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中风险管理的应用。方法由省、市、区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3人,三级医院各2人和民营医院1人,共16名专家组成FMEA专家小组,通过头脑风暴法和专家访谈(咨询)法,分别确定医疗机构传染病报告工作流程环节及潜在失效模式,并分项计算风险数(RPN),将其从高到底排序制定FMEA分析表。结果经专家小组评估,该项工作流程有17个管理环节,其中RPN值排名前5位的流程环节依次为医疗机构领导小组重视程度(182.00)、临床医师及疫情报告人员职业素质和报告意识(168.00)、考核指标(146.25)、医院报告系统信息化建设(135.00)和辅助科室异常结果反馈机制(108.00)。结论应用FMEA可识别和处理传染病疫情报告过程中的失效模式,为医疗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与管理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以医院合同管理流程为重点,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医院合同管理中的应用,提高医院合同风险管理水平。方法 成立FMEA专家小组,认真梳理医院合同管理流程、确定潜在失效模式及原因,分项计算风险系数(RPN),制定FMEA分析表并执行改善计划。结果 经专家小组评估,该项工作共有10个管理环节,15个潜在失效模式,对重点流程环节进行制度流程、管理培训方面的改善。执行改善计划后,RPN降低,合同管理相关指标和科室满意度指标高于改善计划实施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FMEA可识别医院合同管理过程中的风险,开展事前干预,减少业务流程管理的漏洞,防范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控制给药差错对病人造成的医疗伤害,提高用药安全,保障医疗质量。方法:利用故障模式和影响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实施,计算风险优先指数(Risk Priority Number,RPN)值,根据RPN值大小,确定给药环节改进措施。结果:通过制定纠正和预防措施,跟踪控制措施,再次计算RPN值,较改进前减小,用药安全性提高。结论:FMEA以较低成本实现重点质量事件的改进,达到用药系统整体可靠性提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防范介入医生针刺伤中的应用效果,以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并对介入工作流程进行改进和完善。方法成立防范介入医生针刺伤的FMEA小组,运用FMEA,分析在介入手术中介入医生针刺伤发生的失效模式、根本原因及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计算优先风险指数(RPN),比较实施FMEA前后RPN值和针刺伤发生率,并对需优先解决的问题进行措施改进和效果评价。结果针刺伤发生RPN由实施前的1 929.41降至793.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运用FMEA对介入术中医生针刺伤进行风险管理,有助于规范穿刺流程,减少针刺伤的发生,有利于科室的持续质量改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应用失效模式和效果分析模式(FMEA)在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中的风险防范管理效果。方法在产科的新生儿身份识别中,使用FMEA模式对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评估,将实施前后的新生儿身份识别中风险发生的风险优先指数(RPN)值进行统计分析和反馈,找出优先行动计划以改善情况。结果 FMEA的管理方法用于流程的改进,能使所有潜在隐性风险得到量化,使风险的分级和处理简便、易行。实施后的新生儿身份识别中的风险RPN值明显下降。结论将FMEA模式应用在新生儿身份识别管理中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管理,能在医疗风险事件发生之前对其进行预测和评估,采取应对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新生儿身份识别中风险事件的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法,减少晚夜间病人急救中错失的发生,降低医疗风险,提高病人安全。方法:成立FMEA小组,用FMEA方法对晚夜间病人急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失效模式进行分析,对危害指数(RPN)进行评估,通过决策树分析,确定需要优先改善的流程,开展针对性的改善行动并评估改善后的效果。结果:采取改善行动后各项RPN值均<8,效果显著。结论:FMEA方法应用于晚夜间病人急救流程中,能在风险发生前提前预测评估,并针对性拟定应对方案,可有效减少晚夜间急救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运用FMEA梳理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流程,确立主题,组建团队,进行失效模式和潜在因素分析,计算事先风险指数(RPN)值,根据分析结果制定有效防范措施并实施。结果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潜在失效模式风险系数RPN值大幅度下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平均合格率由48.33%上升至95.50%,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FMEA可有效降低科研实验室危险化学品管理风险,提高医院科研人员危险化学品管理风险意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MEA)在防范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的效果。方法根据2016年1—12月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基线调查资料的分析结果,于2017年1—12月采用FMEA管理模式对手术中血源性职业暴露进行干预,筛选风险优先指数(RPN)125分的失效模式进行针对性整改并持续质量改进。比较FMEA干预前后手术流程中失效模式RPN分值以及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情况。结果经FMEA干预后,手术流程中经过整改的9项失效模式的总体RPN值下降了67.68%,各项失效模式的RPN值均下降了50%;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由FMEA干预前的48.48%下降为干预后的13.87%(χ~2=65.78,P0.01),每个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发操作环节上的暴露发生率和暴露人均次数均低于干预前(均P0.05);手术医生、护士和麻醉师的暴露发生率分别由干预前的45.86%、55.00%和70.00%,降为干预后的14.52%、14.29%和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应用FMEA可有效降低手术流程中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规范医务人员操作行为,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和标准预防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9.
《现代医院》2016,(8):1237-1240
目的评价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理论在降低儿童预防接种不良反应中的效果。方法选择43 826例门诊行预防接种的儿童为观察组,实施FMEA方法分析门诊预防接种护理工作流程中的失效模式及原因,并制定改善措施。以常规接种护理的41 954例预防接种儿童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优先风险数(RPN)值、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服务满意度的差异。结果实施FMEA后,预防接种工作流程中诱发接种不良反应的失效模式RPN值皆降低。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78/105vs 45.2/105)和服务满意度(90.31%vs97.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MEA方法应用于预防接种护理工作,可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服务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法(failure mode and effects analysis,FMEA)在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发现高风险因素,为院感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根据神经内科ICU临床实际情况,通过FMEA风险评估法对34项医院感染风险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事件。结果根据每一项风险因素的平均RPN值进行风险排序,按照"二八法则"筛选出风险优先级前6位的事件分别是:本科室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不到位(平均RPN值=5.6)、导尿管日常维护不到位(平均RPN值=4.17)、多耐患者未有效执行接触隔离措施(平均RPN值=3.80)、物表清洁消毒未有效执行(平均RPN值=3.73)、未严格掌握留置导尿指征(平均RPN值=3.70)、未保持尿液引流系统的密闭性(平均RPN值=3.53)。结论FMEA风险评估法可以发现神经内科ICU医院感染防控中的薄弱环节,为精准化感控措施的制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