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读敏捷     
对于你,我初次谋面的读,“敏捷开发”或许还是一个多少有些生疏的词汇。作为一个敏捷方法的实践,作为一个软什工匠,我愿意把我所知道的“敏捷”介绍给你,作为一份小小的见面礼。希望这篇短能引起你对敏捷方法的兴趣,我也就不虚此行了。  相似文献   

2.
张恂 《软件世界》2006,(10):54-55
在学习、传播和实践敏捷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内对敏捷过程存在着以下一些误区。敏捷不只是XP有不少人误认为“敏捷就是XP”。事实上,敏捷并不等于“极限”。KentBeck等人发明的X(P极限编程)只是众多敏捷方法中的一种,国际上除XP外还有AgileUP、Scrum、FDD、DSDM等许多成熟的、著名的敏捷过程和方法。“敏捷”代表了一整套价值观、原则和实践方法,把敏捷宣传简单狭隘地等同于推广XP将会阻碍敏捷在我国得到更为广泛的认同和应用。有一种偏见认为XP是“咱们”程序员自己提出来的“草根”方法,这种看法显然是幼稚和片面的。实际上,像…  相似文献   

3.
肖鹏 《程序员》2010,(10):82-82
第一个是重视流程忽视人。敏捷宣言开明宗义指出“人和沟通胜过过程与工具”。但是仍然有很多企业试图通过创造一个完美的流程来实施敏捷。不可否认,合理的流程对于提高团队效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企业真正要从敏捷改进中获益必须落实到人的改变上来。  相似文献   

4.
张克强 《程序员》2014,(9):62-65
敏捷团队是按组织要求组建,并遵循规范以及组织规划等高级别的命令,绝不是反管理的。如果当初的文章标题选择“迭代式开发”,即将标题设为“敏捷开发的本质——短迭代开发”,这将是多么正确的标题。  相似文献   

5.
本立道生     
林星 《程序员》2002,(2):80-82
何谓敏捷?敏捷真的适合中国吗?和流行的CMM、TSP、PSP相比,敏捷真的会有效吗?阅读过本系列的文章之后,相信你会对敏捷型方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电子蜥蜴     
这是新开设的一个栏目。开宗明义:“伊萨”不是一个人,更不是一本书,“伊萨”所代表的是一种理念。所谓“词典”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2004年2月25日,在江苏省科协、南京敏捷企业管理研究所主办的信息化高层论坛——“敏捷论坛”上,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授予南京敏捷企业管理研究所“企业信息管理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资质,并为“南京敏捷信息化培训学校”成立举行了揭牌仪式,标志着江苏省“企业信息管理师”职业资格认定工程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8.
精品秀     
《中国信息化》2011,(22):38-39
iPhone4S 不是人们预料中的iPhone5,4S显然更适合注重内在的人:外观不变,变的是强大数倍的处理器和拍照机能,以及有问必答、有求必应的语音人工智能“Siri”。  相似文献   

9.
鲍央舟 《程序员》2010,(10):68-69
自组织团队是敏捷软件开发的核心。敏捷宣言的第一条就是“个体和交互重于过程和工具”,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应该由流程和工具所控制。敏捷原则的第11条也特别指出:“最好的构架、需求和设计出自自组织团队。”可见自组织团队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记得有一个关于金手指的传说,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一位神仙,“我只要用手一指,就可以使石头变成黄金。”神仙说,“你需要多少金子,我可以满足你的愿望。”那个贪婪又聪明的人说:“我希望能得到你的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黄金总是有限的,但是,有了点石成金的手指,却可以拥有无限的黄金。作为教师,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一点启示: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即“授人以鱼”,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人以渔”。新课程标准的提出,更将这个关于学习方法的讨论摆到了焦点的位置。下文是黄敏捷老师用一个实例:《历史微型专题研究的学法探讨》谈教师在网络环境下对学生学法的指导初探。  相似文献   

11.
《电脑爱好者》2011,(20):84-85
如今的笔记本,同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同样的价钱,可以买到N多配置类似、性能相近的产品。为了重新夺得用户的眼球,并给自己产品一个“卖得贵”的理由,厂商们纷纷祭出新的杀手锏,或在外观、或在功能上大展手脚,试图从某个角度来引领所谓的“潮流趋势”,而消费者往往也愿意为‘‘潮”而买单。毕竟,第一个“卖螃蟹”的人(厂商)能赚一把,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消费者)也能炫耀一把。但是,并不是每种潮流都“够潮”,也不是所有潮流都适合你,合理看待当前笔记本的潮流趋势,并针对性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潮”才“够范”!  相似文献   

