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两种不同贴膜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对两种敷料应用于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导管穿刺处局部皮肤过敏、局部感染、敷料松脱、导管滑脱、穿刺处渗血渗液等情况。结果:在中心静脉置管期间患者易出现各种反应,两组患者均未发生皮肤过敏、导管滑脱及局部感染,敷料松脱的患者以CAD敷料组较多,渗血渗液以IV3000组较多。结论:对中心静脉置管穿刺处护理需要根据临床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类型敷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重透明敷贴固定法在桡动脉测压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6年1月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40例,术后均行桡动脉置管测压。按照护理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双重透明敷贴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皮肤压痕、贴膜受潮、导管打折、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感染等方面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皮肤压痕5例,贴膜受潮1例,导管折叠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落1例,除导管堵塞1例与对照组发生的例数相同外,其余情况发生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顺利转出CCU,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和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用药复杂,有微创血压监测是其重要监测手段之一。在留置针留置期间,对照组由于透明贴膜不易卷边,导致更换贴膜频次减少,减少工作量,也不会因为无菌观念不强而增加感染的风险:而观察组的方法可减少导管折叠、脱出和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在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减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重固定法在桡动脉测压置管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6月~2011年12月行心脏瓣膜手术患者40例,术后均行桡动脉置管测压。按照护理固定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固定方法,观察组采用双重固定法。比较两组患者在皮肤压痕、贴膜受潮、导管打折、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及感染等方面临床效果的差异。结果观察组皮肤压痕5例,贴膜受潮1例,导管折叠2例,导管堵塞1例,导管脱落1例,除导管堵塞1例与对照组发生的例数相同外,其余情况发生的例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均顺利转出ICU,未发生穿刺部位感染和栓塞等并发症。结论心脏瓣膜术后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用药复杂,有创血压监测是其重要监测手段之一。在留置针留置期间,对照组由于透明贴膜易卷边,导致更换贴膜频次增加,增加工作量,而且在更换的过程中极易因操作不当造成留置针脱落;而观察组的方法可减少导管折叠、脱出和穿刺点渗血的发生率,延长置管时间,在减轻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的同时,也减少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节省了人力资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橡胶带固定法在颈内静脉置管式血液透析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与成效。方法针对52例需行颈内静脉置管术的血液透析患者,采取自愿选取的原则而分为两组:传统缝线固定法组32例(对照组)和橡胶带固定法组20例(实验组),以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舒适度、局部缝线反应、重复操作等的差异。结果实验组在患者舒适度、避免重复操作等方面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传统缝线固定法相比,橡胶带固定法在血液透析患者颈内静脉置管护理中的应用能大大提高舒适度,避免局部缝线反应及重复操作,作为一种新的颈内静脉导管固定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陈萍  兰大华  张庆 《中国药业》2009,18(17):68-69
目的探讨安舒妥无菌透明敷贴和纳米银创伤贴对肿瘤化疗中心静脉置管患者预防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方法将126例中心静脉置管的化疗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消毒后采用安舒妥无菌透明敷贴覆盖穿刺点,治疗组无菌生理盐水清洗伤口创面后采用纳米银创伤贴覆盖穿刺点,观察两组患者敷料更换时间、发生局部皮肤反应和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情况。结果透明敷料对照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及局部皮肤阳性反应率明显高于纳米银创伤贴治疗组(P〈0.05)。结论应用纳米银创伤贴对化疗患者行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护理可降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减少静脉留置针留置期间因渗血渗液所致无菌透明贴膜潮湿、卷边、松动、留置针松动、滑脱、静脉炎等常见问题发生的改良式固定方法.方法 选择我科住院手术治疗患者400例,随机抽取病案号尾数单号者为对照组、尾数双号者为观察组,均选用一次性静脉留置针在左手背浅静脉进行穿刺;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观察组采用改良式固定法.结果 两组在渗血渗液所致故障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后的方法可减少渗血渗液所致故障发生:包括无菌透明贴膜污染或不粘、输液故障、留置针松动滑脱等;可减少静脉炎发生,提高正常拔管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丁敏  唐丽  刘雨村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9):1313-1314
