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2 毫秒
1.
我国江南平原河网地区的城市滨水空间丰富,在城市更新中应发挥其多元功能,从而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和城市竞争力。以上海青浦环城水系治理为例,在分析水系资源、文化资源及现状问题的基础上,阐述滨水生态修复和"还岸于民"的空间更新改造目标和策略,即以"防洪、生态、景观、历史、人文"五位一体为目标,形成"一环、四段、八园"的总体布局,释放可供市民和游客共享的滨水休闲空间,发挥城市水系"防洪排涝、滨水景观、文化旅游、休闲娱乐、城市形象"的综合功能;总结更新实践的成果,包括提升防洪安全的保障能力、改善河道水环境、构建以人为本的活动空间,以及水乡文化的植入与提升。  相似文献   

2.
<正>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大量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而滨水环境作为城市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生态环境的能量与物质纽带既须承载水利及防洪功能,又是城市开敞景观空间的核心部分,传统的硬质河道景观已无法满足人们对独特、生态、活力综合滨水景观美学与功能的需求。所以对滨水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的探索迫在眉睫,景观工程与防洪工程之间的协调统一、生态赤字与城市扩张之间的博弈无疑是当前滨水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李蕾  李红 《华中建筑》2006,24(3):119-122
城市滨水区经历了原始自然文化、工业时代的产业文化、新时期之初滨水开发的消费文化,直至今天的滨水生态文化。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与自然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经过长期的隔阂.又重新融合到一起。针对这一过程,该文在总结现代滨水开发活动的技术与社会推动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学意义城市滨水区的四点转型机制,认为现代城市滨水区开发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混合功能的开发.并借助传统地域文化的辐射作用.将滨水区重新带回自然与人的身边。  相似文献   

4.
兰波 《规划师》2011,27(11):61-65
南宁市江北环城水系景观规划针对“中国水城”的建设要求,注重结合现状场地肌理、交通、植被情况,从城市功能的提升要求出发,充分考虑周边地块性质和历史文脉,采用以人为本、亲水和生态都市理念,构建“珠链式结构”,划分民族文化科普区、城市生态文娱区和时尚滨水休闲区,以“新城画卷”“老城画卷”“尚水画卷”为三大主题塑造滨水景观,既...  相似文献   

5.
提升与活化旧城滨水区,实现港城缝合与再现滨水活力,是当前很多城市已经或即将面临的挑战。旧城环境之下,基于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滨水开放空间重构,既是契机也存在诸多限制。基于澳门内港滨水区城市设计实践,分析了当前澳门内港旧城滨水区开放空间的滨水界面,旧城街巷、前地、绿地的现状,以及交通与水患问题。从两大核心设计要点(交通与防洪)展开,分析其对开放空间构建的上位设计限制,明确可进行设计控制的潜在要点,进而探析内港旧城滨水区再开发的开放空间总体设计控制建议,借此为未来旧城滨水区开放空间的规划设计实践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城市滨水区经历了原始自然文化,工业时代的产业文化,新时期之初滨水开发的消费文化,直至今天的滨水生态文化。在这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中,城市滨水区与自然和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经过长期的隔阂,又重新融合到一起。针对这一过程,文章在总结现代滨水开发活动的技术与社会推动力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学意义上城市滨水区的四点转型机制,认为现代城市滨水区开发机制的核心问题是混合功能的开发,并借助传统地域文化的辐射作用,将滨水区重新带回自然与人的身边。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市滨水景观规划的设计对策,并以左云县城段十里河二期工程滨水景观规划为例,阐述了构建生态亲水河道、构建生态自然群落、分区与组景的手法,既改善了河道的生态功能,又创造出了优美的自然景致。  相似文献   

8.
以建瓯市城南片区水南段沿江景观与当地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的水之城设计为例,对建瓯市的历史、文化和滨水空间的结合进行探索。水之城主要以当地的文化资源、山水资源为依托,构建沿溪生态景观廊道,建设生态型示范居住区、水文化区、游乐区、历史人文区和传统文化区,以溪流为轴线,沿溪布置景观节点,将城市滨水景观与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对建瓯市的滨水景观进行开发。  相似文献   

