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胃病湿热证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病血瘀及血瘀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年前 ,胃病的血瘀及血瘀证研究在我国还是冷门 ,可以说当时落后于日本。从发展趋势看 ,深入、广泛开展胃病瘀血研究十分必要和紧迫 ,否则我国的研究将落后于世界 [1]。近 1 0年我国消化界较广泛地开展了本课题研究 ,取得了可喜成果。笔者根据光盘检索和手工检索文献 ,结合临床 ,对慢性胃病( CGD)血瘀和血瘀证的研究作一综述。CGD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 ,属西医的慢性胃炎( CG)和十二指肠炎、消化性溃疡 ( PU)、胃息肉、胃癌。CGD的血瘀是指 CGD时胃、十二指肠粘膜瘀血-微循环障碍[2 ] ,由此引起一系列病理改变 ,出现临床症状、体征称…  相似文献   

3.
口服以活血化瘀为主的纯中药胃病康,对65例CSG、CAG和PU分别进行5周、12周、4周疗效观察。主要症状消除率平均87.4%,主要症状缓解时间平均4.2d;CSG、CAG及PU的近期治愈率为81.0%、73.3%及92.8%,总有效率为95.2%、96.6%及100%,萎缩性病变和肠化及不典型增生的病理总有效率为78.1%和100%;CAG和PU远期临床治愈率为65%和100%,远期病理有效率为94.1%和100%。PU治愈后观察2~7年无1例复发。  相似文献   

4.
20年前,胃病的血瘀及血瘀证研究在我国还是冷门,可以说当时落后于日本。从发展趋势看,深入、广泛开展胃病瘀血研究十分必要和紧迫,否则我国的研究将落后于世界。令人鼓舞的是近10年我国消化界较广泛地开展了本课题研究,取得了可喜成果。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广泛、深入开展此课题研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根据光盘检索和手工检索文献,  相似文献   

