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东北影像与新东北文化形象的形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新东北文化形象依赖于东北影像的传承与创新,不断挖掘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文艺形式,开发出具有艺术性和地域性的民间艺术,将新东北文化内涵和精神意蕴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东北影像以方言做纽带,消弭了观众与新东北文化间的距离和隔阂。新东北文化形象的成功塑造也为东北影像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并将会大大推动东北影像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在西方文艺思潮大量涌入、文学创作异彩纷呈的情况下,东北文学发展的路向更为贴近俄罗斯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和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出现了对本土地域文化中俄罗斯文化因素的有意识的描绘,对其生成原因也进行了自主的探索。这是新时期东北文学相对于其他地域文学的一个独特之处,吸收了俄罗斯文化新鲜血液的东北文学以其异质文化特色丰富了新时期的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3.
近现代东北的文化崛起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中,东北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现代文化的建设,同样不可忽略。本文简略地描述了东北历史文化的现象,认为在中国文化与文学的漫长历史中,东北居于边缘;但现代以后,情况有所变化,特别是五十年代以科技、教育为代表的大规模的文化建设,为东北工业基地的建成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和保证,并实际上支撑了东北五十年的社会发展。因此,如何在老工业基地振兴中振兴和继续建设东北的文化并使之发展壮大,是影响到东北振兴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4.
影响“振兴东北经济”的东北地域文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兴东北经济”战略是中央的正确决策,但东北在振兴经济的过程中,可能会遭遇东北地域文化的深刻影响。东北地域的制度文化、冠军全得文化、家族文化、强力行政文化等不经济的文化现象,不利于“振兴东北经济”战略的实施。必须关注并克服东北地域文化的负面影响,才能实现东北经济的振兴。  相似文献   

5.
媒介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了社会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水平,消弭了东北文化的空间隔离性,使人们对东北文化的认知有了更为广阔的文化参照域。媒介文化通过改变人们的传统经验和价值观,改变赖以形成传统经验和价值观的文化现实环境,实现了对东北文化价值和意义的重构。媒介文化不断赋予东北文化新的内涵,并将自身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创造融入东北文化的发展中。媒介文化的现代性精神和多元化视角,使得它对东北文化的信息化表征,在文化对象选择和文化意义认同方面体现出鲜明的特征。媒介文化通过东北文化的转型和体系化传播机制的建构,增强了东北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自媒体时代,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的东北文化获得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东北文化因其娱乐性、包容性和亲和力,在一些网络直播平台上拥有较大的市场,并为经济上陷入困难的东北地区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但因一些节目存在过度娱乐化的现象,以及粗鄙、低俗、肤浅的文化内容,也使东北文化饱受诟病,破坏了东北的地域形象。未来东北文化的发展,一是要继续扩大原有的优势,令东北文化“红”上加红,稳步实现量的扩张;二是要逐渐消除负面内容,进一步提升东北文化的档次和品质,做到雅俗相谐。  相似文献   

7.
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化性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发展落后于全国,被称之为“东北现象”。本文运用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分析东北地域文化及文化性格与“东北现象”的内在联系,并提出怎样才能走出“东北现象”低谷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语境下东北文化与文学的回思和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语境已成为探讨东北文化与文学建构的现实的和必然的学术背景。以文化为审美基点,坚持在文化结构的整体网络中透视文学,注重文学的人文性,葆有多维的文化视野,是当下文学的大体选择。东北地域文化与地域文学息息相关,多民族文化凝聚成东北文学的源流,伴生在现代转型之中的对殖民文化的抗争使之在中国文化中形成了独特景观,质实雄健、长于吸纳融合的文化取向更生成、铸制着文学风格。在全球化语境中,捍卫东北文化的优秀传统和固有特性,在变革与创新中激发其生命活力则是我们的要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文化被认为是荒寒文化.东北文化的特质造就了东北作家写作的风格、语言的运筹具有地方特色.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东北作家群"到新时期的作家.从自然天气、地域环境到生存资源、文化资源,他们的作品在荒寒和粗犷的表象标签下,创作开始转型,融入多种柔和、温暖的人性色调.拥有了融合性和普遍性的风格.  相似文献   

10.
与其以前的创作不同,作为一种自觉、理性的创作成果,大连籍作家素素的“独语东北”系列散文在鲜明而浓郁的文化色彩覆盖下,较全面地梳理和审视了东北文化,在突出表现东北历史与文化昔日辉煌过程中,充满了对东北历史文化的理性观照和反思,对东北人的生存方式和文明走向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树立了一种宝贵的东北意识。  相似文献   

11.
大众传媒的现代包装,带来了全民化消费的历史性巨变。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利润的驱动,通俗艺被推上了主流艺形态的“王座”。它不仅逐渐形成一股其势汹涌的思潮,而且深深浸染着一代人的社会心理。静析通俗艺的历史功过。立足民族化发展前景,唤醒主体化意识,重新确立整体化结构,是当代艺刻不容缓的议题。  相似文献   

