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对脊椎骨挫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我院18例脊椎骨挫伤的PET/CT表现,SUV>2.5定为放射性摄取增高,并对比MRI图像,分析其对脊椎骨挫伤的诊断符合率。随访时间为6~24个月。结果有完整资料的18例脊椎骨挫伤患者,X线平片及CT未能检出异常,MRI诊断骨挫伤6例(33.3%),其余均诊断为转移瘤。18F-FDG PET/CT诊断脊椎骨挫伤18例,共计20个椎体,其中16例为单一椎体,2例患者表现为2个椎体,以胸腰段椎体为主。PET/CT和MRl检出病灶率相同,均为100%,定性诊断正确率分别为100%和40%,二者定性诊断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17.14,P<0.05)。结论 PET/CT在诊断脊椎骨挫伤方面优于MRI,能为临床的诊治提供更准确的影像信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单发脑转移瘤的18F-FDG PET/CT显像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62例单发脑转移瘤患者的头部18F-FDG PET/CT显像资料,根据最大径将病灶分为1.0cm和≥1.0cm 2组,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病灶的瘤周水肿及18F-FDG摄取情况。依据CT表现将病灶分为高密度结节、等密度结节及囊性密度结节3种形式,采用χ2检验分析不同CT表现形式病灶的18 F-FDG摄取情况。结果本组62例单发脑转移瘤,发生于幕上52例(52/62,83.87%),幕下10例(10/62,16.13%)。1.0cm和≥1.0cm两组病灶的瘤周水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14,P=0.006),而18F-FDG摄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47,P=0.104)。不同CT表现形式18 F-FDG摄取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80,P=0.001);大部分(11/12,91.67%)高密度结节型的病例18 F-FDG摄取不超过2级;而等密度结节型18F-FDG摄取均不低于1级,并以3级居多(17/34,50.00%);56.25%(9/16)的囊性密度结节型表现为18 F-FDG无摄取。结论单发脑转移瘤的18 F-FDG PET/CT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掌握其18 F-FDG PET/CT显像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18F-FDG PET/CT与增强CT(CECT)在评估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甲胎蛋白(AFP)升高的原发性肝癌(HCC)患者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TACE后近期AFP升高HCC患者的18F-FDGPET/CT与CECT扫描表现。结果由手术活检、血管造影及临床随访(最短随访3~6个月)证实。在PET/CT首次显像(60min)和延迟显像时(120min)测量肝内病灶区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SUV比值(SUVratio)=肿瘤区最大SUV值/非肿瘤肝组织的平均SUV值。比较18F-FDG PET/CT与CECT的灵敏度与准确率以及PET/CT首次显像与延迟显像时病灶区的SUVmax值与SUVratio。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与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38例复发或转移(手术及活检病理证实10例、血管造影证实14例,临床随访确诊证实14例),4例临床随访正常。其中18F-FDG PET/CT灵敏度为92.11%(35/38)、准确率为90.48%(38/42);CECT的敏感度为73.68%(28/38)、准确率为73.81%(31/42)。两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敏感度χ2=4.55,P=0.033;准确率χ2=3.98,P=0.046)。肝内病灶的早期相与延迟相SUVmax分别为4.5±1.5、4.7±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81,P=0.341)。SUVratio分别为2.0±0.7、2.3±0.8,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1,P=0.019)。结论 18F-FDG PET/CT代谢显像能够很好地揭示肝癌患者介入治疗后AFP升高的原因,尤其在碘化油沉积较密实而CECT阴性的患者优于CECT。PET/CT延迟相可更好地显示肝内病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诊断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临床疑似胆道恶性肿瘤患者的PET/CT影像资料,均获得术后病理结果,其中12例经手术切除淋巴结或淋巴结穿刺活检对18枚淋巴结获得病理诊断;与病理结果对照,计算PET/CT对胆道恶性病变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结果 34例中,31例为恶性病变,3例为良性病变。PET/CT诊断胆道恶性肿瘤原发灶的灵敏度100%(31/31),特异度66.67%(2/3),阳性预测值96.88%(31/32),阴性预测值100%(2/2),准确率97.06%(33/34)。胆道恶性病变原发灶最大标准摄取值(SUV_(max))为8.42±4.27;3例胆道良性疾病SUV_(max)分别为12.90、2.00及1.90。共18枚淋巴结获得病理结果,包括转移性淋巴结13枚,良性增生5枚。PET/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76.92%(10/13),特异度60.00%(3/5),阳性预测值83.33%(10/12),阴性预测值50.00%(3/6),准确率72.22%(13/18)。结论 PET/CT对胆道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T及MRI检查在椎体隐匿性骨折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67例椎体隐匿性骨折的CT及MRI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7例中共73个椎体骨折。CT诊断51个椎体骨折,表现为椎体骨皮质断裂、皱褶,椎体缘小骨折片,骨小梁断裂;22个椎体未见异常。MRI显示73个椎体内均见异常信号,表现为片状或水平线条状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低、混杂信号,椎体形态未见异常。