5.
胃病康治疗慢性胃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胆湿热证患者的效果及对辅助性T淋巴细胞17(Th17)/IL-17炎症轴的调控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科诊治的128例肝胆湿热证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临床资料。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n=64)和对照组(n=64),2组均给予核苷类药物恩替卡韦分散片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安慰剂,治疗组采取黄连温胆汤内服。2组疗程均为24周。比较2组患者肝胆湿热证症状评分、肝功能、肝纤维化血清指标、肝硬度值(LSM)以及外周血IL-17和Th17细胞水平。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同一组内不同时间段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计数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2、24周后肝胆湿热证症状(胁肋胀痛、身目黄染、小便黄赤、口干苦、舌苔黄腻)评分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2组间治疗12、24周后比较,肝胆湿热证症状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2、24周后肝功能指标(AST、ALT、TBil、GGT)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 2组间治疗12、24周后比较,肝功能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12、24周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透明质酸、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层粘连蛋白)和LSM均显著降低(P值均0. 01); 2组间治疗12、24周后肝纤维化血清指标和LS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 01)。治疗2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患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IL-17显著降低(t值分别为2. 79、2. 60,P值均0. 01),对照组患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显著降低(t=2. 47,P 0. 01);治疗组治疗24周后外周血Th17细胞、IL-17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24周后(P值均0. 01)。对照组总有效率76. 56%,治疗组总有效率90. 6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 61,P 0. 05)。结论在西医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的基础上,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肝胆湿热证疗效显著,调节Th17/IL-17炎症轴可能是其作用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藿朴夏苓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湿热证患者的疗效以及对肠黏膜屏障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6月至2022年12月于滁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UC大肠湿热证患者共11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入观察组(58例)与对照组(58例)。对照组病例均以美沙拉嗪肠溶片治疗;观察组例常规用药同对照组,并藿朴夏苓汤内服。两组连续观察8周。比较两组UC患者主要症状评分、改良Mayo评分、大肠湿热证评分、肠黏膜病变评分、临床疗效以及肠黏膜屏障功能。结果 治疗8周后,两组主要症状、改良Mayo、大肠湿热证、肠黏膜病变评分均明显降低,且观察组降低更加显著(P<0.05);治疗8周后,观察组病例(94.83%)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1.03%)(P<0.05);治疗8周后,两组肠黏膜屏障指标血清D-乳酸运、二胺氧化酶、尿淀粉酶水平明显降低,观察组下降更加显著(P<0.05)。结论 藿朴夏苓汤治疗轻中度活动期UC大肠湿热证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中医证候,促进肠黏膜愈合及其屏障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湿热是引起慢性胃脘痛的重要致病因素,其产生原因、症状及治疗都有别于通常意义上的脾胃湿热,本文就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做一探讨。1 湿热致病的依据1.1 生理病理基础脾为湿脏,喜燥恶湿,胃为燥腑,喜湿恶燥,这决定了脾胃对湿热之邪的易感性,表现为脾病多兼湿象,胃病每多热征。慢性胃脘痛病虽在胃,但与脾胃皆有关系,因此湿热致病自在情理之中。1.2 临床观察湿热主要引起消化道疾病,研究表明在湿热所涉及中医的43例疾病中,胃脘痛所占比例最高[1]。综合运用国内通行的胃脘痛诊断标准,对7315例本病患者进行的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开展了幽门螺杆菌(HP)感染相关胃病证治规律的研究。提出了脾胃虚弱是HP感染的病理基础,气滞血瘀、郁热、湿阻是其主要病理表现;认为扶正(如补益气血)祛邪(如清热、化湿、理气、活血)为治疗本病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0.
张万岱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21,(3):287-288,294,F0002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病的基本路径。方法根据有关文献研究成果,在医学基本理论指导下,总结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胃病的路径和方法。结果对消化性溃疡采用西医为主,中医按需治疗;中医为主,西医对症治疗;病证结合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慢性胃炎采用西医理论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西医治疗,病证合参中西医结合治疗均取得较好效果。结论中西两法共举,中药西药合用是中西医结合的初级模式;中西内含交义,初步指导临床是中西医结合的较高模式;辨病辨证结合,促进理论融合是中西医结合的高级模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灭HP散治疗幽门螺杆菌(HP)感染慢性胃病的疗效。方法:用灭HP散治疗100 例HP感染的慢性胃病患者,并与西药组100 例进行疗效对照。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93.0% ,对照组为74.0% ( P<0.05),两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观察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湿热型总有效率(100% )明显优于对照组(67.2% ),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结论:灭HP散具有明显根除HP感染的作用,且对湿热型慢性胃病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2.
13.
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从慢性活动性胃炎病人的胃粘膜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p)之后,Hp与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受到消化界学的广泛关注。已有的研究表明,Hp感染和上消化道疾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目前,有关Hp感染与慢性胃病不同中医证型的关系,虽有一些研究,但各家报道结果不一,我们进行了这方面的初步研究,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用磁性示踪法测定309例慢性胃病的胃排空时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5.
论慢性胃脘痛的湿热病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慢性胃病、胃癌中TGFα和cyclinE表达与中医脾症分型的关系。方法 在慢性胃病和胃癌患中,选耿中医脾气(阳)虚、脾阴虚、脾胃湿热、寒湿困脾证患共143例,进行胃粘膜组织的TGFα和cyclinE免疫组化染色,对各证型的TGFα和cyclinE表达进行比较,并分析它们表达的相关性。结果 TGFα和cyclinE在上述四种中医证型的表达有显性差异,TGFα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5.8%、33.3%、41.2%和19.0%,cyclinE则分别为7.9%、27.3%、31.4%利14.3%。TGFα和cyclinE表达存在显的相关关系。结论 在慢性胃病、胃癌中,TGFα和cyclinE表达在不同中医证型中有明显差异,在脾胃湿热和脾阴虚证型中较高,在寒湿困脾和脾气(阳)虚证型中较低。TGFα和cyclinE表达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王垂杰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先后师从国医大师李玉奇、周学文和全国名老中医栗德林,得其真传,在继承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在中医治疗脾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慢性胃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上常见的慢性胃病有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复合性溃疡、胃下垂、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等[1-3]。  相似文献   

18.
灭HP散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灭HP散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病的疗效。方法;用灭HP散治疗100例感染的慢性胃病患者,并与西药组100例进行疗效对照。结果:治疗组HP根除率为93.0%,对照组为74.0%,两组临床症状及胃镜下观察结果无显著性差异;治疗组湿热型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9.
我科使用镁佳胃孔剂治疗慢性胃病,共观察100例,现将有关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从血清一氧化氮(NO)及血浆内皮素(ET)水平探讨门脉高压性胃病(PHG)肝郁脾虚证的病理生理基础,为PHG肝郁脾虚证的中医辨病辨证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入选对象120例,分为:PHG组(P组)、慢性乙型肝炎组(H组)、慢性胃炎组(G组)、正常对照组(C组),每组30例。详细询问每例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进行肝郁脾虚证的评分,填写资料卡片。在早晨空腹状态下采肘前静脉血,然后作电子胃镜检查。检测4组人员血浆ET和血清NO水平。结果:①P组患者NO和ET水平同步升高,明显高于H组、G组和C组,且P组〉H组〉G组〉C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②P组患者McCormick分度重度患者NO、ET水平高于轻度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③P组患者肝郁脾虚证积分与血ET、NO水平存在正相关(P〈0.01);④P组患者肝功能Child—Pugh分级,C级患者NO、ET水平均明显高于B级和A级,B级亦高于A级,各级之间相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①NO、ET参与PHG的形成,促进其发展,在PHG的形成与发展中起重要作用;②症状越重,肝郁脾虚证积分越高,NO、ET水平升高越明显,肝功能损害越明显,NO、ET水平越高,③NO、ET可作为PHG肝郁脾虚证的检测指标,但不能指导辨证分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