~59岁年龄组的急剧增加相似。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具有正常骨密度的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与年龄相关的PⅠNP参考区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09-05—2012-12诊治的绝经后妇女105例,分为对照组(正常组)35例,试验组(骨质疏松组)70例,试验组又分为2个亚组,各35例:试验1组(单纯骨质疏松组)和试验2组(骨质疏松骨折组)。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BMD),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OPG、RANKL浓度,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检测血清25(OH)D、P1NP和β-CTX的浓度。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判定骨折危险因素。结果试验组患者年龄、血清RANKL、P1NP和β-CTX水平高于对照组,体重指数(BMI)、BMD和血清OPG、25(OH)D水平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2组患者血清RANKL、β-CTX高于试验1组,血清OPG、P1NP、25(OH)D低于试验1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OR=1.169)、血清β-CTX水平(OR=35.597)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血清高RANKL水平(OR=17.024)是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警因素。结论绝经后妇女随着年龄增大、血清β-CTX水平上升,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升高。血清高RANKL水平是预测绝经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骨转换生化标志物水平与术后再发骨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再次发生椎体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组(n=138),术后未再发发生椎体骨折患者作为对照组(n=44),检测患者血清中β-异构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和I型原胶原分子氨基端前肽(P1NP)含量,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发椎体骨折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绝经年限、β-CTX和P1NP等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以术后是否再发生椎体骨折为因变量,结果显示,未经年龄校正前,年龄、绝经年限、β-CTX和P1NP含量为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风险因素,而经年龄校正后,BMI指数、BMD、β-CTX和P1NP含量为术后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经年龄校正后将P0.3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β-CTX和P1NP含量变化为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β-CTX和P1NP含量是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术后再发椎体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绝经后妇女椎体骨折患者术后进行β-CTX和P1NP含量及时检测并采取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椎体骨折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利用骨转换标志物监测双膦酸盐治疗的早期反应。方法 对60例新接受双膦酸盐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在治疗前和16周时监测血清β-CTX和P1NP,判断治疗有效性 。结果 治疗前β-CTX:0.390±0.230 ng/ml,P1NP:51.445±25.955 ng/ml;24例存在骨转换标志物升高,36例骨转换标志物正常;治疗后血清β-CTX:0.133±0.120 ng/ml,P1NP:18.853±10.225 ng/ml,均非常显著降低,治疗有效率达95%。结论 β-CTX和P1NP是监测双膦酸盐早期治疗反应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血清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以了解戊糖素对骨代谢的影响。方法 190例绝经后女性及>60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于空腹状态下抽取空腹静脉血液查肝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HbA1C)、I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钙素(OC)及戊糖素水平,分析戊糖素与肝肾功能及骨转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相关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与糖尿病病程、HbA1c、β-CTX水平相关(r=0.492、0.158和-0.156,P均<0.05),而与P?NP及OC之间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646和0.7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戊糖素水平与糖尿病病程、HbA1C相关(P均<0.05),而与β-CTX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P =0.199)。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戊糖素水平与骨转换指标P?NP、β-CTX及OC水平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绝经期冠心病妇女骨密度及骨生化和代谢的影响。方法 60名绝经后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12个月。测定治疗不同时间段患者,腰椎1-4(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全髋BMD及血钙(Ca)、血磷(P)、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及1型胶原羧基端降解产物(β-CTX)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骨密度都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腰椎1-4(L1-4)、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全髋骨密度均显著高于同时期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两组患者的血Ca、P、β-CTX及P1NP都有不同程度改变,血Ca、P、β-CTX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1NP明显上升(P0.05),而治疗组改变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提升绝经期冠心病妇女患者骨密度,改善骨生化和代谢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血清鸢尾素与骨密度和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45岁的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绝经时间的长短分为绝经后早期组(绝经后10年内)和绝经后晚期组(绝经后10年以上);获取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受试者血清鸢尾素和骨代谢指标;使用统计软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1NP和β-CTX结果提示,患有骨质疏松症受试者的骨转换速度显著提高(P0. 