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脑胶质瘤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确诊为脑胶质瘤的60例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对受检者实施磁共振DTI检查,对比两组检查结果。结果:磁共振DTI对脑胶质瘤的检出率为91.67%,较常规磁共振扫描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FA值低于对照组,其ADC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挤压型脑胶质瘤、浸润型脑胶质瘤、破坏型脑胶质瘤的FA值、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磁共振DTI技术应用于脑胶质瘤诊断中的效果良好,可对脑胶质瘤予以准确检出,还可通过测量DTI参数来对不同病理类型脑胶质瘤予以鉴别区分。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磁共振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与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脑神经胶质瘤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142例疑似脑胶质瘤患者为样本进行研究,均完成T1WI、T2WI、3D ASL和DTI检查并测量病灶最大脑血流量(CBF)/镜像区CBF比值rCBFmax和部分各项异性...  相似文献   

3.
黄强  李海涛  谢延风  石全红 《重庆医学》2013,(21):2456-2457,2460
目的分析脑胶质瘤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上的表现特点与病理级别相关性。方法将41例脑胶质瘤患者依照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级的方法将其分为两组:低级别胶质瘤和高级别胶质瘤,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DTI及1H-MRS检查,测量患侧占位核心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表观弥散系数(ADC)、各向异性分数(FA)、胆碱复合物(Cho)、N-乙酰天冬氨酸(NAA)和肌酐(Cr)。结果高、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区ADC值和FA值与镜像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之间的ADC值和FA值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实质区与对侧镜像区NAA/Cr、Cho/C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低级别胶质瘤NAA/Cr、NAA/Cho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低级别胶质瘤1H-MRS和DTI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在胶质瘤的诊断和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就诊的47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分级方法分为低级别脑胶质瘤和高级别脑胶质瘤,术前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动脉自旋成像(ASL)检查。结果病理分级低级别(Ⅰ~Ⅱ级)和高级别(Ⅲ~Ⅳ级)瘤周水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胶质瘤灌注明显升高,肿瘤实性部分CBF、患侧/健侧CBF比值均显著高于低级别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级别和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健侧CBF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和低级别患者Cho/NAA、Cho/Cr、NAA/Cr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级别和低级别脑胶质瘤患者ADC、ADC比值、FA、FA比值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MRS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正确率为82.98%(39/47);仅以DTI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68.09%(32/47);仅以ASL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76.60%(36/47);综合3种功能成像分析,正确分级胶质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7.87%(46/47),显著高于3种功能成像单独应用(χ2=6.021、14.763、9.553,P均<0.05)。结论联合三种磁共振功能成像的多模态脑功能定位可优势互补,提高脑胶质瘤分级准确性,有助于手术方式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联合白质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各项参数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选取20例接受手术的CSM患者(CSM组)和2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研究对象接受颈椎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及DTI扫描,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得到DTI和DTT参数值,主要指标包括分数各向异性(FA)、平均弥散系数(DC-avg)及白质纤维束密度(DTT-density)值,并记录每位CSM患者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及脊髓受压程度,同时根据JOA评分对CSM患者进行分级,以脊髓受压程度与JOA评分分为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影像学非典型表现组。