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红葡萄酒中花色苷辅助成色作用的研究进展#br#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丽媛  苑伟  刘延琳 《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2):2518-2526
 颜色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红葡萄酒颜色的深浅不仅决定着葡萄酒的感官质量,而且对葡萄酒内在品质的影响也很大。如何稳定红葡萄酒的颜色及提高红葡萄酒的色度一直是葡萄酒酿造行业倍加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持续不断。辅助成色作用(copigmentation)是花色苷与辅色素(copigment)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来增强颜色,可使葡萄酒的色度更深、色泽更稳定。本文就花色苷的辅助成色作用机理及其在红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颜色是影响红葡萄酒感官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红葡萄酒颜色的深浅不仅决定着葡萄酒的感官质量,而且对葡萄酒内在品质的影响也很大。如何稳定红葡萄酒的颜色及提高红葡萄酒的色度一直是葡萄酒酿造行业倍加关注的问题,相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也持续不断。辅助成色作用(copigmentation)是花色苷与辅色素(copigment)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来增强颜色,可使葡萄酒的色度更深、色泽更稳定。本文就花色苷的辅助成色作用机理及其在红葡萄酒生产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杨梅露酒色泽的稳定性,以澄清透明的杨梅露酒为原料,基于杨梅露酒花色苷稳定性评价的基础上,通过考察不同浓度有机酸、氨基酸、金属盐及天然色素对花色苷稳定性的影响,确定了杨梅露酒最佳护色工艺及其贮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高温对杨梅露酒中花色苷的破坏性强于光照,花色苷热降解满足一级动力学方程;添加有机酸可使花色苷以稳定的结构存在于露酒中,其中对羟基苯甲酸效果最好,色泽保存率达到83.22%,比对照提高16.52百分点;添加较高浓度的水杨酸钠和乙二胺四乙酸二钠可使露酒色泽保存率提高10.00~12.82百分点;而添加甘氨酸、L-酪氨酸和L-半胱氨酸对杨梅露酒中色泽保存率影响较小;添加60 mg·L-1的桑椹红色素对杨梅露酒的辅色作用最为显著,贮藏3个月后,杨梅露酒的色泽保存率为91.5%,比对照提高27.0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外源绿原酸对黑莓汁花色苷的辅色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外源绿原酸对黑莓汁中花色苷的辅色稳定作用,本试验采用可见吸收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研究了绿原酸不同添加浓度、pH值和温度对黑莓汁中花色苷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吸光度及花色苷组成变化的影响,比较了绿原酸辅色前后花色苷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绿原酸对黑莓汁花色苷产生了增色效应(△Aλmax>0)和红移效应(△λmax>0).辅色效应随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最适辅色pH值为3.6,低温有利于绿原酸的辅色.绿原酸辅色后黑莓汁中花色苷的组成不变,花色苷热稳定性增强.表明适量添加绿原酸有助于黑莓汁颜色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闫征  李春阳 《西南农业学报》2012,25(6):2218-2221
为研究绿原酸对紫薯花色苷的辅色稳定作用,本试验采用可见吸收光谱和液质联用色谱(HPLC-MS)法研究了绿原酸不同添加浓度、pH值和温度对紫薯花色苷的最大吸收波长和最大吸光度及花色苷成分的影响,比较了绿原酸辅色前后花色苷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绿原酸对紫薯花色苷产生了增色效应和红移效应,辅色效应随绿原酸浓度的增大而增强,最适辅色pH值为3.5,绿原酸辅色后紫薯花色苷的组成不变,花色苷热稳定性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野生樱桃李色素的稳定性,拟研究比较7种有机酸和3种糖对野生樱桃李花色苷的辅色作用。结果表明,在邻苯二甲酸氢钾(KHP)缓冲体系(pH值=3、4)和HAc-NaAc缓冲体系(pH值=4)中,花色苷浓度为4.3×10~(-3)mol/L(以矢车菊-3-葡萄糖苷计)和辅色剂浓度为0.01~0.10 mol/L时,草酸、丙二酸、柠檬酸、酒石酸、苹果酸和丁二酸对野生樱桃李花色苷具有不同程度的辅色作用,辅色处理后提高了花色苷的热稳定性,其中草酸辅色作用最强。葡萄糖、果糖、蔗糖在3种缓冲溶液体系中对花色苷的辅色作用不明显,葡萄糖、果糖对花色苷有促降热解作用,蔗糖能够明显抑制亚硝酸钠对花色苷的氧化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7.
