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φ56型常规深井泵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的不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系列改进措施,并通过现场试验,验证了改进后的φ56G1型深井泵比较适合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的井筒及介质环境特点。  相似文献   

2.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油层层内潜力研究及挖潜措施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胜坨油田历经三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平面层间高度水淹,层内油层底部水窜严重。为挖掘油层层内剩余油潜力,运用精细油藏描述技术,对胜利坨油田各种沉积类型剩余油分布特点进行了综合研究,进一步认识了油层层内厚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利用超细水泥堵炮眼工艺进行层内挖潜,取得了明显的增油降水效果,改善了特高含水期厚油层开发效果。层内挖潜是提高油田最终采收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油管失效机理分析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坨油田经过30多年的开发,目前已经进入了特高含水开发期,井下管柱的工作条件日益恶劣,油水井作业频繁,油管失效是油水井作业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分析油管失效机理,找出预防措施,对于延长油井生产周期,提高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特高含水油田研制了由聚丙烯酰胺、多价金属离子络合物交联剂、反应调节剂和助剂组成的深部油井堵剂,用于胜坨油田油井堵水。从主剂浓度、抗剪切、封堵率、耐冲刷等方面对该堵剂进行了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它可用于特高含水期的油井堵水。SYD-1油井堵剂已在胜坨油田13口油井上得到应用,取得较好增油降水效果。  相似文献   

5.
胜坨油田已整体进入特高含水后期,动态非均质性对开发的影响日趋严重,剩余油分布特征复杂多样,传统的层系井网调整已很难取得好的效果。以剩余油研究为基础,提出侧缘微相富集型、砂体边缘富集型、非主流线富集型、非主力层富集型、厚层顶部富集型和夹层控制富集型6种剩余油分布模式,平面上以侧缘微相富集型为主,纵向上多层油藏以非主力层富集型为主、厚层油藏以厚层顶部富集型为主。在矢量开发理念的基础上,结合胜坨油田开发实践,针对侧缘微相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平面相控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多层油藏非主力层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层系重组矢量开发调整模式;针对厚层顶部富集型分布模式的剩余油,建立了厚层协同矢量开发调整模式。矿场应用效果证实,在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后期利用矢量开发调整模式进行开发,能够提高采收率4%以上。  相似文献   

6.
胜坨油田水膨体堵剂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严重水窜的实际情况,研制了水膨体堵水调剖剂,对其调剖机理进行了阐述。运用先进的物理模拟实验对水膨体性能进行了评价,并对其进行了改进。结果表明,水膨体在75-90℃条件下,岩心突破压力梯度大于2MPa/m,堵水率大于99.9%,10倍孔隙体积水冲刷后堵水率大于95%,具有良好的堵水调剖性能。该堵剂在胜坨油田的矿场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经过近40年的开发,胜坨油田坨28块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由于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层间干扰等原因,造成油藏压力不均衡,制约了油水井生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这一现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藏合理压力水平进行了研究,并确立了相关参数的界限值,为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三角洲沉积厚油层韵律层提高采收率技术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胜坨油田经过四十多年的开发,已进入到特高含水采油期,油田开发转移到"精细挖潜、深度开发"阶段,其中三角洲沉积单元有16个。针对三角洲沉积厚油层的发育特点,应用等时对比及相控原则,建立3个对比模式,开展韵律层及隔夹层描述,研究总结了三角洲沉积厚油层的剩余油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概念模型,研究了韵律层井网重组的可行性,开展了射孔方式、堵水调剖方式以及周期注水等相关的技术政策研究,为胜坨油田三角洲沉积单元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胜坨油田沙二段8-15砂层组为对象,系统研究了三角洲前缘反韵律沉积的厚油层层内夹层分布特征,将夹层分为54种组合,分析了不同组合对油水运移形成的四种遮挡类型。应用多种矿场资料分析了该类储层特高含水期的七种纵向剩余油分布模式,制定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在胜坨油田调整挖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胜坨油田为整装多层砂岩油藏,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多层合采势必造成层间干扰,影响潜力层的发挥。利用各种生产资料、取心检查井、测井解释资料及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干扰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初期主要是稀油高渗透层干扰稠油中低渗透层;中含水期主要是高压高含水层干扰中低压含水层;高含水期初期主要是高压特高含水、高含水层干扰低压高含水、中低含水层,特高含水期层间干扰转变为特高含水韵律层干扰高含水及中低含水韵律层。该研究对胜坨油田及同类油田的调整和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开发测井技术 ,特别是在油藏特高含水开发阶段 ,更具有其它测井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简单介绍了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外 ,着重阐述该技术在胜坨油田的应用情况 ,并以实例进行重点分析。在特高含水的胜坨油田 ,该技术应用广泛 ,效果显著 ,不但使一些长期停产井焕发了“青春”,更为摸清单井及区域油藏剩余油分布、分析认识层间层内的油水矛盾提供了准确依据。同时 ,结合油藏地质特点 ,对其进行适用性评价 ,为下一步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指明了方向 ,使其能够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一项重要的开发测井技术,特别是在油藏特高含水开发阶段,更具有其它测井方法不可比拟的优势。简单介绍了硼中子寿命测井技术外,着重阐述该技术在胜坨油田的应用情况,并以实例进行重点分析。在特高含水的胜坨油田,该技术应用广泛,效果显著,不但使一些长期停产井焕发了“青春”,更为摸清单井及区域油藏剩余油分布、分析认识层间层内的油水矛盾提供了准确依据。同时,结合油藏地质特点,对其进行适用性评价,为下一步更好地利用该技术指明了方向,使其能够在油田开发过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特高含水期油藏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形成机理和类型,将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归结为4个地质因素(微相类型、所处部位、砂体有效厚度、渗透率)和6个开发因素(注采关系、注水距离、井网密度、累积注水孔隙体积倍数、累积产油孔隙体积倍数、累积注采比)。以胜坨油田二区沙二段7^4-8^1单元为例,在精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模拟网格水淹状况和影响因素的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得到统计意义上的单因素不同条件下剩余油存在的概率大小。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各因素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程度及其规律,为指导特高含水开发期同类油藏寻求和挖潜剩余油提供必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仿真模型   总被引:21,自引:5,他引:16  
胜坨油田已注水开发36年,处于综合含水率达95%的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较大,根据对大量含油砂岩薄片的观察,提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分布的5种模式,采用三维数据可视化技术,分形几何理论以及计算机图形及图像处理最新技术,建立了剩余油人布仿真模,揭示剩余油形成机理和分布规律。彩图11表1参31(孙焕泉摘)。  相似文献   

