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六逸是我国现代知名的文学家、教育家、新闻学者。他一生酷爱编辑工作。纵观他短促的一生,编辑工作自始至终贯穿其中。 自1921年4月,谢六逸接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报》以来,他先后陆续主编过《言林》、《国民》、《儿童文学》、《趣味》、《文讯》等多种期刊。此外,还为黎明书局、光华书局、文通书局编过一些书籍。抗日战争爆发后,被推选为上海编辑人协会主席。他虽不同于分分秒秒维系于编辑事业的赵家璧等人,将一生中很大部分的精力贡献于我国早期的新闻学研究及新闻教育事业的创建工作。但他以其独特的新闻学者的眼光,审视着编辑工作,执着于编辑工作。 1921年1月中旬至2月间,仍在日本求学的谢六逸,积极地参加了当时在文坛上颇有影响力的文学机构——文学研究会,为第24号会员,与沈雁冰、郑振铎、许地山、孙伏园、王统照等同为该会读书会小说组成员。并且与热衷于编辑工作的沈雁冰、郑振铎等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相互的交往中,谢六逸开始投身于编辑工作,并乐此不疲。他东渡回国,踏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译所担任编辑职务。1922年12月1日,“依了上海文学研究会会员的决议,特请谢六逸先生为主任编辑。”(郑振铎语)谢六逸开始单独主编文学研究会的机关刊物《文学周  相似文献   

2.
正叶圣陶先生学识渊博、文采斐然,一生中,参与过多种报刊的创办与图书的编纂工作,也撰写出许多经典文章、传世之作。我们撷取其中反映先生编辑成就的期刊、著作名录,按时间顺序排列,供广大读者、学者参考、研究。1920年5月,《妇女评论》杂志,编辑。1921年1月,《文学旬刊》,与沈雁冰、郑振铎等共同筹办。1922年1月,《诗》月刊,创办和主编(至  相似文献   

3.
沈雁冰改革《小说月报》,期刊内容方面大刀阔斧,期刊形式方面则“袭其旧制”,迁就妥协。运作一年,他终于无法回避这一矛盾了。朱湘于1921年11月27日及时致信沈雁冰,提出更改刊名的建议: “《小说月报》自改革后,兼登戏本、诗歌,原名与内容似不切合,现在十二卷近完,何不乘此把名字改了?” 沈雁冰没有采纳朱湘的建议。他无法采纳。对《小说月报》刊名,他早在上任之前,或许就已心存疑问,有意更改了。文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务报告》中  相似文献   

4.
郑振铎(1898-1958), 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文 学家。1920年参加李大钊主办的 "社会主义研究会",同年与茅盾 等组建了文学研究会。主编《小 说月报》、《文学旬刊》、《公理日 报》等报刊。他一生著作很多,对 图书评论有相当的贡献,有书评 专集《西谛书话》,其他书评作品 散见于1998年河北花山文艺出版 社出版的20卷《郑振铎全集》中。  相似文献   

5.
《小说月报》后期面临着停刊的窘境,其主要原因是社会发展迅速、编辑的"不合时宜"、读者的知识结构发生了变化。商务高层起用新文学家沈雁冰改版《小说月报》是维持刊物生存、追求利润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改版后《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等人接受和刊登了商务印书馆时尚、通俗广告;1923年创办的《小说世界》是商务印书馆为了把世界书局和大东书局吸引过去的大众读者再争取回来的一项举措。  相似文献   

6.
浙江平湖人徐调孚(1900—1981),从20年代到70年代做了半个世纪的编辑工作。他平淡的一生中,却在近代以来中国三家主要的出版社,都留下了自己深深的足迹和印痕,也算是少有的佳话。因之他的编辑生涯可以分成三个时期,一是商务印书馆时期,一是开明书店时期,一是中华书局时期。商务印书馆时期为10年。他从旧制中学毕业后考入商务印书馆的英文函授学校部,大约是经人介绍给张元济遂得以补习生资格转入编译所,约在1921年参加编辑《小说月报》,与那时在商务中的沈雁冰、郑振铎、胡愈之、叶圣陶等交往甚密,成了朋友。在郑振铎主编《小说月报》时,他是主要的助手,并成为文学研究会的会员,郑离任去欧洲游历,留下  相似文献   

7.
一 民国大刊<小说月报>大力提倡新文学,传播新思想,历时十余载,在新文化运动史和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第一刊.论及这份划时代的刊物,学界特别推崇它的前两任主编沈雁冰和郑振铎先生的编撰之功.  相似文献   

8.
正我的父亲孔另境和姑父沈雁冰(茅盾)、姑妈孔德沚、二姑父沈泽民,他们都是从浙江桐乡乌镇走出来的中共早期党员,先进文化的引导者和传播者,党的实际工作者。凝望父辈革命足迹,我由衷地感受到父辈有着执着的信念和追求,他们不枉是先进知识分子的代表,是我们生命的楷模。让我们随着他们的足迹,感受他们生命的底色……从乌镇走出的孔氏第76代孙  相似文献   

9.
《郑振铎文集》第一卷出版于1959年10月郑振铎先生逝世一周年的时候,是郑先生生前亲自编定的。在此之前一年——1958年10月18日,郑振铎先生率中国文化代表团赴阿联和阿富汗进行友好访问,乘飞机途经苏联楚瓦什自治共和国上空时因飞机失事而不幸遇难,到现在整整30年了,今年又适逢郑振铎先生诞生  相似文献   

10.
郑西谛(1)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他一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从20年代初期开始古今文学的综合研究,为了寻找资料,如饥如渴的搜访古书,重视民间文学和小说、戏曲、版面的收集。1920年11月与沈雁冰、叶绍钧等人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主编出版了...  相似文献   

