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艳  王虹  刘筱娴  刘一心 《中国妇幼保健》2009,24(34):4804-4805
目的:探索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干预措施。方法:以深圳市横岗镇19所幼儿园和4个社康中心的学龄前儿童和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和家长进行教育干预,干预期为一年,分别在干预前后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水平有所提高。与干预前比较,各类伤害发生率均有下降。经统计学检验,机械伤、中毒、意外跌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学龄前儿童及其家长进行意外伤害教育干预,能有效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及干预后的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结果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评估与干预,了解健康教育预防儿童伤害的干预效果.方法 以上海市金山区石化社区1~6岁儿童为研究对象,对儿童半年前造成的居家环境危险因素进行评估,针对居家环境危险因素开展教育,间隔6个月再次评估,对健康教育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通过教育干预前后比较,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23.49%下降至干预后的4.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79,P<0.01);打火机、剪刀等物件放置得当、玩具适合所占比重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415,P<0.01;x2 =11.439,P<0.01;x2 =6.109,P<0.01);热源、洗涤剂及杀虫剂等化学用品放置得当所占在比重也均有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808,P<0.01;x2 =38.233,P<0.01;x2 =22.580,P<0.01);窗户防护情况干预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开展健康教育干预能有效降低居家环境危险因素,预防儿童居家伤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发现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类型及危险因素,评价意外伤害综合干预的效果,提高伤害对象的防护意识,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方法 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在重庆市渝中区以散居儿童和学龄前儿童的家长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发生情况,对干预前后的散居儿童及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成组资料的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干预组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12.83%降至干预后10.1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13,P=0.219);对照组伤害率由干预前7.77%上升至干预后12.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85,P=0.022)。干预1年后,干预组伤害防治知识得分(8.42±0.91)分,对照组(7.35±1.6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048,P0.01)。结论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顺义区学龄前儿童发生伤害风险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伤害干预措施提供参考。  方法  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顺义区3所幼儿园,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抽中幼儿园的所有家长进行网络平台线上调查。  结果  学龄前儿童伤害的低、中、高风险评估比例分别59.5%,37.5%和3.0%。学龄前儿童年龄和班级越高,伤害风险评估等级越高(χ2值分别为12.35,12.70,P值均 < 0.05),伤害风险隔代照顾意外伤害高风险(3.7%)高于父母照顾(2.4%); 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家庭年收入越高,伤害风险评估等级越低(χ趋势2值分别为11.23,14.10,P值均 < 0.05)。不同年龄、不同年级的儿童在烧烫伤风险、中毒风险、其他伤害风险、儿童伤害防范和伤害总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8.26,5.61,4.95,6.15,7.86;9.88,8.39,4.25,6.27,7.55,P值均 < 0.05);不同性别的儿童烧烫伤风险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7,P < 0.05);不同居住地儿童伤害防范维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1,P < 0.05);不同年龄、年级的儿童在风险来源中的行为监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主要照护人文化程度(大专:B=-2.66,95%CI=-4.69~-0.63;本科及以上:B=-3.80,95%CI=-5.90~-1.70)、家庭年收入(B=-2.82,95%CI=-4.80~-0.84)是学龄前儿童发生伤害风险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在开展学龄前儿童预防伤害的健康教育工作中,着重对家庭收入较低及文化程度偏低的主要照护人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对进一步提高儿童伤害风险的预防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了解儿童伤害现况及其教育干预效果,为儿童伤害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太原市城区选取2所六年制小学,整群选取四、五年级的全部学生和家长作为调查对象.干预后使用同一问卷对儿童及家长进行复测,干预组儿童在复测3个月后进行有关伤害知识问卷追踪,调查内容包括伤害现状、儿童及家长伤害相关知识及父母教养方式量表.结果 儿童伤害发生率为48.5%,伤害原因依次为交通伤害(33.2%)、跌落坠伤(31.6%)、动物抓咬伤(16.0%)、其他(3.2%).干预后干预组儿童应急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及格率均高于对照组(x2值分别为5.748,5.429,P值均<0.05);父亲温暖理解得分、母亲温暖理解得分均高于对照组,母亲惩罚严厉得分低于对照组(t值分别为2.856,2.108,-2.401,P值均<0.05).干预组儿童干预后预防知识和应急处理知识及格率、家长知识和行为及格率均高于干预前,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611,82.692,20.449,10.491,P值均<0.05);教育干预后总伤害、交通伤及跌落伤的发生率均有所下降.结论 开展健康教育可以提高儿童与家长对伤害的了解,同时改善家长的教养方式,有利于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幼儿园幼儿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幼儿园幼儿及其家长意外伤害知信行水平与意外伤害发生的关系,评价幼儿园意外伤害健康教育效果。方法开展1年的"预防意外伤害事故"教学活动,干预前后对干预对象进行基线和终末问卷调查。结果干预后幼儿园幼儿"近一年内出现过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率为46.0%,与干预前的60.8%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预防幼儿意外伤害"相关知识知晓率较干预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幼儿园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幼儿园幼儿伤害的发生,其伤害预防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昌平区小学生伤害干预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适合学生的伤害预防与控制方法,客观评价健康教育在学生伤害预防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以健康教育课为主、宣传为辅的干预策略,对在校小学生开展集体干预.