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涉及多个临床学科,近年来受到高度重视.骨髓造血早期细胞自身抗体及免疫调节功能可能是其症结所在.目的:分析骨髓造血早期(干/祖)细胞自身抗体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进展.方法:由作者电子检索1992年3月至2012年3月PubMed、万方医学网以及CHKD数据库中关于骨髓造血细胞相关抗体的文章,中文检索词为“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辅助性T细胞17”,英文检索词为“Immunorelated pancytopenia,Bone marrow hematopoietic cel s, Autoantibody,Th17 cel s”.排除重复性研究共保留30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与结论: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是由于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和功能异常而产生的一类抗体.它破坏或抑制骨髓早期造血细胞成熟分化,最终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而致病.T 辅助细胞17细胞数量增多、功能亢进可能与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自身抗体产生呈一定相关性,是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巨噬细胞(Mφ)数量、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61例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10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及13名正常对照骨髓Mφ(CD68或CD45阳性)数量并通过鸡红细胞(CRBC)吞噬试验检测Mφ功能,并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 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其Mφ百分率、吞噬率及吞噬指数[(0.57±0.30)%、(37.56±15.20)%和0.75±0.34]均高于SAA组[(0.46±0.08)%、(28.26±10.46)%和0.59±0.39]及正常对照组[(0.44±0.69)%、(25.63±14.75)%和0.55 ± 0.16](P<0.05);且Mφ百分率与Mφ吞噬率及吞噬指数均呈正相关(r=0.43,P<0.01;r=0.40,P<0.01).根据Mφ数量将患者分为A组(Mφ≥10.5%)和B组(Mφ<0.5%),A组34例患者中32例(94.12%)自身抗体为IgG型,B组27例患者中仅2例(7.41%)自身抗体为IgG型;A组患者Mφ的吞噬率和吞噬指数[(46.62±13.38)%和0.91±0.36]显著高于B组患者[(28.67±12.59)%和0.61 ± 0.30](P<0.05),而B组患者与AA及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34例自身抗体IgG型患者分为Mφ高(≥0.75%)、低水平(<0.75%)两组,Mφ低水平组25例患者骨髓均仪能榆测到一系细胞与IgG结合,Mφ高水平组9例患者中8例能检测到二系细胞结合IgG,1例骨髓三系细胞均结合有IgG;Mφ高水平组患者中Mφ的吞噬率及吞噬指数[(60.22±12.51)%、1.23±0.23]显著高于Mφ低水平组[(43.32±9.24)%、0.84±0.24](P<0.05);Mφ高水平组患者外周血红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均显著低于Mφ低水平组(P<0.05);Mφ高水平组网织红细胞比例、胆红素水平及胸骨红系比例均显著高于Mφ低水平组(P<0.05).结论 IgG型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骨髓Mφ数量增多,功能增强;IgG A身抗体阴性的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患者多有lgM型自身抗体或冷抗体,其骨髓损伤过程无Mφ参与.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抗人球蛋白试验(Coombs试验)对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悬液取代经典Coombs试验的外周血红细胞悬液,即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试验检测21例临床拟诊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IRH)或全血细胞减少(IRP)症患者,并以20例明确诊断的血细胞减少患者作为对照.结果 21例拟诊IRH/IRP患者中BMMNC-Coombs试验阳性14例,阳性率66.7%.对照组20例BMM-NC-Coombs试验均阴性.BMMNC-Coombs试验阳性患者经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荆均产生了显著疗效.结论 BMMNC-Coombs试验对IRH/IRP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且简便可行,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IRP)或血细胞减少(IRH)症是由于多种病理因素作用导致人体产生抗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并破坏或抑制造血细胞,最后引起血细胞减少的一类发病机制相对独立的骨髓造血衰竭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不仅涉及由T淋巴细胞调控失衡导致的B淋巴细胞数量、亚群、功能异常,同时存在着Th17、Treg细胞数量、功能的异常。新近认为,由病原微生物侵入所致的感染也是导致IRH/IRP的重要发病因素。  相似文献   

5.