比较CSM组患者与对照组健康志愿者DTI、DTT参数的差异,通过Pearson及Spearman相关性分析影像学典型表现组及非典型表现组CSM患者DTI、DTT参数与JOA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 CSM组患者(除C1/2的FA、DTT-density值及C7/T1的DC-avg、DTT-density值外)FA及DTT-density值较对照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技术在手术切除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8例胶质瘤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常规MR序列及DTI序列扫描)和对照组(常规MR序列扫描),试验组患者应用DTI重建以有效锥体束(effetive fibers of pyramidal tract,EPT)为主的脑白质纤维束,优化手术入路,指导术中最大限度的切除肿瘤并保护EPT;对照组患者在常规磁共振图像指导下行肿瘤切除,两组胶质瘤患者均行术前、及术后3个月的DTI扫描,对扫描图像、肿瘤镜下全切率、术后致残率及患者Kamofsky生活状态评分(KPS)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对照组肿瘤镜下全切率57.2%。试验组64.2%(P0.05);2对照组术后致残率71.4%,试验组21.4%(P0.05);3预后评估:对照组KPS68.36±10.60。试验组KPS85.43±5.65(P0.05)。结论 DTI技术对于累及EPT的胶质瘤,术前可提供病灶与EPT间的三维解剖信息,指导术者最大范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EPT。可明显降低术后致残率,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颅内胶质瘤分级上的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0例颅内胶质瘤(低级别16例,WHOⅠ~Ⅱ级,高级别14例,WHOⅢ~Ⅳ级),使用Philips Achieva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在术前进行常规扫描及DTI数据采集。使用PhilipsEWS工作站的Release2.6.3,Fibertrak软件,对比分析FA(fractionalanisotropy,部分各向异性)、RA(relative anisotropy,相对各向异性)和ADC(apparent diffusionco efficient,表观扩散系数)三个参数在胶质瘤不同级别中的表现。结果高级别胶质瘤肿瘤实质部分(包括强化区及未强化区)的FA值及RA值均高于低级别组(P〈0.01),ADC值低于低级别组(P〈0.01)。结论 DTI能够为鉴别胶质瘤分级提供一定信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对胶质瘤瘤周水肿区肿瘤细胞浸润的临床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经病理证实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其中低级别胶质瘤12例,高级别胶质瘤8例),另...  相似文献   

9.
磁共振DTI及DTT在胶质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判断胶质瘤良恶性和侵袭性的价值及胶质瘤与脑白质结构间关系,观察纤维束受损情况,为制定胶质瘤手术方案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31例不同级别胶质瘤(低级别胶质瘤15例,高级别胶质瘤16例)患者均行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和DTI检查,分别绘制FA图、DEC图并重建弥散张量纤维素成橡(DTT)图。选择肿瘤实质、瘤周水肿及水肿边缘作为感兴趣区,分别比较不同级别胶质瘤相应感兴趣区内的rFA值,并观察肿瘤周围白质纤维束的改变。结果: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的平均rFA值均表现出实质部分(低级别组0.428±0.078,高级别组0.366±0.055)、瘤周水肿(低级别组0.578±0.120,高级别组0.458±0.158)、水肿边缘(低级别组0.834±0.074,高级别组0.676±0.138)的顺序递增的趋势。高级别胶质瘤组实质部分、瘤周水肿和水肿边缘的rFA值均较低级别胶质瘤组明显降低(P<0.05)。在FA图中各级别胶质瘤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信号。DEC图中病变区颜色黯淡混杂、纤维束整体形态异常。在DTT图中低级别胶质瘤多数表现为纤维束部分中断(12/15),少数表现为受压、偏移(3/15);高级别胶质瘤中,纤维束多呈现明显的变形移位,多数表现为纤维束明显中断、稀疏(13/16);少数表现为纤维束全部或大部分中断(2/16);1例主要表现为受压移位。结论: DTI能够在术前评价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及瘤细胞侵袭性并能较全面地观察纤维束改变,可为胶质瘤手术方案的制定、判断手术效果及观察预后提供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的鉴别价值。方法:对35例脑胶质瘤术后放疗后疑似肿瘤复发者行常规MRI和DTI检查。在表观弥散系数(ADC)图及各相异性分数(FA)图上对应病变强化区、水肿区和对侧半球正常脑白质区(对照)选择感兴趣区,测量ADC值和FA值,计算病变强化区和水肿区标准化ADC比值和FA比值,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结果:经组织学检查及胶质瘤术后随访,确定胶质瘤复发20例、放射性脑坏死15例。