12.
金毓黻是研究我国东北史的著名学者。1936年他以考察文物为名前往日本,进行了3个月的访书活动。发现了许多稀见的或中国亡佚的典籍,他以东北文献为中心,兼及一些与东北史地相关的著述,进行了搜求浏览,在有关舆地、北部边防、北方少数民族及辽海史事等方面颇有收获。对于研究东北史、东北民族史裨益匪浅。  相似文献   

13.
面对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东北大学必须加大学科建设的力度,努力建成多科性大学.分析了多科性大学的概念和基本特征,阐述了多科性大学建设的意义,明确了学科建设的定位及其目标,探讨了学科建设的体系及学科结构布局问题.在分析东北大学学科结构布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其实现学科发展目标与学科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继续重点支持优势学科;积极建设应用理科与应用文科;调整院系设置,按学科门类进行学院设置;把硕士点、博士点学科建设与本科专业调整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奉系军阀与东北海军的创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奉系军阀为壮大军事实力,于1922年8月接管吉黑江防舰队,改建为东北江防舰队。1926年春,正式创建东北海军。东北海军是一支包括江防、海防、水上航空、陆战队、军事教育以及各种后勤支援在内的机制较为健全的近代化海军,为当时全国军阀中海军之最。尽管东北海军在存在其间充当了奉系军阀统治东北和发动内战的军事工具,但在对外战争中也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近代中国海军史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主流电影是一个内涵丰富、驳杂的术语,也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务实、折中但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的理想电影形态。它在中国电影语境中的萌芽、显形、发展的复杂过程,是在多元文化语境下由多种意识形态诉求共谋的结果。在当下的中国电影市场环境中,商业电影、主旋律电影、艺术电影都在各自的场域中,呈现出不同路径的主流化趋势:主旋律电影商业化、商业电影主流化、艺术电影商业化。而它们的共同实质则是大众化趋势。主流影片是丰富多元的文化共生与融合的结果,其中有主导文化与商业文化的冲突与调和,也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的传统文化、青年文化、香港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冲突与流变。这些文化资源的主流化或大众化,营造了多元化的主流电影文化格局,并呈现出一系列主流性的艺术、美学及文化表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冷战后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被称为"冷战活化石"的朝鲜半岛的局势日益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美国相继对其全球战略和东北亚战略作出调整.针对东北亚地区和朝鲜半岛的特殊战略地位,美国以"利用与限制"和"遏制与接触"两大政策来框定其东北亚战略,以确保其在全球及东北亚地区的超强独霸地位.  相似文献   

17.
辽西走廊在东北亚旅游圈中的区位优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日、韩为主体的东北亚旅游合作有着良好的背景与现状。辽西走廊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在东北亚旅游圈中有着区域比较优势。发展东北亚旅游合作要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东北亚旅游比较优势的研究,加强降低旅游成本与方便旅游手续的研究,加大当地旅游产品的国外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18.
铁路是经济发展的先驱,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北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日俄两国在东北铁路网的资本很大一部分是强行输入的,两国经营铁路的主要目标是侵略与掠夺,尽管我们无法忽略其客观作用效果,但这永远不能与它所带来的破坏性、侵略性以及对东北人民的压迫相提并论,它给东北地区所带来的深重灾难罄竹难书,根本不是这些客观作用效果所能弥补得了的。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刘澜波便与东北军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帮助东北军爱国将领黄显声组建东北抗日义勇军,在白山黑水之间展开同日军的武装斗争。东北军入关后,他受党组织委派,长期在东北军中秘密开展党的统战工作,促使东北军走上联共抗日的道路。在全面抗战爆发后,刘澜波在周恩来的直接领导下,领导东北救亡总会继续关注与支持东北军抗战,使东北军成为全国抗日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配合了全国抗战。  相似文献   

20.
在民间文艺普遍萎靡的背景下,东北民间文艺却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大众广泛的审美认同。但当这种认同与消费时代的商业逻辑互为缠绕的时候,不断被表述的“民间”与原初意义上的“民间”已经背离,消费文化对其文化意义形成了巨大的削蚀,在各种晚会和娱乐场所演绎的东北二人转,因为其同一性、复制性而具有了消费文化的趋同化特征。这种变异了的二人转并不是对传统民族艺术的传承,而是对其艺术精神的切割与断裂;出现在旅游景观中的萨满文化表演,一方面满足了生活在异质文化空间中的人们对东北文化的想像,另一方面又惊动了民俗的自然性与原初性,使游客只看到了民俗文化的外壳,而真正富有生命力的内核却被搁置。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东北民间文艺由于承载了太多的利益诉求而不断沦为商业消费符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