15.
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胜坨油田是含油层系多、储层非均质严重的多层砂岩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应用常规层系井网调整技术难以有效挖掘多层砂岩的剩余油潜力,井网重组成为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深度开发技术。以胜坨油田坨28块沙二段1—3单元为例,建立概念模型,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开展了井网重组技术优化研究,得出了井网重组时的技术政策界限,包括井网重组后的井网调整方式、不同组合层系的压力保持水平等。以此研究结果为指导开展了坨7井网重组先导试验。方案实施后,10口新钻油井投产非主力层初期平均单井产油量8.6t/d,比调整前平均单井产油量高2倍;含水率70.6%,比单元综合含水率低25.6%,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乳化脲醛树脂固砂剂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胜坨油田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地层出砂严重和普遍的问题,开展了乳化脲醛树脂固砂剂的研究。筛选出了固化剂、偶联剂和表面活性剂,确定了乳化脲醛树脂固砂剂的最佳配方,考察了各因素对固结体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该乳化脲醛树脂固砂剂成本低,实现了乳化脲醛树脂的自乳化和单液法施工,可用于多层生产井的分层和选层固砂,施工工艺简单,固结体抗压强度高,渗透率损失小。在胜坨油田固砂试验13井次,成功率100%。  相似文献   

17.
为改善喇嘛甸油田特高含水开发期水驱开发效果,减缓产油递减速度,提高水驱采收率,增加水驱可采储量,开展了喇嘛甸油田水驱二次开发方法研究。在储层精细解剖研究基础上,应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通过层系进一步细分重组、井网加密综合利用调整,形成了特高含水开发期水驱二次开发方法。结果表明,开发中的层间、层内和平面矛盾从根本上缓解,有效提高水驱波及体积,改善开发效果,获得较好经济效益。研究成果可有效指导老油田开发调整。  相似文献   

18.
Y341-洗井解封型封隔器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坨油田因地质结构疏松,经过30多年的大排量强注、强采,水井停注或洗井时地层返吐出砂;再加上胜坨油田注水水质差,造成Y341型封隔器(因砂堵、腐蚀、结垢,)洗井活塞打不开洗井不通,严重影响了有效注水。为此开发研究了Y341—洗井解封型封隔器,该封隔器吸收了Y341型和K344型封隔器的优点,为了预防停注时不水窜,设计了自锁装置;为满足坐封压力低,密封压差大的现场需要,设计了四个坐封活塞;经现场试验,全部取得了成功,现为胜坨油田分层注水的主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大面积堵水调剖技术工业化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非均质严重的注水砂岩油藏在特高含水开发后期如何应用堵水调剖技术进一步提高油藏采收率,一直是国内外研究攻关的重大课题。基于精细油藏描述研究成果,优选合适的堵水调剖剂,配套完善注入工艺和评价技术是大面积堵水调剖工业化应用取得成功的关键。此技术已成为胜坨油田特高含水期开发提高水驱采收率的一项主导工艺,经济效益显著。图2表2参13  相似文献   

20.
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靳彦欣  史树彬  付玮  王涛  徐鹏 《特种油气藏》2015,22(3):77-80,154-155
在分析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效果变差原因的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深部调剖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等技术指标,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符合中、高渗透油藏地质特征的概念模型,并制订了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图版。 研究表明:原油黏度小于 5 mPa·s,渗透率级差小于 2 的油藏均不适合深部调剖;含水率为 90%~95%,封堵半径为 0. 4~0.6 倍井距时调剖效果较好;含水率为 95% ~98%,封堵半径为 0. 6~0. 8 倍井距时调剖效果较好。 胜坨油田、温米油田和腰英台油田特高含水区块 48 个井组的调剖结果验证了深部调剖技术界限准确性,为特高含水油藏深部调剖选井选层决策提供了一条可行的捷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