05);高BMD的受试者年龄较大(P0. 05);此外,BMD高的受试者其体重和身高均高于BMD低的受试者。在具有高BMD的受试者中观察到了更高水平的血糖(P0. 05)。BMD较高的受试者,其鸢尾素水平也较高(P0. 05)。然而,在BMD不同的受试者中没有观察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之间的差异(P0. 05)。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与BMD和P1NP、β-CTX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甘油三酯、血糖和总胆固醇不相关。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鸢尾素与骨密度和P1NP、β-CTX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和研究脊髓损伤后患者血清1型前胶原N端前肽(type 1 procollagen amino terminal peptide,P1NP)和血清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type 1 collagen 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的变化,以期提高临床对骨质疏松中骨转换标志物的认识,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方法我院骨科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12月收治颈脊髓损伤患者共69例,对所有患者均采集入院时及入院后2 w、4 w、8 w、12 w的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检测血清P1NP和β-CTX水平,统计患者P1NP和β-CTX的数值,并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12 w后下降至(22.3±8.3)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12 w后升高至(0.72±0.045)n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后2 w患者P1NP值较入院时提高,入院后2 w患者β-CTX值较入院时降低;入院时患者P1NP为(31.7±8.9)ng/mL,入院4w后P1NP为(30.3±8.1)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时患者β-CTX为(0.41±0.039)ng/mL,入院4 w后β-CTX为(0.40±0.052)ng/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1NP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减少,以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小的患者为著;β-CTX测量值在2 w以后逐渐增大,以BMI小的患者为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脊髓损伤后检测P1NP及β-CTX值,可以准确地反映患者骨代谢情况,更好地预防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戊糖素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4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骨质疏松症患者80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绝经后妇女80名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尿戊糖素和骨代谢指标水平。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各研究对象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的骨密度。变量间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骨代谢指标P1NP和β-CTX水平显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组骨转换较绝经后正常骨密度组显著增加(P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尿戊糖素水平与BMD呈负相关;和P1NP和β-CTX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甘油三酯、血糖和总胆固醇不相关。在校正其他因素后,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腰椎、股骨颈和Ward三角骨密度和血清P1NP、β-CTX是骨质疏松患者尿戊糖素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尿戊糖素水平升高可能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血清25羟维生素D的相关性。方法记录397例50~97岁患者的年龄,检测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的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检测骨质疏松4项[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总I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 1 amino-terminal propeptide,P1NP)、β胶原降解产物(beta collagen degradation products,β-CTX)、N端骨钙素(N end of osteocalcin,N-MID)]及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的水平,根据BMD水平将受试者分为骨量正常组(n=118)、骨量低下组(n=153)和骨质疏松组(n=126)。结果 (1)骨量低下组及骨质疏松组的BMD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骨质疏松组又明显低于骨量低下组(P0.01);(2)骨质疏松组25-(OH)D、PTH、P1NP、β-Crosslaps及N-CTX均明显低于正常骨量组(P0.01);(3)25-(OH)D与腰椎1~4、左侧股骨颈、左侧股骨上端的BMD、PTH、P1NP、β-CTX无相关性(P0.05),25-(OH)D与N-MID的相关系数为0.193(P0.01)。不同骨密度组间的25-(OH)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群普遍存在维生素D(vitamin D,VD)水平不足的现象,而骨质疏松症患者更为突出,其中VD严重缺乏和缺乏所占比例较大,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应注意加强宣教及防治。尚未发现25-(OH)D与骨密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822例)为T2DM组;健康人群(821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的骨转换标志物【血钙,血磷(P),血磷碱性磷酸酶(ALP),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骨钙素(OC),25羟维生素D(25OHD),甲状旁腺素(PTH)】;并分析T2DM组上述指标与糖化血红蛋(HbA1c),空腹血糖(FPG)、糖尿病病程、年龄等指标的关系。同时根据《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2014年标准版)》将T2DM组患者按25OHD的水平分为维生素D(VitD)充足(≥20 ng/mL)、VitD不足(12~20ng/mL)和VitD缺乏(12 ng/mL)3个亚组,比较分析T2DM患者不同维生素D水平的3个亚组各参数的差别。