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从活态宗教遗产的概念与属性出发,分析活态宗教遗产保护的关键因素,以及宗教社区在活态宗教遗产保护中的作用。并以五台山文化景观为例,分析其"活态"特性、分析宗教社区在五台山宗教文化景观价值形成和传承中发挥的作用,以及遗产保护和宗教社区的当代现实需求之间的矛盾,提出在宗教社区和遗产保护社区之间建立对话互信,并加强宗教社区的能力建设,就宗教社区参与遗产保护与管理的合作机制和遗产教育展开专项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渌璐  孙莹  李洁  张艳玲  王兰 《城市规划》2022,46(5):115-122
国际上围绕“活态遗产”的相关理论在不断成熟完善,而国内对于“活态”一词在保护研究中虽运用很多,但概念界定模糊且未产生系统的理论研究。本文先是总结分析了国内活态遗产相关研究成果,然后梳理了国外活态遗产及其保护方法的形成历史,阐述了其核心概念和基本方法步骤,接着将之与以物质为中心和以价值为导向的两种方法相比较,以此分析活态遗产方法的独特性和先进性。最后,剖析活态遗产方法发展背后所蕴含的保护范式的转变含义,并依此提出建议,希望借此对遗产保护方法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向有个更全面的认知,进一步思考如何用动态、全局的眼光来看待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建筑理论以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为宗旨,对建筑遗产的保护评价和修复有了新的认知和界定。通过对建筑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研究,探讨如何将建筑遗产保护行动融入到大众生活生产中去,使人们认知触摸、尊重利用建筑遗产,置身于"原真、整体、活态"的建筑遗产环境中,与遗产建筑同呼吸、共命运,使遗产得以延续历史文化,重生见证当代文明。从保护模式与大众参与度等方面,提出建筑遗产活态保护合理利用的模式、方法与途径,为建筑遗产的保护更新提供具有社会意义的指导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周向频  李劭杰 《风景园林》2023,30(9):114-120
【目的】对历史公园遗产认知的不足往往导致其面临改造时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有必要从认识论层面形成较为完善的历史公园遗产观。【方法】基于遗产保护理论,综合运用归纳、演绎、比较的方法,从文物古迹、建成遗产、活态遗产视角切入,对历史公园的遗产属性进行解析。【结果】文物古迹视角侧重将历史公园作为点状单体古迹进行共性认知;建成遗产视角侧重搭建历史公园与城市建成遗产的关联性认知;活态遗产视角侧重从文化活态和自然活态维度对其遗产属性进行个性认知。3种视角切入点不同,沿时间脉络有先后顺序,在概念范畴上亦存在继承和发展关系。【结论】上述多重视角认知有助于修正过去对历史公园的认知偏差,进一步明晰历史公园的遗产属性,凝聚利益相关者的共识,为保护利用工作顺利推进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活态遗产由于其自身的复杂性及其修缮时与《文物保护法》的矛盾性,近年来备受关注并引起讨论。我国是手工业大国,民窑遗产在活态遗产中占有较大比例,因其规模小、数量多,保护工作量庞大,多数仍处于未保护状态。文章以云南省潦浒村古龙窑遗产保护为例,提出了活态遗产保护应以延续原有文化生活为重点,以构建公众文化记忆为原则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历史文化村镇作为重要的活态遗产,其保护与利用必须基于活态的整体观、演变观和发展观。文章基于活态遗产观,梳理了尧坝古镇的遗产界定,价值特色的深入挖掘和阐释,完善和充实了活态遗产的构成内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维护古镇空间,保留当地居民,活化遗产价值和拓展辅助功能的活态遗产可持续保护利用策略。  相似文献   

7.
活态遗产与经典认知下的遗产存在基本特征和主导群体的不同,使保护所遵循的真实性也存在差异。本文从斯里兰卡国家的文化背景和遗产保护历程出发,通过分析佛牙寺损毁后修复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发现遗产功能具有连续性特征、决策过程中核心社区的主导地位、修复问题中对非物质要素的侧重,这3个方面体现了活态遗产特性。这些问题继而引发了对亚太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活态遗产真实性定义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8.
文章引入关联性与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概念,从"环境""事件""功能""交通"方面提出历史建筑群落关联性的保护与利用方法;然后,以关联性保护与利用方法为手段,借鉴城市线性文化景观的保护方法,探讨历史建筑群落活化的一般步骤;最后,以香港湾仔文物径为例,解析了历史建筑群落的活化方法,以期为我国旧城区历史建筑的活态保护提供示范。  相似文献   

