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案论脾胃     
有关脾胃的话题,多属老生常谈,并无多少新义,这种很多人的感觉其实主要源于理论探讨。就临床而言,其内容丰富而生动。亦正因如此,关于脾胃,往往是:论理易,断案难。今就笔者亲历之案释之。  相似文献   

2.
气机升降法是中医理论的学术体系,它贯穿着人体生理活动的整个过程。《素问·六微旨大论》:“升降出入,无器不有。”“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升降出入是事物运动的表现。脏腑气机升降运动体现在升其清阳,降其浊阴,摄取营养,排其所异,各个脏腑在气机升降运动...  相似文献   

3.
阮善明  沈敏鹤 《中医药学刊》2007,25(12):2456-2457
总结整理沈敏鹤主任中医师运用升降理论治疗肿瘤的学术思想,从气机升降,天人相应;气机调畅,治之所求;后天之本,居中如枢;肺与大肠,表里互通;心肾失交,最应调达等方面进行阐述,其这一思想为中医治疗肿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升降散小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丽萍 《国医论坛》1999,14(1):42-42
升降散系清代医家杨栗山所创,他在《伤寒温疫条辨·医方辨》中指出:“以僵蚕为君,蝉农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用本方治疗温病表里三焦大热、其证治不可名状者,并视其为治温病之总方。由于疗效确切,此方亦颇受后世医家推崇。从近年来的临床应用进展来看,本方被广泛用于治疗内、外、五官、皮肤诸科多种疾病。观杨氏所论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分析,现就本方应用范围如此宽泛之理作一浅议,不周之处,请同仁教正。1注亚人体生命之枢要——升闲之理升降运动,不仅存在于宇宙间一切有生命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杨栗山"升降散"临床运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升降散源于明代张鹤腾的《伤暑全书》,为治暑良方,后经杨栗山阐发,遂成治温名方。该方由大黄、姜黄、蝉蜕、僵蚕、米酒、蜂蜜等6味组成。方用僵蚕为君,取其轻浮而升,能清热解郁,散逆浊结滞之痰,辟一切怫郁邪气,用之“以清化而升阳”;蝉蜕为清虚之品,涤热解毒,用之“以清虚而散火”为臣;二药相伍,清热散火解毒,又“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瘀而辟疫,用之为佐;大黄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上抑亢盛之阳,下导蕴结之热邪,用之为使。此二药既伐恶逐秽辟疫,又“降阴中之浊阴”。四药之外,籍以米酒性热味辛之通达之力,使其诸药作用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皮毛,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用之为引;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清热润燥,用之为导。六药合用,使疫邪之流毒顿清,三焦气机升降得复。因此,此方被杨氏视为疗温之总方,主要用于温病表里三焦大热,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咽肿,烦渴引饮等,疗效确切,深受医家所推崇。近年来该方除运用于热病治疗外,还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辨证用之,均获较好疗效。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升降治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三方面加以阐述:(1)升降阴阳,必以脾胃为枢纽;(2)升降气机,以调肺气为关键;(3)升降水火,当求心肾为根本。  相似文献   

7.
气是构成人体、并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全身脏腑、经络、四肢百骸,无处不有,时刻推动、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因此,治则、遣药组方亦应遵循升降沉浮之理。药味的辛甘酸苦成及寒热温凉,决定着其功用的升降沉浮;其脏腑归经则决定该药侧重于调节某一脏腑的气机运动。  相似文献   

8.
升降散源流及临床应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宁 《中医药学刊》2005,23(8):1486-1487
升降散是中医温病名方。一般认为首见于清代杨墙的《伤寒温疫条辨》。《伤寒温疫条辨》6卷,清代杨璃撰于1784年。此书是沟通寒温,将其整合为完整的外感学说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李翔 《江西中医药》2008,39(8):46-46
人体脏腑功能活动是升其清阳,降其浊阴。升降出入有序是人体新陈代谢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一旦升降出入失去协调平衡,就会出现各种病理变化。升降与出入相互为用,相反相成。临床上依据升降相因理论谴药组方,以升促降,以降促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兹举隅如下:  相似文献   

10.
火郁证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代平 《江西中医药》2004,35(3):45-45
火郁证是具有温热特性的内科常见病证,发病原因复杂,病机有其特殊性,其中郁是其重要特点。常见临床症状有高热不退,头微汗出,而遍身无汗,胸腹灼热,而四肢逆冷,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糙裂起刺,脉沉有力等。不同于一般的火热表现,因而临床多有误治。  相似文献   

