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脾胃是后天之根本,周身百骸都有赖于其化生的水谷精微充养。调理脾胃,既可治好脾胃自身疾病,也能治好脾胃病以外的脏腑疾病。从"治脾以安五脏"的历史发展渊源、脾胃与他脏的生理病理关系、经方中"治脾以安五脏"的运用体现三方面来探寻"治脾以安五脏"的重要性,并肯定其对临床治疗疾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治脾胃以调五脏浅探沈浪泳(浙江中医学院杭州310009)关键词:脾;胃;五脏;脏腑关系治脾胃以调五脏的理论是脾胃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祖国医学异病同治的整体思想。整理、研究祖国医学的这一理论,对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和指导中医临床有着重要的作...  相似文献   

3.
脾胃病是临床常见病,其发生可由其他脏腑病变所及,因此我们在临证中提出脾胃病五脏辨治,提高了脾胃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脾胃转枢对五脏藏神调节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中医学统称为神或神志,它是人体生命中最为复杂的部分,在<黄帝内经>所确立的中医理论体系中,关于神与五脏的关系,也有不同的理论,"五脏藏神"便是其中之一,它不仅独具特色,尤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在五脏皆藏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脾胃起着枢轴或曰关键的作用,从而对"藏神"整体影响巨大.现将初步研究的内容,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脾胃病从肺治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脾胃病从肺治的观点试从理论、临床及现代研究三方面作了初步探讨。论述了肺与脾胃络脉相连,同气相求,为母子关系的理论,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方面则互相影响;临床验证中阐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对脾胃所起的作用,肺调水道助睥运湿、肺主宣发助脾主升,肺主肃降,助胃降浊及肺络脾胃同气相求四点,古今医案俱有应验;现代研究则从医学实验、药理、组织胚胎发生学的角度揭示了此法的可行性,为本观点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脾胃同居中土,生理相依,升降相因,共司纳运,斡旋气机;然脾胃又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体用各殊.故《伤寒论》继承《内经》理论基础,针对其阴阳各异、体用各殊之特点,将脾胃之病于"辨太阴病脉证并治"与"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两篇分而论治,设立不同的治则方药,治胃多用凉润、攻伐,治脾多用温燥、补益;亦不忘其生理相依、病理相及,太阴阳...  相似文献   

7.
脾胃学说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疏理中医藏象学说中有关脾胃的论述,结合脾胃的生理、病理特点,初步提出"脾胃为脏腑核心"之观点;认为脾胃功能正常与否决定全身各脏腑的生理、病理情况,其盛衰作为内因是发病与否的关键所在;善治病者安脾胃可以调五脏、和气血.并根据湿邪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治疗脾胃病证祛湿药物的应用,提出脾胃与湿邪密切相关,两者致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无论外感、内伤,脾胃病证的治疗均不离健脾祛湿行气之常法.同时,以"天人相应"为依据,从南、北方不同的地域气候、饮食习惯及体质差异,指出南、北方脾胃病证在病邪易感及治法、用药上存在着差异.  相似文献   

8.
脾胃是人体重要的脏腑,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占有重要地位.如《素问·玉机真藏论》说,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同书《五脏别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南宋时代,医学名家李东垣深研《内经》理论,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写出了具有独创性的医学论著——《脾胃论》,为脾胃学说奠定了基础,为中国医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五脏为藏精之脏,但有以通为用之特性,其通主要表现为气机的升降出入和谐有序,血清精的畅通无阻,脏气通达,人即安和,分别从心,肝,脾,肺,肾各脏的生理,病理讨论了五脏以通为用的机理,提出了治五脏之疾,应以通为要务。  相似文献   

10.
论五脏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脏腑特性理论源自《黄帝内经》,如《素问·五脏别论》说:"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这里的"藏精气而不泻","传化物而不藏"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功能的概括,而"满而不能实"和"实而不能满"则是对五脏和六腑各自生理特性的概括.  相似文献   

