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CT椎动脉造影联合颈椎骨性结构评价对颈性眩晕病因诊断的价值。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两组,病例组40例,对照组24例;评价指标包括椎动脉(走行迂曲、起源异常、发育不良、硬化)及骨性结构(颈椎先天畸形、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突孔与椎动脉中心的最短距离);对比分析病例组与对照组各统计指标间的差异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各统计指标与颈性眩晕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与对照组的椎动脉发育不良及硬化、钩椎关节增生、横突孔最短径、横-椎距离存在显著性差异;横-椎距离与颈性眩晕的发病明显相关,并且横-椎距离越小,发生颈性眩晕的风险越大。结论:CT椎动脉造影不仅可以无创、准确显示椎动脉的形态学改变,而且可以明确颈椎骨质异常,对颈性眩晕的病因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对治疗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椎动脉造影在椎动脉型颈椎病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30例颈性眩晕患者推动脉造影的X线观察,认为:椎动脉纤细发育不良者及椎动脉于颈椎1~2段走行异常所致血管痉挛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不属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对以椎动脉供血不全症状为主,血管造影系由于钩椎关节退变、钩突增生肥大压迫致椎动脉狭窄,或因颈椎节段性不稳刺激椎动脉痉挛者,应诊断为椎动脉型颈椎病。目前,椎动脉造影应是诊断椎动脉型颈椎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各种机械性与动力性因素致使椎动脉受刺激或压迫,以致血管狭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为主要症状的综合征[1]。CSA是颈椎病中常见类型,发病率仅次于神经根型。由于椎动脉的解剖关系复杂,所以发病机制也复杂多样,主要有动力性、机械性和血管性因素,特别是影响神经血管的动力性因素所致的椎动脉痉挛和狭窄是发病的主要原因。CSA的诊断要点[2]:①有颈性眩晕和猝倒史;②旋颈诱发试验阳性,多伴有交感神经症状;③X线片显示椎间关节失稳或钩椎关节骨质增生;④椎动脉造影或彩色多普勒检查有助于诊断;⑤…  相似文献   

4.
钩椎关节增生与骨源性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钩椎关节增生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30例作为病例组和同年龄组健康者28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摄颈椎双斜位X线片,测量第3~6颈椎(C3~C6)钩椎关节的纵向高度、横向高度和宽度,做统计学分析。【结果】病例组钩椎关节横向高度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钩椎关节的纵向高度和宽度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钩椎关节增生特别是关节横向增生与椎动脉型颈椎病有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肌肉骨骼超声(MSUS)观察及测量颈椎钩椎关节的方法,阐明钩椎关节及其比邻结构尤其是椎动脉(VA)在MSUS下的定位及表现。 方法在人颈部骨骼和尸体标本上,采用Philips 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的5~12MHz的高频线阵探头指引钩椎关节和VA,明确钩椎关节和VA在MSUS下的定位。然后再检测颈椎病患者,观察人体上钩椎关节及其周围结构的MSUS表现,同时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探索MSUS测量增生钩椎关节的方法。 结果患者取平卧位,颈后垫高约15cm,头偏向检查对侧45°,探头置于颈根部胸锁乳突肌内侧,显示颈总动脉纵切面后稍向外侧移动可见椎动脉起始段,向上延续观察椎动脉至穿入横突孔,再稍向上在两个横突的强回声之间微动探头即可观察到钩椎关节和VA。MSUS下,钩椎关节位于两个横突之间(即两椎体侧后缘之间椎间盘的外侧),钩突外侧缘与椎体侧后缘回声相延续成一条直线,前方紧邻椎动脉,当钩椎关节横向增生时,钩突外侧缘则超出该条直线。此时选择测量其横径,即以通过上下颈椎椎体外缘的切线为基线,测量钩突最外侧点到该基线的垂直距离。 结论MSUS能够清晰显示钩椎关节及其与VA的关系,可用于评估钩椎关节有无横向增生,并测量增生的大小。  相似文献   

6.