11.
心肾相交包括心肾水火相交、心肾阴阳相交、心肾之气相交三个方面的内容,其具体实现途径是心肾之气的升降相交,在此过程中心肾阴阳和水火完成各自的相交。这三个方面任何一方面的平衡协调关系被破坏,均会导致心肾不交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分析临床带教中带教老师影响带教质量的因素,寻找改进带教质量的对策。方法:采取护士长及带教组长提出的方法、设置医生问卷调查和开座谈会听取护生的意见等,以全面详细的了解临床带教情况。结果:调查结果显示带教老师工作中存在着带教老师只是层次偏低、用力过大、专业思想不稳定、带教内容缺乏规范等问题。结论:带教老师应有责任心、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临床经验丰富、擅长归纳总结的高年资护士担任。并与科实通过加大带教老师培训力度,建立资格带致制度,规范带教内容及带教制度的实施并与被带教人员建立良好的关系,形成教学相长的局面,提高临床带教质量。  相似文献   

14.
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总概括,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它是中医学对生命最本质的理解。人体是以脏腑系统为核心的有机整体。唯有各脏腑都运作正常才能神情精彩。因此,正确理解神与脏腑的关系非常重要。笔者认为神与脏腑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哪一脏主神,而是以脏腑为核心,诸脏腑协同作用,为神提供物质基础、调摄、控制等。心-脑-肾为神的调节脏腑,此三脏既有神之源、又有藏神之府、亦有调神之枢;而脾胃又为神的表现提供物质基础。因而在诸脏腑中神又与心、脑、肾、脾关系尤为密切。  相似文献   

15.
青霉素类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菌素之一。青霉素的毒性虽极低,但最易引起过敏反应,严重的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会有死亡的危险。近年来,青霉素过敏性休克的发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为发挥其优势,达到安全用药之目的,故再将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及防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糖尿病肝郁证与血糖、并发症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衡先培 《光明中医》2001,16(2):15-17
目的 :初步探讨肝郁证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用记分的方法将就诊的 2型糖尿病患者区分为肝郁证 ( 46例 )与非肝郁证 ( 2 4例 ) ,同时对眼底视网膜、尿蛋白、足拇趾音叉震动觉及空腹血糖作检测 ,在两组间作比较研究 ,并对肝郁证组患者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作了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结果 :肝郁证组糖网病、尿蛋白及音叉震动觉异常的发病率都高于非肝郁证组 (但P >0 0 5) ,空腹血糖肝郁证组显著高于非肝郁证组 (P <0 0 0 1 ) ,肝郁证积分与空腹血糖值呈显著正相关 (γ =0 52 3,P <0 0 0 1 ) ,回归方程为 ^Y =4 2 2 4 +0 566x。结论 :肝郁对糠尿病及其并发症有明显影响。提示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时 ,应注意对肝郁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7.
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2,22(8):9-17
通过史学研究的方法对“任脉”“冲脉”概念的形成及演变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分析其演变的原因,从而能更准确地理解任脉、冲脉学说正确评价其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及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1-1999.1(3071例)和2000.1-2009.1(3071例)两组住院产妇的临床病例资料,统计产后出血的人数和发生率等数据并进行预防措施的比较。结果:前者产后出血人数39人,发生率为0.65%。后者产后出血人数39人,发生率为0.65%。结论:恰当的预防产后出血的措施是必要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瑰宝。中医骨伤是传统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以其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术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卫生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中医骨伤传统诊疗方法以其创伤小、操作简便、费用低廉、疗效确切、病人易接受等优势,在骨伤科诊疗中发挥了重大作用。针对当前中医医院临床医生思维转向,临床重西轻中现象,特别是骨伤科医师的手术适应症扩大的现象,以及治疗的不规范行为,丰富临床中医特色疗法,进一步规范骨伤科辨证分型论治,我院对195个常见骨伤病种治疗情况采取回顾性的研究方法进行调查、整理…  相似文献   

20.
试论脾胃学说与妇科崩漏发病机理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学说起源于《内经》、《难经》,及至李东垣著《脾胃论》之后发展成为这一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脾胃学说认为:人赖天阳之气以生,而此阳气须化于脾胃;人赖地阴之气以长,而此阴气须化于脾胃;人赖阴精之举以寿,阴精也必源于脾胃;人赖营气之充以养,营气也必统于脾胃。可见脾胃为气血生化之主要来源,其在精气升降、阴火潜戢中具有枢纽作用,并且“脾主衰血、温五脏”,其对人体脏腑、四肢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