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 研究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时的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水平。 方法 利用早产儿出院后随访系统,前瞻性收集2018年4月—2021年12月在暨南大学附属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定期随访的484例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的体格生长数据和神经发育评估数据。219例足月儿作为对照。采用儿童神经心理行为检查量表2016版评估神经发育水平。根据胎龄分组(超早产儿组、极早产儿组、中期早产儿组、晚期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比较各组体格生长和神经发育水平。 结果 除中期早产儿组年龄别身长Z值高于足月儿组(P=0.038),其余各早产儿组的体格生长指标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早产儿组总发育商(developmental quotient,DQ)均低于足月儿组(均P<0.05);除社会行为能区外,超、极早产儿组其他各能区DQ均低于足月儿组(均P<0.05);胎龄<32周早产儿全面发育迟缓发生率(16.7%)显著高于足月儿组(6.4%)(P=0.012),全面发育迟缓发生率有随着胎龄减小而升高的趋势(P=0.026)。 结论 早产儿校正18~24月龄时体格生长可完成追赶,但神经发育水平落后于足月儿,应特别重视胎龄<32周早产儿的神经发育监测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LPI)早期智能发育结局。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新生儿病房收治的出生胎龄34~36+6周、治愈出院并定期规律随访的106例早产儿为晚期早产儿组;随机抽取同期120例健康足月儿(FPI)为对照组。对校正年龄40周的晚期早产儿及40周龄的足月儿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晚期早产儿校正龄3、6、12月龄或者足月儿3、6、12月龄时采用Gesell发育量表进行评估。结果 LPI组NBNA评分低于37分,低于FTI组(P0.05)。校正龄3月龄时,LPI组大运动、精细运动、个人社交落后于FTI组(P0.05);校正龄6月龄时,LPI组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落后于FTI组(P0.05);校正年龄12月龄时,LPI组适应性、大运动、个人社交测评明显低于FTI组(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早期智能发育迟缓,需加强神经发育监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住院早产儿校正年龄1岁时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及追赶生长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北京市朝阳区妇幼保健院出生的450例住院早产儿及200例健康足月儿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幼儿1岁时体格和神经心理发育情况.将早产儿按照发育情况分为体质量追赶生长满意组(360例)和不满意组(9...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高危因素对早产儿营养、智能、神经发育的影响及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 ~12月在我院出生并定期在儿童保健科进行体格检查的早产儿,根据是否伴有高危因素(超早产、极低出生体重、脑损伤、高胆红素血症、重度窒息)分为高危因素组和非高危因素组.高危因素组再根据家长干预依从性分成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同时匹配本院足月分娩的健康婴幼儿为足月儿组.比较不同组别校正年龄2岁时的营养、智能和神经发育结局以及干预效果.结果 完成随访早产儿372例,其中非高危因素组223例,高危因素组149例(干预组71例,非干预组78例),足月儿组231例.不同组别婴幼儿性别、分娩方式、家庭经济水平,以及干预组与非干预组基础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年龄2岁时,高危因素组贫血和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于非高危因素组(15.4%比6.7%,19.5%比11.2%),非干预组高于干预组(23.1%比7.0%,25.6%比12.7%),早产儿组、高危因素组和非干预组发育商(DQ,分)均低于相应的足月儿组、非高危因素组和干预组[(85.2±11.4)比(98.3±5.3),(79.5±13.4)比(89.0±7.8),(71.2±10.9)比(88.6 ±9.4)],智能低下和脑性瘫痪发生率均高于相对应的足月儿组、非高危因素组和干预组(智能低下:7.0%比0.4%,16.8%比0.5%,30.8%比1.4%,脑性瘫痪:3.0%比0.4%,6.0%比0.9%,10.3%比1.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岁内早产儿发育落后于足月儿,高危因素增加早产儿营养不良、DQ低下和脑性瘫痪的风险,而干预能一定程度改善早产儿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晚期早产儿和早期足月儿1岁时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方法 选择矫正年龄为1岁的1 257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出生时胎龄分为4组:早期早产儿(胎龄28~33+6周)、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6周)、早期足月儿(胎龄37~38+6周)及完全足月儿(胎龄39~41+6周)。采用Gesell发展量表评估其神经心理发育水平,比较各组儿童在1岁时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结果 4组儿童1岁时5大能区(适应性、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个人社交)发育商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且均表现为完全足月儿 > 早期足月儿 > 晚期早产儿 > 早期早产儿的趋势(P < 0.05);各能区发育迟缓率也均表现为完全足月儿最低,早期早产儿最高(P < 0.05)。