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陈文彬 《河北医学》2011,(10):1284-1287
目的:研究紧急心肺复苏的理想人工通气方式。方法:78例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序贯性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先持续气囊-面罩通气后视病情行气道插管)和常规气管插管组,各39例,比较两组心肺复苏的效果。结果:持续气囊-面罩通气组的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高于常规气管插管组。结论:序贯性气道开放能及时、有效地早期开放气道,提高复苏成功率和存活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的最佳方法,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现场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52例,随机采取标准心肺复苏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气囊-面罩通气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在抢救心脏骤停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胸外心脏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口对口人工通气法由于潮气量不同和需要暂停胸外心脏按压,效果不如气囊-面罩通气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CA)的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对比,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方法 回顾分析从2003年1月~2006年12月现场抢救CA患者32例,随机采取标准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复苏方法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 气囊-面罩通气组ROSC高于口对口人工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结论 在院前抢救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因气管插管而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4.
三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种心肺复苏通气方式在心脏骤停(CA)的院前急救中的运用对比,提高自主循环恢复的成功率。方法:回顾分析从2006年1月~2008年12月现场抢救心脏骤停(CA)患者87例,根据现场条件采取标准心肺复苏(CPR)气管插管通气法、气囊-面罩通气法、口对口人工通气法三种通气方法在心脏骤停(CA)的院前急救中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气囊-面罩通气组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高于气管插管组和口对口人工通气组。结论:在院前抢救心脏骤停(CA)时,气囊-面罩通气法可提供良好的肺通气换气作用,而气管插管组和口对口人工呼吸组因需要中止心脏胸外按压,对自主循环的恢复弊大利小。  相似文献   

5.
周义翰  吴小君  崔英胜 《当代医学》2021,27(22):135-137
目的 分析心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中应用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对抢救结果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95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院前急救心肺复苏程序,根据通气方案,分为气管插管组(n=45)和气囊面罩组(n=50).气管插管组实施气管插管心肺复苏,气囊面罩组实施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治疗前后血气水平及治疗相关时间.结果 气囊面罩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气管插管组(P<0.05),呼吸恢复时间、心搏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及意识改善时间均短于气管插管组(P<0.05);PO2、PCO2、pH水平均优于气管插管组(P<0.05).结论 与气管插管心肺复苏相比,予以心脏骤停患者气囊面罩通气法心肺复苏效果更佳,可在短时间内建立通气,改善患者血气指标,促使心跳恢复,进一步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启示     
陈玉琼 《四川医学》2005,26(3):341-341
目的 观察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8例心跳骤停病人应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行机械通气,观察插管难易程度,插管所需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结论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行机械通气操作简单,迅速、有效,极大地缩短了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极高,在院前急救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院前急救现场复苏最有效的复苏效果。方法:在标准CPR方法的同时,分气管插管通气组;气囊面罩通气组;单独胸部按压,仅放置口咽通气管畅通气道组。结果:单独胸部按压组与标准CPR(气囊面罩组)的ROSC明显高于标准CPR(气管插管组)(P〈0.05),平均恢复时间也明显缩短(P〈0.05),而单独胸部按压组与标准CPR(气囊面罩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院前急救现场复苏在畅通气管的同时,坚持不懈地心脏体外按压才是根本的复苏措施,而气管插管不同程度的终止胸外按压,影响复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食管-气管联合导管在院前急救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8例心跳骤停病人应用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行机械通气,观察插管难易程度,插管所需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复苏成功率.结论食管-气管联合导管行机械通气操作简单,迅速、有效,极大地缩短了人工气道建立的时间,一次插管成功率极高,在院前急救中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心肺复苏早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将院前发生心搏骤停患者70例随机分为2组,A组予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气管插管,B组予常规气管插管。比较2组在心肺复苏早期的插管所需时间、插管成功率及复苏成功率。结果 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插管所需时间短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A组复苏成功率高于B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心肺复苏早期口咽通气管面罩气囊通气在开放气道中具有操作简单、快捷、有效的优点,能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陈锡得  蔺佩鸿  郭平清 《吉林医学》2011,32(27):5658-5658
目的:探讨插管喉罩(ILMA)在心肺复苏中的应用优势。方法:选取呼吸心跳骤停需紧急心肺复苏的患者56例,随机分为A组气管插管组和B组插管喉罩组。A组采用常规喉镜经口明视下行气管插管成功后即行人工机械通气。B组迅速插入插管喉罩,首先建立有效通气,然后再根据病情需要,部分经喉罩插入气管导管行人工机械通气。结果:插管所需时间B组明显短于A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B组亦明显高于A组。复苏成功率B组也高于A组(P<0.05)。结论:插管喉罩(ILMA)的使用可以快速可靠的建立人工气道,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并能示情况经喉罩插入气管导管,为后续治疗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喉罩通气在心血管疾病患者突发呼吸心跳骤停时心肺复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心肺复苏中需要气管插管的80例患者为观察对象,并根据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方式气管内插管,观察组首先置入喉罩通气后,再根据病情需要行气管插管,2组其他抢救措施相同.比较2组2 h内,置管时间、一次性插管成功率、通气起效时间及抢救中血气、血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置管所需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短,而一次性插管成功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通气起效的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复苏开始时2组的SpO2、PCO2等血气指标和乳酸、ALT、BUN等生化指标无明显差别,复苏后,2组的SpO2和pH均升高,而PCO2、乳酸、ALT、BUN和Scr水平均有所下降,观察组上述指标的变化更为明显,2组血糖较复苏前均无明显改变.结论 喉罩通气较气管插管在赢得抢救时间、稳定患者血气方面更具优势,为危重患者的抢救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12.