肿瘤复发组病变强化区ADC比值(1.34±0.15)低于放射性脑坏死组(1.62±0.17)(t=5.162,P<0.001),FA比值(0.45±0.03)高于放射性脑坏死组(0.32±0.03)(t=12.686,P<0.001)。2组水肿区以上2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病变强化区ADC比值<1.65和(或)FA比值>0.36判断肿瘤复发时,DTI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85.0%(17/20)、86.7%(13/15)和85.7%(30/35)。结论:DTI对鉴别胶质瘤术后放疗后复发和放射性脑坏死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3.0T MRI 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显示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解剖关系在手术前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4例脑胶质瘤患者行常规MRI及DTI检查,原始数据采集后传入工作站,应用Functool 软件进行图像分析处理,分别获得各自的部分各向异性图(FA图)、彩色编码张量图及脑白质纤维束图;并测定8例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平均弥散系数(MD值)、各向异性指数图(FA值).分析肿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并对患者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价.结果 16例Ⅰ~Ⅱ级胶质瘤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8例Ⅲ~Ⅳ级胶质瘤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术后临床症状未明显改善.肿瘤病灶区和灶周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的MD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病灶区与灶周水肿区的MD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区域的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磁共振DTI 技术可在活体清晰、无创、直观地显示脑胶质瘤与周围脑白质纤维束的关系,DTI的MD值和FA值可区分高级别胶质瘤肿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DTI技术对脑胶质瘤术前治疗方案的确定以及手术风险和患者临床预后的预测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和H1-波谱(H1-MRS)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43例病理证实的胶质瘤患者进行MRI平扫、增强、DWI和H1-MRS,分别测量肿瘤的实质部分、坏死囊变区、周边区域及对侧相应部位正常脑白质的ADC值和相对ADC值,同时测量脑胶质瘤中的多种化学成分,并与术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1)低级胶质瘤(Ⅰ~Ⅱ级)组的肿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和rADC值均明显高于高级胶质瘤(Ⅲ~Ⅳ级)组(P<0.01).(2)胶质瘤实质部分的ADC值和rADC值均与肿瘤组织的病理分级呈明显负相关(r=-0.767和-0.792,均P<0.01);(3)高级别、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NAA/Cho、NAA/Cr、Cho/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低级别脑胶质瘤的肿瘤组织分别与对侧正常脑组织NAA/Cho、NAA/Cr、Cho/Cr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脑胶质瘤的NAA/Cho、NAA/Cr比值与病理级别呈负相关,r分别为-0.782和-0.712;Cho/Cr比值与病理级别呈正相关,r=0.806.结论 ADC值和H1-MRS与胶质瘤的病理分级有明显相关性,可作为胶质瘤术前评价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及FA值对脑膜瘤术前手术路径和范围的指导和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变的评价作用。[方法]对25例(1例多发)确诊良性脑膜瘤患者行术前常规MRI、DTI检查和术后二月余行常规MRI、DTI检查,原始数据用GE-funtool软件进行后处理,获得各向异性分数(FA)图及重建弥散张量3D纤维束(DTT)图,分析术前脑膜瘤与白质纤维束关系和术后白质纤维束破坏程度和患者临床表现改变程度。结果根据3D纤维素图像对其中13例患者术前颅骨切口位置重做修订,皮质切口范围缩小处理;8例患者肿瘤切除范围进行了重新设定,并最大程度避开功能区。手术区白质纤维束术前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稀疏及中断,术后25例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改变,其中23例1、2级患者临床基本无症状,1例3级患者肌力有不同程度下降,白质纤维束受损明显;1例4级白质纤维束受损程度严重较稀疏,伴有较大范围完全中断;白质纤维束损伤严重程度与肌力级别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手术区所测FA值有不同程度下降,与患者临床症状相关关系不确定。