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8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方法 6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采用NP方案化疗联合DC-CIK细胞治疗,对照组采用NP方案化疗,观察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生存质量、免疫功能、3年生存率及安全性等。结果两组间客观缓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分层研究肺腺癌,研究组客观缓解率52.6%,对照组42.1%;研究组KPS评分总提高率93.8%,对照组78.8%;研究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CD3+、CD8+和CD56+的阳性率及rDNA转录活性分析(Ag-NORs)IS值显著上升;研究组3年生存率25.0%,对照组15.2%;研究组对外周血常规及心、肝、肾功能无不良影响。结论化疗联合树突状细胞(DC)和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可以明显改善生活质量,增强免疫功能,延长生存期,提高肿瘤综合治疗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采用化疗、放射治疗、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树突状细胞(DC)过继免疫综合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与单纯同步放化疗的临床疗效。方法:85例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45例(化放疗+过继免疫)与对照组40例(化放疗),研究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步放射治疗并序贯CIK细胞与DC综合治疗,对照组采用NP方案化疗同步放射治疗,观察疗效、毒副反应、患者生活存质量及免疫功能。结果:研究组近期有效率80.0%(36/45)明显高于对照组57.5%(23/40,P<0.05),生存质量及免疫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毒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年生存率64.4%(29/45)与1年无进展生存率75.6%(34/56)显著高于对照组32.5%(13/40)与45.0%(18/40)(P<0.05),研究组平均生存期25.5个月显著高于对照组17.2个月(P<0.05),1和3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同步放化疗并序贯培养的CIK细胞与树突状细胞过继免疫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较好,可延缓患者生存期并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背景与目的 中晚期肺癌治疗效果欠佳,CIK过继免疫疗法作为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辅助疗法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比较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全身化疗和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20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例,随机分为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全身化疗组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组,行2周期治疗后,评价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结果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CR+PR%)高于全身化疗组(66.67%,n=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21,P=0.03);骨髓抑制毒性和非骨髓抑制毒性发生率低于全身化疗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单纯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组肿瘤进展率(PD%)高于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IK组(χ2=4.287,P=0.0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身化疗组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IK组之间比较肿瘤进展率(PD%)无统计学差异(χ2=0.082,P=0.775).结论 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联合CIK过继免疫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在控制肺内原发灶方面疗效优于全身化疗;在控制和预防远处转移方面与全身化疗无差异,是一种较为理想、安全有效的综合性治疗手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树突状细胞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DC/CIK)维持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根据治疗情况将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120例含铂方案化疗4~6个周期后疾病稳定的晚期NSCLC患者分为对照组(n=65)和研究组(n=55),仅研究组化疗后接受DC/CIK维持治疗。对两组进行生存随访并比较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研究组的中位PFS为5.0个月,高于对照组的3.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中位OS为8.5个月,与对照组(8.0个月)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化疗后获不同疗效亚组中位PFS和OS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发热、乏力和关节酸痛,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CIK维持治疗可延长化疗后疾病稳定晚期NSCLC患者的进展时间,且不良反应轻,患者可耐受。  相似文献   

5.
