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GC-PFPD),对金普湾海域夏季表层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沉积物中均检测到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存在,其含量介于62.58~190.81ng·kg-1之间,均值为114.42 ng·kg-1;并且,在近岸海域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含量普遍高于远岸海域沉积物.相关数理统计分析显示,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与有机磷含量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R=0.882,P=0.01;R=0.819,P=0.023),而与有机氮、无机磷含量、沉积物粒径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由此,揭示了金普湾海域沉积物中基质结合态磷化氢的累积与分布主要受有机磷化合物微生物降解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采集了莱州湾海域14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对其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和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含量与分布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DBP和DEHP是莱州湾表层沉积物主要的酞酸酯类有机物;莱州湾调查海域DBP含量范围为:(2.002~43.891)×10-9,DEHP含量范围为:(4.454~4389.243)×10-9;莱州湾海域沉积物中DBP和DE-HP含量分布差异显著,西部海域沉积物中DBP和DEHP含量明显高于中、东部海域。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杭州湾海域表层沉积物和悬浮泥沙中重金属等含量分析,并结合三维流场和沉积动力环境计算结果,研究了该海域泥沙颗粒中重金属元素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了动力沉积在重金属元素汇聚的作用.结果表明,杭州湾海域泥沙中重金属含量相比20世纪80年代有明显减少,环境质量有好转,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相比国内其他重要河口海湾区域处于中等水平.湾口中部是重金属重要的汇集区域,表层沉积物中各重金属含量均为湾口高、湾顶低,Cu、Hg最大值出现在湾口中部,Pb最大值出现在湾口北侧,悬沙中金属含量均比在表层沉积物中略高,离散性相比更小,空间分布更为均匀.有机质对表层重金属含量和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悬浮颗粒物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和空间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一定程度上表明海湾颗粒物重金属是长江口输沙和杭州湾北岸排污的共同作用;研究海域水动力作用强烈,潮流对泥沙的沉积分异是造成悬沙和表层沉积物中金属含量和离散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采用2008年和2017年围头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和As的含量数据,分析评价了其空间分布、污染状况和潜在生态风险。研究结果表明:近10年来,围头湾海域表层沉积物中Hg平均含量有所减少,As平均含量有所增加,变化趋势与水体、底栖生物中相应污染因子的变化一致。围头湾表层沉积物中Hg和As的地质累积指数均小于0,总体污染负荷指数小于1,污染程度为无污染;单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均小于40,生态风险等级为低等级;从空间分布上看,围头湾表层沉积物中Hg和As含量与区域发展格局相对应,2008年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内湾,随着内湾的环境整治和海洋生态修复,2017年该海域Hg和As含量有所降低,高值区向外湾东南侧新增工业园沿岸海域转移。  相似文献   

5.
小海湾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GC/ECD法测定了小海地区上下层沉积物中17种有机氯农药的浓度水平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小海湾上层OCPs含量明显高于下层,且大致呈现由内湾至人海口先增后减的分布特征,入海口处含量的突增可能与泻湖的特殊地理构造有关;DDTs类有机氯农药在内湾的降解程度明显强于人海口地区,α-HCH/γ-HCH比值均处于0~4之间,认为沉积物中HCHs来源于林丹和工业HCH;DDTs含量水平低于厦门湾海域、澳门河口等经济发达地区,高于泉州湾、莱州湾等半敞口型海湾;HCHs含量远低于厦门湾、泉州湾及莱州湾.  相似文献   