11.
石强 《兰台世界》2016,(16):102-106
欧化文学观念的广泛传播及文学史体例的引入,使得中国学者开始写作符合西方文学概念之下的文学史。以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为研究案例,分析《诗经》在"文学史"视野下的全新定位。《诗经》的文学再评价,代表了晚清民国以来,经学在面对西化文学的转变与消解,同时其中亦蕴含了文学评价机制的重要转变。  相似文献   

12.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当时全国有50多名党员。这其中,浙江籍党员就有7名,他们分别是陈望道(浙江义乌人)、沈玄庐(浙江萧山人)、俞秀松(浙江诸暨人)、施存统(浙江金华人)、沈雁冰(浙江桐乡人)、邵力子(浙江绍兴人)和沈泽民。浙江籍  相似文献   

13.
《出版史料》2004,(2):33-33
丰子恺以漫画散文著称,他的《子恺漫画》出版于1925年,《缘缘堂随笔》出版于1931年。但也有翻译集多种,最早出版的是翻译日本文艺评论家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商务印书馆1925年出版)。其时,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作为“未名丛刊”的一种)已由新潮社于1924年出版。鲁迅说:“我翻译的时候,听得丰子恺先生亦有译本,现则闻已付印,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现在我所译的也已经付印,中国就有两种全译本了。”  相似文献   

14.
读2004年《文献》第1期杨成凯《徐乃昌卒年补说》,他说徐氏卒于1943年是对的,但我还可再作补充。一、杨文引用《郑振铎年谱》1943年段披露的郑振铎日记:"得徐积余先生讣闻,为之愕然(卒于四日申时)。"这当然是确证。我还可举胡朴安先生1943年写的《病废闭门记》为证:"二十七年(1938),徐积老患脑溢[血]之症,我二十八年继之。……积老长我十年以上,刻书甚精,如《积学斋丛书》、《随庵丛书》等,皆是有用之书,不是装饰品之诗文。惜病废五年后,于民国三十一年(按,"五年后"当是民国三十二年)弃世,伤  相似文献   

15.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上海开明书店迁京,与青年出版社合并,成立中国青年出版社,家父王伯祥先生任中国青年出版社秘书长。不久,即应郑振铎之邀,调到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即后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的前身),任研究员。当时郑振铎兼任所长,何其芳任副所长。家父接受所里给他的第一  相似文献   

16.
沈雁冰主编《小说月报》已过去80多年了,功过得失究竟如何?用沈雁冰自己的话说,五四时期崛起的老作家及20年代成长起来的新作家,都与《小说月报》有过密切的关系。作为革新期《小说月报》的主编,沈雁冰开风气之先,基本上奠定了后来《小说月报》的格局,而且也基本上设定了《小说月报》后来之所以被称为"现代文学期刊"的一系列特性。叶圣陶甚至说:"自从《小说月报》革新以后,我国才有正式的文学杂志。"《小说月报》之所以取得不同凡响的声望,这与沈雁冰十分先进的编辑思想是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17.
雷雨 《出版参考》2009,(22):27-27
在断断续续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出版人:汤姆&#183;麦奇勒回忆录》的时候,报纸上零零星星的有关于赵家璧百年诞辰的纪念文章。大家普遍认为赵家璧先生的主要功绩在于他当年主编、策划、出版过《中国新文学大系》、《良友文学丛书》、《一角丛书》、《晨光文学丛书》等,其中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是《良友文学丛书》出版了鲁迅、茅盾、老合、巴金、丁玲等人的作品。据说,胡适、周作人、郁达夫、朱自清、郑振铎、阿英等人也都与赵家璧有过合作。  相似文献   

18.
《新闻与写作》2008,(12):53-53
1933年7月1日,《文学》月刊在上海创刊。该刊为16开,由上海文学社编辑.上海生活书店发行。 《文学》月刊系郑振铎主编。傅东华、郑振铎、郁达夫、茅盾、胡愈之等担任编辑的文学刊物。后改为王统照主编,上海文学社发行。鲁迅、茅盾跻身于十人编委会行列。在《文学》月刊创刊号上.鲁迅一改以往只署化名的做法.以“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9.
郑振铎先生因飞机失事不幸遇难,到现在已经整整过去三十个年头了。当年,胡愈之同志在《哭振铎》的悼念文章中,称誉郑先生是文学工作中的多面手,不论在诗歌、戏曲、散文、美术、考古、历史方面,不论在创作和翻译方面,不论是介绍世界文学名著或整理民族文化遗产方面,都作出了平常一个人所很少能作到的那么多的贡献。而我,可能因为自己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缘故,却突出地感到郑振铎先生在编辑出版方面同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是我们后辈学习的一个好榜样。从1919年与瞿秋白等共同编辑《新社会》的旬刊起,郑先生主编或积极参与编辑的刊物有《人道》月刊、《儿童世界》周刊、《小说月报》、《文学季刊》、《太白》半月刊、《民主》周刊、《文艺复兴》月刊等。  相似文献   

20.
郑振铎先生别号西谛,于1898年12月生于浙江省永嘉县(温州)。出身于穷苦的小资产阶级家庭。1958年10月,他出访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享年60岁。1917年,郑先生在亲友帮助下,到了北平,考入铁路管理学校。不久,他结识了革命先烈瞿秋白等同志,开始接受进步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他积极参加了反帝反封建斗争。同年11月他和瞿秋白、耿济之等创办《新社会》旬刊,并在发刊词中,提出要创建“没有一切阶级一切战争的和平幸福的社会”。此后,郑先生从事进步文艺活动。1920年11月,他和沈雁冰、叶圣陶等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