与完全足月儿相比,早期足月儿适应能力发育落后的风险增加(OR=1.796,P < 0.05);晚期早产儿适应能力和精细动作发育落后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2.651、2.679(P < 0.05);早期早产儿适应能力、精细动作和个人社交能力发育落后的风险较高,OR值分别为4.069、3.710、3.515(P < 0.05)。结论 儿童1岁时神经心理发育落后的风险随出生胎龄的增加而降低,呈现剂量反应效应。早期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仍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发育落后,应重视早期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的保健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前瞻性观察晚期早产儿与足月儿生后各系统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及智能发育情况。方法收集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将晚期早产儿(胎龄34~36周)和足月儿(胎龄37~42周)作为观察对象,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早期各系统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等;随机选择部分转入新生儿科的晚期早产儿,通过多种社会因素配对后,相应选择部分转入新生儿科的足月儿,两组在校正年龄6个月、1周岁及2周岁时进行智能测试,比较其各年龄段智能水平。结果研究期间共纳入晚期早产儿183例,足月儿2 144例。晚期早产儿先天畸形(14.8%比4.5%)和喂养不耐受(7.1%比0.1%)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P<0.05)。转入新生儿科治疗的晚期早产儿88例,足月儿364例,住院治疗的晚期早产儿低血糖(23.9%比3.0%)、低钙血症(4.6%比0.8%)、呼吸窘迫综合征(10.2%比0)、呼吸暂停(12.5%比0)、吸入性肺炎(31.8%比6.9%)、先天性心脏病(40.9%比14.6%)、心肌损害(25.0%比11.8%)、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22.7%比3.3%)、缺氧缺血性脑病(4.6%比0.3%)及败血症(10.2%比2.2%)发生率均高于足月儿(P<0.05)。1周岁时晚期早产儿粗、细动作落后于足月儿,2周岁时细动作、语言、应人能力落后于足月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期早产儿生后近期各系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智能发育欠佳,需加强监护并进行针对性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产儿早期神经发育趋势。方法随访早产儿及足月儿于12、24月龄时(早产儿为校正年龄),以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估的智力发育指数(MDI)及运动发育指数(PDI)的差异。结果 12月龄时,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早产儿各组与足月儿组之间按校正年龄(CA)的PD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0);足月儿和出生胎龄34~36~(+6)周组按实际年龄(UCA)的MDI和PDI得分均高于32周和32~33~(+6)周组,足月儿组的PDI得分高于34~36~(+6)周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与足月儿组之间按CA的PDI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6),≥2 500 g早产儿及足月儿组按UCA的MDI和PDI得分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1 999 g及2 000~2 499 g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4月龄时,按UCA的MDI得分足月儿组高于出生胎龄32周、32~33~(+6)周、34~36~(+6)周早产儿组,也高于出生体质量1 500 g、1 500~1 999 g及2 000~2 499 g早产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 500g早产儿组按UCA的MDI曲线呈下降趋势,而按UCA的PDI曲线呈明显上升趋势。结论早产儿CA12月龄、24月龄时神经发育基本达同龄足月儿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抢救存活早产儿的神经发育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 通过电话或信件通知的方式,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NICU收治的140例早产儿在其6个月至1岁半时进行神经心理发育测试和体格发育指标测量,并测定发育商(DQ)。根据DQ评分将随访早产儿分为神经发育正常组及神经发育异常组,对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出生时临床特征、家庭和产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 140例早产儿胎龄(34.4±1.8)周,出生体重(2206±564)g。DQ评分无优秀及中上者,中等、中下和智能低下者分别为75例(53.6%)、56例(40.0%)和9例(6.4%)。多因素Logistic回归提示出生体重、家长给孩子的经济投入、父亲文化程度与早产儿神经心理发育存在相关。结论 NICU抢救存活早产儿婴幼儿期神经心理发育落后的比例较高,与出生体重、家长对孩子的重视程度及父亲的文化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出生体重早产儿闪光刺激视觉诱发电位(FVEP)变化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本院住院、围产期有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进行FVEP检测,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低体重对照组)及健康足月儿进行对比。