6.
泉州湾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厦门361005;2.中国海洋大学海底科学与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青岛266100)摘要:利用等离子质谱仪(ICP-MS)对泉州湾6个13h连续站悬浮颗粒物及2个13h连续站(Q2和Q4站)表层沉积物中Cr、Ni、Cu、Zn、As、Pb和Cd等元素的含量进行测试,悬浮颗粒物中其平均含量分别在1.610~0.359、0.730~0.150、2.249~0.319、6.421~1.266、0.131~0.027、4.176~1.101μg/L和17.526~2.260ng/L之间,从内湾向外湾逐渐降低;表层沉积物中其平均含量分别在65.3~82.6、37.8~39.8、37.4~51.4、121.0~172.8、3.3~3.4、42.2~76.9和0.217~0.493μg/g之间,Q2站含量一般高于Q4站的.综合分析1个潮周期内重金属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发现:河口及其附近海域悬浮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变化相对较大,其分布特征与潮汐及河口过程相关;外湾的含量变化相对较小,其变化受局地表层沉积物再悬浮的影响要大于潮汐影响下的河流输入影响;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变化与悬浮颗粒物中的可以相对应,指示了两者之间的交换.本研究结果为全面了解泉州湾重金属的分布、运移和交换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7.
以浙江省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7种痕量金属元素为综合评价指标,运用灰色聚类法对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区.结果表明,浙江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环境质量分为四个区,即清洁区、起始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轻污染区和中度污染区主要分布于象山港、台州湾-隘顽湾、温州湾至苍南一带,三门湾也有零星分布;起始污染区主要分布于浙江省北部的三门湾、象山沿海等海域,杭州湾也有零星分布;清洁区分布于杭州湾海域.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钦州湾近20a来6个航次微量重金属Cu、Pb、Zn、Cd、Hg的分析研究,结果发现,该湾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不同的变化特点,但却具有相似的平面分布特征,高值区多出现于湾中部及外湾海域,内湾海域反而含量较低。这种分布特征的形成,主要来自陆源输入、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输入、生物体循环转化过程输入及沉积类型和沉积环境的影响,而该湾较强的陆源径流和潮海流等水动力过程在其中起了重要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9.
莱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分布特征及生态环境评价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莱州湾154个表层沉积物地球化学分析数据,结合相关地质资料,分析莱州湾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规律及其来源,采用尼梅罗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r、As、Hg、Cd等7种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1.9610-6、21.9910-6、60.4110-6、60.0010-6、12.6410-6、0.05110-6、0.1210-6;空间分布特征整体表现为重金属高值区在莱州湾的西部海域,来自莱州湾西部的陆源性输入和湾内潮流运动规律是造成这种分布趋势的影响因素;Cu、Pb、Zn主要来源于岩石的自然风化和侵蚀过程,Cr、Cd既有自然源的贡献,也受到人为活动的影响,而As、Hg主要受人为活动影响;小清河入海口附近海域、老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和黄河入海口附近海域污染指数最高,莱州湾东南海域污染指数最低,呈西高东低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天津海域底质重金属分布与矿物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文中研究了渤海湾天津海域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元素间的相关分析,以进一步分析元素间共同的分布趋势;同时对该海域表层沉积物矿物组合做了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重金属平面分布特征总体上表现为河口附近含量高,口外低的趋势;垂直分布特征由于受沿岸不同污染源的污染影响,重金属污染物难以形成一定规律的分布状态,总体上呈波折型分布;该海域各重金属相关性非常明显,反映了这些重金属元素间共生共存的地球化学特性;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含有5%的闪石和白云石,闪石和白云石是渤海湾沉积物的重要标志矿物;渤海湾表层沉积物中粘土矿物组合为伊利石和绿泥石,其平均含量分别为56%和44%。  相似文献   

11.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赋存特征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典型持久性有毒物质多环芳烃的浓度水平、空间分布及污染来源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PAHs总量(PAHs)的浓度范围为(21.9~ 586.4)10-9(干重,dw),平均值为175.110-9 dw,其中渤海湾海区PAHs的整体含量要明显高于其它区域,平均含量达到430.910-9 dw。PAHs与总有机碳(TOC)含量二者之间呈显著线性相关(p0.05),表明有机质含量是影响PAHs在海水中迁移和分配的一个主要因素。不同环数PAHs的特征分布表明,渤海海域PAHs主要来自石油及其产品、煤和生物质的燃烧。  相似文献   

12.
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与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第2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研究渤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空间分布特征和输入来源.结果表明,按渤海海区划分,PAHs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秦皇岛沿岸、辽东湾、莱州湾、辽东半岛近岸、外海海区和渤海湾近岸.对照有关的沉积物质量标志水平,秦皇岛沿岸和辽东湾(尤其是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PAHs具有较高生态风险.就PAHs组成而言,锦州湾近岸沉积物中低环比例较高,其它海区4~5环占优.荧蒽/芘和芘/苯并(a)芘两个比值参数显示锦州湾近岸沉积物的PAHs主要源于石油工业,秦皇岛近岸和莱州湾部分站点主要来自燃油产物,而其它海区的大部分站点则属于燃煤型来源.燃烧生成的PAHs易吸附于细微颗粒物上,其迁移和沉降可能是外海海区PAHs含量高于渤海湾近岸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3.
太湖水域PH3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太湖为研究对象 ,考察了富营养化浅水湖泊中磷化氢的时空分布特征 .结果表明 ,湖面大气中PH3 由于受风向、天气等因素的综合作用 ,时空分布规律不太明显 .表层湖水和底层湖水由于受到风浪扰动 ,天气变化和船只等的影响 ,不同采样点PH3 的含量变化不大 .同时 ,PH3 浓度沿湖水垂直梯度方向的变化亦较小 .而过滤湖水与原始湖水中PH3 的时空变化在同一采样点位、同一采样时间 ,原始湖水中PH3 的浓度明显高于过滤湖水中PH3 的浓度 .底泥中PH3 含量的变化可能与湖底氧化还原环境和温度有关 ,对于水体污染比较严重的地方底泥PH3 含量较高 .  相似文献   