结论 CT及MRI检查是诊断椎体隐匿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但阳性率CT(69.8%)低于MRI(100%),当CT检查未见异常时,应进行MRI检查。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核磁共振(MRI)、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成像/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PET/CT)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2001年1月~2019年12月期间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进行感染性脊柱炎筛查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受试者经组织病理学和细菌学检查,有明确的诊断结果,并接受MRI及18 F-FDG PET/CT检查.分析MRI、18 F-FDG PET/CT检查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意义.结果 MRI、18 F-FDG PET/CT检查均为感染性脊柱炎诊断结果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RI、18 F-FDG PET/CT及联合预测因子在诊断感染性脊柱炎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96、0.958、0.973,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与18F-FDG PET/CT联合检测在感染性脊柱炎诊断中的诊断效能最理想,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99.00%、100.00%、97.50%.结论 将MRI与18 F-FDG PET/CT联合检测感染性脊柱炎,能够明显提升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18F-FDG—PET)检查在食管癌患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999年10月~2005年12月,对52例食管癌患者行全身^18F-FDG—PET检查,其中15例在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37例为综合治疗后复查。采用目测法结合半定量分析法判读^18F-FDG—PET检查结果,并与病理检查和随访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在15例行^18F-FDG—PET检查前未经任何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中,11例患者(T2~T4)原发肿瘤显影,4例T1原发肿瘤未显影;^18F-FDG—PET检查定性诊断的灵敏度为73.3%(11/15)。8例手术治疗的患者切除纵隔和腹腔直径〉1cm的淋巴结16处,术前6处经^18F-FDG—PET检查定性为恶性,其中5处为转移淋巴结,1处为淋巴结结核;7例患者经^18F-FDG—PET检查发现有远处器官转移,不适合手术治疗。37例经综合治疗后患者复查^18F-FDG—PET,发现34例有肿瘤复发和/或转移。结论^18F-FDG—PET检查对食管癌原发肿瘤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定性诊断价值有限,但对发现远处器官转移和判断治疗效果有较大的帮助,^18F-FDG—PET检查需结合其他辅助检查才能发挥其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肿块型胰腺炎18F-FDG PET/CT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慢性肿块型胰腺炎的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 6例共检出6个病灶,3个位于胰头,3个位于胰尾;平均大小3.0cm×2.7cm。CT平扫6个病灶呈均匀等密度,未见钙化灶,平均CT值约为36HU;增强扫描全部病灶呈延迟期强化。全部病灶18F-FDG摄取呈局灶性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1.6~5.3,平均SUVmax3.92±1.49,高于正常胰腺组织的2.05±0.39(t=-3.648,P=0.015)。3例病灶累及胰头,胆总管及胰管不同程度扩张,呈双管征,胰体尾部轻度萎缩;3例病灶累及胰尾,胆总管及胰管未见扩张,胰体尾部未见萎缩。病灶邻近的主要血管均未受侵。全部病例胰周及腹膜后淋巴结未见18F-FDG局灶性摄取增高,未见远处脏器或(和)组织转移。结论 18 F-FDG PET/CT对诊断慢性肿块型胰腺炎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示踪剂注射与自动毫安秒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降低辐射剂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例接受18 F-FDG PET/CT全身显像的患者,随机分为改良组和常规组,每组100例,改良组为示踪剂低剂量+自动毫安秒技术,常规组为示踪剂标准剂量+固定毫安秒技术。对比观察两组图像质量,分别计算全身PET有效辐射剂量(EPET)、全身CT有效辐射剂量(ECT)及全身PET/CT有效辐射剂量总量(EPET/CT),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图像质量主观判断均满足诊断要求,改良组平均EPET、ECT、EPET/CT分别为(5.2±1.1)mSv、(3.6±2.2)mSv、(8.8±3.2)mSv,常规组分别为(6.0±0.8)mSv、(6.8±1.1)mSv、(12.8±1.9)mSv,改良组EPET、ECT、EPET/CT较常规组分别降低13.3%、47.0%、31.2%。结论新型多晶体PET/CT全身显像采用低剂量和自动毫安秒技术,在满足图像诊断质量要求的同时可有效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0.
PET/CT复合功能成像系统诊断乳腺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18F-FDG PET复合CT灌注成像诊断原发性乳腺癌的价值。方法对33例疑似乳腺癌病人行CT灌注成像和PET成像检查,并进行真实性和可靠性评价。结果27例乳房肿块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PET/CT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精确度分别为92.6%、100%、93.9%。结论PET/CT诊断乳腺癌有着较高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可靠性,作为一种非侵袭性检查方法,可提供乳腺癌在活体内的代谢和血流灌注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