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在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民居客栈在中国各个古城镇旅游景点中悄然兴起。文章以民居客栈的改造为主线,就与中国传统民居融合的问题,从地域性差异、适宜的技术、建筑材料、空间意象和外部环境五个方面进行简要论述。探讨如何在妥善保留传统民居特色的前提下,将其理性地改造成为民居客栈,使其能够满足客栈的功能,使老房子焕发新生,从而对传统民居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与日俱增,与此同时,旅游业迅速发展,"观景式"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普遍倾向于感受当地地域文化,融入当地生活的"体验式"旅游;传统民居改造型民俗客栈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因其独具特色的建筑空间、形式、环境而受到众多游客的青睐。文章通过对传统民居改造型民俗客栈设计的研究,从空间设计、环境设计等方面探讨传统民居改造型民俗客栈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张伟  江天畅  田田 《安徽建筑》2013,(6):53-55,76
徽州传统民居,一片曾经的世外桃源,她是徽州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结晶,是世界文化遗产、从探讨徽州传统民居适应现代居住所存在的问题入手,以保持徽州传统民居能够长久居住为目的,以不破坏徽州传统民居建筑外部轮廓和内部空间结构为前提.对徽州传统民居内部从通风、除湿进行改造,使其在宜居性方面有显著提升。只有让人住进老宅,才能更好的保护老宅。  相似文献   

4.
《安徽建筑》2019,(12):173-175
徽州传统民居是建筑与自然环境、人文历史、施工技艺完美结合的代表实例。然而,现代化的生活对建筑节能提出更高要求,徽州传统民居已无法满足。文章对徽州传统民居能耗问题进行分析,从墙体、屋顶、天井、门窗四方面提出改造设计,力求在保持民居传统风貌的前提下增强房屋的整体保温隔热性能,使传统风貌与现代技艺相融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南方合院式民居:湘西窨子屋、徽州民居和云南一颗印为例,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对其从空间形式、空间整体秩序、布局形制、平面布局特点、造型风格、装饰装修、民居的材料、民俗文脉、民居整体特点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传统合院式民居的地域特色,有助于地域性研究和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6.
以黄山地区为例,通过对该地区新中式住宅与徽州传统民居之间的关联性进行分析研究,试图探讨现代新中式住宅应该如何继承和发展传统民居的特色文化,使其能够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需求,丰富现代新中式住宅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7.
徽州传统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背景下产生的独特建筑模式,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文章从建筑符号学的角度对徽州传统民居进行系统地研究,将提取的建筑符号元素按照结构符号、空间符号、象征符号三个类别进行解读,并阐述各类建筑符号在建筑创作时的应用方法。有利于启发设计师对徽州传统民居符号的创造性使用,为徽州地域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通过探究徽州民居宏村的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使人们能够从多层次欣赏、体味、感知宏村的艺术美学价值,推动城市建筑的中国特色发展。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村落整体风貌的环境观、街巷及公共场所的空间观、民居建筑的审美观3个方面揭示了徽州民居宏村的人居环境和艺术美学价值及感知方法。从可继承性发展的视角诠释了徽州民居宏村内自然与物质环境,天、地、人和谐共生的价值观,对全面认知和保护传统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徽州传统民居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房屋年久修、村民对建筑保护意识较差、保护制度不完善等原因,传统民居生存环境恶劣.文章通过对半山闲客民宿改造项目的解读对徽州传统民居再利用进行探讨,认为在改造过程中需通过平衡传统民居的"去"与"留"、保留建筑历史遗迹与文化载体、适度使用现代材料、营造空间徽式情趣等方法,在最大程度保留传统民居价值的前提下,对民居进行功能置换,从而重焕建筑活力.  相似文献   

10.
<正>1前言徽州传统建筑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和历史信息,是人类珍贵的实物遗存。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徽州传统民居居住功能落后,产权关系复杂混乱、修缮经费不足引起年久失修、构件被盗现象严重;一些有特色的传统民居毁于城市建设开发拆迁之中,造成很多代表徽州地域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在逐步消失,对研究徽州地域文化历史、徽派传统建筑体系和传统工艺实属一大缺失。为加大徽派传统村落和民居的保护利用力度,改善民计民生,传承和发展徽州地域特色文化产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和《安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对西递仰高堂的建筑实测,分析徽州建筑中的建筑特征及设计手法。探索形成徽州古代民居的历史文化原因、经济因素、民居理念及审美特征。首先总结徽派建筑的特色元素,归纳徽州民居设计中的手法,然后提出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运用徽州古民居设计手法或是其特色元素的可能性,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的同时满足现代建筑的使用。  相似文献   