14.
刘文新  凌晰  陈江麟  范永胜  陶澍 《环境科学》2008,29(7):1761-1767
依据第二次全国海洋污染基线调查数据,考察黄海近岸表层沉积物中PAEs、DDTs和PCBs污染物的地理分布、组成特征,并基于相应的沉积物质量警戒水平,进行初步的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黄海近岸海区PAEs的高值站点集中在大连湾(1389.8 ng/g)和旅顺(1928.0 ng/g)周边海域,已超出相应的警戒水平,各海区主要组分为二丁基和2-乙基己基酞酸酯.黄海近岸海区只有大连湾出口海域沉积物中PCBs浓度(24.2 ng/g)稍高于ERL警戒水平(22.7ng/g);而超过ERL警戒水平(1.58ng/g)的DDTs较高浓度站点则主要位于大连湾(6.3~7.6 ng/g)、烟台-威海近岸(4.5~10.3 ng/g)、胶州湾(5.5~21.2 ng/g)和海州湾(27.4~62.9 ng/g)近海区域,其中海州湾一站点沉积物浓度甚至超过ERM警戒水平(46.1 ng/g).DDTs组成分析显示,p,p′-DDT的代谢产物主要是p,p′-DDD;在大连湾、威海、胶州湾和海州湾近岸海区以及山东半岛东部外海仍存在有DDT的输入,其来源可能是工业三氯杀螨醇和/或工业DDT产品.这些海区表层沉积物存在一定的生态风险,尤其是海州湾的个别站点,潜在生态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15.
This work investigated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Cd, Cu, Pb, Fe and Mn in the shallow sediments of Jinzhou Bay, Northeast China, which has been heavily contaminated by nonferrous smelting activities. The concentrations of Cd, Cu and Pb in sediments were found to be 100, 13 and 7 times, respectively, being higher than the national guideline (GB 18668-2002). Sequential extraction test showed that 39%-61% of Cd were exchangeable fractions, indicating that Cd in the sediments posed a high risk to local...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柘林湾11个位点表层沉积物中20种有机氯农药含量分布及污染状况,采用风险商RQ和NOAA的SQG沉积物质量标准评价了沉积物中OCPs的生态风险和各位点的综合生态风险,初步分析了沉积物中HCHs、DDTs的来源以及沉积物中OCPs与沉积物性质参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柘林湾沉积物中DDTs的含量较高,尤其是p,p'-DDD,沉积物中DDTs含量超出中国海洋沉积物质量标准;沉积物中ΣOCPs的浓度在14.14~306.88 ng·g-1之间,平均值为78.37 ng·g~(-1),其中S8位点的ΣOCPs含量最高.p,p'-DDD、p,p'-DDT在多数研究位点具有必然的不利生物效应和高度生态风险,S8、S10位点处于强影响生态风险状态.柘林湾沉积物中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类农药的使用;S1、S2、S10、S11位点均有近期的DDTs输入,其它位点DDTs主要来自早期残留或施用农药长期风化后的沉积物.沉积物中HCHs、硫丹、氯丹、狄氏剂之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它们与沉积物TOC间存在负相关,TOC的存在促进了生物降解;p,p'-DDD与Ca的明显正相关揭示了早期施用DDT随生物碳酸盐沉积;沉积物中颗粒物逐渐增大不利于OCPs在沉积物中的积累和富集.  相似文献   

17.
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沉积物PAHs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利容  孙省利  柯盛 《环境科学》2012,33(4):1198-1203
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分别代表近海开阔海域和海湾,探讨它们在PAHs浓度水平、成份组成、空间分布和来源方面的特征差异.研究表明,15种PAHs单体在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的检出率均达100%,组份构成以3环和4环为主,其中Phe、Fla、Pry和Bbf是主要成份;由于水体交换等因素影响,海湾PAHs浓度水平明显高于近海,ΣPAHs的浓度变化趋势为流沙湾>深圳湾>雷州近海.雷州近海ΣPAHs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南部<西部,3环百分含量依次减少,4~6环相反;与氮、磷等水质指标研究相同,深圳湾和流沙湾ΣPAHs浓度水平养殖区>非养殖区,湾内>湾外,其中养殖区站点以4环为主,非养殖区以3环为主.PAHs特征比值显示石化燃烧和生物燃烧,以及石油源等是雷州近海、流沙湾和深圳湾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8.
Phosphine in various matrix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Matrix-bound phosphine was determined in the Jiaozhou Bay coastal sediment,in prawn-pond bottom soil,in the eutrophic lake Wulongtan,in the sewage sludge and in paddy soil as well.Results showed that matrix-bound phosphine levels in freshwater and coastal sediment,as well as in sewage sludge,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paddy soil.The correlation between matrix bound phosphine concentrations and organic phosphorus contents in sediment samples is disecussed.  相似文献   

19.
太湖部分区域沉积物中磷化氢和微生物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太湖柱状沉积物中磷化氢和表层沉积物中微生物,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磷化氢和各种代表性微生物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磷化氢在太湖柱状沉积物中普遍存在,其浓度范围为0.15~36.1 ng/kg,磷化氢的含量随沉积物取样深度和点位的不同而变化.表层沉积物中的代表性微生物在不同点位的分布差异较大,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与沉积物污染程度、营养盐状况有关.表层沉积物中磷化氢与微生物(好氧细菌、厌氧细菌、放线菌、有机磷细菌和无机磷细菌)的相关性分析表明磷化氢与无机磷细菌呈显著正相关(R2=0.817,n=6),而与有机磷细菌则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2=0.008,n=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