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说:季老是一座山,近之,愈觉其高;季老是一部书,读之,愈觉其深。季羡林老先生的家里除了书,便没有更多的空间了。他是为书而生,为知识而活的人。用季老自己的话说就是:“一生只干了一件事,那就是求知。”据说,这一辈子季羡林有200多个“职务”、“头衔”。虽说这些职务有“实”的,也有“虚”的,但是光北大副校长、南亚研究所所长这两个“实打实”的职务集于他一人之身,就已经是超工作量了。除了每天凌晨三四点到七点半这几个小时有保证外,上午与下午,老人的时间多半被名目繁多的会议、各色人等的拜访分割得支离破碎。然而,我们常常可以看到…  相似文献   

2.
【案例】“宋老师,我能写两个人吗?”“你看看这次习作的要求。”“嘿嘿!宋老师您就让我写两个人吧,我保证把这两个人都写好!” (每次习作,这个柴辉同学都是只写一百来字。我让他重写,他总是嬉皮笑脸地说自己水平有限,实在抱歉。有时为了应付。就在结尾处随便添几行字。  相似文献   

3.
“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医改,确已成为事关亿万人生命健康的沉重话题。透过温州几位亲历者的采访,我们不难读出其中的隐痛。一个疑问:能不要保险吗?“我要向你们反映一下,我不想要这个医疗保险。”老余说。老余今年50多岁了,是我市一家刀具公司的质检科科长,也算是一个中层干部了。老余从老家江西九江来温州,20年来一直就呆在这家公司。这么多年来,  相似文献   

4.
中国真性感     
罗西 《社区》2012,(8):51-51
我喜欢与老外交流。早年采访美国人潘威廉教授,平常他一说“谢谢”。中国人总是“纠正”他说“不用谢”.他很委屈地问我:不用“谢”,那要用什么字?问我工作如何.我谦虚地说:马马虎虎啦!他伸出大拇指夸我:厉害!我解释说。马马虎虎就是“很一般”的意思。他一脸无辜而疑惑:马马虎虎,是两匹“马”两只老“虎”,这不是很棒很棒吗?  相似文献   

5.
祝寿     
古人祝寿分“三寿”:百岁为上寿,八十为中寿,六十为下寿。老爸从来不过生日,也不许别人给他祝寿。今年69岁的老爸,年近古稀,适逢千禧之年。农历九月九日,是老人家的生日。按家乡风俗“男祝九,女祝十”,给老爸祝“七十” 寿辰是顺理成章的事。那么,给老爸送什么礼品好呢?妹夫子厚说:“除了生日蛋糕外,古人常以祝寿的名义向人敬酒,汉高祖刘邦给楚霸王项羽的季父上寿‘沛公奉卮酒为寿’。咱们兄弟仨,各选一种名酒祝寿,学习古人尊老之心。我是河南人,敬杜康酒!”小弟扬帆说:“我出生在山西,敬汾  相似文献   

6.
一位多年不见的同窗,特意打电话来说:“我看了你那篇《人总是从某一点上开始杰出的》的文章,觉得你还可以写一篇《人也总是从某一点上开始平庸的》。”还说,“我就是从某一个点上开始平庸的。”我当然不好承认他“平庸”,连忙对他说:“是呀,当初你也是挺有理  相似文献   

7.
国王的病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非常富有的国王,但他生活得并不开心,因为他总是生病。 王国里的医生都治不好他的病。国王很生气,把他们全部砍了头。一天,两位来自另一个王国的名医前来晋见。国王对他们说:“只要你们能治好我的病并让我开心,我会赏给你们很多金子。”  相似文献   

8.
《墨子·天志上》:“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轮匠执其规矩以度天下之方圆。”据文意而析言之,“轮匠执其规矩”就是“轮(人)执其规”、“匠(人)执其矩”,也就是说,“轮匠执其规矩”是“轮执其规”和“匠执其矩”二语的合说。《韩非子·五蠹》:“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据史实而析言之,当是:桀暴乱而汤征伐,纣暴乱而武征伐。换言之,“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是“桀暴乱而汤征伐”和“纣暴乱而武征伐”二语的合说。这是一种修辞手法,并二为一,我名之曰“合说”。与其他辞格一样,“合说”也有其修辞作用。“合说”的作用是:长话短说,使语句简炼,收辞约  相似文献   

9.
他总是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在巴黎的塞纳河边悠闲地画他的画。周遭的朋友於是调侃说,他骨子里就该是个艺术家。他谈起经营企业的理念头头是道,市场、创新、人才,这些词从他嘴里蹦出来,字字珠玑。他说,我喜欢别人称呼我为“企业家”。这就是阮文龙,一半是艺术家,一半是企业家。正如王朔在其书中说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矛盾却也和谐。走近阮文龙——这个执着经营着艺术的企业家时,我总觉得自己的感官不够用,他给我的感觉很模糊,很难把他归属於哪一类人。准确的说,阮文龙身上有一种复杂的气质,既有企业家的从容与干练,又有艺术家的执着和…  相似文献   

