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屈曲或背伸位快速牵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应用成角快速腰椎牵引床将腰椎处于屈曲或背伸的状态下牵引 , 对 L4~ 5和 L5~ S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法进行临床研究 . 方法将 80例 L4~ 5和 L5~ S1椎间盘突出者分为 4组 即 L4~ 5椎间盘突出 40例随机分为 A、 B两组 . L5~ S1椎间盘突出 40例随机分为 C、 D两组 . 其中 A和 C组为前屈牵引组 , B和 D组为背伸牵引组 . 结果 A组和 B组比较 , P  相似文献   

2.
背景:曾有学者应用单因素分析方法研究了年龄和退变等因素对腰椎活动范围的影响,但是尚缺少多元分析的结果,尤其是针对腰痛患者尚没有该方面的研究报道.目的:应用多元回归方法探讨影响腰痛患者腰椎屈伸活动度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120例腰痛患者,男8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1.13岁(23~74岁).依据修订后的Kellgren评分标准分别对其X射线平片进行分析.应用多元回归方法分别对各个节段进行分析.分析因素包括:①年龄.②性别.③身高.④体质量.⑤体质量指数.⑥待测量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⑦上邻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⑧下邻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L5~S1除外).结果与结论:对于L1~5各个节段,体质量指数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对于L3~5各个节段,年龄是影响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测量节段的Kellgren评分只有在L5~S1节段与该节段的腰椎活动范围显著相关.对于L4~5节段,下邻节段的Kellgren评分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因素.相邻节段的Kellgren评分、性别、体质量及身高在任何节段均与腰椎活动范围无显著相关性.结果提示,体质量指数和年龄是影响腰痛患者腰椎活动范围的显著性因素,退变只在L5~S1节段与腰椎活动范围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特点.方法:通过对2006年8月~2008年8月我科收治的6例创伤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资料分析,6~24个月的随访,观察后路固定,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术的疗效.结果:6例术后腰痛症状完全缓解,临床疗效按Henderson标准评价均优[1].结论:急性创伤性腰椎滑脱均为暴力伤,易发生在腰5节段,常因合并伤而早期漏诊率较高.绝大多数需手术治疗,后路手术常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母亲的新生儿早期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妊娠合并糖尿病 (GMD)在妊娠期发生率为 2 %~ 3 % [1] ,是一种较常见的妊娠并发症 ,易发生一系列胎、婴儿并发症 ,对母婴危害极大。本文就 40例GMD母亲的新生儿早期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1 临床资料1 1  40例孕妇均为 1995年 6月~ 2 0 0 2年 6月在我院妇产科确诊为GMD ,年龄为 2 2~ 3 6岁 ,均符合妊娠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 ] ,即在妊娠期首次发现空腹血糖≥ 7 2mmol/L和 (或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后 2h血糖≥ 11 1mmol/L。分娩方式为顺产 5例 (12 .5 % ) ,手术产 3 5例 (87 5 % ) ,包括钳产 6例 ,胎头吸引 4例 ,剖宫产 2 5例。1 2 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老年人Tuffier's线位置的分布特点,为临床确定腰椎水平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80例接受仰卧位腰椎前后位X线检查患者,以年龄分65岁以上组(Ⅰ组)和65岁以下组(Ⅱ组).在腰椎平片上将每个椎体均分为3个节段(椎体上、中、下),记录Tuffier's线所经腰椎节段或椎体间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Tuffier's线的位置Ⅰ组主要分布于L4~下至L4~5之间,Ⅱ组L4~下至L5~上之间,组间有分布差异(P<0.05);Tuffier's线的平均位置Ⅰ组高于Ⅱ组(P<0.055).结论 老年人Tuffier's线的位置较年轻人上移,临床确定腰椎水平应考虑其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下腰椎结核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7月至2009年7月确诊为下腰椎结核行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患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29 ~ 65岁,平均40岁.L3/4节段4例,L4/5节段15例,L5/S1 节段1例.病程1 ~ 12个月,平均6.4个月.术前、后检查X线片测量椎间隙高度、畸形矫正等情况.术后所有病例均常规佩戴腰围严格限制腰椎活动3个月、抗痨治疗9 ~ 18个月.观察临床疗效及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所有患者获得9 ~ 20个月随访,平均14个月;平均手术时间165 min,术中出血平均780 mL.原有腰腿痛症状大部分消失.术后无感染、无结核病变复发、螺钉断钉等并发症.术前椎间高度、Cobb角与术后及末次随访结果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采用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1例,良8例,中1例,差0例,优良率为95%.术后椎间融合率为90%.结论:后路一期病灶清除联合单节段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疗效明确,是治疗下腰椎结核可行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吴健  夏冰  张喆 《浙江临床医学》2003,5(12):932-933
近年来 ,内镜技术发展迅速 ,同时微创治疗也受到重视。后路腰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疾患具有创伤小 ,患者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本院自2001年1月~2001年12月应用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疾患59例 ,取得满意疗效 ,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59例 ,其中男26例 ,女33例 ;年龄24~68岁 ,平均42.2岁。腰椎间盘突出症48例 (L4~L5 或L5~S1,单节段突出41例 ,L4~L5 及L5~S1 双节段突出7例 ) ,合并侧隐窝狭窄9例 ;L4~S1 腰椎退变黄韧带肥厚、小关节突内聚致侧椎管狭窄11例。均有典型的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 ,病程3个月~5年。1.2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8.
腰椎滑脱症是腰腿痛原因之一 ,占腰腿痛患者的 4%~5 % [1 ] 。治疗方法很多 ,但滑脱复位、融合和固定不稳定的脊椎是目前公认的主要治疗方法 [2 ]。我们将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RF)与腰椎螺纹状通透性植骨融合器 (BAK)技术联合应用治疗腰椎滑脱症 ,收到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 8例 ,男 5例 ,女 3例。年龄 46~ 6 2岁 ,平均 5 4岁。L4、55例 ,L5S1 3例。其中 3例为腰椎峡部裂滑脱 ,5例为腰椎退行性滑脱。8例均有明显的腰背痛 ,并伴有一侧或双侧下肢放射痛 ;全部病例有跛行或间歇性跛行 ,2例合并有鞍区麻木 ,小便…  相似文献   