结论 DTI可为脑膜瘤变术前制订安全手术计划,提高病变的切除率,术中更好保护正常脑组织,减少患者术后运动功能障碍;DTI和DTT对观察脑组织的损害程度、预测术后恢复程度和对指导临床康复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戍像[diffusion tellsor imaging,DTI)对脑内囊性胶质瘤进行术前病理分级评估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脑内袭性胶质瘤患者21例,按术后病理结果将其分为低级别组(I、II级)8例及高级别组(III、IV级)13例。所有研究对象术前均行磁共振常规序列及DTI序列检查,对两组患者病灶囊性部分及囊壁部分的部分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anisotropy,FA)及表面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11COefficient,ADC)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病灶囊性部分,低级别胶质瘤ADC值和FA值分别为2.89±0.10×100mm0/S、0.O78±0.04;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为2.53±0.25×10-3mm0/S、0.098±0.04。病灶囊壁部分,低级别胶质瘤ADc值和FA值分别为1.23±0.06×10-3mill0/S、0.17±0.O3;高级别胶质瘤分别为1.27±0.10×10-3mm0/S、O.22±0.05。病灶囊性部分ADc值及囊壁部分的FA值有统计学差异。囊壁部分ADC值以2.65x100mm0/S为阈值,诊断敏感度为93.8%,特异度为80%:囊壁部分FA值以O.19为闽值,诊断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81%。结论DTI定量分析囊性JJ吏质瘤,其囊性部分ADC值及囊壁部分FA值对术前病理分级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氧水平依赖效应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BOLD-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DTI)融合技术指导立体定向下脑运动皮层区小病灶切除的方法.方法 15例额叶后部-中央前回病灶患者,病变直径1.5~3 cm,采用增强核磁共振成像(MRI)、BOLD-fMRI、DTI和计算机结合完成图像融合,直观显示病灶、运动皮层和皮质脊髓束结构,明确它们之间的相邻关系,设计手术入路和立体定向下病灶切除的策略.结果 15例患者的融合影像显示运动皮层区和皮质脊髓束位于病灶的后外侧,均受压、变形和移位,其中4例肿瘤边缘与上述重要神经组织结构紧密接触.病变镜下全切12例,次全切除3例(胶质瘤).病理学诊断为脑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Ⅱ级者3例,星形细胞瘤Ⅲ级者2例,脑脓肿2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BOLD-fMRI和DTI影像融合后可优势互补,能安全、准确、有效的指导立体定向运动皮层区小病灶的切除,避免了运动皮层区和皮质脊髓束损伤,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LA)MRI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参数与LA严重程度的关系,探讨其与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对60例LA患者(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6年11月至2007年12月间行颅脑MRI者)和30名健康老年人行DTI检查,测量其脑内不同部位白质病变和正常白质区域的部分各向异性(FA)值、平均扩散系数(Dcavg);采用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中国修订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RC)和中国修订韦氏记忆量表(WMS.RC)评价认知功能.结果 LA程度(0级至3级)越严重,Dcavg值(0.66±0.05至1.09±0.06)越高,呈正相关(P<0.05);FA值(0.42±0.04至0.26±0.03)越低,呈负相关(P<0.05).神经心理学测试与LA患者正常脑白质(NAWM)区域的Dcavg、FA值明显相关,尤其是前角周围白质(Pearson相关系数为0.422,P<0.05)、半卵圆中心(Pearson相关系数为-0.495,P<0.01)的正常脑白质.结论 DTI技术能够发现脑白质微结构改变,Dcavg、FA值在老年人LA显示特征性改变,并与认知功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脑胶质瘤手术前后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20例脑胶质瘤患者及20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并进行MRI及DTI检查。分析低级别胶质瘤及高级别胶质瘤与相邻脑白质纤维束的解剖关系及临床症状的评价,比较高级别胶质瘤患者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及正常白质区的MD值、FA值。结果低级别胶质瘤(Ⅰ~Ⅱ级共13例)推移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手术效果较好,切除充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均明显改善。高级别胶质瘤(Ⅲ~Ⅳ级共7例)浸润、破坏相邻脑白质纤维束,患者的临床症状在术后较术前改善不明显。三个区域的MD值由高到低依次为:胶质瘤病灶区、灶周水肿区、正常白质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瘤病灶区MD值高于灶周水肿区,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FA值由高到低依次为正常白质区、灶周水肿区、胶质瘤病灶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TI技术对手术方案的制定、手术切除范围的判断均有积极的作用,并且对手术风险的评估及患者疾病预后的预测也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