10.
存在论视域中的人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价值”是一个含混的提法 ,这曾为马克思所觉察并反对。所以 ,探讨它必须有正确的出发点或视域 ,仅从主客价值学上对它进行定义然后给予回答必然出现种种困难。其实 ,这个问题的所由之出与归宿是实际的有生命的个人 ,它是人在其有处境的生存中要成为他自己的生命理性之所问或已具有的理解。因此 ,从实际的有生命的个人出发 ,揭示作为其生存的“必然升华物”的“他的意志和意识” ,或许对“人的价值”问题有合理的言说。  相似文献   

11.
当代笑话     
待人接物 学生甲:“‘待人接物’这一句成语说的是什么意思?” 学生乙:“就是等待客人来,接受他的礼物嘛!” 谢谢指教 高律师很用心地听完当事人的叙述,微笑道:“这案子,你有足够的理由,我保证你胜诉,请先付律师费5000元。” 当事人笑曰:“不必了。谢谢您的指教,这场官司我不想打了,刚才我说的是对方的理由。”  相似文献   

12.
江亚平 《21世纪》2000,(5):12-14
正当我们收拾录音机和采访包准备离开时,他突然说:“我还有话要说,请把你们的录音机拿出来。”  相似文献   

13.
今天来到你们学院,走近大门,抬头就看到两块牌子:一是“云南民族学院”;一是“云南省民族研究所”。这两块牌子说明了你们的两大任务:一个是教育,培养人才;一个是科学研究,要出成果,都是关系到云南少数民族问题与民族工作的。这使我不禁想起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讲的一段话来。他说:“在今后二十年内,一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与作文》2011,(5):9-10
有一个人在酒吧里弹钢琴,他的钢琴弹得非常好。人们来酒吧就是为了听他弹奏。但是一天晚上,有位顺客对他说他不想再听他弹奏了,他想听他唱首哥欠、,这个人说:“我不会唱的。”但是客人很坚持,他告诉男招待:“我已经听够他弹钢琴了。我希望那个家伙能够唱歌!”  相似文献   

15.
我国古代哲学家韩非旗帜鲜明地形象地提出(可能是最早的)“发子之矛攻子之盾”的著名悖论,是闪耀着辩证法的光辉命题。 韩非于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2年)死于秦,生活约当西方古希腊时代。《韩非子》第40篇《难势》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客人说有喜其矛与盾者,誉其盾之坚曰“物莫能陷也”,一会儿又誉矛曰“吾矛之利物无不陷也”。旁边有人就说:“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那个卖矛和盾的人就没话说了。因为不可陷的盾与无不陷的矛是照事物本身的道理不可并存  相似文献   

16.
说“句”     
“句”字在中古有两读,一曰“古侯切”,一曰“九遇切”。读为“古侯切”者即所谓“句曲”之“句”(或作“鉤”,后世改为“勾”,“钩”等),读为“九遇切”者即所谓“章句”之“句”。读为“钩”者是其本音,对此几乎无人怀疑,然而对其字形构造和本义,《说文》家们的意见则颇有分岐。《说文》句部曰:“句,曲也,从口丩声”。从目前的材料来看,各家都接受许氏“曲也”的说解,但对“句”字形体构造的分析,以及对“曲”的具体涵义的理解,则有四种不同看法。其一,可以段玉裁为代表,在《说文解字注》中,他没有对“从口丩声”提出异议,同时认为“句曲”是其本义,“章句”之“句”是后起义,取其“稽留可钩乙”之意。其二,可以朱骏声为代表,他的《说文通训定声》在“句”字的释义方  相似文献   

17.
一、概说“人性” 孔子曰:“性相近”,显见他认为有人性,且有共性:孟子云:“性本善”,几千年来,帝王们大概都以此说来进行人治。苟子以为“性本恶”,但他的学术没被董仲舒列为“正宗”,倒被蛮夷借鉴去法治了,以抑人类“恶之本性”。又有先贤搞平衡曰“食色皆性也”,并无善恶。左思主张“人有异同之性”。梁实秋和鲁迅也曾为此“恶”语相加:梁以为“人生的态度是歧义的.但人性的素质是普遍的.文学的品味是固定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而鲁迅先生以“香汗”、“臭汗”来两难,好在梁并不以为然。  相似文献   

18.
见缝插针想找温州龙凤针业有限公司的董事长林海采访,可真是有点难。第一次打电话想约他,他说:“真不凑巧,我马上要出差了,估计要等三天才回来,到时再约好吗。”三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这时我又想到了他,并拨通了他的手机。他带着歉意说:“虽然我昨天刚回温,现已经在永强机场,马上要赶往福建签订一份合同。”找了他好几次都难以见上一面,我也记不起跟他联系了几次,不是出差就是有客人来,或者有事。上周他终于有时间了,那天是他在温州市委党校参加本科学习的毕业典礼之后,他终于有空了。  相似文献   

19.
在北京采访时,无意中听到住进那些豪华大饭店的客人屡有“逃单”行为。所谓逃单,就是没付住宿费及饭钱就溜之大吉的赖帐行为。别以为住进星级饭店的客人都是坦荡荡的君子和一掷千金的富翁,其实也不乏鸡狗盗之辈。  相似文献   

20.
聊城文化中“孝”、“真”、“美”的元素,深深影响了季羡林的散文创作,使他的散文具有了思亲爱国,表真情、说真话以及“惨淡经营”散文美的特点。从中我们既可看出地域文化与季羡林散文创作之勾联,也可了解其散文在当代散文史上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