9.
陈立  雷青  任朝晖  杨军 《医学临床研究》2010,27(8):1583-1585
退行性腰椎不稳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而下腰椎不稳(L4、5)又占绝大多数,对上腰椎不稳(L1~3)文献报道很少。本院自2006年4月至2010年1月,收治上腰椎退行性不稳症12例,经单节段固定加后路椎间植骨,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矫正技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分析治疗原理,以便于临床选择。方法对194例慢性下腰痛患者,这些患者均通过其他方法治疗慢性下腰痛至少2年,疗效不满意或复发;放射学检查提示有骨质增生,椎间盘变性(假性椎体滑移)位于L4~5,L5~S1或以上两个间隙,但无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其中179例应用美国脊柱矫正治疗,15例腰椎手术植骨融合治疗。治疗方法:单纯腰椎脊柱矫正(61例);腰椎脊柱矫正同时行腰椎牵引治疗(58例);脊椎矫正并予以消炎止痛等治疗(60例)。结果所有患者均予以随访,随访0.5~2.0年,进行疼痛、功能的评估,并将脊柱矫正治疗与腰椎手术植骨融合术疗效及并发症的比较。所有的治疗方法均能减轻疼痛,改善腰椎功能。优117例(61%),良54例(28%),一般22例(11%),差0例。结论美国矫正治疗慢性下腰痛能有效的减轻疼痛,提高功能,是治疗慢性下腰痛的疗效确切的方法,对于严重慢性下腰痛需手术治疗植骨融合治疗。  相似文献   

11.
脊柱是骨关节结核最常累及的部位 ,对脊柱结核在抗结核药物化疗下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是有效的治疗方式。我院于1980年 2月~ 2 0 0 1年 2月共治疗脊柱结核患者 84例 ,其中 1例施行了USS脊柱通用系统固定 ,为新开展项目。本文就其手术方法和疗效做一初步探讨。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84例 ,男 5 2例 ,女3 2例。年龄 2 3~ 65岁 ,病程 3~ 5年 ,平均 7个月。病变累及 1个椎体 5例 ,2个椎体 68例 ,3个或 3个以上椎体 11例。胸椎结核 (T5~T10 ) 3 0例 ,胸腰椎结核 (T11~L2 ) 3 8例 ,腰椎结核 (L3 ~L5) 16例。术前后凸角 (Cobb角…  相似文献   