Fu R  Wang HL  Chen J  Wang J  Li LJ  Liu H  Wang YH  Ren Y  Shao Z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0):684-687
目的 研究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Coombs试验(+)血细胞减少症(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Th17细胞数量及功能,探讨Th17细胞在IR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初诊IRP患者43例、血常规恢复正常IRP患者34例及正常对照13名.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白细胞介素(IL)-23受体(IL-23R)+CD4+/CD4+细胞比例;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骨髓上清液IL-6、IL-23和IL-17水平;RT-PCR技术检测BMMNC视黄酸相关孤核受体γt(RORγt)及信号转导转录激活子3(STAT3)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 IRP初诊组IL-23R+CD4+/CD4+细胞比例[(3.6±3.1)%]明显高于恢复组[(2.0±1.0)%]和正常对照组[(1.9±1.4)%](P值均<0.05);初诊组骨髓上清液IL-6、IL-23和IL-17水平[分别为(26.21±14.55)、(2.23±0.99)和(2.54±1.33)μg/L]明显高于恢复组[分别为(9.08±6.36)、(0.91±0.76)和(1.28±0.18)μg/L]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14.63±7.66)、(1.19±0.98)和(1.50±0.28)μg/L](P值均<0.05);初诊组RORγtmRNA、STAT3mRNA表达水平(0.25±0.08、1.10±0.16)明显高于恢复组(0.12±0.08、0.97±0.12)和正常对照组(0.07±0.05、0.95±0.13)(P值均<0.05).IRP组IL-23R+CD4+/CD4+细胞比例与CD5+CD19+/CD19+细胞比例呈正相关(P<0.05);IRP组骨髓液IL-17水平与骨髓CD5+CD19+/CD19+细胞比例、自身抗体数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494、0.377,P值均<0.05);IRP组RORγt mRNA表达水平与骨髓CD5+CD19+/CD19+细胞比例及自身抗体数量呈正相关(r分别为0.741、0.541,P值均<0.05);IL-23R+CD4+/CD4+细胞比例与骨髓上清液IL-17水平及STAT3 mRNA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438、0.448,P值均<0.05).结论 Th17细胞在IRP患者中数量增加,功能活跃;Th17细胞有望成为该类疾病干预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全血细胞减少患者的血片幼稚细胞检出与骨髓象分析情况。[方法]对3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及骨髓象分析。[结果]3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片检出幼稚细胞81例,其中急性白血病(AL)71例,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8例,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3例。未检出幼稚细胞患者为299例。骨髓检查主要以再障(AA)为主,其次为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慢性肝病、恶性肿瘤、感染及其他疾病。其中急性白血病5例,MDS患者54例。[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片幼稚细胞检出率主要与血液系统疾病有关,患者宜早行骨髓象分析确诊。骨髓象分析是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血片幼稚细胞检出与骨髓象分析情况。方法对4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及骨髓象分析。结果4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片检出幼稚细胞98例(20.4%),其中急性白血病93例(94.9%),主要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M2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ANLL-M3a为主,其余5例(5.1%)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未检出幼稚细胞者382例。骨髓检查主要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主,其次为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等疾病,其中急性白血病(AL)患者25例(6.5%),各急性白血病亚型数量多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S患者47例(12.3%)。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片幼稚细胞检出率主要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有关,患者宜早行骨髓象分析确诊。骨髓象分析是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全血细胞减少症患者的骨髓细胞学检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 1997- 0 1~ 2 0 0 2 - 12我院全血细胞减少 95 1例骨髓细胞学检查总结分析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男 5 33例 ,女 4 18例 ,年龄 16~ 79岁。全血细胞减少标准为 :WBC<4× 10 9/ L ,PL T<10 0× 10 9/ L ,男性 RBC<4× 10 1 2 / L ,Hb<12 0 g/ L ,女性 RBC<3.5× 10 1 2 / L ,Hb<110g/ L。1.2 方法  1应用美国产 Coulter STKS血液分析仪及其配套试剂测定 RBC、Hb、WBC及 PL T,用瑞氏染色涂片进行细胞分类 ,并作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 (NAP)。 2瑞氏染色骨髓片分类 2 0 0个有核细胞 ,并进行形态观察及铁…  相似文献   

9.