12.
《建筑》2017,(6)
<正>一、徽州民居规划设计的历史背景在徽州广泛流传着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北宋初年,宋太祖赵匡胤从河南向南征伐荆南王高氏的时候路过徽,那天正下大雨,宋太祖不得不到一家屋檐底下避雨,被徽州地主请进屋里,有了一番关于徽州民俗、饮食和建筑的交流,其中对徽州民居屋檐前出很长足以避雨的称赞给当地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直流传到今天。这大概是徽州民居第  相似文献   

13.
在建筑能耗与房间空气品质评价过程中,气密性都是重要参数。本文采用示踪气体的浓度衰减法对徽州传统民居气密性进行了实测。分析徽州传统民居不同天井类型、不同功能房间、不同门窗开启度下房间气密性变化。实验表明:徽州传统民居厅堂较厢房的通风效果好;厢房换气次数与门窗开口的大小及位置分布有关;回字形天井民居对自然通风的调节能力较一字形天井民居更强。  相似文献   

14.
吴小中 《新建筑》2006,(4):123-124
徽州古民居装饰雕刻作为明清两朝徽派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居装饰艺术的重要标志,在我国传统文化史上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收集整理了详实而生动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料和徽雕作品的文脉展示,探寻徽派雕刻与传统民俗文化的历史源流,了解精美之中的民俗典故和人们企盼吉祥生活、家业兴旺的美好愿望,从而揭示徽州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及潜藏于其中的伦理道德和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李顺  刘肇宁 《建筑技艺》2020,(2):126-128
近年来,随着游客大量涌入,香格里拉地区很多传统民居即将被改造为民宿客栈或活态博物馆。这些民居的改造充满各种矛盾和问题,它们既需要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民居的风貌,又要将现代生活条件植入其中,提升其居住品质,并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对尼汝村两户民居采取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满足当代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并兼顾居民的生活生产状态以及延续当地的传统民居风貌。对香格里拉尼汝村在民俗旅游发展中的适应性改造的研究,为民居的多样性改造提供了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马寿涛 《云南建筑》2014,(5):125-127
民族特色村落的旅游开发带来了的传统民居的传承和改造契机,传统民居作为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可以通过旅游业的收入进一步推进传统民居的传承和改造,使之与村落旅游开发结合。传统民居不适宜现代生活需求等诸多因素使得传统民居逐渐消失,以怒江滴水河村的旅游开发为背景研究傈僳族特色民居“千脚落地”的基本特征和改造做法。当然传统民居的传承并不是要阻挡社会的发展,更不是阻止新建筑的产生,所以,研究试图得出传统民居的传承与改造的重要方面和做法,以期促进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在乡村振兴发展背景下,农房建设及改造中传统建筑材料发展的矛盾和需求,解读了传统民居建筑保护及规划中可借鉴的依据。传统民居建筑是综合了建筑结构、建筑功能、文化特色等多方面的建筑,以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和具有文化特色性为发展趋势,严格制定执行其在“乡村振兴”中的战略定位和保护策略,做好农房建设及改造中传统民居建筑的保护和传承,在既能满足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保留建筑的传统历史风貌,充分发挥其使用价值、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18.
焦宇静 《华中建筑》2012,(8):129-133
该文以明清时期为时间界定,以徽州地区为空间定位,通过对徽州明清时期传统民居的调查、体验、分析,根据住宅的实例实物遗存和相关文献及资料,在思想文化、社会结构、经济技术、生活方式、民俗风尚等文化生态和历史背景上,从不同时期民居的建筑形制、住居类型、内外空间、建筑造型等多角度、多层面、客观与微观的分析,试图对当时徽州民居的形态、构成、装饰和陈设布置有一个较全面和系统的认识,由表及里地进一步揭示徽州民居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特质及工艺技术特征等。通过梳理徽州传统民居的形成动因及特点、徽州住居模式的基本特征、室内装修与陈设布置的样式与特质,希望对今后徽州地区新农村居住体系、住宅及室内环境在理论研究和设计规划中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9.
徽州民居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它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势条件形成了其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与人文景观,本课题通过研究与分析徽州民居元素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现状,总结运用中所存在的现有问题;得出适当的运用原则与方式,发掘民居地域文化与再创造,运用现代的方式手段使得传统文化被继续发展与再创造,使得传统元素被更合理更恰当的运用到现代室内设计中,传统与现代更好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生活居住方式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通过分析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形态和居住现状问题,从传统民居内部空间的功能置换和室内环境改善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徽州传统民居内部空间适应性更新方法,以打造出高效、舒适、健康的适应现代生活的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