9.
随着文化遗产保护外延的拓展,闲置历史校园的保护与利用逐渐成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新议题。通过对我国历史校园保护研究进展进行分析,认为从遗产保护视角提出并深入研究闲置校园的保护和利用问题,有利于进一步细分教育遗产类型、平衡该类遗产的静态保护与活态更新。综合分析我国闲置历史校园当前面临的困境,即:价值认定与保护体系不完善,保护行动的踌躇与遗产的物质性损毁,历史信息的丢失与文化价值的流失,原有教学功能的丧失和新功能植入的困境。引入建筑遗产再生理论,从评估与保护体系构建、物质环境再生、文化脉络延展和功能业态选择四个方面提出闲置历史校园的再生策略体系。  相似文献   

10.
季宏 《建筑与文化》2016,(12):148-151
在工业遗产的生命周期中,化工类工业在工艺流程全面革新的基础上带来工业发展,这种变革不断影响工业历史遗存的延续,对这类遗产的真实性认定与价值评估应从活态遗产的视角展开。本文以天津碱厂为例,从工业遗产的类型特征出发,从真实性和工业遗产的科技价值、真实性和工业遗产中的非物质遗产、真实性和工业遗产中的选址与环境等方面展开化工类工业遗产真实性的探索,继而指出真实性研究基础上的保护对象认定与分值加权的差异,对我国的工业遗产的科学保护与再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江天一  郑宁 《建筑遗产》2021,(2):122-131
建成遗产保护修缮设计策略的制定是一个随着项目推进,不断深入挖掘遗产价值、完善价值体系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重新审视、修正建筑的价值判定,从管理、文化、技术等多个层面评估设计方案,使遗产保护、活化、利用策略得到最优选择.文章以白公馆修缮项目为例,对历史建筑和场所价值进行深入挖掘,探讨了建筑活态遗产保护修缮的动态设计实践以及历史、文化等多元价值的融合与拓展.其场所空间演变、文化传承的独特属性和正面的改造结果也渗透至历史建筑的价值体系中,从而形成建筑活态遗产保护利用的正向反馈,为建成遗产的保护利用展现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赵万民  杨光 《中国园林》2021,37(2):37-42
随着空间治理转型,三峡地区历史城镇保护在主动寻求新视角。进入后三峡时期,地域历史城镇面临景观特征衰败、社区构成异化、保护规划失焦等诸多问题;保护需从活态遗产的视角,分析三峡地区历史城镇社会变迁与景观演变之间协同变化的原因,构建以功能、空间与社区持续性为核心的活态保护方法与应对策略;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是这一时期典型的实践案例,探索了历史城镇景观特征活态保护方法体系,对地区历史城镇保护与发展具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与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国遗产村落规划的主流理念是"保护第一,利用第二",但实践中往往与村民的发展诉求产生矛盾。如何营造让村民持续居住的活态遗产村落是当前的实践难点。本文以文献研究的方式,从文化景观视角梳理了遗产村落"作为日常场所"和"作为文化遗产"的差别,指出遗产村落是动态变化的活态遗产;基于国际遗产保护的相关研究,以及对日本街区保护型社区营造案例的实际考察,提出遗产村落保护再生途径。笔者认为过于泛化的静态保护方式在长效上有损于遗产村落的真实性与人地关系,指出:(1)遗产村落的保护目标应转变为维护人地关系;(2)遗产村落保护再生的实践主体应转变为本土社区;(3)遗产村落的形态意象应转变为演化的乡土风格;(4)遗产村落保护再生的实践手段应转变为动态反馈的多次局部设计优化。本研究旨在为我国的活态遗产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吴屹豪  刘阳  高璟 《中国园林》2023,39(12):67-73
田园综合体作为国家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在各省市的试点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以文旅、产业驱动的经济发展为导向,缺失了对乡村地区既有遗产要素的关注。尤其对于具备一定景观资源禀赋的村镇,在构建田园综合体的过程中必然面临着保护和发展之间的困境。从ICCROM界定的活态遗产概念切入,探讨了乡村地区活态遗产“无形-社群-象征-实体”的类型要素和价值认知框架,在比较了国内外乡村遗产的3种保护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田园综合体发展和乡村活态遗产保护的共融路径。以云南省澜沧景迈山田园综合体作为案例实证,围绕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深入解读、挖掘景迈山乡村遗产的多元价值群落,通过原生文化景观一体,源流汇生态空间修复;一二三产业融合,聚落单元联动发展;民众参与共建,经济效益共享三项涉及自然和人文景观的延续性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田园综合体生态建设和世界乡村遗产保护做出探索性实践。  相似文献   

