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景中村是村庄的一种特殊类型,具有"景"与"村"的双重属性。在乡村旅游日益发展的今天,民宿作为一种新的业态,为景中村的民居提供了一种新的利用思路。本文从景中村民宿特点与庭院功能分析入手,对民宿庭院设计主题确立以及景观元素提炼的方法进行了具体探讨。同时,以泰山风景名胜区樱桃园景区杜家庄民宿庭院设计为例,为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的景中村民宿庭院提供了一种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2.
巢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泽 《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3):207-209
阐述规划环境影响的概念、起源、发展以及近年来在我国开展的情况,结合我国风景名胜区的资源及环境特点,论述了开展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必要性,并以巢湖风景名胜区为例,对风景名胜区规划环评的环境影响进行了分析识别,确定了主要环境影响识别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初步提出了巢湖风景名胜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对当前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现存的问题,同时,就如何完善其管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文中根据作者工作经历,对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问题,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问题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探讨问题的症结所在,并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建立以垂直分级重点管理、横向分类统一指导、区内分区梯度控制的科学管理模式,为今后我国风景名胜区管理工作的改善提供支持,促进风景名胜区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河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景名胜区做为河南省旅游业的主体和核心,是"旅游立省"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构建全省绿色基础设施和营造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有一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发展迅速,但从省里到地方景区总体上还处于管理混乱、体制不顺的阶段.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其他省份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客观分析全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意见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风景名胜区做为河南省旅游业的主体和核心,是“旅游立省”的主要支撑,同时也是构建全省绿色基础设施和营造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省内有一些风景名胜区虽然发展迅速,但从省里到地方景区总体上还处于管理混乱、体制不顺的阶段。总结了近年来河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改革所取得的成绩和其他省份先进的管理体制模式,客观分析全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河南省风景名胜区管理体制创新的具体意见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风景名胜区绿化是一门新兴的园林分枝学科.1985~1986年在对全国一些重点风景名胜区进行调查研究和绿化规划的基础上,为恢复和发展风景名胜区的植物景观,维护生态平衡,提出在绿化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方法。根据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条件和植被现状:面上绿化控制和改造单一树种组成的人工群落,模拟自然群落,设计多种复层的人工经济植物群落;景区景点绿化,总结、推广、提高民族经济植物配植的传统方式;游览路线配植体现热带风光的风景林带。使风景名胜区绿化达到功能上的综合性,生态上的稳定性,经济上的合理性,风格上的民族性,景观上的热带性。  相似文献   

7.
从麦积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及麦积山风景名胜区自身的承受能力出发,以实地调查资料为依据,运用多种统计方法,测定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空间环境容量、经济容量、心理容量,并结合实际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误差修正,最终得出麦积山风景名胜区的合理空间容量及进入景区的速度。根据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实际容纳游客人数与其合理空间容量的对比分析,发现麦积山风景名胜区全年空间容量处于未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8.
我国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简述我国风景名胜区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梳理了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制度变迁,对其进行了评述,并用路径依赖理论对其管理制度的变迁进行解释,得出:我国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制度变迁过程较为复杂,其路径依赖的起点在于对风景名胜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约束性控制,而路径依赖的来源则在于各利益集团对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利益的诉求,并在路径强化的效应下进一步复杂化。我国土地资源的特性决定了风景名胜区土地管理的复杂性,所存在的问题均需要通过改变路径依赖的来源即协调影响风景名胜区土地利用管理的各种关系来解决。  相似文献   

9.
唐学亮 《现代农业科学》2009,(5):142-143,153
从风景名胜区的价值和功能分区出发,分析了中国风景名胜区发展中存在的新问题,并对其保护与利用对策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赵书彬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48-6750
分析了目前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的误区,总结了风景名胜区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大多数风景名胜区内都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存在,正视风景区内农村发展存在的问题,时风景区内农村发展与风景资源保护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因地制宜选择农村发展模式来确立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的合理定位;通过促进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景观化,来实现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的导向性转变;通过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来完成风景区内新农村建设对风景区的合理补充与相互促进;通过鼓励社区参与分享风景区发展成果,来促进农村居民与风景区的相互关系,最终实现农村与风景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3,(4):120-121
隆中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以三国诸葛亮文化、佛教文化和优美的风景资源闻名于世。针对隆中景区的发展,提出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用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来处理景区的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美国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的职责明确,机构设置比较完善,有十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通过与我国风景名胜区在发展概况、管理体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缺陷与不足。而研究分析美国国家公园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我国风景名胜区进一步的发展与管理,同时也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美国国家公团管理体制的职责明确,机构设置比较完善,有十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方法.通过与我国风景名胜区在发展概况、管理体制、保护与利用等方面的对比分析,发现我国风景名胜区的缺陷与不足.而研究分析美国国家公园的各个方面,有利于我国风景名胜区进一步的发展与管理,同时也对我国国家公园体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工作内容涉及众多学科,内容复杂。总规中需要明确风景名胜区的性质、范围,提出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措施。本文从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图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相关规划内容进行了比较分析,论述了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制图的主要内容及常规技术;梳理了总规制图工作的逻辑顺序;总结了图纸表达的主要原则即:完整性、直观性、主次分明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风景名胜区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旅游产业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然而其发展水平与整个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不相适应。制约风景名胜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风景名胜区的体制复杂、政出多门、利益划分不清导致的管理体制不顺。万佛湖风景名胜区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的政府派出型管理体制模式,构建统一的管理机构,采用政企分开的运营体制,并建立相应的配套机制,最终实现景区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北京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标准化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北京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标准体系的目标和原则、思路和方法,其次阐释了标准体系的编制框架和主要内容。标准体系的构建将为北京市公园和风景名胜区事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中国风景名胜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中国风景名胜区系统,包括天然和人文两类不同的风景旅游资源,也包括天然和人文两类不同的景观。由于中国有五千年以上的历史文化,所以自然景观常常与人文景观互相渗透,交相辉映。当然另外也还有大量纯粹属于原始自然状态的自然保护区,如湖北的神农架、长白山天池、四川卧龙熊猫保护区等等。同样,另外也有不少类型,是属于完全由人工建造起来的历史名胜区,如甘肃敦煌的莫高窟,北京八达岭长城和西安古都等等。但是多数风景名胜区是天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  相似文献   

19.
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资源和旅游资源的聚集地和集中展示地,也是人与自然接触的一个敏感区,当下随着旅游业等外部因素的介入,使得风景区保护与聚落的和谐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从风景名胜区内部聚落的演变及所引发的问题入手进行分析,并针对其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为风景名胜区环境保护与聚落的和谐发展探索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风景名胜区植物景观规划是风景区建设中很重要的方面,为了提升风景区的观赏水平,并进行合理的开发建设,以月岩——周敦颐故里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对象,时其植物景观类型及景观规划原则加以分析,对其植物景观从田园风光、河流湖泊、喀斯特地貌、古村落和古遗址方面进行了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