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0 毫秒
1.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2.
释<诗经>的"其"字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的“其”字句 ,即《诗经》中带“其”的句子。可分成三类 :第一类“其”字句中的“其”为指示代词 ,多数作定语 ,也有作主语、兼语的。第二类“其”字句中的“其”为语气词 ,如“雨雪其 雨方”、“静女其姝”中的“其” ,不是词头 ,而是语气词。第三类“其”字句中的“其” ,和疑问代词“谁”、“何”、“曷”或指示代词“彼”连用 ,以加强疑问语气或强调指称。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儿女英雄传》是《红楼梦》通向现代北京话的中途站,通过它可以了解汉语在19世纪中期的基本面貌。当时,副词"都"已具备表示范围和表示语气等用法,其语气副词用法中有一类兼表已然义。根据《儿女英雄传》中反映的语言事实和语法化的一般规律,副词"都"的语法化路径应该为"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兼表已然义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5.
语气副词的主要功能是充当状语,它是现代汉语状语中带有语用性质的成分,其语义角色是表述命题的外层情态,表示说话或行为主体的主观态度和情感,因而这些状语成分具有交际功能。其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用来标记功能语气类型,即陈述、祈使、疑问和感叹四种。为了确认语气副词状语的标记功能语气的强弱,我们借助封闭的语料,统计语气副词和句末语气词的同现概率,并规定:语副能独立标记功能语气类型,构成语气类型的必备成分(即去除该成分,原句不能成立)的,为一级标记;既能单独标记功能语气类型,又能与语气词共现的,为二级标记;只能与语气词共现才能标记功能语气类型的,为三级标记。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而完整的历史著作。它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和《春秋》相当,同起于公元前722年,止于公元前453年。它在文学上和语言上有较大成就。现在仅就其语言方面“其”作语气词的用法,归类分述。一、“其”表示反诘语气反诘语气也叫反问语气,一般通过反诘句形式表现。反诘句是无疑而问,用问句的形式,表示肯定或否定,并不一定要求回答,字面上是肯定的,意思正好是否定,字面上是否  相似文献   

7.
语气副词用在谓语前面,对谓语起修饰作用,表示说话人的语气。《诗经》中语气副词使用频率极高,且用法多样,很有考察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名著,文学工作者要研究,语言工作者也有必要深入研究.因为它也是一部运用语言的精品。语气词能够帮助语气的表达,同时在语调的基础上增加色彩.“就是了”是一个特殊的语气助词,常用在陈述句末,表示各种语气。它在《红楼梦》中出现了百余次,有特殊的作用。本文拟从中选出较典型的例子,分析它在表示语气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扬子法言》中句末连用语气词汇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气词是用来帮助表示各种语气的。当几个语气词连用时,语气的表达上往往存在主次之分,语气的重心一般落在最后一个语气词上,其作用是加强之前语气的表达效果。《扬子法言》一书中句尾语气词连用的现象非常多。其中以两个语气词连用为多见,有"已乎""也哉"、"矣夫"、"也与"、"也者"、"矣乎"、"矣哉"、"也夫"、"乎哉"、"而已"等;也有三个语气词连用的情况,如"也已矣"、"而已矣"、"已矣哉"、"几矣哉"。不同语气词的选择使用可以让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完整的展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10.
《海上花列传》中“阿”的用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上花列传》是一部用吴方言写成的作品。在对《海上花列传》中所有出现的“阿”的用法进行探讨及百分比统计的基础上,认为在本书中出现的“阿”的用法可归纳为四种:作词头;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作拟声词;用于“阿×勿×”结构。从而得出结论,在本书中“阿”的用法主要为前两种:即作词头和作为疑问副词构成疑问句。其中,“阿”作为词头有三种构词法;“阿”型疑问句有四种不同的疑问语气:询问、测度、征询和反诘,并对其中表示完全疑问语气的疑问句进行了语法意义的探讨。最后得出观点:“阿”型疑问句更多带有反复问句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好不好"是汉语语法研究中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好不好"在《金瓶梅词话》中共出现了35例,有表示询问性质或状态的,也有表示商量、疑问语气的,更有表示威胁义的语气副词。这些用法有的在现代汉语中保留了下来,有的基本消失。  相似文献   