干预结束后随机选取2所小学的958名学生进行伤害发生情况问卷调查.结果 干预后伤害发生率为53.0%,与干预前的62.2%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害知识的了解情况较干预前有所改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一些危险行为的发生情况均有所减少,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健康教育可以有效降低小学生伤害的发生,其伤害预防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广东省深圳市社区0~6岁儿童意外伤害综合干预模式的效果。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深圳市12个社区作为干预地点,在幼儿园、社区和镇实施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健康教育干预措施,并对干预前后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儿童伤害发生率由干预前的8.36%下降至干预后的6.40%(P<0.05)。机械伤、中毒、意外跌落的发生率分别从干预前的1.11%、0.56%和4.68%降至干预后的0.18%、0.10%和3.2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长担心发生伤害、认为伤害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认为预防伤害与政府、学校、个人均有关的比例分别为96.89%、80.61%和95.56%,高于干预前的95.69%、76.01%和86.18%(P<0.01)。结论社区0~6岁儿童伤害监测干预模式的实施,提高了家长对伤害的认知水平,降低了儿童伤害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知状况.方法: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医院登记建册儿童家长671名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医院自拟调查表对家长儿童计划免疫知识认知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过程中采用现场指导其填写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671名儿童家长中,272名初中,212名高中,103名大专,84名本科及本科以上.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儿童家长对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乙肝、百白破、白破、乙脑、甲肝、流脑A和麻疹认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科及以上儿童家长对卡介苗、脊髓灰质炎、乙肝、百白破、白破、乙脑、甲肝、流脑A和麻疹认知率,高于初中及以下、高中及大专(P<0.05);户籍儿童家长与流动儿童家长防疫医生告知、广播、电视、邻居告知、其他医生告知、居委会告知及其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户籍儿童医院讲座、书籍及宣传资料途径,多于流动儿童(P<0.05).结论:儿童家长计划免疫知识认识相对匮乏,信息渠道相对单一,应该加强免疫知识宣传力度,提高儿童接种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成都市学龄前儿童家长在接受儿童意外伤害干预后的效果,为降低儿童家庭意外伤害发生率提供建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成都市10所幼儿园的幼儿家长985名参加干预活动,在干预后1个月采用问卷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儿童家长意外伤害知识的平均得分从(8.2±2.3)分提高到(12.8±3.2)分.其中,跌落知识(总分6分)平均得分从(3.9±1.2)分提高到(4.6±1.2)分,溺水知识(总分6分)平均得分从(4.6±1.2)分提高到(5.2±1.2)分,药品误服知识(总分4分)平均得分从(2.1±1.0)分提高到(3.0±1.3)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预后,儿童家长对意外伤害的知晓率均有明显提高,但部分知识的知晓水平仍然较低,今后应该针对知识薄弱环节进行长期的教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2.
钟慧彦 《职业与健康》2013,29(4):492-494
目的 通过了解浦东新区各类学校学生意外伤害现状及特征,分析伤害发生的主要时间、场所、活动状态等原因,为学校及学生家长提供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区内2011学年在籍中小学生、中专、职技校、大学学生共423 632名发生的伤害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2011学年发生伤害人数857人,伤害发生率0.20%(857/423 632),不同性别学生之间伤害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3.516,P<0.01);不同学段学生伤害发生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361.021,P< 0.01).讨论 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校园内安全教育工作,针对各学段不同性别、年龄学生体育活动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对策,运用健康教育、同伴教育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认知力和自我防护能力,防止意外伤害发生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儿童意外伤害防范管理的作用,减少儿童意外伤害发生,减少儿童致残和死亡。方法对深圳市盐田辖区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看护人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前后进行儿童意外伤害知信行情况调查并进行比较。结果看护人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认为儿童意外伤害可预防占87.45%,而之后认为意外伤害可预防上升至99.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156,P=0.000);看护人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急救知识都知道的仅12.72%,而之后都知道62.02%,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931,P=0.000);看护人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认为儿童意外伤害可致残62.72%,而之后认为可致残上升到87.29%,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2.362,P=0.000);看护人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前认为儿童意外伤害是儿童第一死因占55.92%,而之后认为是第一死因上升到99.30%,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10.835,P=0.000)。结论深圳市盐田辖区幼儿园学龄前儿童看护人儿童意外伤害知信行情况不乐观,儿童意外伤害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很有必要,实践经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育儿技能评估调查对幼儿园儿童家长意外伤害认知方面的作用,为制定减少意外伤害的有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荣成市机关幼儿园的427名家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19名)通过育儿技能评估量表一对一访谈家长(父母亲),对照组(208名)未进行育儿技能评估,三个月后对两组家长进行意外伤害认知方面的问卷调查。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幼儿园家长在安全和居住环境、对意外伤害知识要点知晓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伤害知识来源途径获取在“在园家长培训”、“网络浏览”、“阅读书籍报刊”三个途径的比较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育儿技能评估能增加幼儿园家长意外伤害的认知,潜意识的对家长进行了全面的健康教育。