丁劲  赫为  邬兆国 《西部医学》2014,(3):345-346,349
目的探讨不同通气方式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影响。方法对4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按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气管插管,对照组在心肺复苏早期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对比两种通气方式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①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14例,无效10例,有效率为58.33%;对照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治疗后两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存活率比较:观察组患者有效9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37.5%;对照组患者有效6例,无效18例,有效率为25.0%,组间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在心肺复苏早期采用气管插管通气治疗,无论是从患者有效率还是存活率方面比较,都比采取面罩口咽通气管通气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3.
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院前急救中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使用球囊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两种心肺复苏方式在心脏骤停的院前急救中,对心肺复苏初期复苏效果是否存在影响。方法回顾分析院前抢救心肺复苏的153例患者资料,根据现场条件分别采取标准心肺复苏(CPR)球囊辅助通气法和气管插管通气法,比较两者建立人工通气所需时间,复苏过程中患者的血氧饱和度以及自主循环恢复率(ROSC)。结果78例使用球囊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9.23%;75例使用气管插管辅助呼吸抢救,自主循环恢复率为17.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面罩辅助呼吸与气管插管辅助呼吸在院前心肺复苏急救中抢救成功率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在新生儿重度窒息的复苏效果。方法将78例新生儿随机分为3组,Ⅰ组21例由麻醉医生在手术室和分娩现场及时插管复苏;Ⅱ组25例为麻醉医生应要求到分娩时插管复苏;Ⅲ组32例因技术条件受限未施行气管插管,仅采用清理呼吸道、吸氧、按压胸廓人工呼吸等措施进行复苏。结果Ⅰ、Ⅱ两组的总复苏成功率为91.3%,与Ⅲ组的复苏成功率比较,P〈0.01。结论新生儿重度窒息及时行气管插管复苏、能大大提高患儿的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P S Auerbach  E C Geehr 《JAMA》1983,250(22):3067-3071
In a prospective study to evaluate the respiratory effectiveness of the esophageal gastric tube airway (EGTA) in the prehospital setting, we analyzed arterial blood samples from 43 victims of out-of-hospital cardiopulmonary arrest managed with the EGTA. Five minutes after emergency departmen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arterial blood gas analysis was repeated for comparison. During EGTA ventilation, the mean arterial PO2 measured 83.6 +/- 110.4 mm Hg;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increased the mean PO2 to 189 +/- 167.5 mm Hg. During EGTA ventilation, the mean arterial PCO2 measured 77.1 +/- 34 mm Hg;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decreased the mean PCO2 to 57.8 +/- 34.4 mm Hg. We conclude that endotracheal intubation remains the procedure of choice for airway management in the victim of cardiopulmonary arrest.  相似文献   

16.