对有合并症早产儿的围产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与主波P1异常相关的影响因素,列出回归方程。结果极低体重儿组N1、P1、N2波潜伏期均值分别为(181.4±26.7)ms、(217.3±26.5)ms和(249.2±26.5)ms,低体重儿组分别为(177.6±18.7)ms、(217.6±23.2)ms和(250.1±20.4)ms,低体重对照组分别为(158.9±32.1)ms、(199.9±13.3)ms和(232.9±16.7)ms,足月儿组分别为(159.5±18.3)ms、(200.3±13.9)ms和(231.6±15.7)ms。极低体重儿组和低体重儿组各波潜伏期均较足月儿组长,主波P1波潜伏期较足月儿和低体重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极低体重儿组、低体重儿组P1波异常率较低体重对照组高(75.6%、58.4%比5.0%,P<0.001)。114例有合并症早产儿主波异常的主要相关影响因素是脑损伤(OR=3.955)。结论围产期有合并症的低体重早产儿和极低出生体重儿FVEP检查异常率较高;FVEP异常改变与脑损伤病变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收集早产儿随访的Gesell 发育量表评价结果,分析早产儿神经行为发育预后及可能的高危因素。方法 收集181 例早产儿及其母亲的资料,以及纠正年龄(CA)2 个月至1 岁时Gesell 发育量表测定的发育商(DQ)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出生体重(BW)PPPP结论 BW<1 500 g、GA<32 周早产儿是发生适应性、大运动、精细运动和个人社交等行为问题异常的高危人群,需密切随访;严重的新生儿期多种并发症可能与长期不良神经系统预后相关联,需积极预防处理。  相似文献   

11.
Developmental quotients, measured on the Griffiths' scales, of 114 preterm infants of less than 34 wk gestation are compared with abnormal neurological findings at 1 yr of cerebral palsy, dystonia, and motor delay. The developmental quotient (DQ) uncorrected for prematurity more readily distinguishes the abnormal infant than the corrected DQ. It is recommended that while developmental follow-up still uses scales originally standardised on older preterm and full-term infants the uncorrected developmental quotient is also used. Ideally normative data on the preterm infant should be compiled as a basis for assessing development in these infants.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生后第一年生长发育情况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对61例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进行出生后第一年的生长发育监测。采用Z评分法评价体格指标、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进行发育筛查。结果 61例中小于胎龄儿(SGA)27例(44.3%),适于胎龄儿(AGA)34例(55.7%)。随访1年,年龄别体重(WAZ)、年龄别身长(HAZ)、年龄别头围(HCZ)、身长别体重(WHZ)的Z积分中位数均>-1 SD;年龄别体质指数(BMI)的Z积分(BAZ)以及WHZ的高峰在纠正年龄1个月。纠正胎龄40周时,低体重、生长迟缓、消瘦、小头畸形、超重和肥胖等的生长偏离发生率最高,分别为15%、16%、11%、13%、20%和10%。与纠正胎龄40周比,纠正年龄6个月及9~12个月的超重发生率(3%,3%)明显降低(P P 结论 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在纠正龄3个月以内生长偏离明显。生后第一年DDST筛查异常的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胎龄≤32周早产儿出生后发生低血糖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86例胎龄≤32周低血糖早产儿作为低血糖组,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监测血糖正常的早产儿172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分析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早产儿共计515例,其中低血糖86例(16.7%)。低血糖组小于胎龄儿(SGA)、剖宫产出生、孕母高血压、产前使用激素的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 < 0.05),而出生体重及血糖检测前已静脉使用葡萄糖的比例均低于对照组(P < 0.05)。SGA(OR=4.311,95% CI:1.285~14.462)、孕母高血压(OR=2.469,95% CI:1.310~4.652)和产前使用激素(OR=6.337,95% CI:1.430~28.095)为早产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P < 0.05),静脉使用葡萄糖(OR=0.318,95% CI:0.171~0.591)为早产儿低血糖的保护因素(P < 0.05)。