11.
肺心病营养不良,多呈进行性加重,并发症多,但多于疾病后期才引起重视,西医多予以体外营养支持,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中医从“治未病”思想出发,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以脾胃生理特性为基础,以脾胃为中心,安和五脏,补益气血,调和升降,防重于治,将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有机结合,中西互补,病症结合,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在肺心病早、中、晚期均予以干预,从脾胃出发,调和五脏,恢复及增强各脏生理机能,对改善肺心病营养不良状况、患者生活质量、远期生存率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整理和分析了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尊称邓老)运用调理脾胃方法"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与应用实践。邓老提出:"未病先防"重在"调",包括调饮食、调情志、防外邪、劳逸适度等,同时养生勿忘养心;"已病防变"重在"治",根据"脾旺不易受病"、"五脏相关防治脏腑传变"相关理论,在辨治各类疾病的处方中多加党参、白术、茯苓等健脾之药以调理脾胃;"瘥后防复"重在"控",疾病恢复的过程中通过控制饮食及练习传统八段锦等方式调理脾胃功能。邓老调理脾胃"治未病"的理论与实践进一步丰富了中医"治未病"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精神意识思维情感等活动,中医学统称为神或神志.在中医理论体系中,"五脏藏神"就是一种关于神与五脏关系的理论,而在五脏皆藏神的整体协调关系中,脾胃又起着枢轴的作用,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脾胃既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又是生命活动的枢轴.<素问·刺禁论>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认为肝、肺、心、肾四脏之气的升降出入是以脾胃为枢轴的.若脾胃升降失常,则清阳之气不能上升,浊阴之气不能下降,继而影响其他脏腑功能而产生各种疾病,其中包括神志性疾病.纵观<内经>及历代医家医案,其治疗神志性疾病,多数将调理脾胃作为主要的治疗方法[1].目前,运用吐、下、补清四大治法调理脾胃在精神类疾患方面的临床应用仍很广泛.现分别总结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乳癖多被认为以"肝郁气滞""肝气不舒"为病因,故临床多用疏肝理气之法,然消法与破法常耗气血。文章从乳癖与脾胃之间的生理、病因、病机关系出发,探讨"从脾胃治乳癖"的可能性,并提出"理胃气、健脾、温胃阳"三个方面治疗乳癖的思路,强调"脾胃"在乳癖生成及治疗中的作用,为乳癖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总结邝卫红教授运用"和法"治疗脾胃病经验。邝卫红教授临证善用和法治疗脾胃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调和肝脾,开郁为先;条畅枢机及平调寒热,治中焦以衡;攻补兼施并调气和血,治脾以安五脏。邝卫红教授认为"和法"除了传统的和解少阳、调和肝脾、平调寒热、攻补兼施等方法之外,还应包括五脏同调、调气和血、辛开苦降等多种治法。"和法"通过药物之偏性调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等病理偏性,调和阴阳,条畅枢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简要总结笔者行医50余年来的一些临证体会,为后学者从事中医临床医疗活动提供一些参考。[方法]通过反复复习经典、整理既往的门诊资料、同行交流等方式,对笔者的临床诊疗进行系统的回顾与反思,总结凝练出笔者的基本中医学术观点并成文。[结果]笔者的中医学术观点可简要概括为五部分,即:阴阳为本、气血为纲;土灌四旁,五脏共调;脾胃分治,燥湿相济;治诸阴邪,化气为先;抓住主症、三步辨证。临床辨治以阴阳为纲,重视气血的重要作用。在治疗脾胃病时,从脾胃与五脏的关系入手,由脾胃而治五脏,治五脏以调脾胃。强调脾胃分治,治脾重在升清燥湿,治胃重在降浊清润。痰湿水饮诸阴邪皆由气化不利而生,治当以化气为先。提出了抓住主症、综合兼症,提炼病机、确定证型,制定治则、选方用药为主线的辨证三步法。[结论]笔者的基本中医学术观点为,明阴阳,重脾胃,法从三步辨证。  相似文献   

17.
中医认为,哮喘的病位虽然在肺,然五脏六腑皆令人喘咳,加之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二有余三不足",故可通过治他脏以辅肺气之肃降。从小儿五脏强弱的不均衡性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认为小儿"五脏有余不足"的生理及病理特征是五脏间乘克制化规律的具体体现。小儿哮喘的夙根为"痰",病程日久导致痰瘀虚互结,其稳定期主要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易使哮喘病情反复发作,治疗上应以"求本"为基本原则,可通过"益肺卫,滋肺阴;补心气,祛瘀血;运脾土,祛顽痰;益肾气,补肾阳;疏肝气,畅情志"的方法以减少哮喘发作,缓解患儿不适。  相似文献   

18.
从"四时五脏阴阳"观看《内经》的睡眠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是<内经>关于藏象学说的中心内容,是以五藏为主体,外应四时阴阳,内系六腑、五体、五官、五华等所形成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1].其理论有两个基本点:一是人本身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二是人类生活在自然界,无论在生理上还是病理上,都不断受着自然界的影响,人类在能动改造和适应自然的斗争中维持着机体正常的活动.这样就把人体的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把人与自然统一起来,形成天人内外的统一体[2].在这个统一体中,人体的生理病理与人本身、自然、社会相关联,人体的生理病理也受到多层次、多方位的影响.<内经>有关睡眠理论,就是建立在"四时五脏阴阳"基础之上的生理病理观.  相似文献   

19.
脾胃学说因其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及临床应用价值,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从生理、病理、治疗模型及用药特色对比分析了李东垣与黄元御脾胃理论之异同.生理上,两位医家均肯定了先天之气与脾胃的密切关系,脾胃是气机升降之枢,李东垣认为脾胃共同发挥枢纽作用,黄元御则认为脾土主升,胃土主降.在脾胃之间的关系中李东垣更重视胃气,而黄元...  相似文献   

20.
中医的“藏象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之一,它阐述机体的生理和病理规律。“脾”作为五脏之一,在五脏中居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脾位于中焦,在膈之下。由于脾和胃同属于消化系统的主要脏器,故脾、胃常和称。机体的消化运动,主要依赖于脾胃的生理功能,中医理论认为:“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主肌肉四肢”。脾的这“四主”维持着机体生命活动的持续和气血津液的化生,同时也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故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可见脾胃的作用非同凡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