1858年德国解剖学家Luschka在颈椎局部解剖的研究中发现,在C3~C7颈椎椎体上面的侧缘存在向上突起即钩突,它与相应上位椎体下面的两侧唇缘相接而形成一个关节[1-2],后被称为Luschka关节或钩椎关节[3].钩椎关节作为颈椎稳定的重要结构,它的周围有着重要的解剖毗邻,故与颈椎病的发病存在着密切关系.国内外众多学者对钩椎关节病变引起的颈椎病进行了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研究钩椎关节与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文献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颈椎病的常见类型之一。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常见症状为眩晕、头痛、耳鸣、眼花等。有人称该病为颈性眩晕。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复杂,治疗上也颇棘手,通常认为是由于突出的椎间盘和寰椎关节骨赘在活动中挤压椎动脉;或颈椎失稳、移位压迫椎动脉;或椎间盘变性、椎间隙狭窄引起椎动脉弯曲;或椎动脉周围的交感神经受到刺激使椎动脉痉挛;或椎动脉硬化,弹性收缩力下降,绝对长度增加,发生扭曲,以上因素使椎动脉供血不足,导致该病的发生。若非寰椎关节骨赘直接压迫椎动脉(这种情况实际上很少见)绝大多数患者经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照分析X线、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6例经临床诊断为颈性眩晕患者的颈椎正侧位、过伸过曲位、张口位X线片,颈椎横断CT扫描及双侧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影像。结果 46例患者中寰椎两侧块与枢椎齿突间隙不等宽5例,横突孔狭窄、变形7例,钩椎关节增生28例,椎间隙狭窄并椎间盘膨或突出11例,生理曲度异常36例,颈椎失稳18例,颈椎侧弯或旋转移位5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34例,内径异常11例,血流速度减慢37例。结论 X线平片、CT及彩色多普勒超声3种检查方法相结合,可较全面地反映出老年人颈性眩晕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9.
椎动脉型颈椎病多发生于年龄较大者 ,临床上以眩晕、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视物模糊、平衡失调、甚至猝倒为主要症状 ,影响患者的生活与工作。我们采用超声药物透入治疗 54例椎动脉型颈椎病 ,取得满意疗效。1 0 2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有头颈部转动性眩晕 ,伴恶心、呕吐、头痛、耳鸣、平衡失调等症状 ,旋颈试验多为阳性 ;X片显示均有颈椎退变 ,多有钩椎关节增生 ;颈部血管超声多普勒检查提示 ,双侧或单侧椎动脉供血不足。将患者分为治疗组 54例 ,对照组 48例。治疗组中 ,男 2 9例 ,女 2 5例 ;年龄 48~ 72岁 ;病程 3d~ 1 2年。对照组中…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Doppler,TCD)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寻找各型血流动力学差异的依据。方法:2003-11/2004-0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住院患者91例,采用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所有患者进行血压、眼底镜、血脂、血糖、血流变学、颈椎X射线、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resonance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可分为4型:高流型(27%)、正流型(22%)、低流型(48%)、血流信号消失型(2%)。高流型存在的依据为较严重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失稳、寰椎椎动脉沟环、局部横突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正流型示颈椎及椎基底动脉轻度异常;低流型存在的依据为椎基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血流信号消失型与椎动脉缺如或闭塞有关。结论: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TCD分型,有利于理解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推测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但尚应结合眼底镜检查、血黏度、血脂及影像学结果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经颅多普勒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分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对颈性眩晕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行分型,寻找各型血流动力学差异的依据。方法:2003-11,/2004-07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诊断为颈性眩晕的住院患者91例,采用TCD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所有患者进行血压、眼底镜、血脂、血糖、血流变学、颈椎X射线、MRI及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检查。结果: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可分为4型:高流型(27%)、正流型(22%)、低流型(48%)、血流信号消失型(2%)。高流型存在的依据为较严重的颈椎生理弯曲异常、椎间失稳、寰椎椎动脉沟环、局部横突孔狭窄和椎间盘突出等;正流型示颈椎及椎基底动脉轻度异常;低流型存在的依据为椎基底动脉硬化、高脂血症、高黏血症、颈椎间隙变窄、钩椎关节增生等;血流信号消失型与椎动脉缺如或闭塞有关。结论:颈性眩晕血流动力学TCD分型,有利于理解颈性眩晕发病机制、推测病因及指导临床治疗实践,但尚应结合眼底镜检查、血黏度、血脂及影像学结果来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颈性眩晕患者的寰枢椎影像学特征。方法对74例颈性眩晕患者摄颈椎前后位、侧位及颈椎张口位片,部分患者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和/或颈椎MRI椎动脉造影。结果本组患者的影像学异常主要有颈椎生理曲度变直、寰椎两侧块宽度不等或/和两侧块与枢椎齿状突间距离不等、侧块下关节面与枢椎上关节面不平行等;寰枢椎CT三维重建可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颈椎MRI椎动脉造影可显示寰椎侧移和旋转对椎动脉的影响;寰椎后弓以上旋转和侧移的椎动脉商径变小。结论颈性眩晕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寰枢椎,发病机制是寰椎侧移和向前或后旋转。  相似文献   

13.
