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黑龙江省饲料油菜品种筛选与种植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适宜在黑龙江省规模化种植的饲料油菜品种及栽培模式,采用多年多点的田间定位方法,研究了不同品种、不同种植方式和播期的产量差异和施肥效应以及不同收获期产量及营养成分积累规律。结果表明:金油158、15-P15和12-P38的产量表现好;采用机播平作,播种量15 kg/hm2,底肥施二铵150 kg/hm2,4月22日早播,能够显著提高饲用油菜的生物量。盛花期收获,饲用油菜生物量相对较高,与玉米秸秆混合青贮,制成配合饲料较好。本文结果为饲料油菜在我国北方早熟区开展多功能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优质饲料原料的严重不足以及国际进口贸易形势的日益紧张,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的需求愈发迫切。菜籽饼粕是我国第一大油料作物油菜的加工副产物,饲用价值不高严重制约了在饲料工业中的应用。微生物发酵技术具有改良菜籽饼粕品质和提高畜禽生产性能的优势。本文综述了微生物发酵改良菜籽饼粕饲用价值的机理、影响因素以及微生物发酵菜籽饼粕饲料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讨论了目前微生物发酵菜籽饼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微生物发酵菜籽饼粕饲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新需求为导向的油菜产业发展战略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解决了温饱、达到小康以后,我国消费者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安全、绿色、健康、多元已成为广大消费者新的需求,也应该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为适应新的需求,油菜产业发展应深入实施“双全战略”和差异化发展战略,充分发掘油菜全价值链的功能型菜油、功能型菜薹、蜜用、饲用、肥用、休闲观光等价值,并对各价值点进行全产业链开发;以功能型菜油、功能型菜薹和油菜花观光旅游的研究和开发为重点,以提升油菜产业整体效益和国际竞争力为目标,走功能型、效益型和融合型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4.
为确定华北平原饲用油菜高产优质的适宜播期,选用甘蓝型油菜品种4个,设置4个播期,研究不同播期下温度对饲用油菜鲜草产量和饲用品质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随播期推迟,饲用油菜生育期内日均温与有效积温升高,花前生育期天数缩短但花后生育期延长,总生育期天数缩短2~7 d。饲用油菜鲜草产量随播期推迟呈降低趋势,3月28日前播种超过35 t/hm2;品种间华油杂62鲜草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品种(P<0.01)。饲用油菜鲜草产量和饲用品质与纤维含量显著负相关,中性洗涤纤维含量与苗期的有效积温量极显著负相关,与营养生长和花后有效积温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华北平原春播饲用油菜可选用华油杂62,播期以3月8日-3月18日为最佳,鲜草产量稳定在50 t/hm2以上,具有较高的粗蛋白、淀粉、水溶性碳水化合物和总可消化养分含量,可实现华北平原饲用油菜的高产优质生产。  相似文献   

5.
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油菜除油用外,还有菜用、花用、蜜用、饲用和肥用等多种功能。从油菜单用途看,纯油用经济效益不高,但根据油菜生育进程进行综合开发利用,可以实现“一菜多用”,大幅度提高油菜的种植效益,促进种养结合、用养结合和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本文综述了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现状,分析了我国综合开发利用的成功案例,并提出了开发利用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我国油菜多功能开发利用的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有效促进油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黑龙江省北部是麦豆主产区,存在麦后土地休闲的时间过长、光能和水分浪费严重等现象,本研究选用南方双低饲料油菜1号进行麦后种植,通过田间大区对比试验,分析饲料型油莱和食用型油菜在株高、鲜重、干重、产量及品质指标的差异。结果表明:饲料型油菜株高、鲜重、干重及产量均高于食用型品种,收获时饲料型油菜株高70cm,食用型油菜20.1cm;饲料型油莱每hm2产量82500kg,食用油菜产量37700kg;饲料型油菜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及微量元素(除铁)含量均高于食用型油菜。进一步说明黑龙江省春小麦复种饲料型油菜可行,推广前景可观。  相似文献   