结论 SGA、孕母高血压和产前使用激素可增加胎龄≤32周早产儿早期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对胎龄≤32周早产儿,建议生后尽早静脉使用葡萄糖,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We prospectively investigated serum zinc (Zn) concentrations and clinical factors in 118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 with a gestational age of 29.5 +/- (SD) 2.5 weeks and a birth weight of 1,194 +/- 254 g at near-term postmenstrual age. The 25th percentile of the serum Zn concentration was 7.0 micromol/l. The infants whose serum Zn concentrations were less than 7.0 micromol/l (defined as hypozincemia) did not have apparent symptoms of Zn deficiency. Mult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es demonstrated that hypozincemia was associated with factors such as weight gain (1-g/kg/day increase of weight; OR 1.1762, 95% CI 1.0414-1.3286) and serum albumin concentration (1-g/dl increase of serum albumin; OR 0.0816, 95% CI 0.0152-0.4372). The types of milk feeding did not affect the serum Zn concentrations in the study subjects.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hypozincemia in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 at near-term postmenstrual age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weight gain and lower serum albumin concentration. Nutritional supply of Zn by human milk fortifier and preterm formula does not appear to meet the demands of rapidly growing very-low-birth-weight infant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头颅磁共振成像(crani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cMRI)的定量指标双顶径(biparietal width,BPW)、两半球间距(interhemispheric distance,IHD)与中晚期早产儿近期神经发育的关系。 方法 前瞻性选择2018年9月至2020年4月入住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104例中晚期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在生后72 h内采用Naqeeb法及睡眠-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ing,SWC)进行aEEG评估;在矫正胎龄37周时完成cMRI检查,并在T2冠状位测量BPW和IHD;矫正月龄6月龄时采用0~6岁儿童发育筛查测验(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 for Child Under Six,DST)随访神经发育,并根据发育商(development quotient,DQ)分为DST正常组(≥85分,78例)和DST异常组(DQ<85分,26例),分析比较两组间各指标差异,以及aEEG和cMRI的关系。 结果 DST异常组aEEG正常率、SWC成熟率低于DST正常组(P<0.05);与DST正常组相比,DST异常组的IHD偏大、BPW偏小(P<0.05)。不成熟的SWC、aEEG异常、较大的IHD是DST异常的危险因素(P<0.05),较大的BPW是DST异常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中晚期早产儿生后72 h内的aEEG、矫正胎龄37周时cMRI定量指标BPW和IHD可能影响其矫正月龄6月龄时的神经发育结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开展安徽省住院早产儿脑损伤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探讨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其早期预防和治疗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以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徽省新生儿协作网9家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收集早产儿母亲妊娠资料及早产儿出生资料和住院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3 378例早产儿,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VH-IVH)发生率为23.56%(798/3 387),脑室周围白质软化(PVL)发生率为2.60%(88/3 387)。宫内窘迫、贫血、低血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PVH-IVH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1.310、1.591、1.835、3.310,P < 0.05),较大胎龄为PVH-IVH发生的保护因素(OR为0.671,P < 0.05)。PVH-IVH、NEC和应用机械通气是PVL发生的危险因素(OR分别为4.017、3.018、2.166,P < 0.05),女性和应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是PVL的保护因素(OR分别为0.514、0.418,P < 0.05)。结论 窒息缺氧、感染/炎症、应用机械通气、贫血、低血糖等因素可增加早产儿脑损伤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