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门窗》2014,(7)
本文首先对移动模架施工方法进行了说明,然后在对桥梁移动模架施工简支箱梁技术进行了分析,最后论文详细阐述了桥梁移动模架施工简支箱梁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预防和控制跨海现浇箱梁施工中施工安全、施工质量等问题,本文结合溪东路,翔安南路机场高速公路段现浇箱梁工程,分析了移动模架组成、移动模架过孔施工、现浇箱梁施工和移动模架系统过孔施工注意事项等技术要点,分工序细化提出了施工技术管理内容和要求,结合该工程实践经验,通过加强现浇箱梁施工中移动模架系统技术应用,并加强移动模架系统技术管理,能够提高跨海现浇箱梁工程施工效率、降低施工成本、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高速铁路箱桥梁建设以及铁路客运专线的实际情况,通过对移动法制梁施工技术进行阐述,了解移动模架施工方法的利与弊,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移动模架预压及箱梁预拱度设置、预应力张拉施工、移动模架走行安全过孔、模架对箱梁支承反力的调整方法以及步骤等一系列的移动模架制梁业构造的一些控制措施。移动模架的优点具体表现在机械化程度以及工作效率高、适用的范围广、移动模架占用的地方小、对于桥面上的作业面和净空高度没有影响、而且使用移动模架建造桥梁的工程造价比较低。一般情况下使用移动模架法的适合,32m简支箱梁的施工周期最短为每孔10d,对于箱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改进和移动模架作用以及移动模架在治梁的过程中遇到低温环境时候应该如何养护混凝土等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工程实例介绍了移动模架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施工技术,该技术创新性地将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技术与移动模架现浇箱梁施工相结合,大大缩短了移动模架现浇箱梁的施工周期,提高了移动模架的施工效率,节约了施工成本,实现了海洋环境的桥梁陆地化、标准化。工程实践表明,该施工技术可行,能为以后同类桥梁的施工提供实例参考。  相似文献   

5.
上行式移动模架法现浇简支箱梁施工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韵 《上海建材》2010,(5):12-14
重点阐述上行式移动模架法现浇简支箱梁施工技术,分析了上行式移动模架的工作原理、施工工艺和关键技术,施工实践表明移动模架施工具有安全、经济、施工速度快的特点,在地质条件复杂、孔径适中的简支箱梁施工中值得大力推广,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6.
陈中民 《山西建筑》2007,33(13):316-317
结合工程实例,详细地阐述了下行式移动模架的构造、组装、施工原理以及施工步骤,探讨了采用移动模架原位制梁施工技术施工箱梁的工艺过程,以推广移动模架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结合福建厦漳跨海大桥工程实例,介绍了移动模架的工作原理,阐述了其拼装施工流程,并探讨了箱梁标高与线形控制措施,总结了现浇箱梁的施工要点,保证了移动模架施工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苏磊 《山西建筑》2007,33(9):287-288
结合雅江立交现浇箱梁施工实例,介绍了移动模架造桥机的特点和适用范围,提出了移动模架系统的主要技术参数,详细阐述了移动模架的系统组成,并对施工结果进行了技术经济分析,以推广移动模架技术。  相似文献   

9.
移动模架是现在建筑施工中常见的一种建筑设施,对于现浇箱梁浇筑工作的进行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现浇箱梁浇筑工作完成后,移动模架就成为了施工工地上的一个占地面积较大的设备,为此需要将这种移动模架进行下方拆除施工。但在现在的移动模架拆除技术再运用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前准备不足、拆除的顺序不对等。因此,就移动模架整体下放拆除施工技术进行研究,总结技术的不足并进行问题的解决,可为移动模架的拆除工作进行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向军建  郑云 《山西建筑》2011,37(1):163-165
通过介绍温福铁路客运专线福鼎大桥32.0m双线箱梁移动模架造桥施工工程实例,阐述了32.0m双线箱梁移动模架的施工工艺、装备、流程等一整套施工技术,以期指导实践。  相似文献   