7.
饲用玉米的育种进展与趋势   总被引:18,自引:12,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扈光辉 《玉米科学》2003,11(2):046-049
本方分析了饲料玉米在我国农业中的重要地位,并对饲料玉米的种类及饲用价值,以及国外在营养品质的遗传变异、青贮玉米的消化率的遗传变异、收获时期的研究、种质资源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国内专用饲料玉米的研究现状进行论述,提出我国当前选育优质专用饲料玉米育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麦是典型的粮、经、饲"三元"作物,我国饲用传统主要是利用其籽粒,对其绿色植株用作饲料了解甚少。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国草食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养殖迅速发展,对青(贮)饲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对大麦青饲利用技术研究与推广应用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归纳介绍了利用大麦绿植体放牧、青刈、青贮及干草制作等饲用方法,以期为草食畜禽养殖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油菜施肥状况及施肥技术研究展望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农业生产减肥增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分析了施肥在我国油菜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区域化肥用量和肥料利用率现状,揭示了施肥不科学、肥料利用率低、现有施肥技术难下地等问题。总结了近年来我国油菜科学施肥技术研究的主要进展,显示油菜高效简化施肥技术体系雏形已基本构建。针对我国农业生产的新形势,以满足油菜绿色高效轻简生产和生态环境新要求为目标,提出了近期油菜施肥技术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10.
啤饲大麦指的是啤酒大麦、饲料大麦和啤饲兼用大麦,云南省历史上仅种植饲料大麦,其用途主要是发展畜牧业、民间普遍采用饲料大麦籽粒发酵烤白酒(烧酒),但在有的贫困山区饲料大麦还是人们的主粮;随着人们对啤饲大麦许多生物学特性和加工特性的逐步认识,结合种植业调整的需要,20世纪80年代以后,云南省啤饲大麦开始向规模化、专用化、产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快速发展,啤饲大麦在饲用、啤用和白酒酿造等方面的用途不断细化、量化和规范化,农民对发展啤饲大麦的认识也在变化和深化,全省2007年实际种植16.7万hm2,展望"十一五、十二五"的生产前景,云南省啤饲大麦科研生产将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全省有望发展到每年种植26.7万~33.3万hm2,成为全国啤饲大麦种植第一大省。  相似文献   

11.
基于对埃塞俄比亚奥罗莫州津奇地区的农业状况的深入调研,分析当地主要农作物的产量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虽然埃塞俄比亚与中国都是以个体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过二者在主要农作物品种,单产水平,生产技术水平以及农业传统文化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中埃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的技术展示要适合当地农业生产需求,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积极为当地的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促进当地农户采纳中国的农业技术,并由此开拓更大的销售市场和争取更大的政策空间,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我国稻米加工起步于大规模采集野生稻的时期,最初是采用稻谷直接制成米的“稻出白”工艺,后来采用稻谷先制成糙米、糙米再制成米的“糙出白”工艺,两者构成了沿用几千年的古代稻米加工工艺;19世纪60年代开始,增加稻谷清理、白米整理等工段,构成了近代稻米加工工艺;到20世纪末,增加稻谷分级、下脚整理、稻壳整理、副产品整理、糙米精选、白米精选、白米色选、白米抛光等工序,构成现代稻米加工工艺;进入21世纪以来,新增了回砻谷净化、糙米净化、刷米与抛光组合、多道色选、留胚粒分选等工序,构成了当代稻米加工工艺;今后通过增加多等级大米联产、多等级大米与留胚米联产等专利加工工艺,将构成加工过程更加精准且智能化、低破碎、低能耗和环境友好的未来稻米加工工艺。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海南和云南西双版纳植胶区465户橡胶种植户的入户调查,了解农户对割胶技术的认知情况,并建立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割胶技术认知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水平、是否村干部、性别及种植面积对农户的技术认知有显著影响。受教育水平高的农户对割胶技术有更为清晰的认知;女性胶农较男性胶农对割胶技术认知水平高;村干部在橡胶技术信息获取方面比普通农户更具优势,使得他们对割胶技术认知程度较高;种植规模较大的农户对割胶技术重视程度更高,生产实践中对技术认知更清晰。  相似文献   