徐旭东  高雪梅 《中国肿瘤》2008,17(4):323-325
[目的]评价区域亚高温热疗联合诺维本+顺铂(NP)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45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两组:热化疗组23例采用区域亚高温热疗联合NP方案化疗,热疗120min-180min/次,每周2次:对照组22例单纯NP方案化疔。两组均以3周为1个周期,完成4个周期后评价疗效。[结果]热化疗组食管内测温治疗温度为40.2~42.0℃,中位数为41.4℃。热化疗组有效率为73.9%,对照组有效率为45.5%:中位生存期(MST):热化疗组13.9个月,对照组8.2个月;1年生存率:热化疗组66.7%,对照组36.4%(P〈0.05)。常见毒副反应:少量~中等量出汗、加温局部烫伤、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结论]区域亚高温热疗联合NP化疔方案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体树突状细胞(DC)、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联合化疗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和毒副作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0例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接受4个疗程的诺维苯+顺铂(NP)化疗方案。随机分为2组,每组60例患者。A组患者采用自体过继DC/CIK细胞回输2次,每次30天;B组患者DC/CIK细胞回输2次,同时每30天接受免疫治疗2次以上。评价2组间药物不良反应、疾病进展时间(TTP)和总生存率(OS)。结果 12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3.80个月。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0.0%,21.7%和15.0%。A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56.7%、13.3%和6.7%;B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3.3%、30.0%和23.3%。2组间总生存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37)。相比于A组,B组患者的TTP显著延长,TTP中位数从6.2个月(95%CI,5.35~9.24)提高到7.3个月(95%CI,5.45~6.95;P=0.034),且可耐受化学免疫疗法的不良反应,而A组多见化疗引起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结论 DC-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以斑蟊酸钠维生素B6注射液(艾易舒)联合NP方案对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72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艾易舒+NP(实验组)与单独应用NP方案(对照组)的近期疗效并分析治疗前后肿瘤药敏实验的结果。结果 实验组、对照组的近期疗效分别为60.0%和36.1%(P〈0.05);临床受益率分别为90.0%和63.9%(P〈0.01)。治疗前实验组、对照组肿瘤药敏实验分别为80.0%和80.6%(P〉0.05);治疗后两组的总敏感率分别为87.5%和63.9%(P%0.05)。结论 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和临床受益率方面,艾易舒联合NP方案明显优于NP方案;艾易舒能够升高患者白细胞,与化疗合用可减少骨髓抑制的发生;艾易舒联合NP方案明显提高了抗肿瘤药物的敏威性,有重明显的抑瘤作用.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抑制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术后复发和转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与目的: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生存率较差,有必要进行辅助治疗。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可有效诱导静止T细胞增殖和应答,促进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和辅助性T淋巴细胞的生成,是机体免疫反应的启动者和参与者。本研究初步探讨DC联合化疗治疗根治性术后ⅠB期NSCLC患者的生存率。方法:选择根治性手术ⅠB期NSCLC患者66例,按照1∶2随机分为DC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化疗对照组,研究组22例,采用体外培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及细胞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CIK)后回输患者体内,同时联合化疗。对照组44例,接受单纯化疗。结果:DC联合化疗组22例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87.50%,4年生存率为77.78%;对照组分别为85.10%和61.28%,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419),提示DC联合化疗有延长ⅠB期NSCLC术后患者生存时间的趋势。DC联合化疗组毒副反应轻微。结论:DC生物免疫治疗联合化疗可使术后Ⅰ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   

9.
背景与目的比较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全身静脉化疗和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探讨支气管动脉灌注联合CIK细胞过继免疫治  相似文献   

10.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肿瘤免疫治疗的两个重要部分,DC与CIK细胞共培养的细胞(DC—CIK)具有更强的杀伤活性和增殖能力,成为过继性免疫治疗研究领域的重点。目前,DC—CIK细胞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已有一定的研究报道并且临床上亦有初步应用,DC—CIK细胞在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中发挥抗肿瘤作用的同时也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本文就目前DC—CIK细胞在乳腺癌免疫治疗中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临床疗效。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3月接受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的87例NSCLC患者作为联合治疗组,接受单纯化疗的87例NSCLC患者作为对照组。Ⅰ~ⅢA期为早期,Ⅳ期为晚期。配对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吸烟情况、病理类型、KPS评分、临床分期、是否手术、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血小板、血红蛋白、治疗情况等。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对于未取得中位OS或PFS组用平均OS或PFS表示。   