11.
庞林太 《山西建筑》2007,33(15):136-137
指出了移动模架造桥施工的优点,介绍了移动模架造桥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和技术特点,从施工工艺、质量保证措施等方面重点阐述了移动模架法现浇简支箱梁的施工技术,以推广其在铁路客运专线施工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考虑流变性软土地层桩基工程特性,并通过构建桩底土体虚拟柱状结构模型,建立了由桩体变形和桩底沉降时效特性的桩基沉降位移计算模型及其理论解。研究了桩基承载模式及其随荷载的演变规律、对应承载模式条件下桩基沉降位移及其时效特性。结果表明:软土地层中桩基荷载通过桩周阻抗自上而下传递,桩基承载模式随荷载增大存在摩擦承载模式、摩擦与桩端共同承载模式及其随荷载与环境条件逐步演化的动态关系;当桩基处于摩擦承载模式时,桩基沉降位移等于桩体压缩瞬态弹性变形;当桩基承载模式处于摩擦与桩端共同承载状态时,桩基总位移为桩体变形和桩底土体沉降位移的叠加,受土体的流变特性影响,桩基总位移呈现显著的时效特性,且随荷载增大桩端承载效果以及桩基位移的时效性愈加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桩承式加筋路堤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特性,采用FLAC 3D软件建立了移动荷载作用下道路的三维动力流固耦合分析模型,对桩承式加筋路堤和天然路堤在移动荷载作用下的竖向变形、桩土应力比、超孔隙水压力、加速度等进行了对比分析,并研究了不同轴载对路堤竖向变形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移动荷载作用下,桩承式加筋路堤通过桩体土拱效应和格栅张拉膜效应的联合作用,其路面竖向变形、桩土应力比、超孔隙水压力、加速度均比天然路堤的结果明显减小;随着轴载的增加,桩承式加筋路堤路面竖向变形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14.
为妥善解决湿陷性黄土地区负摩阻力引起的桩基承载力下降问题,以消除桩周黄土湿陷性为出发点进行新途径和新方法的探索,采用非传统的特殊浸水方式分别对混凝土灌注桩、微型钢管砂浆复合桩进行了现场试验。结果表明:桩顶受荷时采用注水孔与试坑相结合浸水量较大,浸水段桩侧以负摩阻力为主,最大值达319.62 kPa,局部出现正摩阻力;成桩过程中采用泥浆循环浸水量较小,桩周土体在桩顶受荷前完成部分湿陷,受荷后桩侧以正摩阻力为主,局部出现负摩阻力,且数值较小,最大值为32 kPa;特殊浸水条件下桩周土体沿桩身分段湿陷,桩侧出现多个负摩阻力峰值及中性点,正、负摩阻力交错分布;桩基负摩阻力的大小受浸水方式、加载方式、浸水固结时间的综合影响,建议在桩基施工过程中采用合理的施工工艺对桩周土体预先进行微量浸水,消除部分黄土湿陷,以避免由于地下水环境改变而引发的桩基承载力下降。  相似文献   

15.
范元文 《山西建筑》2005,31(20):107-108
结合具体的工程概况,对工程地质情况作了分析,探讨了支护方案,阐述了深层搅拌桩按重力式挡土墙设计,对其支护桩设计及施工作了介绍,确保了工程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太沙基极限平衡理论,对螺纹桩极限承载力进行理论推导,提出螺纹桩两种破坏模式下临界螺距的确定方法和螺纹桩极限承载力计算方法,分析了不同参数对螺纹桩承载力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螺纹桩破坏模式由临界螺距Hcr决定,螺距大于临界螺距时为螺牙独立破坏模式,小于临界螺距时为圆柱剪切形破坏模式;螺纹桩螺牙改变了桩体的承载方式,对比同外径圆桩承载力约提高40%,在达到极限荷载时,螺牙提供的承载力约为总承载力的85%;影响螺纹桩螺牙承载力的主要土体指标为黏聚力c、摩擦角φ以及埋深,而滑动区土体自重因素对螺牙承载力的贡献并不明显;当考虑抗剪强度提供的竖向力时,螺纹桩的极限承载力最大提高20%左右。  相似文献   

17.
软土地基中组合桩水平受荷作用下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组合桩为预应力混凝土桩插入水泥搅拌桩中而形成的新桩,为探讨该桩在水平荷载在用下的承载力和破坏模式,通过3根14.0 m长组合桩的水平载荷试验,实测得到该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桩与土共同作用下的工作性状和破坏特征,分析了组合桩受水平力作用时的临界和极限荷载、破坏模式、地基土的水平抗力比例系数以及桩帽对组合桩抗水平力的有利作用。为合理地评价组合桩的水平承载力,探讨组合桩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计算方法:临界荷载法和转折点法,并给出计算公式。试验和分析结果表明:组合桩具有较好地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有桩帽的组合桩水平受荷性状优于无桩帽的组合桩,桩帽使组合桩由水泥桩和外侧的水泥壳之间相互分开的破坏模式变为外侧的水泥土和土之间分开的模式,保证组合桩在水平荷载下的完整性,用转折点法计算组合桩的水平承载力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嵌岩桩承载性状和破坏模式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在现场试桩和室内模型试验基础上,探讨了嵌岩桩的承载特性和破坏模式。分析认为,在不同地质条件和设计方法下,嵌岩桩可表现为摩擦型桩或端承型桩的承载性状:嵌岩桩的破坏模式与桩岩相对刚度有关,破坏可发生的位置有:(1)桩岩界面;(2)桩周围岩中;(3)桩体本身。  相似文献   

19.
软土地基中加固方案的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姜兵  张玲玲 《山西建筑》2009,35(18):83-84
结合首钢搬迁工程对地基变形要求严格的实例,阐明了软土地基采用复合地基加固的技术要求,提供了该工程地基处理的多方案比选,介绍了CFG桩复合地基和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的沉降和承载力计算,工程实践表明,该地区采用挤密砂石桩加固地基取得了较好的技术和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0.
论群桩基础中的成拱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论述了不同受力情况下群桩基础中土拱的形成过程,指出:成拱效应引起了群桩基础中各单桩中性点的上移,降低了群桩的负摩阻力;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承台下群桩与土体形成的封闭连拱体解释了群桩的遮拦作用,并据此揭示了群桩基础的某些受力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