不同气囊内压对受压气管粘膜的病理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立红  李宁江 《河北医学》2010,16(2):152-153
目的:研究不同的气管插管气囊内压力条件下气管粘膜的病理学改变。方法:选择气管内插管机械通气深昏迷病例30例,按囊内压不同30、40mmHg随机分为A1、A2组,观察插管后24h气管粘膜病理学改变。结果:A1组气管粘膜发生病理学改变轻微,病理损伤的严重程度A2组高(P〈0.05)。结论: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气囊内压低于30mmHg气管粘膜病理学改变轻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视频喉镜用于非后仰平卧位气管插管的影响因素,探索提高气道管理质量的方法。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择期全身麻醉下行腹部手术的患者200例,记录可 能影响气管插管成功与否、插管时间、术后声音嘶哑的因素,包括患者年龄、身高、体重、气管导管角度及操作 者工作年限等一般资料;记录颏甲距离等解剖参数;记录插管时间、手术麻醉时间等手术信息。使用Logistic回归 模型分析首次插管失败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的影响因素,并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气管导管的临界角 度。结果 插管失败组与插管成功组导管角度、颏甲距离及后仰下颌成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插管时间<30 s组体重、BMI较插管时间≥30 s组低(P <0.05)。发生声音嘶哑组与未发生声音嘶哑组身高、导管角 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颏甲距离[O^R=1.588,(95% CI:1.080, 2.336)]、导管角度[O^R=1.097,(95% CI:1.048,1.148)] 是首次尝试气管插管失败的影响因素。导管角度 [O^R=0.916,(95% CI:0.873,0.961)]是气管插管术后声音嘶哑的影响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导管角度< 78.55°会增加首次插管失败风险;导管角度>84.10°会增加术后声音嘶哑风险。结论 在视频喉镜用于非后仰平卧 位气管插管中,气管导管角度同时影响插管成功率及术后声音嘶哑发生率;其作为术前可控因素,可能存在潜在 最适的气管插管塑性角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Supreme喉罩( SLMA)与气管插管对腹腔镜保胆取石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3年10月接受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喉罩组(30例)采用第3代喉罩插入法进行气道管理;气管插管组(30例)采用气管插管法进行气道管理。对两组置管操作时间、一次性置管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情况、术中PETCO2和SPO2、置拔管前后心率和平均动脉压等进行比较。结果:在置入喉罩或气管导管后即刻,两组患者HR、MAP均显著增高( P〈0.05),且气管插管组显著高于喉罩组(P〈0.05);拔管前气管插管组HR、MAP显著高于喉罩组(P〈0.05)。两组各时相点SPO2及气腹前、停气腹前即刻PETCO2均处于正常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均能首次成功置入导管,喉罩组和气管插管组置入时间分别为(18±6) s和(16±3) s,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喉罩组发生并发症7例,显著少于气管插管组的15例( P〈0.05)。结论:全麻下应用Supreme喉罩能有效通气,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小,术后咽喉部并发症少,可安全用于腹腔镜保胆取石术的气道管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间对心肺脑复苏效果的影响。方法:将211例心肺脑复苏患者分为即时插管组和延时插管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延时插管组分为急诊科医师组和麻醉科医师组,比较其插管时间、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存活率。结果:即时插管有156例,插管时间为75.5±24.1s,心肺复苏成功85例,成功率为54.5%,存活51例,存活率为32.7%;延时插管组55例,插管时间为427.6±53.8s,心肺脑复苏成功18例,成功率为32.7%,存活4例,存活率为7.27%。即时插管组与延时插管组在插管时间、复苏成功率、存活率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延时插管组中,急诊科医师组气管插管20例,插管时间为583.5±76.3s,心肺脑复苏成功3例,复苏成功率为15%,存活1例,存活率为5%;麻醉科医师组气管插管35例,插管时间为337.9±45.8s,心肺脑复苏成功15例,复苏成功率为42.9%,存活3例,存活率为8.6%。急诊科医师组与麻醉科医师组在插管时间、成功率、存活率存在差异。其插管时间、成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插管时间越短,心肺脑复苏成功率越高,存活率越高,麻醉科医师组插管时间短于急诊科医师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术,比较双腔支气管导管与Univent管应用于单肺通气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100例ASA Ⅰ/Ⅱ级年龄在18-65岁需行单肺通气的全麻患者,采用计算机随机法分为双腔支气管组(A组)和Univent管组(B组),每组50例。静脉麻醉诱导,待患者意识丧失、肌肉松弛后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操作。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声门暴露时间;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麻醉诱导前后及单肺通气(OLV)后血流动力学、心率变化;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时血氧饱和度、气道压力、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变化;术中OLV时肺萎陷及手术视野暴露情况。结果①Univent管组插管时间较双腔支气管组明显缩短;②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率Univent管组明显低于双腔支气管组(P〈0.05);③麻醉诱导前后二组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相似(P〉0.05);④双肺通气及单肺通气时血氧饱和度、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情况相似(P〉0.05),而气道压力Univent管组较双腔支气管导管组明显更低(P〈0.05);⑤二组术中单肺通气时肺萎陷率及手术视野暴露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及Univent管应用于OLV时均安全有效,同样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行气管插管术,Univent管较双腔支气管导管所需时间明显缩短,而气管插管并发症则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