目的 观察纳米银抗菌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方法 将行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的重症监护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80例和观察组80例.观察组使用纳米银抗菌敷料,对照组使用3M透明敷料,观察两组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及穿刺点局部皮肤阳性率.结果 观察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0.00%,局部皮肤阳性率为6.25%;对照组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率为10.00%,局部皮肤阳性率为1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纳米银抗菌敷料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效果显著,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3M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CHG)和3M透明敷料应用于ICU中心静脉置管护理中的效果比较研究。方法:通过对两种敷料应用于ICU中心静脉置管维护中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导管穿刺口处局部感染、皮肤过敏、敷料松脱、导管滑脱、患者舒适度进行分析。结果:导管穿刺口处局部发红和皮肤过敏以3M透明敷料高;敷料松脱和导管滑脱均以普通透明敷料组高,患者舒适度以3M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组高,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3M葡萄糖酸氯己定抗菌敷料患者局部感染发生率、皮肤过敏及敷料松脱均明显低于3M透明敷料,患者舒适度高于3M透明敷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3M聚酯泡沫敷料联合其Tegaderm系列透明敷料在胆道外引流管固定的临床观察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本科带胆道外引流管的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缝线外加引流管固定装置(SKATER(R) FIX)进行外固定,实验组采用3M泡聚酯泡沫敷料联合Tegaderm系列透明敷料进行外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期间发生脱管高危倾向(固定欠稳妥)的例数,以及引流管皮肤出口周围及敷料下方的皮肤红肿、皮疹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在置管期间发生脱管高危倾向的例数(对照组8例,实验组2例)、引流管皮肤出口周围及敷料下方的皮肤出现红肿(对照组8例,实验组1例)、皮疹(对照组6例,实验组1例)等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3M聚酯泡沫敷料联合Tegaderm系列透明敷料应用于肿瘤患者胆道外引流管固定可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并且可以减少相关费用的支出.  相似文献   

10.
王鑫  王媛媛  孙亚南  耿野 《安徽医药》2018,22(8):1542-1543
目的 探讨不同敷料在血液透析颈内静脉留置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颈内静脉留置导管的血液透析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纱布敷料组和透明敷贴组,每组各40例.在透析结束后,纱布敷料组使用4层纱布覆盖穿刺点,无纺布医用胶布固定;透明敷贴组使用3M透明敷料覆盖并固定穿刺部位,比较两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患者舒适度.结果 两组导管缝合线断裂、穿刺点渗血、敷料松脱、导管滑脱、出口感染和医用胶布相关皮肤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比较,透明敷贴组均明显低于纱布组敷料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导管留置时间[(23.10±3.29)d比(17.20±3.29)d]和对敷料主观舒适度(22例比10例)比较,透明敷贴组明显优于纱布敷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透明敷贴较纱布敷料,舒适性好,可有效减少导管并发症发生和延长导管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11.
张彩玲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5):336-337
目的观察IV3000透明敷料与造口护肤粉保护腹泻患者肛周皮肤的效果。方法将重症监护室(ICU)腹泻的患者6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3例,每次便后予常规皮肤护理后,观察组采用IV3000透明敷料与造口护肤粉护肤,对照组采用爽身粉护肤。结果观察组肛周皮肤损伤率为24.24%,对照组肛周皮肤损伤率为63.64%,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V3000透明敷料与造口护肤粉保护腹泻患者肛周皮肤效果明显,应用于ICU腹泻患者,可以有效预防肛周皮肤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静脉留置针在置管期间,由于固定方法不妥,套管针易脱出,重新穿刺增加患者痛苦.我科2009年10月~2010年1月将3M透明贴膜应用于126例静脉留置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应用一次性使用静脉留置针及带U形缺口的3M透明贴膜(有利于观察有无渗液现象).浅静脉穿刺成功后,待消毒剂完全自然干燥,将3M透明贴膜自然下垂,以穿刺点为中央向四周轻压透明贴膜,从框架结构预切口处开始揭除框架,边揭边轻压贴膜,使之更妥善地固定留置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更换敷料对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680例PICC置管者采用3M贴膜,若出现过敏则改用Ⅳ-3000贴膜,并观察过敏缓解情况.结果 采用3M贴膜后,共50例患者过敏,过敏率为7.4%.改用Ⅳ-3000贴膜后,仅3例无效,过敏改善有效率为94.0%.结论 采用Ⅳ-3000贴膜能有效降低过敏发生率,节省卫生材料及护理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14.