Fu R  Wang YH  Dong SW  Liu H  Li LJ  Zou P  Shao ZH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0,31(11):763-766
目的 探讨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BMMNC-Coombs)实验(+)血细胞减少症(又称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IRP)患者骨髓"红系造血岛(EI)"的形成机制.方法 选取IRP患者48例、病例对照10例及正常对照11名为研究对象,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骨髓红系造血细胞自身抗体(BM-autoAb),免疫荧光(IF)法标记骨髓"EI",并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48例IRP患者中14例(29.17%)IF阳性,即"EI"中巨噬细胞和幼红细胞间沉积自身抗体IgG,且这14例患者BM-autoAb均为抗GlycoAIgG型(100%);均有贫血;胸骨骨髓增生程度大多呈活跃或明显活跃,红系比例为0.441±0.139,易见"EI"及红细胞吞噬现象;髂骨红系比例为0.248±0.204;血清总胆红素水平(TBIL)为(13.4±7.5)μmol/L,血清间接胆红素水平(IBIL)为(9.4±4.7)μmol/L.6个月总有效率85.7%.IF阴性组(34例),BM-autoAb抗GlycoAIgG型2例(5.89%);其中贫血31例(91.2%),无贫血3例(8.8%);网织红细胞(Ret)比例为(0.013±0.010);胸骨骨髓增生程度为活跃、明显活跃或低下,红系比例为0.298±0.082,髂骨红系比例为0.212±0.162;TBIL为(13.3±17.1)μmol/L;IBIL为(6.6±6.7)μmol/L;6个月总有效率61.3%.IF阳性组患者RBC、Hb、Ret、IBIL、胸骨红系比例及6个月总有效率与IF阴性组患者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一些IRP患者骨髓涂片中所见部分"EI"中的幼红细胞和巨噬细胞是通过自身抗体IgG连结的,这些"EI"不是滋养骨髓红系的造血龛,而是巨噬细胞吞噬、破坏幼红细胞的原位标志.这部分IRP患者骨髓巨噬细胞通过其表面的IgGFc受体连接、吞噬及破坏覆有自身抗体IgG的幼红细胞,从而导致红系造血细胞破坏.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血片幼稚细胞检出与骨髓象分析情况。方法对4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外周血涂片及骨髓象分析。结果480例全血细胞减少患者中,血片检出幼稚细胞98例(20.4%),其中急性白血病93例(94.9%),主要以急性非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NLL)M2a、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L1、ANLLM3a为主,其余5例(5.1%)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未检出幼稚细胞者382例。骨髓检查主要以再生障碍性贫血(AA)为主,其次为缺铁性贫血(IDA)、巨幼红细胞性贫血(MA)、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及脾功能亢进等疾病,其中急性白血病(AL)患者25例(6.5%),各急性白血病亚型数量多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S患者47例(12.3%)。结论全血细胞减少患者外周血片幼稚细胞检出率主要与血液系统恶性疾病有关,患者宜早行骨髓象分析确诊。骨髓象分析是明确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1.
骨髓细胞形态学对全血细胞减少症的诊断与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咏梅  赵蓉  李艳玲  张姝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4):1316-1317
目的分析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病因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例确诊全血细胞减少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并结合临床提供的病史、体征及实验检查作出诊断。结果发现200例中巨幼细胞性贫血31例(占15%)、再生障碍性贫血16例(占8%)、慢性贫血18例(9%)、溶血性贫血24例(占12%)、急性白血病42例(占21%)、恶性淋巴瘤12例(占6%)、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30例(占15%)、恶性组织细胞病6例(占3%)、噬血细胞综合征3例(占1.5%)、骨髓转移癌1例(0.5%)、多发性骨髓瘤6例(占3%)、脾功能亢进10例(占5%)、骨髓造血功能低下1例(占0.5%)。结论全血细胞减少症诊断的主要手段是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血细胞减少(CBCPC)患者补体水平的变化,探讨补体在CBCPC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破坏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124例CBCPC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其骨髓上清中的补体膜攻击复合物(C5b-9)、总补体溶血活性(CH50)以及补体C3、C4水平,并采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BCPC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膜自身抗体结合率,测定23名正常人的骨髓液补体水平;并同时测定其中30例CBCPC患者和7名正常人的外估j血血清补体水平.