酚酸对红肉苹果花色苷辅色效果及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酚酸对‘紫红1号’新疆红肉苹果花色苷的辅色效应,以及辅色后花色苷的稳定性,旨在为红肉苹果花色苷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方法】利用超声辅助法提取红肉苹果花色苷,采用pH示差法测定总花色苷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花色苷组分及含量。在pH 3.0缓冲液体系中,分别选用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没食子酸对红肉苹果花色苷进行辅色,并将不同处理的样品分别置于水浴加热、光照、H2O2氧化和Fe~(3+)4种不同条件下,研究4种酚酸对红肉苹果花色苷的辅色效果和稳定性的影响。【结果】‘紫红1号’红肉苹果中花色苷含量为268.6 mg·kg~(-1),主要成分为矢车菊-3-半乳糖苷、矢车菊-3-葡萄糖苷、矢车菊-3-阿拉伯糖苷,其中矢车菊-3-半乳糖苷占总花色苷含量的75.34%。在水体系中,红肉苹果花色苷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15 nm,花色苷的颜色和515 nm处吸光度(A515nm)随pH变化而改变。浓度为0.01 mol·L~(-1)的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没食子酸对红肉苹果花色苷均能产生明显的辅色效应,辅色后花色苷溶液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色及红移效应(5—11nm),其中阿魏酸处理组的红移效应最为显著,红移幅度高达11 nm。各试验组样品分别在60℃、80℃、100℃水浴中加热1 h后,绿原酸和没食子酸对红肉苹果花色苷的保护作用最好,其次是阿魏酸和咖啡酸。在室外自然光照条件下,红肉苹果花色苷溶液的半衰期少于7 d,酚酸辅色后,显著增强了花色苷的光稳定性(P0.05),其中绿原酸使红肉苹果花色苷半衰期延长了170.87%,咖啡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分别使花色苷半衰期延长了142.68%、39.56%、23.05%。浓度为0.1%—0.6%的H2O2使红肉苹果花色苷的红色迅速褪去,加入酚酸后花色苷的抗氧化性显著提高,当花色苷溶液中H2O2浓度为0.1%时,氧化1 h后,对照组花色苷保留率仅为38.39%,而阿魏酸、绿原酸、咖啡酸、没食子酸处理组花色苷保留率分别为63.10%、59.95%、57.95%、48.8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浓度为2.5×10~(-4)—1.0×10~(-3) mol·L~(-1)的Fe~(3+)对花色苷有不利影响,加入酚酸后花色苷稳定性明显增强,其中没食子酸处理组红肉苹果花色苷稳定性最强,绿原酸、咖啡酸次之,阿魏酸处理组花色苷稳定性最弱,各处理组花色苷A_(515nm)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花色苷(P0.05)。【结论】红肉苹果花色苷颜色受pH影响较大,pH3.0时,色泽鲜红且性质稳定。咖啡酸、阿魏酸、绿原酸、没食子酸使红肉苹果花色苷产生不同程度的增色及红移效应,且显著增强了花色苷在加热、光照、氧化、Fe~(3+)条件下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单宁对紫甘薯花色苷的辅色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不同温度和光照条件下研究了紫甘薯花色苷、紫甘薯花色苷单宁辅色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在缓冲液pH值为4.0条件下,添加0.1 mo.lL-1单宁的紫甘薯花色苷热降解活化能为43.09 kJ.mol-1,比紫甘薯花色苷高11.57%。与紫甘薯花色苷相比,同一温度下单宁紫甘薯花色苷热降解速率低,半衰期长,耐热性好。单宁紫甘薯花色苷光降解速率是紫甘薯花色苷的92.8%。表明单宁能增强花色苷对光、热的稳定性,对紫甘薯花色苷有辅色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颜色是红葡萄酒重要的质量指标之一。酵母对葡萄酒颜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研究比较6种不同酵母(CECA、CEC01、D254、RC212、F15和BDX)对赤霞珠葡萄酒颜色的作用及差异。[方法]首先,对原料进行热浸渍,最大程度分离色素;后分离皮渣,进行葡萄汁发酵。通过二氧化碳失重法对发酵过程进行监测,每隔两天对发酵基质进行色度、色调和总花色苷的测量。发酵结束后,检测葡萄酒和酒泥提取液的色度、色调、总花色苷、聚合花色素和葡萄酒颜色。[结果]在色度动态变化中,D254下降幅度最大;色调方面,CEC01上升最多。最终酒样表明,赤霞珠葡萄用D254、CECA和CEC01发酵得到的酒色度高、总花色苷多,颜色较深,RC212发酵得到的葡萄酒颜色较浅;而酵母F15和BDX无显著特征。[结论]综合比较,CECA和CEC01对色素的吸附能力较弱,适用于赤霞珠葡萄酒的发酵。  相似文献   

10.
