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灾害志愿服务的参与情况及认知现状,为完善学校的灾害教育及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依据。方法以长沙市某大学为例,随机整群抽取各年级中的2个护理本科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利用 SPSS 22.0中文版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结果60%以上的护理本科生表示关注灾害志愿服务并非常愿意参与其中,农村学生的关注程度及参与意愿高于城镇学生;仅有3.77%的学生参加过灾害志愿服务;最常见的志愿服务形式为捐款捐物,最需要的教育和培训是灾害志愿服务技能。结论护理本科生对灾害志愿服务较为关注,参与意愿高,但实际参加过灾害志愿服务的学生较少,需要学校多组织相关志愿活动,提高学生的灾害救护能力,培养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临终关怀教育对老年护理专业学生死亡态度及临终关怀态度的影响。方法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试验,对老年护理专业45名本科生进行4个月临终关怀教育,通过死亡态度量表、临终关怀态度量表来评估临终关怀教育的有效性。结果临终关怀教育后护理专业学生以养老机构为工作志向及志愿从事临终关怀工作的人数较实施前上升(P<0.01);在死亡态度量表中,自然接受、死亡逃避、死亡恐惧3个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临终关怀态度量表的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护理本科生进行临终关怀教育,能促使护理专业学生工作志向转变为养老机构;有助于护理专业学生克服对死亡的负性情绪,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相似文献   

3.
护理专业本科生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反思日记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深入了解护理专业本科生参与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的收获与内心体验。方法以13名参与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并书写反思日记的护理专业本科生为研究对象,按照Colaizzi的现象学资料7步分析法对其反思日记进行分析。结果提炼出4个主题:第一次接触时的害怕、不知所措,不断介入过程中的挫折、帮助的无力感,深入交往后的给予和收获、感动与成长、情感陷入,以及反思(生命的意义、死亡的态度、专业人员的反思)。结论临终关怀志愿者活动促进了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可以作为临终关怀教育的一种形式,应给予临终关怀志愿者不断的专业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不同年级大学生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方法:在温州医科大学某临床学院,对大一至大五各年级医学生采用随机分层抽样进行问卷调查,抽取642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终关怀志愿服务的认知度与参与度进行调查。结果:不同年级、不同志愿服务参与度以及每学期病房学习时间不同对临终关怀的认知度、参与度、支持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终关怀认知度不高但对于临终关怀志愿服务体验需求大,医学生社会实践服务与早临床频率对临终关怀志愿服务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郭菊红  张晓艳  陈茜 《华西医学》2008,23(1):144-145
目的:探讨高龄老人临终治疗方式和地点需求的选择,为临床更好的开展临终关怀护理服务,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建立完善的临终关怀服务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结合相关量表自行设计问卷对204名80岁以上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在选择临终治疗方式时,依次为对症治疗、听取医生的安排、选择不治疗、希望继续高技术治疗、听取子女们的安排。选择临终地点时,依次为愿意在医院、在家中和在养老院渡过生命的最后时光。结论:高龄老人的临终需求是多元化的,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护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台湾高雄某大学老年护理志愿服务的现状,为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老年护理志愿服务调查问卷,分别对台湾高雄某大学在校师生以及某社区的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老人喜欢的志愿者服务主要是娱乐服务(43.3%)、保健服务(46.7%)和健康教育服务(36.7%),对志愿者服务态度的需求达83.3%;志愿服务场所大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论]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服务,建议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7.
目的:积极应对上海人口老龄化, 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保障高龄老人得到居家医疗护理服务。方法:从2013年8月起,根据“上海市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要求,莘庄镇纳入上海市六个试点街镇之一,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对符合条件的户籍、年龄80周岁以上、参加本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老人根据需求提供上门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由护理站为老人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结果:通过近三年的试点,有396位高龄老人提出了服务申请,经评估目前有181位老人在享受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主要以基础护理项目为主,临床护理项目相对开展偏少。结论: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龄老人护理人才队伍整体业务能力不高,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台湾高雄某大学老年护理志愿服务的现状,为进一步完善社区老年志愿者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老年护理志愿服务调查问卷,分别对台湾高雄某大学在校师生以及某社区的老人进行调查。[结果]老人喜欢的志愿者服务主要是娱乐服务(43.3%)、保健服务(46.7%)和健康教育服务(36.7%),对志愿者服务态度的需求达83.3%;志愿服务场所大多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结论]护理教育工作者应鼓励护理专业学生参与健康教育服务,建议服务学习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护理本科生校外志愿服务的活动效果。方法在护理本科生中招募志愿者276名;统一培训、考核合格后,安排其每周末到社区对老年人开展志愿护理服务。所有志愿者都完成了志愿服务总时数,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测血压、中医养生保健、心理护理、慢性病健康教育及初级急救知识讲解。采用自设问卷调查学生和社区老年人对志愿活动的反馈。结果学生认为志愿护理服务活动有助于巩固专业知识(98.91%),有助于提高人际沟通能力(99.64%),有助于培养良好的医德医风(97.83%),有助于提高职业认同感(96.73%),有助于提高团队协作能力(98.19%)。社区老年人对服务满意(96.75%),觉得服务内容对自己有帮助(97.56%),希望继续开展此活动(99.59%)。结论校外志愿者服务活动,彰显了中医护理特色,提高了综合素质,满足了学校、学生、社区老年人三方面的需求,形成了互惠互利的共赢局面。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照顾临终患者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为护理教育者制订临终关怀教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和照顾临终患者态度量表,对福建省某高校4个年级324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护理本科生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总分为(110.90±17.14)分。性别、宗教信仰、培训情况、籍贯能解释照顾临终患者态度总变异的30.6%。结论护理本科生对照顾临终患者持较为积极的态度,性别、宗教信仰、培训情况、籍贯是学生照顾临终患者态度的影响因素。护理教育者应结合学生自身情况提供相应临终关怀培训机会,进一步改善其照顾临终患者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傅静  谭道玉 《现代护理》2007,13(33):3220-3221
临终关怀在我国属新领域,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临终关怀学》课程,培养学生临终关怀技能是完善高级护理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护理本科学生临终关怀知识的欠缺、国内外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对护理学本科开设临终关怀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目的在"互联网+"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了解社区慢性病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利用自行编制的护理需求问卷,2016年12月至2017年5月对潍坊4个城区患有慢性病的高龄老人386例进行入户调查。结果 386例慢性病高龄老人护理需求前五位是:紧急救护,定期随访,康复护理或指导,提供上门的护理服务,慢性病的长期护理。护理需求的影响因素有自理情况、患病数目、子女状况、文化程度等。结论慢性病高龄老人对护理需求强烈,可利用互联网技术及时提供针对性的护理服务,以满足慢性病高龄老人的护理需求和提高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及社区老年慢性病人对待志愿服务的态度、需求等,探讨开展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志愿服务的可行性。[方法]使用自制的调查问卷对在校护理专业学生118人及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45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9.2%的护理专业学生希望参加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志愿服务,55.6%的社区慢性病病人希望接受志愿服务;护生及社区老年慢性病病人均对指导自我保健、讲解疾病知识等服务项目需求较高。[结论]护生参与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志愿服务存在较大的可行性,然而志愿服务的开展需要做好设计和组织,满足双方对于具体形式的不同需求,达到较好的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临终关怀在我国属新领域,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缺少系统的临终关怀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课程.在高等医学院校护理专业开设《临终关怀学》课程,培养学生临终关怀技能是完善高级护理人才专业知识结构的重要环节.本文就社会对临终关怀服务的需求、护理本科学生临终关怀知识的欠缺、国内外临终关怀教育的现状等方面对护理学本科开设临终关怀学课程的必要性及需解决的重点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到基层医院就业的意向及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1005名护理本科生进行调查。结果非常愿意到基层医院工作的护理本科生仅占3.8%;如果能有政策支持,护理本科生下基层医院就业的意向普遍提高(>40.4%);若到基层医院去工作,88.0%的护理本科生选择县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8.6%选择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所;高考第一志愿报护理专业、非常喜欢护理专业、有基层医院实践经历、对基层医院护理较了解的学生到基层医院就业的意向相对较高(P<0.05);64.2%的学生愿意到基层医院的原因是离家近,77.8%的学生不愿意的原因是工资福利不能满足期望。结论护理本科生到基层医院就业的意向偏低,建议通过调整招生政策,帮助学生更多了解基层医院,落实相关就业政策来促进护理本科生到基层医院就业。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社区医疗护理服务站试点工作的总结分析,探讨高龄老人居家养老的可行性路径,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方法成立民办机构性质的护理站,从2013年8月起为符合条件的高龄老人提供上门评估,并根据需求为老人提供居家医疗护理服务。结果通过近3年的试点运行,有396名高龄老人提出服务申请,经评估有281名老人享受了居家医疗护理服务,主要以基础护理项目为主,临床护理项目相对开展偏少。结论试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高龄老人护理人才队伍整体业务能力急需提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一年级护理本科生参加医院志愿者活动的心理体验。方法对17名到医院病区做志愿者的一年级护理本科生进行深入访谈,将获得的资料分析整理,提炼出主题。结果一年级护理本科生参加医院志愿者活动的心理体验包括深化对护理职业的认知、感受护理从业人员的素养、了解护理人员的职责、体验护理职业的压力、思考护理职业的价值、感受到护理对象的正向情感6个方面。结论一年级护理本科生接触临床有利于确认职业选择和学习方向,但需学校、医院、社会进一步的支持,并重视后续的专业价值观教育和心理疏导。  相似文献   