12.
对我院2001-11~2003-12应用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治疗下腰椎退行性病变11例,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2例,年龄32~57岁,平均42.2岁,其中L4~5 6例,L5S1 4例,L3~41例,均为单椎间置换.术前诊断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8例,腰椎间盘的切除术失败2例,腰椎间盘退变1例.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常见症状体征调查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 1 1 2 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资料 ,依据常用临床诊断指标 ,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调查 ,项目包括 :一般情况、症状和体征、CT检查 ,计算各指标所占比例。对直腿抬高试验本文采用自制测角器确定直腿抬高的度数。结果 ①症状和体征 :间歇性疼痛 84.2 8% ,麻木 58.0 8% ,行走引起腰腿痛 59.1 5 %。腰椎前屈受限较少 ,腰及患下肢压痛 73 .0 0 %其中放射性疼痛 2 1 .0 5 % ,肌肉萎缩 6 .75 % ,皮肤感觉减退 5 .2 4 % ,跟腿反射减弱或消失 2 6 .82 %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为 86.86 % ,30°~ 60°受限者 65 .0 1 % ,跟臀试验阳性率 1 1 .63 %。②CT扫描 :1 1 2 6例患者有 1 0 67例做了扫描 ,L4~ 5、L5~S1 突出占 91 .52 % ,突出物 <8mm者 97.46 % ,其中 <5mm者 83 .2 5 % ,中央型和侧后型突出占 95 .41 % ,突出合并关节突增生 1 9.31 % ,黄韧带肥厚或骨化 6 .65 % ,后纵韧带骨化 1 5 .1 8%。结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男多发于 2 0~ 50岁人群 ,有近半数的患者无明显诱发因素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率高 ,CT检查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 ,L4~ 5、L5~S1 节段多发 ,以中央性和侧后型为主  相似文献   

14.
临床资料 1 一般资料 2002年2月-2006年6月,我们运用益肾强筋汤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68例,其中男42例,女26例;年龄28~56岁,平均36.8岁;病史6月~22月;所有患者治疗前均行腰椎X线动态位(正侧位 过伸过屈位)和MRI检查,在X线平片上腰椎椎间隙无明显狭窄,动态腰椎摄片无腰椎失稳现象,即腰椎过伸、过屈时相邻椎体间移位不超过3mm,角度位移不超过11°,在MRI上显示椎间盘有不同程度的退变,椎间盘退变按chen等[1]的分级标准评定,其中2级退变的有59例,3级退变的有9例;损伤位:L4、515例,L5S118例,L45并L5S134例,L3、4、L4、5并L5S11例.  相似文献   

15.
正常腰椎椎间小关节角度的CT测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了研究正常人群腰椎间关节与矢、冠状面角度。方法 采用CT扫描 ,测量 10 0例正常人腰椎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 ,每 10岁为一年龄组 ,男女性别各区分 5组。结果 ①相同腰椎节段不同年龄组之间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相同腰椎节段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角度 ,男女两性之间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③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的角度大小与腰椎的节段呈负相关 ,从L1,2 至L5S1水平 ,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角度有逐渐减小或与矢状面的角度有逐渐增大的趋势 ;④L1,2 ~L3 ,4椎间小关节与冠状面所成的角度为 62 .1°~ 5 3 .1° ,L4,5~L5S1为 44 .5~ 3 7.7°。结论 CT是观察腰椎小关节结构较准确的方法。L1,2 ~L3 ,4椎间小关节角度偏矢状面 ,L4,5~L5S1椎间小关节角度更偏冠状面。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是少见的手术并发症 ,发生率0 .1%~ 0 .4% [1 ] ,因其发病特殊 ,加之对其认识不足 ,易误诊误治 ,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如能早期诊疗 ,则预后良好。本文就1993~ 1996年我院收治的 5例腰椎间盘术后椎间隙感染病例资料回顾 ,结合文献就发病机理 ,临床特点 ,检验和影像学及防治等问题概述如下。1 临床资料  男 2例 ,女 3例 ;年龄 39~ 6 4岁 ,平均 48岁 ,开窗或椎板切除髓核摘除 4例 ,经皮穿刺髓核摘除 1例。病变间隙 :L3- L41例 ,L4- L5 2例 ,L5 - S1 2例。发病时间 :术后 3~ 2 0天 ,平均 8天。主要临床特点 :术…  相似文献   