以自然界中常见的6种花色素即花青素、花翠素、锦葵色素、天竺葵色素、芍药色素和矮牵牛色素为例,该文综述了关于花色素颜色呈现和稳定性构效关系的主要成果。花色素颜色呈现和稳定性在根本上由花色素的化学和空间结构结构决定。花色素的缺电子状态、羟基化和甲基化模式尤其是B环的羟基化和甲基化以及三环的共面性独立地或协同地、正和/或负地影响花色素颜色呈现和稳定性。其中,花色苷的活体颜色呈现也与花色素的器官选择性的、和晶态或花色苷液泡包涵体相关的存在状态有关。该综述可为花色素的结构优化和功能探究、也可为含特定花色苷模式的作物和品种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蜡梅花色色素种类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颜色反应和紫外-可见光谱初步研究了15种颜色表现有代表性的蜡梅中、内被片的色素组成,并将颜色反应结果进行数量转化,采用类平均的方法进行Q型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蜡梅花色色素主要属黄酮类化合物,包括橙酮、查耳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乔种和红心类蜡梅的内被片还含有花色素及其苷类。15个样品按照内被片有紫纹(乔种)、满布紫纹(红心),中被片白黄色、金黄色及其它被聚成了5类,这与实际颜色的表现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2.
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酿酒酵母是葡萄酒微生物领域近些年的研究热点。过去人们对非酿酒酵母认识较少,曾将其看作是葡萄酒发酵的有害微生物。随着研究者们对酿酒微生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在酿酒过程中可以利用非酿酒酵母来改善葡萄酒的品质。合理利用非酿酒酵母可以酿造出色泽更加稳定、香气较丰富独特、口感更为复杂的葡萄酒。本文综述了近些年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应用研究,包括生产中常见的非酿酒酵母种属的酿造特性、非酿酒酵母影响葡萄酒风味的机制、酵母之间的相互作用等3个方面。葡萄酒生产中常见的不同属(种)非酿酒酵母的酿造特性不同,其与酿酒酵母混合发酵对葡萄酒风味的改善效果也有较大差别。了解各个属(种)的发酵特性,根据发酵目的选择合适的接种菌株极为重要;非酿酒酵母可以通过不同的代谢通路改变葡萄酒中酒精、甘油、挥发性香气物质、甘露糖蛋白/多糖、花色苷等物质的含量,从而影响葡萄酒的颜色、香气和口感。非酿酒酵母代谢通路的特异性是其影响葡萄酒风味的根本原因。除了应用非酿酒酵母来改善葡萄酒的风味外,粟酒裂殖酵母降解苹果酸和耐热克鲁维酵母高产乳酸的特性也值得生产者关注。本文通过总结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以科学评价非酿酒酵母在葡萄酒酿造中的作用,并为建立新的具有科学性的混合发酵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梅花花色色素种类和含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8,自引:7,他引:21  
特征颜色反应和紫外 可见光谱表明 :梅花花色色素属于黄酮类化合物 ,不含查尔酮、噢、儿茶素、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等 ,而可能含黄酮、花色苷及其花色素等 ;红、白梅花的花色色素均含相同的非红色的黄酮类化合物 ;梅花的红色花色是源于花色素或 和其苷 ,且红的程度与其花色苷含量成正相关 ;梅花花色差异与总黄酮含量间似乎无明显规律性 .该文可为梅花花色的机理探索及其色素的分子结构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核桃外果皮色素的特性,为核桃外果皮的开发利用提供依据。【方法】以核桃外果皮为原料,经碱提酸沉法初步提取纯化色素,鉴定其主要化学成分,并研究pH、加热时间、增稠剂、辅色素对核桃外果皮色素的影响,以及核桃外果皮色素在不同干燥条件下的保存稳定性。【结果】核桃外果皮色素主要成分有生物碱、酚类、黄酮类、醌类等化合物;色素在碱性条件下显色效果较好,而加热易导致色素褪色;增稠剂黄原胶和辅色素没食子酸、葡萄糖、酪氨酸对核桃外果皮色素有一定的增色作用;冷冻干燥制备的核桃外果皮色素较真空干燥和热风干燥更稳定。