15.
红色文化遗产分布点多面广,呈现出遗产群落的特征。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见证,其在促进当地产业发展、爱国主义教育、提升生活环境品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现有的红色文化遗产主要以单点的形式进行保护利用,出现整体保护利用状况较差、碎片化保护等问题,迫切需要从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层面进行整体保护。首先,本文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群落概念及已有遗产群落保护利用方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红色文化遗产群落应通过时间连续性和空间连续性的分析提取遗产群落的基本特定组合模式,进而提出相应的整体保护利用策略。其次,选取陕北地区为例,在对红色文化遗产群落的形成阶段及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取出军事转战线路型集聚区、革命根据地型集聚区、战场型集聚区三种基本空间组合模式。最后,提出红色文化遗产结构性串接、强化组合模式的整体保护利用、不同保护利用方式的差异化应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6.
张天洁  张晶晶  夏成艳 《风景园林》2017,24(10):101-109
现存近代公园是一种活态园林遗产。选取天津中心公园为案例,梳理其发展变迁历程,解读历次改造的规划设计意图,诠释其历史、艺术、社会、精神等价值。并尝试通过网络评论大数据分析、行为注记、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揭示游园者对其多重价值的感知,探究遗产认知与日常需求的关系,以期为风景园林遗产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城市快速发展背景下中国近代公园面临着不断的改造和更新,如何认知当代园林遗产并处理好遗产与保护利用之间的关系是其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从遗产保护视角出发,引入数字化技术重新观照近代公园的演变历程和保护更新。以上海近代公园为例,运用数字技术对园林风格和思想流变进行解析,借助GIS探究公园与城市的多层次动态关系,指出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近代公园价值认知与判断,对于近代公园的遗产价值评价和活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城乡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管理体系中,重保护、轻管理的现象越发明显,围绕遗产特点的管理体系、管理工作的构架及主要方法论的论证缺位,亟待完善。本文以世界文化遗产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管理发展及特点为例,回顾了其保护管理中对遗产价值认识的不同历史阶段,解析了其以遗产价值判断为基础的保护管理框架的方法论基础、构建内容、实施方法以及背后管理框架形成的工作方法。面对现今挑战,社区参与的活态遗产是解决遗产保护与发展问题的关键,基于GIS+BIM的预防性保护工作系统的信息管理技术的探索,为我国城乡文化遗产管理体系的建设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价值观与思维方式的差异,造成了东西方文化遗产不同的产生和延续方式。然而长期以来,作为东方文化体系的重要代表,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与保护却缺乏从自身特点出发的考量,更多地遵从西方主流价值观影响下的遗产保护理念。从历史文化名村到最新的"传统村落"等各类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基本上是西方"物质真实"理念下的产物,而对居民社会组织、传统工艺技术、组织施工方式、日常生活需求等活态文化的重视不够。对比亚洲"文化真实"语境下的遗产保护实践——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中国村落遗产的评价标准有必要在非物质文化、文化活态性、技术标准的传统性及面向未来的过程性4个方面进行补充和扩展。  相似文献   

20.
以徽州建筑为例,以可视化的视角,从建筑本体展示、建筑遗产活态展示、文献资料展示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徽州建筑遗产展示利用现状,并以此从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展示、可视化虚拟展示、建筑遗产实体模型展示、徽州建筑文创产品创作等方面提出了徽州建筑遗产可视化展示基本途径,以期为徽州建筑遗产可持续保护、发展及利用进行有益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