结果 T2DM组的β-CTX、OC、25OH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TH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T2DM组中OC的主要影响因素有tP1NP、β-CTX、PTH、HbA1c(标准β=0.533、0.256、0.163、-0.127,P0.05);β-CTX的主要影响因素有OC、tP1NP、HbA1c、年龄(标准β=0.415、0.215、-0.149、-0.077,P0.05),25OHD的主要影响因素有Ca、HbA1c、PTH、P(标准β=0.250、-0.149、-0.155、-0.130,P0.05)。2型糖尿病患者VitD充足组、VitD不足组的FPG、HbA1c水平均低于VitD缺乏组(P0.05),血钙水平均高于VitD缺乏组(P0.05)。VitD充足组、VitD不足组的PTH水平均低于VitD缺乏组(P0.05);三组间tP1NP、β-CTX、OC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群β-CTX、OC、25OHD减低,PTH升高;其改变独立于25OHD的变化;受到血糖代谢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探讨绝经后体检女性血清铁蛋白、胱抑素C与骨密度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0月至2019年4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体检中心有完整临床资料的492例绝经后体检女性,年龄55~80岁。留取空腹静脉血检测血清铁蛋白(SF)、血清胱抑素(Cys-C)、血肌酐(Scr)、甲状旁腺素(PTH)、25-羟基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和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等指标,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左髋股骨颈、总股骨和腰椎1-4骨密度,分析血清铁蛋白和胱抑素C与骨密度相关性及骨质疏松症发生相对风险。结果本组人群骨质疏松发生率46.5%,不同骨密度组年龄、体重、BMI、SF、Cys-C、25OHD、PⅠNP和β-CTX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清铁蛋白和胱抑素的四分位数分组中,年龄、体重、BMI、Scr及各部位骨密度T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控制年龄、体重、BMI、Scr、25OHD和PⅠNP等指标后,高血清铁蛋白和胱抑素C组骨质疏松相对风险分别为2.272(95%CI:1.090~4.727)和2.224(95%CI:1.047-4.723)。结论血清铁蛋白和胱抑素C升高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需要重视绝经后女性血清铁蛋白和胱抑素C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复方贞术调脂胶囊(FTZ)对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血脂水平和血清骨转换指标的影响。方法 3月龄SPF级雄性SD大鼠32只,随机等分为4组:Nrm组为正常对照组,Met组为皮下注射甲强龙(Met)5 mg/(kg·d),每周5次,FTZL组和FTZH组在Met组基础上每日分别给予低剂量FTZ(1.5g/kg)和高剂量FTZ(6g/kg)灌胃,实验期为12w。ELISA法测量血脂四项(TC、TG、HDL-C、LDL-C),血清中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N-terminal propeptide of type I procollagen,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C-terminal cross-linking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和OC(osteocalcin)含量。结果 Met组大鼠体质量、血清HDL和OC、P1NP均显著低于Nrm组相应指标(Ρ0.05,Ρ0.01,Ρ0.001),血清TC、TG、LDL和β-CTX显著高于Nrm组(Ρ0.01);FTZL组大鼠的体质量和P1NP较Met组有升高趋势,β-CTX有降低趋势,但两组间各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Ρ0.05);FTZL组大鼠血清HDL和OC显著高于Met组(Ρ0.05),血清TC、TG和LDL显著低于Met组(Ρ0.05);FTZH组大鼠体质量、血清HDL、OC和P1NP显著高于Met组相应指标(Ρ0.001,Ρ0.01,Ρ0.05),血清TC、TG、LDL和β-CTX显著低于Met组(Ρ0.05);FTZH组大鼠血清TC、HDL、LDL和OC显著高于FTZL组(Ρ0.05,Ρ0.01)。结论 FTZ对糖皮质激素诱导骨质疏松大鼠的血脂和骨转换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代谢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海口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获取其血液标本,检测生化指标、S1P和髋部、腰椎骨密度。结果最终选取130名血糖控制较好的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参与本研究,年龄为(59.3±8.9)岁,血糖为(8.75±1.5)mmol/L;S1P平均浓度为(6.46±0.78)μmol/L。相关分析表明S1P与腰椎(L1~4)、全髋和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P均<0.05)。多步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血清S1P和Ⅰ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β-CTX)与腰椎(L1~4)、全髋和股骨颈BMD密切相关;而血清S1P和β-CTX是各部位BMD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磷酸鞘氨醇与绝经后2型糖尿病女性骨密度和β-CTX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孕前保健妇女血清抗苗勒氏管激素(AMH)和性激素水平的差异。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2月在西安长安医院妇产科进行孕前保健检查的785例育龄妇女的资料,按年龄分为3组:26~30岁组、31~35岁组和36~40岁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MH水平,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LH、FSH、E_2、T、P和PRL水平,分析检测结果。结果随年龄增加,AMH水平逐渐降低,AMH1.1ng/ml的发生率逐渐提高,3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SH和LH水平随年龄增加也逐渐升高,36~40岁组的FSH升高更为显著,其基础FSH/LH≥2的比例显著大于其它两组(P0.05);3组间E_2、P、T和PRL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年龄段育龄女性血清AMH水平和基础FSH/LH比值存在显著差异,对35岁以上人群进行AMH和性激素筛查对于卵巢的储备功能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血清铁过载指标与骨代谢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两者的临床表现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1年2月至2012年6月76例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资料,年龄55 ~ 93岁,平均(73±10)岁;绝经时间5~50年,平均(22±10)年.