【结论】辅色素和干燥方法是影响核桃外果皮色素增色效果和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在应用加工过程中应选择利于核桃外果皮色素增色和稳定保存的辅色素与干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改进测定葡萄酒中二氧化硫含量的直接碘量滴定法。[方法]在测定前对红葡萄酒进行预处理,选用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去除葡萄酒的颜色对滴定终点判断的干扰,再进行直接碘量法滴定,并对改进新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进行检验以评价新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结果]交联聚乙烯吡咯烷酮对红葡萄酒有较明显的脱色效果,在较大程度上消除了葡萄酒的深红色对滴定终点的干扰,使滴定终点前后颜色变化明显,提高了终点判断的准确性。[结论]该方法既弥补了直接碘量滴定法的不足,又可在葡萄酒中直接进行滴定测试,简便快捷、准确、重复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全面分析不同花色杜鹃花的色素成分与稳定性。[方法]以4种不同花色的杜鹃花花瓣(浅红、紫色、白色和粉红色)为试材,对其花色素提取液进行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检测、特征显色反应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试验表明,杜鹃不同花色色素不含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粉色、浅红色和紫色杜鹃花色素主要由花色素苷和类黄酮化合物组成;白色杜鹃花色素则含非红色的类黄酮化合物以及其他化合物,其花色素不具备邻二酚羟基或邻三酚羟基结构,揭示了杜鹃花色呈现差异的内在本质。紫外-可见光光谱扫描的结果表明,不同花色素溶液中的花色素种类与含量不同。稳定性研究表明,食品添加剂、低价金属离子对色素色泽无不良影响,但碱性环境、氧化还原剂以及Fe3+、Al3+均对其稳定性影响较大,探明了有利于杜鹃花色素稳定的环境条件。[结论]研究可为杜鹃花色素的分离鉴定奠定基础,同时也为天然杜鹃花色素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马铃薯花色苷种类·含量和稳定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其能  杨清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811-4813
选择具有典型色泽的2个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用1%(V/V)盐酸甲醇溶液分别从红色和紫色马铃薯中提取色素,用正己烷萃取,再用薄层层析(TLC)纯化,最后用紫外—见可分光光度计扫描。根据提取液、Rf值和紫外—可见光谱特点,参考已有相关资料,初步判断马铃薯红色色素主要为天竺葵素衍生物,而紫色色素主要为锦葵素的衍生物。紫色马铃薯的花色苷含量是红色马铃薯花色苷含量的2.9倍。光、热和pH值对花色苷的稳定性有显著影响,但紫色马铃薯的花色苷的稳定性好于红色马铃薯花色苷。  相似文献   

18.
不同花色菊花品种花色素成分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为了分析形成菊花花色的色素成分以搞清楚花色形成的机理,该文对17个菊花品种的花瓣进行了花色表型测定、特征显色反应和紫外 可见光谱扫描分析.结果发现:菊花不同花色(黄色、白色、红色、紫色和橙色)品种的色素由类黄酮和类胡萝卜素两大类组成.黄色花主要含有类胡萝卜素和黄酮类化合物;白色花仅含有黄酮类化合物;红色和紫色花主要由花色素苷和黄酮类化合物组成;橙色花的色素包括类胡萝卜素、黄酮类化合物和花色素苷.该项研究为菊花花色素成分的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等工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菊花花色的分子育种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