结果 CBCPC初治组骨髓C5b-9水平[(119.8±54.0)μg/L]高于恢复组[(100.7±33.4)μg/L]和正常对照组[(93.9 ±28.8)μg/L](P<0.05);初治组、恢复组骨髓CH50水平[(33.3±11.5)kU/L,(30.8±10.3)kU/L]高于正常对照组[(24.1±6.4)kU/L](P<0.05);初治组、恢复组骨髓C3水平[(4.9±2.2)mg/L、(5.0±3.5)mg/L]低于正常对照组[(7.0±5.6)mg/L](P<0.05);外周血血清补体水平检测结果与骨髓检测结果一致.CBCPC患者骨髓CH50与C3水平呈负相关(r=-0.303,P=0.007);CH50与C5b-9水平呈止相关(r=0.241,P=0.003).骨髓细胞膜IgM阳性的CBCPC组C5b-9水平[(117.6±55.7)μg/L]高于IgM阴性组[(99.2 ±26.2)μg/L](P<0.05),骨髓CD34+细胞膜IgG结合率、CD34+细胞膜IgM结合昔罨与C5b-9呈正相关(r=0.593,P=0.000;r=0.326,P=0.049),CH50水平与网织红细胞呈正相关(r=0.421,P=0.000),与间接胆红素亦呈正相关(r=0.230,P=0.032).结论 CBCPC患者外周血细胞减少与骨髓单个核细胞自身抗体激活补体破坏造血细胞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B淋巴细胞在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 (IR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 2 5例初诊患者 ,1 5例治疗后血常规恢复正常的患者和 1 0名正常人骨髓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的数量以及B淋巴细胞膜表面凋亡相关蛋白Fas抗原 (CD95)、胞浆内抗凋亡蛋白bcl 2的表达。结果 IRP初诊患者总B淋巴细胞、CD5+ B淋巴细胞比例显著高于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和正常人 (P均 <0 .0 5) ,后两组相比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三组B淋巴细胞Fas抗原的表达率差异无显著性 (P均 >0 .0 5) ;初诊患者B淋巴细胞胞浆内bcl 2的表达率显著高于其它两组 (P均 <0 0 5) ,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 ;各组间B淋巴细胞凋亡相关指数(CD1 9+ CD95+ /CD1 9+ bcl 2 + )比较 ,初诊组显著低于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和对照组 (P均 <0 .0 1 ) ,治疗后血常规恢复组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5) ;B淋巴细胞的比例与治疗起效时间呈正相关 (r =0 .69,P <0 0 1 )。结论 IRP患者自身抗体的产生可能与B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数量异常、凋亡受抑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骨髓细胞抗体放散试验在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诊断中的敏感性和实用价值。方法对28例临床疑诊为免疫相关性血细胞减少症的患者进行骨髓单个核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BMMNC-Coombs)和骨髓细胞抗体放散试验。结果BMMNC-Coombs检出的骨髓造血细胞自身抗体的阳性率为50.0%,骨髓细胞抗体放散试验检出的阳性率为85.7%,后者显著高于前者,(r=8.187P〈0.005)。骨髓细胞抗体放散试验检测自身抗体阳性的24例患者中含IgG型20例占83.3%,含IgM型21例占87.5%,含IgA型16例占66.7%,含C3型10例占41.7%。结论骨髓细胞抗体放散试验敏感性高于BMMNC-Cooms试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强烈免疫抑制治疗(IST)对再生障碍性贫血(AA)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采用彗星试验检测患者骨髓细胞遗传不稳定性,以彗星尾部DNA(TDNA)百分比、尾长(TL)、尾矩(TM)、Olive尾矩(OTM)和彗星细胞率作为分析参数,分别检测IST前后AA患者骨髓细胞,并与对照组结果比较.结果 91例初治从患者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5.0±4.0)%、11.3±7.2、1.7±2.0、1.5±1.4、(16.8±13.7)%,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均<0.05);58例重型AA(SAA)与33例非重型AA(NSAA)患者彗星试验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二组患者各彗星试验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53例SAA患者治疗后3个月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4.4±3.6)%、10.4±7.5、0.4±1.6、1.3±1.4、(20.2±21.2)%,30例SAA患者治疗后6个月TDNA百分比、TL、TM、OTM、彗星细胞率分别为(3.7±3.3)%、10.0±7.2、1.2±1.8、1.1±1.3、(18.5±19.0)%,结果与58例SAA患者IST前彗星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 AA患者骨髓细胞存在遗传不稳定性,IST本身近期并不增加SAA患者细胞遗传不稳定性.提示IST与从患者发生晚期克隆性血液学异常可能无关.  相似文献   

16.
