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几种新杀虫剂对棉盲蝽的室内药效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24%螺虫乙酯、80%丁醚脲、10%阿维·氟酰胺、20%氯虫苯甲酰胺、10%乙虫腈几种新杀虫剂按药剂包装上标定的稀释浓度对棉盲蝽进行室内药效试验筛选,结果显示:10%乙虫腈SC 750倍防效最好,药后1~3 d防效与80%氟虫腈WG 15000倍相当;20%氯虫苯甲酰胺SC 3000倍防效最差;24%螺虫乙酯SC 1500倍、80%丁醚脲WP 2500倍、10%阿维·氟酰胺SC 1000倍药后3 d均能达到较好的防效。  相似文献   

2.
邢光耀 《中国棉花》2013,40(5):22-23
 为有效控制棉田绿盲蝽的发生危害,开展了几种药剂混配对棉绿盲蝽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供试药剂对棉花安全,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后期产量无不良影响;从对绿盲蝽的最终防治效果上来看,以3%氟虫腈ME 1.00 mL·kg-1+5%啶虫脒EC 1.00 mL·kg-1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为96.89%,并且与其他含有3%氟虫腈的处理差异不显著;且其对棉花的最终保蕾、保心效果最好,并且与其他含有3%氟虫腈的处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几种新型杀虫剂对棉田烟粉虱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5种杀虫剂对棉田烟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50%氟啶虫胺腈 WDG、12.5%阿维菌素·啶虫脒ME和1.8%阿维菌素EC综合防效较好,不仅速效性快,而且持效期较长,优于常用杀虫剂20%啶虫脒SP和10%吡虫啉EC。  相似文献   

4.
长江下游棉区棉盲蝽暴发成因与综合控制关键技术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研究了长江下游棉区在转Bt基因抗虫棉种植前后20多年内棉盲蝽发生程度和种群动态的演变规律,系统探索了近年来棉盲蝽的暴发成因,并在综合分析基础上,提出以合理运用农业措施,创造不利于盲蝽生存的环境条件,抓住棉盲蝽的薄弱环节,运用化学防治的方法科学用药,直接消灭害虫,同时要注重对棉盲蝽成虫的防治,并对受害棉株进行整形改造,提高棉株补偿能力,以减少损失等棉盲蝽综合控制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认识和便于田间调查识别区分不同种类棉盲蝽的发生及危害症状,对江西赣北棉区中黑盲蝽、杂毛合垫盲蝽、绿盲蝽、赣棉淡盲蝽、小斜唇盲蝽5种棉盲蝽进行了棉花上取食习性和危害症状的观察、比较。  相似文献   

6.
不同棉花品种对棉盲蝽的抗性及抗性鉴定方法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2008-2010年连续三年在网室内系统调查,从210多个不同性状棉花品种(材料)中筛选出5个抗绿盲蝽的材料和1个感绿盲蝽的材料。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叶片危害指数减退率和蕾铃被害减退率两个抗性评判指标,把棉花品种对棉盲蝽的抗性划分为高抗、抗、中抗和感共四个级别,并提出了综合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7.
防治棉盲蝽新农药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筛选出中草药型对人畜无毒无污染性防治棉盲蝽新的农药5%速杀威及高效内吸型新农药10%灭虫精。  相似文献   