9.
随着社会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在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设计中,已经不能单一考虑景观效果,而是需要将景观重构与生态修复以及文化传承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虑。基于此,论文以新乡市凤泉湖右岸景观设计作为实际案例,提出"生态、景观、文化"三位一体景观设计理念,塑造地块内生态、景观、文化要素为一体的城市滨水景观,探索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城市双修"是住房城乡建设部针对现阶段我国城市发展状况提出的规划思想,滨水空间是其重要实践对象。澳门经过多次填岛扩张和高密度城市化发展,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问题凸显,急需修补。经过对澳门滨水空间进行调研,分析归纳其现存问题,结合典型填岛发展城市哥本哈根滨水空间的特征,从自然生境修复、空间功能修补和空间活力修补三个层面提出了基于"城市双修"理念的澳门填岛背景下滨水空间的设计对策。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7,(16)
江河流域、河口、湖岸和海岸往往是城市定址最先要考虑的因素,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要从整体、全面的视角考虑所在区域。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生态平衡也要求注重城市滨水空间的建设,城市滨水空间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变得越来越重要。城市滨水景观的首要作用是防洪、防涝,此外,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看,促进城市的水循环、水体净化和城市气候的微调也是城市滨水景观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风貌和城市特色感知度最高的区域,近年来随着国内外城市产业结构和交通环境的巨大变化,城市滨水区面临用地功能结构的调整。本文总结了北美滨水城市匹兹堡的城市更新改造策略,提出滨水区用地功能的更新,应利用片区生态与历史文化特色,结合自身条件探求激发片区活力。并以武汉市二七桥片区为例,结合该片区的滨水空间特点和用地布局,针对该片区滨水传统工业的转移、用地功能的置换、临江景观的打造进行了更新策略的研究,为片区相关规划编制提供理论探索,指导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3.
针对西南山地城市建设中出现的滨水区域开发迅猛、生态脆弱、特色衰退等问题,本文以重庆市茶园新区苦溪河流域城市片区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景观生态、触媒理论的视角出发,通过以河流水系生态安全策略为触媒,引导滨水区域城市骨架的调整,催化滨水区域高效的生态修复进程。此外,该触媒效应能进而引发亲水活力水岸的规划设计策略,并据此营造特色鲜明的滨水空间,最终达到该城市片区内景观生态和景观文化双赢的城市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14.
滨水空间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是城乡发展中的“黄金地带”,亦是城市人居空间的聚集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新形势下,探索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导滨水空间存量用地更新、提升滨水空间公共效益、展示山水与地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剖析闽江福州段沿线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与规划挑战,从生态、空间、文化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综合提升的规划管控与建设指引,以期创造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典范。  相似文献   

15.
安徽巢湖南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玲 《安徽建筑》2012,19(4):39-42
"安徽巢湖南岸滨水景观规划设计"项目的景观设计在城市控规阶段提前介入,通过设置城市生态住居、文化休闲娱乐、仿古商业街区等多种产业形态,将生态、文化等景观要素有机地穿插在城市肌理中,以优美的环巢湖自然山水为背景,结合特色地方人文景观,辅以部分人工营造手段,力求将环南岸滨水景观带建设成为集山水观光、游乐度假、民俗采风、寻古猎奇、生态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滨水都市空间。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区更新与复兴是当前我国城市规划与建设的热点.本文以杭州市江河交汇区城市设计为例探索城市滨水区的更新设计.规划以"文化休闲、现代活力、生态和谐"为设计理念,着力打造多功能滨水公共空间以及宜居的滨水住区.  相似文献   

17.
随着近年来城市的快速发展,大量土地的不合理地使用和开发导致了湖泊的污染和减少,生态环境遭受到很严重的破坏,使人们迫切地渴望在城市中能寻找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更加地贴近自然。本文以生态理念为基础,针对当前人们对生态自然和美的追求心理以及城市滨水景观设计的现状,综合文献资料、调查研究、案例分析、归纳对比等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城市滨水景观设计进行分析,来探索生态理念下城市滨水景观的设计方法。城市滨水景观设计应在保护和建设传统水域功能的基础上,实现生态物种的和谐性与多样性,使生态资源服务于整体自然环境,同时注重其设计的美感,吸引更多市民的驻足和游玩,为城市的文化和建设添彩。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景观是城市中最具生命力的景观形态,是城市中理想的生境走廊,最高质量的城市绿线。城市滨水景观直接关系到城市结构、城市生态环境及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本文侧重于城市滨水景观滨水景观生态、自然化设计、滨水区游憩空间景观设计及以石家庄滹沱河景观规划项目为例实例分析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掘城市滨水景观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游憩功能,力图构建一个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和谐共存的、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滨水景观带。  相似文献   

19.
城市浅山区河道一般为承载防洪、灌溉等重要功能的自然河道,生境多样,环境敏感度高。本文以广安市浅山区河道——西溪河为例,因地制宜,通过河道形态、护岸断面、生态修复、交通系统和文化业态几个方面对河道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实现适应性防洪、雨洪调蓄、湿地净化、生物多样性修复、城乡连接、休闲和滨水体验等多重价值,为城市浅山区河道的治理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淑君 《山西建筑》2009,35(10):13-15
从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功能演变分析入手,论述了现阶段我国城市滨水公共空间的主要功能,包括生态功能、景观功能、休闲功能、文化功能、商业功能、旅游功能等,探讨了在现代城市架构下滨水公共空间功能多样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