结果   联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2年PFS率分别为47%、36%(P < 0.05),2年OS率分别为71%、43%(P < 0.001)。两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24、12个月(P < 0.05),中位OS分别为48、18个月(P=0.001)。早期患者中联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2年PFS率、中位PFS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74% vs. 58%,P=0.138;57个月vs. 45个月,P=0.093),联合治疗组2年OS率及中位OS明显高于单纯化疗组(92% vs. 72%,P < 0.05;73个月vs. 53个月,P < 0.05)。晚期患者中联合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2年PFS率分别为13%、5%(P < 0.001),2年OS率分别为42%、3%(P < 0.001),两组患者中位PFS分别为13、6个月(P=0.001),中位OS分别为24、10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及CIK治疗周期数是联合治疗组肺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CIK细胞联合化疗能够延长肺癌患者的总体生存时间,并延长晚期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显著改善肺癌患者预后。CIK细胞治疗多于7个周期者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96例ⅢB~Ⅳ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一线治疗为4~6个周期的含铂两药方案化疗,将疗效达稳定或以上的患者随机分两组,一组给予CIK免疫治疗,一组给予支持治疗,比较两组的PFS、有效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KPS评分及评估安全性.结果 CIK组和对照组的中位PFS分别为8.0个月(95%CI 7.3~8.7)和6.0个月(95%CI 4.8~7.2)(P=0.002).CIK组疾病控制率为81.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CIK治疗组患者外周血CD3+、CD3+/CD4+细胞比率较治疗前显著上升,对照组T淋巴细胞亚群没有变化.CIK细胞治疗后患者KPS评分为(71.53±7.96)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CIK治疗组中3例出现一过性发热,3例皮疹,2例肌肉痛.结论 CIK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稳定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可提高PFS及近期疾病控制率,改善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自体DC/CIK联合厄洛替尼(商品名:特罗凯)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Ⅲb、Ⅳ期老年(65~85岁)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42例,经一线含铂两药方案化疗4周期后,疗效达到稳定或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联合组)给予特罗凯及自体DC/CIK生物免疫治疗,另一组(单药组)给予特罗凯单药治疗,每月复查评估近期疗效、无肿瘤进展时间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的疾病控制率分别是85.7%和71.4%(χ2=8.75,P=0.015)。无肿瘤进展时间分别为5.23月、3.57月(P=0.017)。治疗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均有改善(P=0.001,P=0.008),联合组更为显著(P=0.033)。两组的不良反应主要是皮疹及腹泻,但均能耐受,未作特殊处理自行缓解。结论 特罗凯联合自体DC/CIK维持治疗老年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提高疗效及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4.
Cytokine-induced killer (CIK) cells have shown promising activity against gastric cancer in vitro and in vivo. Previous studies showed that cell signaling through MHC I-related Chain A (MICA)-Natural killer group 2, member D (NKG2D) results in CIK cell activation leading to cytolytic activities against tumor cells.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 the MICA status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rcinoma, and determine the potential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A and clinical outcome of a CIK containing therapy. Two hundred and forty-three patients with gastric cancer who had received curative D2 gastrectomy were enrolled. The MICA expression of their tumors was determined by immunohistochemistry (IHC). Disease-free survival (DFS) and overall survival (OS) were evaluated. One hundred and forty-eight patients receiv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alone, and 95 patients receiv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autologous CIK cell therapy. Patients who received 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CIK had significantly longer DFS, 42.0 months vs. 32.0 months (P = 0.012), and OS, 45.0 months vs. 42.0 months (P = 0.039), by log-rank test. MICA high-expression, IHC scores of 5-7, was found in tumors from 89 of 243 patients (36.6%). The MICA expression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stage (P = 0.007) and there was a borderline association with histological grade (P = 0.054). In the 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CIK group (n = 95), patients with high MICA