14.
牛粪和秸秆好氧堆肥发酵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再生利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该文详细研究并阐述了牛粪和秸秆的好氧堆肥技术,为养殖场、有机肥厂农业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香蕉贮运保鲜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香蕉品种及果实质量、采后处理过程及贮运保鲜技术与果实商品性等方面。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香蕉贮运、保鲜技术研究进展,着重介绍了以“控制低乙烯”为核心的香蕉保鲜贮运技术及香蕉采后处理轻简装备等在产业上的应用,同时简要介绍了生物技术在香蕉采后保鲜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研究进展及育种应用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材料在杂交育种和水稻生产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持和繁殖技术体系,该类不育材料一直未能在生产上获得充分利用。而现代分子与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些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有效利用提供了机会。综述了目前已克隆的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并总结了玉米、番茄和拟南芥等材料中存在的隐性核雄性不育基因。我们期望利用这些基因信息和新的生物技术手段(例如定点突变技术),创制更多的水稻不育基因,同时利用新的基因工程手段——种子生产技术(SPT)体系,并结合传统的育种方法,有效地解决水稻隐性核雄性不育系的保持和繁殖难题,开创新的杂交育种途径,拓宽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空间。  相似文献   

17.
离子束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总被引:32,自引:2,他引:32  
从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基本原理、诱变效果、转基因效果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分别阐明了离子束生物技术在作物育种中的实用性、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新颖性、在创造远缘水稻新种质中的特殊性和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前景。认为低能离子束作为一种能有效地改造生物体遗传特性的新的诱变源具有诱变率高、突变谱广和诱变损伤轻等优点;作为异源遗传物质转移的中介,低能离子束的介导效果已被越来越多的试验结果所肯定。  相似文献   

18.
Laser land leveling has been increasingly adopted in the irrigated rice (Oryza sativa L.)–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cropping system in the state of Haryana (India),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ern Indo-Gangetic Plains. Still, many farmers have applied it to only a fraction of their land. In this study, we used data collected from 621 farm households in Haryana and applied a double-hurdle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factors that determine the adoption and intensity of laser-leveling technology. The results show that large land holders are more likely to laser level their farm land; however, we found a nega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land holdings and the proportion of laser-leveled land. Information about technology through farmer-to-farmer communication and through private traders, participation in agricultural training and membership in local agricultural institutions increased both the likelihood and the intensity of adoption. Our findings call for a closer collaboration among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specifically to promote farmer-to-farmer communication through increased participation in local institutions and increase the rate of adoption of laser leveling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9.
2021年我国水稻面积略有减少,单产再创历史新高,总产连续11年稳定在2亿t以上;国内稻米市场走势偏弱,优质优价更加明显;大米进口量再创新高,出口量略有增长;品种审定数量继续大幅增加,市场结构持续优化;经营规模稳步扩大,绿色技术和智能技术加速推广.预计2022年水稻面积小幅增加,单产保持稳定,大米市场平稳运行,优质稻和...  相似文献   

20.
运用海南省橡胶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考究橡胶树低频刺激割胶技术的扩散过程,运用二元Logit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使用刺激剂的因素。结果表明:农户选用低频割制的概率非常低,关于刺激割胶技术的信息过剩可能增加了农户甄别难度;增产被认为是刺激剂使用的主要目的,而不是省工,可能导致了低频和刺激作为一体技术的分离;农户对刺激割胶技术持谨慎态度,树龄结构是农户决策是否采纳以及采纳比例的主要因素;村干部身份、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培训对刺激割胶技术采纳有促进作用,但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更排斥使用刺激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