周维华 《中国基层医药》2010,(22):3095-3095
目的探讨更换敷料对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后局部皮肤过敏的治疗效果。方法对680例PICC置管者采用3M贴膜,若出现过敏则改用IV-3000贴膜,并观察过敏缓解情况。结果采用3M贴膜后,共50例患者过敏,过敏率为7.4%。改用IV-3000贴膜后,仅3例无效,过敏改善有效率为94.0%。结论采用IV-3000贴膜能有效降低过敏发生率,节省卫生材料及护理人力成本。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防治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PICC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方法①预防实验,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在行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后,在针眼上方2cm处沿静脉走向予水胶体敷料粘帖;对照组直接给予无菌透明贴膜固定,比较两组静脉炎的发生情况。②治疗实验,选取行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炎的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50例,实验组在患处给予水胶体敷料覆盖治疗;对照组常规给予50%硫酸镁湿敷后用新癀片和喜疗妥交替外敷,连续使用3d后评价疗效。结果在预防实验中静脉炎发生率实验组为4%,对照组为36%,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在治疗实验中实验组有效率为98%,对照组为68%,且痊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水胶体敷料在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预防PICC静脉炎效果明显,治疗PICC静脉炎较其他方法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颈内深静脉置管换药时的贴膜方法。方法选择颈部深静脉置管患者9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将受试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各48例,实验组采用向心U形贴膜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贴膜方法,比较两组管道固定的稳定性、敷料维持的时间。结果实验组48例中有45例都能固定良好,维持时间在48h以上,而对照组有42例固定后48h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卷边,薄膜脱落,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3.62,P0.01)。结论采用向心U形贴膜方法对于颈部深静脉导管的固定优势明显,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弹力绷带固定方法在降低老年患者静脉留置针置管后导管脱出、意外拔针的概率,延长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的时间,减轻患者因反复穿刺造成的痛苦及恐惧,提高护理效果。方法:将200例静脉留置输液患者按1:1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穿刺成功后常规用6×7cm透明敷贴固定,观察组在穿刺成功后先用6×7cm透明敷贴固定,再加用改良弹力绷带固定,比较2组静脉留置针的导管脱出、意外拔针情况以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导管脱出、意外拔针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结论:改良弹力绷带固定方法可明显减少导管脱出、意外拔针,延长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的留置时间,减少患者多次穿刺的痛苦,提高护理效果,也便于进行局部观察,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旨在探讨循证护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我院ICU收治的行中心静脉放置导管操作患者60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循证护理措施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护理组30例和循证护理组30例。结果为循证护理组置管后局部渗血、导管脱出液外渗、导管阻塞、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循证护理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中的应用可以明显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晚期肿瘤患者常有胸腹腔积液.近年来,采用中心静脉导管置管行胸腹腔闭式引流 ,将胸腹水引流出体外 ,可减轻患者痛苦 ,提高生活质量.中心静脉导管管腔细,柔软度高 ,可反复放液 ,易被患者接受.在引流过程中导管的固定尤为重要,以往采用透明敷贴加胶带固定 ,方便观察引流局部皮肤 ,但引流管易异位,甚至发生导管意外拔管.  相似文献   

20.
三角式固定血管快速静脉穿刺输液法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宗芳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1):180-181
目的:改良静脉穿刺输液方法,提高静脉穿刺成功率,降低渗液率,减轻患者痛苦。方法:对507例次3-12岁患儿静脉穿刺输液,设立实验组及对照组,各采用三角式固定血管快速静脉穿刺输液法和常规静脉穿刺输液法,观察患儿两种静脉穿刺方法的成功率及穿刺成功后无渗液率。结果:3~12岁患儿的静脉穿刺输液,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穿刺成功及无渗液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与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对于3~12岁患儿的静脉输液穿刺,三角式固定皿管快速静脉穿刺输液法优于常规静脉穿刺输液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