笔者临床运用椎动脉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本组共60例,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25~60岁,平均41.5岁,病程15d~7年, 其中半年以内的16例,半年~1年的38例,1年以上6例。1.2 诊断及纳入病例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已确诊为椎动脉 型颈椎病,临床出现头疼、眩晕、耳呜、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 加重。X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片示;左右横突孔大小对称,一侧相对 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或…  相似文献   

14.
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病,由于长期低头伏案工作,造成颈椎及肩背部软组织疲劳性损伤,导致颈椎节段性失稳而引起的椎动脉供血不足,且发病趋势倾向年轻人。椎动脉型颈椎病系指颈椎间盘退行性变,当椎间盘变窄时,钩椎关节向外突出、刺激压迫椎动脉使椎动脉产生扭...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眩晕临床X线分析。方法:本文对250例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性眩晕临床X线分析,诊断的主要依据是颈椎侧斜位X线片和临床体征,结合诱发眩晕的椎动脉扭曲实验。结果:①寰椎椎动脉沟环是人类进化中的形态学的退化痕迹,应归为先天畸形。主要X线表现:完整型(有完整的单、双侧骨性桥板),不完整型(中间骨性桥板不连贯);②寰椎椎动脉沟环与颈椎性眩晕的X线,狭窄的沟环是造成颈椎性眩晕的原因之一[1]。结论:临床颈椎X线片对寰椎椎动脉沟环畸形与颈椎眩晕具有实用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章波  吴飚 《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0):72-74
颈源性眩晕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1].由于劳损引起颈椎的骨关节、椎间盘及椎周软组织慢性退行性改变,在一定的诱因下,发生脊柱小关节错位、椎间盘突出、韧带钙化或骨质增生、脊柱周围软组织肿胀、炎性变等,直接或间接刺激或压迫交感神经和椎动脉,而产生眩晕、头痛、恶心、胸闷、失眠等临床症状.中医临床治疗颈源性眩晕多以血瘀辨证治疗,同时也认识到其痰浊内阻的一面[2].笔者应用调理脾胃法治疗颈源性眩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例1:男,62岁。发作性眩晕2年,每次历时数小时~2天,眩晕发作与颈部活动及头位改变有密切关系。脑电图正常,颈椎正位片示颈_(4、5)椎体双侧钩椎关节变尖,颈_4左钩椎关节侧方有骨刺。内科及神经系统检查仅示眼底动脉Ⅰ级硬化。诊断:颈椎病致眩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2-03/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及与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其表现有3种:一是骨赘压迫椎动脉;二是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三是椎动脉迂曲。病因为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痉挛、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牵拉移位,其中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占42%。最常见的压迫部位是C4~5,C5~6节段,共69例(80%)。结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9.
喻忠  王黎明  桂鉴超  姚京东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36):54-55,i0001
目的:评估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2—03/2005—06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第一医院诊治的76例患者,进行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观察椎动脉形态及与颈椎骨质增生的关系。结果:76例患者全部完成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其表现有3种:一是骨赘压迫椎动脉;二是椎动脉变细或粗细不均;三是椎动脉迂曲。病因为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椎动脉迂曲、椎动脉痉挛、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局限性狭窄,椎动脉变异,椎动脉牵拉移位,其中钩突关节骨赘压迫椎动脉占42%。最常见的压迫部位是C4-5,C5-6节段,共69例(80%)。结论:三维螺旋CT血管造影能客观地反映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后循环缺血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临床拟诊为后循环缺血的患者94例,行头颈部CTA,观察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系统的形态,有无异常分支,有无狭窄。并评价横突孔有无狭窄以及钩椎关节有无增生。结果94例患者中,51例存在椎基底动脉及颈内动脉系统的各种类型血管结构异常,横突孔狭窄或钩椎关节增生而不伴有血管病变20例,另有椎动脉内支架2例。血管及颈椎骨质情况均未见明显异常的21例。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同时显示椎基底动脉和颈内动脉的形态、走行、小分支及其侧支循环情况,以及横突孔和钩椎关节等结构的改变。可以更全面的评价后循环缺血的病因及评估支架成型术后的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