患者均检测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碱性磷酸酶(ALP)、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1NP)、Ⅰ型胶原C端肽B降解产物(β-CTX)和双能X线股骨颈腰椎骨密度指标.采用t检验、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偏相关分析,观察铁代谢指标与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关系.结果 患者血清铁蛋白值升至(230±146) μg/L,转铁蛋白降至(1.89±0.33)g/L.血清P1 NP升至(61±32) ng/L,ALP、β-CTX均在正常范围内.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T值分别为-2.0±1.1和-2.1±1.2(正常范围-1.0~1.0).将患者按照其血清铁蛋白情况分为铁蛋白正常组(血清铁蛋白≤150 μg/L,25例)和铁蛋白升高组(血清铁蛋白> 150μg/L,51例).铁蛋白升高组较铁蛋白正常组的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降低(t=3.13、2.89,P<0.01),P1 NP和β-CTX升高(t=-2.38、-3.59,P<0.05).校正混杂因素后,铁蛋白值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T值呈负相关(r=-0.335、-0.295,P<0.05),与P1NP和β-CTX值呈正相关(r=0.467、0.414,P<0.05),与ALP无显著相关性(r=0.188,P>0.05);转铁蛋白值与股骨颈和腰椎骨密度T值呈正相关(r =0.444、0.262,P<0.05),与ALP、P1NP、β-CTX值呈负相关(r=-0.326、-0.285、-0.278,P<0.05).结论 绝经后髋部脆性骨折患者存在铁过载现象,铁过载与骨转换活跃导致骨量丢失相关,体内铁过载可能是一个独立影响绝经后骨代谢异常的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西安地区部分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进行统计及相关性分析。方法纳入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经西安市红会医院诊治的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295例,检测受试者血清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维生素D(vitamin D,维生素D)、甲状旁腺素(PTH)、I型前胶原N端肽(P1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的水平,运用R统计语言进行统计学处理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在大多数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Ca、P是正常的;有20%~30%患者ALP升高;绝大多数患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PTH异常者以升高为主,少数女性患者PTH降低;大多数绝经前女性P1NP、β-Cross正常,在少数绝经前女性及1/3男性中出现升高,小部分绝经后女性出现下降,在小部分绝经后女性中升高。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ALP与P1NP、ALP与PTH、维生素D与β-Cross呈正相关(P<0.05),血清Ca与β-Cross、P与ALP、P与β-Cross、P与PTH、ALP与维生素D、ALP与β-Cross、维生素D与P1NP、维生素D与PTH、P1NP与β-Cross呈负相关(P<0.05)。男性骨质疏松症患者中,血清维生素D与β-Cross呈正相关(P<0.05),血清Ca与PTH、ALP与维生素D、维生素D与P1NP、维生素D与PTH、P1NP与β-Cross呈负相关(P<0.05)。结论骨质疏松症患者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情况严重,了解骨代谢标志物间的相关性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异常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估广西南宁地区汉壮族健康人群骨量和骨质疏松(OP)的发病情况。方法 l084名健康人群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正位、髋部、前臂的骨密度(BMD)值。按民族、年龄、性别进行分组,以10岁作为1个年龄段。结果 骨峰值年龄分布:男女汉壮族各部位骨峰值年龄在30-39岁,60岁后OP患病率(WHO)汉族男性23.36%,壮族男性25.00%,汉族女性31.69%,壮族女性44.44%,汉壮族男女各年龄段和总体OP患病率差异无显性。结论 广西南宁地区汉壮族男女健康人群峰值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检出率差异无显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唑来膦酸注射液(密固达)对女性不同原因所致骨质疏松的临床疗效及其对骨代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4月至2016年7月在长海医院风湿免疫科接受唑来膦酸治疗的119例女性骨质疏松症患者,根据病情分为原发性骨质疏松组和继发性骨质疏松组,其中原发性骨质疏松组66例,年龄52~87岁,平均69.8±9.6岁;继发性骨质疏松组53例,年龄51~82岁,平均66.1±8.4岁;原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继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陈旧性骨折史、血钙、血磷、BUN、Cr、骨代谢标志物、骨密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均接受每年1次5mg唑来膦酸,联合骨化三醇0.25μg/日和600 mg碳酸钙D3片/日治疗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1年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及骨代谢相关指标,观察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和新发骨折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原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治疗1年后腰椎和髋部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0.01);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N-MID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25羟基维生素D水平明显升高(P0.01)。继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治疗1年后腰椎(L_2、L_3、L_4、L_(1-4))、髋部大粗隆和髋部平均骨密度值均明显增加(P0.05或0.01),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N-MID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治疗1年后,继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N-MID明显低于原发性骨质疏松组(P0.01),两组间腰椎、髋部骨密度值及骨代谢标志物P1NP、β-CTX、25羟基维生素D、PTH水平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钙、血磷、BUN、Cr水平均无明显变化。治疗期间两组均无新发骨折。原发性骨质疏松组患者出现2例发热,继发性骨质疏松组3例发热,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差异。结论唑来膦酸治疗不同原因导致的女性骨质疏松患者能够有效改善骨代谢标志物水平,降低骨吸收,显著提高腰椎、髋部的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