expression had longer DFS, 46.0 months vs. 41.0 months (P = 0.027), and OS, 48.0 months vs. 42.0 months (P = 0.031). In the adjuvant chemotherapy alone group (n = 148), the median DFS and OS had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the MICA status. In a multivariate analysis stage, CIK therapy, and the interaction of MICA status and CIK therapy were independent prognostic factors for DFS and OS. Our study indicated that adjuvant chemotherapy plus CIK immunotherapy is a promising modality for treating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after D2 gastrectomy. MICA statu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outcome measures in CIK therapy, validation in prospective clinical trials is required to assess the value of this biomarker in the clinical decision-making process.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辅助治疗Ⅲ期胃癌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 88 例Ⅲ期胃癌根治术后行6周期化疗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3例患者于辅助化疗结束后接受CIK细胞治疗至少3个周期为CIK治疗组,45例患者单纯化疗为对照组.对CIK细胞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检测结果进行随访观察,对2组总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进行比较.结果 第1次CIK细胞治疗后2周时,CD3+细胞与CD4+/CD8+ 比值显著升高,2个月时又下降到接近治疗前水平,而CIK细胞连续治疗3周期后2个月CD3+细胞与CD4+/CD8+ 比值均维持在高水平.CIK治疗组与单纯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42.0±2.6)个月与(36.0±2.9)个月,2组中位无瘤生存期分别为(34.0±2.7)个月与(25.0±2.8)个月,2组总生存期与无瘤生存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采用CIK细胞辅助治疗Ⅲ期胃癌可以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延缓肿瘤复发,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自体和半相合异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42例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成组匹配原则将病例分为3组:自体CIK细胞联合化疗组(自体CIK组),半相合异体CIK细胞联合化疗组(异体CIK组),单纯化疗组。观察自体和异体CIK细胞免疫治疗的安全性,流式细胞术(FCM)分析比较各治疗组治疗前后体内T细胞亚群变化,并对3组的临床近期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FCM检测结果显示,自体与异体CIK组CIK细胞输注后CD+3、CD+4/CD+8比值、NK细胞(CD-3 CD+56)和CIK细胞(CD+3 CD+56)比例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自体CIK组治疗前分别为(47.2±10.1)%、1.0±0.1、(15.1±2.7)%、(0.7±0.2)%。治疗后分别为(58.8±12.3)%、1.3±0.2、(24.6±7.1)%、(3.8±2.2)%;异体CIK组治疗前为(49.4±11.4)%、0.9±0.2、(14.8±3.2)%、(0.9±0.3)%,治疗后为(57.3±9.2)%、1.4±0.3、(25.4±6.7)%、(4.3±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2、20、19,均P<0.05),而单纯化疗组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未见明显改变。临床近期疗效比较结果显示,自体及异体CIK细胞治疗组客观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35.7 %、28.6 %和64.3 %、71.4 %)均稍高于单纯化疗组(21.4 %、57.1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85、χ2=41.24,均P>0.05)。结论 自体或半相合异体CIK细胞免疫治疗安全性好、毒副作用低,有一定的近期疗效,可有效延缓肿瘤复发,是一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的肿瘤辅助治疗模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高龄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114例高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分为治疗组(72例,接受CIK细胞联合卡培他滨治疗)和对照组(42例,单纯接受卡培他滨化疗),比较分析2组总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和生存。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4.4%和80.6%,高于对照组的23.8%和52.4%(P〈0.05)。治疗组中位生存期为21个月、平均无进展生存时间为(8.4±2.2)个月、1 a生存率为77.8%,均优于对照组的14个月、(7.0±2.2)个月、54.8%(P〈0.05)。结论 CIK细胞联合化疗治疗高龄晚期结直肠癌患者近远期疗效比单纯化疗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休克诱导的细胞株负载树突状细胞(DC)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8例均接受过常规治疗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成两组,DC治疗组18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患者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体外诱导DC,热休克诱导凋亡的细胞株负载自体DC,将DC行皮内回输,观察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比较两组的总生存期(OS)。结果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DC免疫治疗安全性高;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期为9.2月,对照组的中位生存期7.2月,但两组比较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小细胞肺癌的DC免疫治疗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