家长在预防儿童意外伤害中的作用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托幼机构教师对儿童意外伤害认知与需求的现状,寻求预防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有效干预措施.方法 在西城区38所幼儿园中,随机抽取400名教师进行儿童意外伤害认知与需求调查.结果 80.8%的教师知道儿童意外伤害的处理方法,43.1%的教师认为模拟现场培训形式效果最佳.平房园所环境的意外伤害发生率高于楼房园所,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058,P<0.001).结论 加强对托幼机构教职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对儿童意外伤害的预防和现场急救基本能力;加强对学龄前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高儿童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的特点及相关因素, 为有效预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从化市2012年1-12月发生的488例7岁以下儿童意外伤害病例。结果 儿童意外伤害的顺位为跌伤、动物伤害、烧烫伤、锐器伤、道路交通伤和异物伤, 意外伤害的性别及年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男童发生动物伤害的比例高于女童(P<0.01), 而女童烧烫伤的比例高于男童(P<0.05);3~7岁儿童道路交通伤发生的比例高于0~2岁儿童(P<0.01), 而异物伤低于0~2岁儿童(P<0.01)。在幼儿园由老师看护的儿童, 中重度意外伤害发生的比例较高。结论 儿童意外伤害动物伤害的发生率较高, 高年龄儿童易发生道路交通伤, 低年龄儿童易发生异物伤, 托幼园所是意外伤害预防的重点, 应根据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特点, 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在学龄前儿童、家长及幼儿园教师中开展以预防儿童伤害为主题的健康教育,针对发现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提高伤害对象的认知行为,降低儿童伤害的发生。 【方法】 以学龄前儿童为干预对象,监测意外伤害,对干预前后的学龄前儿童伤害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干预方法包括对幼儿老师设计安全课程,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召开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等。 【结果】 干预后意外伤害的发生率较干预前降低。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后,家长对家庭中危险因素认知有所提高,改变不利因素的家庭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低于未改变的家庭,结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健康教育对降低学龄前儿童意外伤害有效。  相似文献   

18.
探索学龄前儿童口腔健康行为干预措施,为制订学龄前儿童口腔疾病防治策略和儿童口腔保健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遵义市3所幼儿园大班的全部314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干预A组(教育家长)、干预B组(教育教师及园医)及对照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干预前和干预后3个月以同样问卷调查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并比较.结果 干预前儿童的刷牙行为、不良行为习惯,家长口腔健康知识、态度及行为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干预后2个干预组儿童每日刷牙行为较干预前有明显改善,儿童每天2次刷牙率增加,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7.933,7.441,P值均<0.05);对照组刷牙行为3个月无明显改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474,P>0.05).2个干预组儿童睡前进甜食行为有明显减少,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5.116,2.353,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121,P>0.05).儿童不良饮食行为干预后A组儿童教育后大部分不良饮食习惯得以改善,表现在软食、精细食物、甜食及无喜好方面,B组儿童在喜肉类及喜甜食方面,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不良口腔行为习惯中,A组儿童睡前含奶嘴干预后有改善,无不良口腔行为的人数明显增多,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B组儿童咬手指及添唇行为、无不良习惯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对照组干预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KAP理论的健康教育方式能改善儿童的口腔健康行为.  相似文献   

19.
覃凌智  彭安娜  陈忠  陈娟  郭丹  张斌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49-5051
目的:探索健康教育在有效预防托幼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中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武汉2所幼儿园大、中、小班各2个班3~6岁托幼机构儿童共181名,并将其家长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行编写印制的书籍、儿歌、游戏模具、故事、主题活动、讲座等形式,分别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对儿童及其家长进行两次问卷调查。结果:健康教育后,儿童及其家长在儿童乘车安全知识、烫伤、发现煤气泄漏、鼻腔塞入异物的处理、对剪刀、打火机、电插座等有可能造成伤害物品的识别、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回答正确率均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在幼儿单独在家时的安全知识、防止跌落等方面的回答正确率也较健康教育前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可明显改善家长和儿童意外伤害的认知和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南宁市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的流行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南宁市4个城区的儿童共2 584例,以问卷形式调查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现况。结果:在本次调查中,农村留守儿童1 096例,留守组意外伤害的发生率为29.7%,高于非留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P<0.05);留守组男童意外伤害发生率比女童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3,P<0.05),7~12岁组比2~6岁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0.015);留守儿童组前5位意外伤害依次为:跌倒/坠落(45.6%)、割伤/刺伤(29.6%)、烧烫伤(12.9%)、碰撞/挤压(11.5%)、交通事故(10.4%);留守儿童伤害发生的地点主要在家中(37.5%)、学校(32.4%)、道路上(19.2%),多发季节在夏季(35.6%)及冬季(24.2%);留守儿童发生伤害后有12.3%需住院治疗,约半数儿童需请假休息,治疗费用在2 000元以上占5.0%,以自费居多;留守组再发意外伤害率12.9%,高于非留守组再发意外伤害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市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发生率较高,负担较大,应针对原因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意外伤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