17.
背景:有研究报道腰椎融合后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会明显增大;但也有报道腰椎融合与动态固定非融合或正常腰椎相比,其邻近节段运动范围和压力未见明显增加,甚至出现减少.然而,腰椎的活动度多少到底对邻近节段会有什么影响呢? 目的:观察单节段腰椎不同范围活动度对邻近关节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取6具新鲜成人L2~S2腰椎标本,依次对成人L4~L5椎体进行不同方式处理形成5种不同活动度状态:完整标本状态;部分失稳状态;动态固定状态;完全失稳状态;刚性固定状态.在脊柱三维运动试验机上,采用"载荷控制"法进行屈伸、侧弯和旋转等运动方向测试,分别将其他4个状态与完整标本状态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处理节段L4~L5椎体在各处理状态的下运动范围明显不同,形成了完全不同范围的活动度.与完整标本状态相比较,其他4个状态旋转时,上方邻近节段L3~L4的运动范围在刚性固定状态下明显减少;下方邻近节段L5~S1各方向和上方邻近节段L3~L4其余方向的运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单节段腰椎刚性固定状态下,整个脊柱标本的运动范围明显减少.说明在"载荷控制"方法的实验下,单节段腰椎活动度多少对邻近节段的屈伸、侧弯等运动范围影响不明显,对上方邻近节段的旋转运动范围影响较大;腰椎刚性固定融合后,不一定要恢复到正常腰椎的活动范围,也许对预防邻近节段病有利.  相似文献   

18.
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42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病变节段分布及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的疗效。方法:对行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的14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病变部位好发于L4~5和L5~S1,以单节段为主,其次是双节段,三节段和四节段很少见。L3~4、L4~5和L5~S1发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57.0±2.0)、(46.4±2.9)和(42.8±2.8)岁。中央型、后外侧型、突出型、脱出型、游离型和合并侧隐窝狭窄者好转率分别是70.0%、74.1%、69.1%、74.7%、77.9%和76.0%。结论:LDH大部分发生在低位腰椎,随着年龄的增长,有向高位发展的趋势。小切口椎板开窗髓核摘除术对各种类型的LDH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9,自引:7,他引:9  
周开颜 《护理研究》2002,16(5):266-267
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指下腰椎 ,尤其是腰4 腰5、腰5骶1和腰3 腰4 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和髓核组织的突出压迫、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多发生在青壮年 ,男性 1.9%~ 7.6 %,女性 2 .2 %~ 5 .0 %[1] 。多数有外伤史 ,表现为腰痛及反射痛 ,腰椎间盘的退变是内源性稳定因素失调的基础 ,腰椎外源性稳定因素及功能失调所导致的腰椎生物力学的改变 ,是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因素[2 ]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主要是重新调整脊柱功能单位力线的分布 ,促进脊柱内外力学平衡的恢复和代替 ,从而达到治愈的目的[3…  相似文献   

20.
<正> 本文报导1例硬脊膜脊髓动静脉畸形(SCA-VM)并复习文献,指出早期诊治的重要性。女,66岁,于1987年6月。因跌倒并碰伤下背部,以后出现下背及双臀刺痛和烧灼感,历经4月灼痛逐渐加重并向左腿放射。1987年10月2日感左腿无力而住院。检查发现:脊旁肌痉挛,双L5分布区感觉减退,左跖屈时4/5趾肌肉无力,双踝反射消失。CT 示L3~L4向后外侧隆起,L5与S1之间椎间盘突出;MRI与CT 发现相同;EMG 发现符合L5~S1根性病变.经休息、镇痛剂、热敷湿、超声治疗均无效,于1988年3月行腰椎板切除及L3~L4、L4~L5、L5~S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