8.
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简述了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棉盲蝽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进展。包含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与防治策略、防治指标与防治适期,重点介绍了棉盲蝽各种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棉盲蝽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棉盲蝽研究概况张兴华(江西省棉花研究所、九江332105)世界已知为害棉花的盲蝽有50多种(中国农业百科全书·昆虫卷·曹赤阳)。肖采瑜1963年对我国棉田盲蝽的种类作了详细记述,1977年肖采瑜再次报导国内各省棉区已发现棉官蝽28种。目前这仍是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网捕法、灯诱法、田间调查法三者结合并互为验证的研究,摸清了江汉平原棉区棉田盲蝽主要种类及基本发生规律,可为预测预报及防治指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6种化学药剂对亚麻炭疽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用占种子重量0.3%的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或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拌种,对亚麻炭疽病的预防和控制效果较好,使用安全.在亚麻生长过程中,利用60%炭疽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多茵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倍液进行喷雾,能有效防、控亚麻炭疽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2.
9种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常见的9种烟碱类杀虫剂对棉蚜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10%(质量分数,下同)氟啶虫酰胺水分散粒剂(WG)和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WP)速效性稍差,但持效性好,3个剂量的持效期均可达到药后14 d;20%噻虫胺悬浮剂(SC)、10%氯噻啉WP、10%吡虫啉WP、25%噻虫嗪WG和20%呋虫胺可溶粒剂(SG)3个剂量的防效均较好,速效性和持效性表现优良,持效期达到14 d;2.0%噻虫啉微囊悬浮剂(CS)和10%烯啶虫胺水剂(AS)的速效性好,但持效期稍短(7 d左右),高剂量处理效果优于中、低剂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盆栽和室内试验,测定了几种新药剂对茶叶瘿螨的防效.结果表明,99%矿物油乳油100~200倍和0.6%苦参碱水剂1000~2000倍、0.3%印楝素可溶液剂500倍和1.5%除虫菊素水乳剂500倍,药后7 d的防效均在90%以上.矿物油和3种植物源农药对茶叶瘿螨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是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也是近10几年来防治最为困难的害虫,新洋农场地处苏北沿海中部,每年因防治二、三、四代纵卷叶螟化费了大量的人力与财力,植保技术部门每年均进行新的药剂品种及配方筛选试验,2008年又选择生产上较先进的国内外药剂品种进行田间单剂或混剂试验示范. 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棉田常用的茎叶处理除草剂对不同生育时期苘麻的防除效果,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3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对1―2、3―4、5―6和7―8叶期苘麻的防除效果。结果表明,20%(质量分数,下同)草铵膦水剂(Aqueous solution,AS)按照900、1 800 g·hm-2使用,对4个时期的苘麻防效表现较为突出,速效性好,持效期长;41%草甘膦AS按照高剂量1 845 g·hm-2使用,对1―2、3―4和5―6叶期的苘麻有较高的防除效果;25%氟磺胺草醚AS按照750 g·hm-2使用,对1―2和3―4叶期苘麻有较好的防除效果,而对4叶期以上的苘麻有较好的抑制效果(药后28 d质量防效在92.6%~96.0%)。因此,在棉田防除苘麻时,可根据苘麻的生育期适当选择上述3种除草剂,并科学轮换使用。  相似文献   

16.
选用50%烯啶虫胺可溶性粒剂、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9.7%乙虫腈悬浮剂和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防治水稻褐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每667m2使用50%烯啶虫胺可溶粒剂4 g,药后1 d和3 d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分别为25.70%、81.22%,速效性稍差,但7 d和14 d对水稻褐飞虱的防效达97.06%、88.32%,明显优于其他药剂,持效作用突出;每667m2使用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 g和9.7%乙虫腈悬浮剂31 ml,药后14 d的防效均达86%以上;3种药剂防治水稻褐飞虱均具有较好的防效性和持效性,且对水稻安全,在生产上可作为防治水稻褐飞虱的药剂交替使用。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氟磺胺草醚、草甘膦异丙胺盐、百草枯、草铵膦4种茎叶处理除草剂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棉田杂草鳢肠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4种除草剂按照中、高剂量使用,对1—2叶期、3—4叶期、5—6叶期、7—8叶期鳢肠的防治效果优良,速效性快,持效期长;同时发现,施药后如遇降雨,氟磺胺草醚、草铵膦较草甘膦异丙胺盐和百草枯的耐雨水冲刷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18.
马铃薯早疫病(Alternaria solani)是重庆早市菜用马铃薯上的最主要病害。本研究选取生产中应用较广泛的7种药剂,在地膜覆盖栽培模式下筛选具有较好防控效果的药剂。结果表明:500 g/L氟啶胺悬浮剂1200倍,250 g/L嘧菌酯悬浮剂1 000倍效果较好,第2次施药后10 d防效分别为83.41%,82.01%,明显高于当地常用药剂代森锰锌。因此,可以在大面积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9.
不同施药方式下6种药剂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为了达到延缓棉蚜抗性和高效防除的目的,2017年研究了几种新型药剂在不同的施药技术下对棉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茎叶喷雾处理,48%(质量分数,下同)丁硫·啶虫脒油悬浮剂对棉花苗蚜的防治效果较好,120~180 g·hm-2处理的速效性好,持效期长,能维持14 d左右,优于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33.75~45.00 g·hm-2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啶虫脒乳油 7.5~22.5 g·hm-2处理;采用种子包衣(拌种)处理,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和40%噻虫嗪·吡唑醚菌酯·萎锈灵种子处理悬浮剂均具有较好防治效果,前者3.15~4.20 g·kg-1和后者3.00~4.00 g·kg-1处理对棉蚜持效期均可至播种后30 d左右,能有效控制苗蚜;2%吡虫啉缓释粒剂按照22 500~37 500 g·hm-2沟施防治棉花苗蚜效果优良,持效期可超过播种后30 d,但对蕾铃期发生的伏蚜基本没有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