18.
张晴  曾飞元  黄文杰 《全科护理》2023,(9):1293-1296
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共情训练对护理本科生共情能力以及养老志愿服务意愿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湖南省某高校护理专业三年级本科生140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抽签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70人。对照组实施常规培训,试验组在常规培训基础上实施为期8周的巴林特小组共情训练。干预前后采用杰弗逊共情量表护生版(JSPE-NS)和养老志愿服务意愿调查表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护生共情总分及3个维度(观点采择、情感护理、换位思考)评分、养老志愿服务意愿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护生干预后共情总分及3个维度评分、养老志愿服务意愿评分均高于干预前(P<0.01),而对照组干预前后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生干预前后共情总分差值、观点采择和情感护理维度评分差值、养老志愿服务意愿评分差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巴林特小组共情训练干预可以有效提高护理本科生的共情能力,并能提升其养老志愿服务意愿。  相似文献   

19.
针对国内外高龄病人的临终关怀护理内容和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提出应加强对临终关怀的研究,提高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使其发展能够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是21世纪世界临终关怀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空巢老人接受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现状,探讨空巢老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内容、方式的需求。[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苏州市2个社区空巢老人65户,采用自行设计的空巢老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结果]体育锻炼、理发、陪扶散步与外出游玩、手机APP使用讲授、测量血压血糖所占比例较高。[结论]空巢老人对大学生志愿服务需求多样化,大学生应改善相关服务内容,为空巢老人提供更加贴合自身需求的志愿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