12.
大同方言语气词“哇”的语音形式为[?a30],句法位置不限于句子末尾,还可置于句中停顿处。从句子功能和表达语气看,它可用在疑问句、祈使句、陈述句和感叹句末尾,表示疑问语气、祈使语气、提醒语气等;它用在句子停顿处时,表示延宕语气。与普通话语气词“哇”不同的是,它可以与“么、哩、呀、呢”等其他语气词连用,组成“哇么、哩哇、呀哇、呢哇”等,表达新的语法意义。同时,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出现在元音“u”后,还可出现在“i、n”等元音或辅音后,语音环境独特。探析大同方言语气词“哇”,可以帮助我们初步认识大同方言语气词的面貌。  相似文献   

13.
在《元曲选》宾白疑问句的是非问句中,根据疑问手段的不同可分五类,以带疑问语气词"么"为主要形式。是非问句中疑问语气词有"么、来、那、哩、也、乎"六个,表测度义的疑问副词十一个,有敢系、莫系、怕系、恐系。疑问副词"可"在是非问句中起纡缓语气和搭衬语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布依语副词位序有如下特征:1.有的副词前置于中心词,前置副词一般位于中心词之前;2.有的副词后置于中心词,后置副词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重叠副词的位序一般后置;3.有的副词可位于中心词之前,也可位于句末或句末语气词之前;4.语义相似的副词可同现。通过对布依语、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壮语、泰语副词的位序与布依语非常相似,依此推断壮侗语副词位序演变的顺序是“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中心词+副词+(句末语气词)”或“副词+中心词”以及“副词1+副词2+中心词”或“副词1+中心词+副词2”→“副词+中心词”。  相似文献   

15.
语气副词的功能及其词类归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常所说的“语气副词”只能出现于动态的句子中,不能出现于静态的短语中,在线性序列中与同现词语之间的句法、语义选择关系极弱,它们充当的是句子的语用成分。“的确”、“肯定”、“难道”等词的语法表现充分说明了“语气副词”与时间副词、范围副词、程度副词等典型副词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别。从句法与语用区分的角度看,语气副词主要体现语用功能,将它们划归语气词更能充分揭示此类词的功能价值,同时也可以大大改变副词内部成员的异质性状况。  相似文献   

16.
夫子何命焉为这句出自部编中学语文课本第六册上的《公输》。课本是这样注的:(有)什么见教呢?“何……焉为”疑问语气的一种格式。“焉”和“为”合用,表示疑为语气。按照这个注释看来,“焉”和“为”都是疑问语气词。我们知道古书上语气词连用的情况不少,但“焉为”合用确实难见。愚意认为这里的“焉”不是疑问语气词,而是代词。杨树达《词诠》“焉”字下第一条解释说:“指示代名词,用与‘之’同。”。《辞海》“焉”的第二个意义也说“犹言‘之’”。“何命焉为”的“焉”正  相似文献   

17.
“吗”、“呢”是现代汉语疑问句中比较常用的两个语气词。它们在使用上的区别,早在三十年代陈望道等先生就已经讨论过。以后的论著和教材,一般都是把它们看成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或语气词。近几年胡明扬先生提出异议,认为“呢”不表示疑问语气,是“表意语气词。”陆俭明先生也对此加以论证,得出了  相似文献   

18.
普通话中的“可”是连词和副词,而晋语高平话中的“可”还可以作句末语气词,音■,只能用在陈述句句尾,其核心语义是加强确认语气,即表示对事实的确信和语气的加强。文章对“可”的表现形式、核心语义、语用功能及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地描写,并运用地理语言学的方法考察了“可”在晋语区其他方言点和部分中原官话的地理分布及差异,提出了其蕴涵的共性。  相似文献   

19.
“好”字感叹句是指由“好”或含“好”的结构带上感叹语调(或表示感叹的语气词)构成的句子。《元曲选》宾白中“好”字感叹句数量多,可以分为七种类型,其结构形式不同,语用上也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20.
0.0 语气词概述①0.1 问题的提出现代维吾尔语语气词(有人叫做“助词”),它同突厥诸语言一样,是较常用的语素之一,有不少突厥语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研究和探讨,认为语气词(ulanma)它是用在句末或句子的某个成份后,表示各种不同语气的虚词。它单独没有意义,没有词形变化,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并分别阐述了某些语气词的语法功能及它们在句中的结合形式。特别是《关于现代维吾尔语的“mu”》②这篇论文,对语气词之一的“-mu”从它与附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