背景:由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存在造血微环境异常和免疫异常,推测间充质干细胞可能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病理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目的:观察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和对造血调控的影响,比较其与正常人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常.方法:分离正常人和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检测它们的形态、表型、生长曲线和对T细胞活化的能力;将它们分别与脐带血干细胞共培养,检测共培养体系中对集落形成的影响和相关分子表达的差异.结果与结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和正常志愿者骨髓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形态、表型和干细胞的倍增时间均没有差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T细胞活化的能力减弱;共培养体系中,悬浮细胞簇增加,说明造血干细胞与间充质干细胞之间的黏附性减弱,同时蛋白和RNA水平显示慢粒组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升高,同时使ICAM-1的KitL从膜形式转变为可溶性形式.结果提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细胞分化发育的微环境,其基础的机制在于基质金属蛋白酶9对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和黏附分子的裂解,改变骨髓微环境对造血干细胞黏附,增殖和分化的支持作用,导致造血干细胞异常增殖和动员,降低了恶变细胞对免疫细胞的敏感性导致免疫逃逸.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症(PNH)患者骨髓造血细胞对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 CSF)的反应并研究其机制。方法 ①用半固体培养基体外培养17例PNH患者和12名正常人骨髓单个核细胞(BMMNC),观察加与不加G CSF两组粒单核细胞集落(CFU GM)和集簇(cFU GM)形成情况。PNH患者骨髓GPI+CD34+和GPI-CD34+细胞表达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 CSFR、CD114)和干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 KIT、CD117)的差异。②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0例初发PNH患者和12名正常对照BMMNC和CD34+细胞表面GPI锚定蛋白CD59以及CD114和CD117的表达。结果 ①无G CSF及加G CSF培养PNH组cFU GM数量分别为( 112. 41±22. 74 )和( 133. 82±25. 85 ) /105BMMNC,均较正常对照的(190. 33±36. 05)和(309. 42±92. 94) /105 BMMNC少(P<0. 05);无G CSF及加G CSF培养PNH组CFU GM数量分别为(24. 29±9. 05)和(27. 53±10. 65) /105 BMMNC,也较正常对照的(77. 42±36. 01)和(98. 00±43. 14) /105 BMMNC少(P<0. 05 )。PNH组加G CSF后,cFU GM增加率为(20. 29±6. 82)% (P<0. 05),CFU GM增加率为(16. 45±3. 28)% (P>0. 05)。正常对照加G CSF后,cFU GM增加率为(56. 11±37. 59)%,CFU GM增加率为(48. 03±13. 60)% (P值均<0. 05),PNH组增加率均低于正常对照(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骨髓涂片有核细胞的假阳性和假阴性减少,提高对涂片评估有核细胞量不足的认识。方法用骨髓穿刺针抽吸髓液涂片272例,随后同步以活检术获取组织块置于载玻片上制成印片,组织块入Bouin液固定,以骨髓印片和切片为对照,评估涂片对检查有核细胞量的价值。结果272例骨髓涂片有核细胞减少和增多级别均显著低于骨髓印片和切片(P<0.05~<0.01)。以印片和切片为对照,124例涂片有核细胞减少中,58.9%和66.1%为假阳性减少,常见误诊疾病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造血减低;而印片和切片细胞量增加中,涂片仍有26%和36%为假阴性减少,常见疾病或结论为脾功能亢进、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印片和切片细胞减低者中,涂片符合率(91.2%和97.9%),以及涂片细胞增加者中,印片和切片符合率(95%和100%)均高。涂片诊断细胞量真性减少疾病或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和造血减低)的假阳性分别为29.0%和37.1%,诊断真性增加疾病(脾功能亢进、特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假阴性率为22.6%和21.8%,诊断指标性能评价均不佳。结论骨髓涂片评估有核细胞量差,常造成假阳性和假阴性结果,建议将印片作为常规项目以弥补涂片的不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