12.
敏捷的幻象 敏捷开发==XP 所有敏捷初学者的第一个幻象,经常击中哪些对敏捷开发方法急于尝试但无法分清优良的技术人员。XP的基础是它的4个价值观和12个实践方法集,造成XP_-敏捷开发一个很大的原因是由于XP出道很久,而且太有名了。可惜所有基于敏捷开发==XP前提的实践,其结果都是相当不愉快的体验。值得庆幸的一点,这个幻象随着人们对敏捷的认识而渐渐变得越来越没有攻击力。  相似文献   

13.
作为软件工程最重要的子领域之一,需求工程在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一直是相关方向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随着敏捷开发的越来越流行,对传统的需求工程方法也做出了巨大的挑战。敏捷开发以快速响应变化为特点与优势,与此相应地,如何制定新的需求工程策略以适合敏捷过程,拥抱变化,成为了敏捷开发实践所不容回避的一个话题。本文对敏捷开发的过程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一套较可行的敏捷型需求工程实践方法,希望为中小型团队实践敏捷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徐锋 《程序员》2003,(10):46-49
国内软件业正对敏捷软件开发方法给予了高度的热情,笔者也被“敏捷”思想所感染,开始积极地在自己的项目中实践。敏捷的声音 2001年,在CMM之类的嗡嗡声被调到最大音量的时候,Kent Beck、Mar-tin Fowler、Robert Martin等经验论阵营的头领决定组织起一个松散的团体,为自己长久以来的实践命名。这样就诞生了“敏捷联盟”。  相似文献   

15.
无论来得多晚,无论玩家有多少怨言,无论九城的行为百多么让人不满,都无法掩盖《魔兽世界:燃烧的远征》的无尽光辉。资料片开放初期,万人空巷的场景随处可见。在国庆期间,游戏更是创下了80万人同时在线的骄人成绩。不过,也许你不是一个喜欢凑热闹的人,不是一个“随大流”的人。毕竟,最好的并不一定是最对自己胃口的。当别人都在“魔兽”的时候,特立独行的你,能玩些什么呢?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上期《封面故事》回放IT项目管理超越抓手困境攀岩时,超越对手占领顶峰需要的不仅是体力、器械、信心……更是方法!在项目管理方法论引进中国15年后,面对“总是失败的IT项目”,中国的IT项目经理们,如何不再摸着石头过河,如何超越惯性思维、超越理论,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IT项目管理方法论?42期《要OA,更要敏捷OA》:实现OA的快捷和高效,就是要将传统的用户驱动型变为以流程为中心的任务驱动型,也就是从“人找事”变为“事找人”。文中的敏捷电力信息平台做到了这一点,其可主动通知用户处理邮件以及基于平台设立流邮件的思路都以流程的处…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报道思科公司对“商业市场”有着自己的定义。3月28日,思科系统公司全球商业市场营销部副总裁PeterAlexander来到北京。他做了诠释:“从少到5人,多到1000人的企业,这样一个范畴,都被界定为商业市场。”其实,定义商业市场不重要,PeterAlexander的“醉翁之意”在于,思科要对商业市场实施“敏捷商务”策略。敏捷商务最基本的是,要使得企业所有的员工,随时随地能够获取信息。同时,使得中小企业能够和它的客户保持特别密切、频繁的沟通和联系。此外,他们能够通过利用信息技术,来降低营运成本,提升员工的生产力。PeterAlexander还给出了…  相似文献   

18.
“敏捷”这个词经常被用于描述那些小型的、灵活的企业,这些企业不受许多合伙人的限制,没有复杂的层级制度,甚至生产的产品也没有过多的流程。人们似乎认为,企业必须要把能够抓住公众口味的东西——比如最流行的社交网络媒体、最新的或者改良的网络搜索引擎,或者一些革命性的物品运用到企业日常的管理中,用“敏捷”创造了或者是扩大了生意,这种企业才能够称得上是“敏捷”企业。  相似文献   

19.
“适合”,是企业的一个永恒的原则。在IT业界“言必称解决方案”的今天并不是提到解决方案就可获选,相信用户心中自有一杆秤——那就是“只有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正是摸透了用户这一心理,TCL在布局商用PC市场时毫不犹豫地打出了——  相似文献   

20.
《数码时代》2005,(9):185-185
佛罗里达州一位心理学博士指出,一个人“脱衣”的方式,可以显露出他们的性格。他指出好几种“脱衣习惯”,来解释各种不同的性格。这套理论,用于自我分析较适合。请回答:你是以下哪种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