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多缸汽油机进气瞬态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忆昔 《汽车工程》1997,19(2):108-111,71
本文利用所建立的进气模型,对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的进气特性进行了数值和分析。结果表明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具的较高的实用价值,文中还对火花点火式发动机的各缸进气不均匀性和不均匀偏和了研究,为改善发动机缸内燃烧过程的均匀性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增压器振动的原因①发动机进气管内压力脉冲波动。特别是柴油机进气管内压力的波动对产生振动有较大的影响,柴油机进气管压力脉冲的频率愈低,振幅愈大,愈容易发生振动。②某缸不工作。对于两组增压器共用一根进气管的发动机,如果其中有一缸不工作时,则这一缸相应的增压器将发生振动。③发动机运行负荷变化。  相似文献   

3.
对6190直列天然气发动机进行了气缸压力、瞬时转速及同步信号等的测量,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该机的燃烧循环变动情况和各缸的工作均匀性。结果表明,燃气发动机燃烧循环变动和工作不均匀度都较大,但随着负荷的增大,燃烧循环变动和工作不均匀度都减小。分析认为进气不均及各缸不能在最佳点火时刻点火是产生燃烧循环变动大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改善燃烧循环变动、减小工作不均匀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电喷发动机上纵横布置有很多橡胶管.大多与进气管相连.利用发动机工作时在进气管内产生的真空.作为多种辅助设备的动力源和有关传感器的信号。发动机进气真空度的大小及其稳定性与发动机工作的气缸数、转速、进气系统密封性能、点火性能、混合气空燃比和节气门开度等有关。检查进气管真空度能够全面地反映发动机各相关部件的状态即空燃比、点火性能等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5.
杨晓勤 《实用汽车技术》2004,(11):i004-i005
发动机运转时进气管就会产生真空度.该真空度是发动机交替进气时对进气管形成的负压的综合反映,其值及稳定性与工作气缸数目、发动机转数、密封性、点火性能及空燃比成正比;与节气门开度成反比。D型电喷发动机是以进气真空度作为度量喷油量的依据之一。进气真空度值的大小及波动反映了发动机工况的好坏;另外,节气门开度,进气系统密封性,点火性能及空燃比等因素的变化也会影响进气真空度值。因而,利用进气真空表检测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可发现发动机内部许多问题,既简便易行,又有较大的覆盖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6190直列燃气发动机进行缸内压力、瞬时转速及同步信号等的测量,对比各缸做功效果,分析各缸进气不均匀性对发动机造成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小负荷时,循环变动率大,随着负荷的增加,循环变动率有所改善,从6190发动机p-V曲线上可以看出各缸做功并不均匀。最后提出改进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德国大众公司的 4缸 2 0气门发动机首次用于批量生产的轿车上。该发动机每缸 3个进气门 ,2个排气门 ,这样使燃烧室空气混合更快、更均匀 ,发动机排气更迅速、更彻底。燃烧室空间得到更充分利用。采用可变凸轮轴结构 ,改变进排气正时 ,使发动机在高转速时获得尽可能高的功率 ;低转速时 ,极大地降低燃烧不平稳性 ,提高扭矩。采用可变截面进气管 ,即根据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不同 ,借助气门开关 ,改变进气路线的长短。高转速时进气通道变短 ,可减少空气流动损失 ,提高高速功率 ;低转速时 ,进气通道变长 ,以提高进气流速 ,增加低速扭矩。由于采用…  相似文献   

8.
进气管真空度又称负压,一般用ΔPx表示,它是发动机各气缸交替进气时对进气管形成的负压总和。在发动机怠速运转时,进气管真空度的数值为64~71kPa。进气管真空度的高低及稳定性与发动机转速、工作气缸数目、进气系统密封性、点火性能、  相似文献   

9.
电喷发动机上纵横布置有很多橡胶管,大多与进气管相连,利用发动机工作时在进气管内产生的真空,作为多种辅助设备的动力源和有关传感器的信号。发动机进气真空度的大小及其稳定性与发动机工作的气缸数、转速、进气系统密封性能、点火性能、混  相似文献   

10.
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又称负压)是进气管内气压与大气压力差的绝对值,是汽车发动机各气缸交替进气时对进气管形成的负压值总和,一般用APx表示。发动机进气管真空度的大小及其稳定性与工作气缸数量、发动机转速和空燃比的大小成正比,与节气门的开度成反比,也随着进气系统密封性、点火性能的变差而减小。  相似文献   

11.
运用计算流体力学方法对柴油机进气管瞬态流动过程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讨论了在进气重叠期内,不同工况下进气管内部流场的变化情况。分析了柴油机进气增压压力、转速以及进气重叠时间对各进气歧管出口空气质量流量、进气分配质量、进气最大不均匀度的动态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柴油机进气增压压力越低,进气最大不均匀度越大;进气重叠角越大,进气最大不均匀度也越大;柴油机低转速工作时的进气最大不均匀度要高于高转速最大不均匀度。通过提高进气增压压力、合理优化进气管几何结构,可以减小柴油机在进气过程中出现的进气分配不均匀现象。  相似文献   

12.
电喷汽油机可变进气系统的优化设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发动机一维气体流动模拟程序,对某电喷汽油机进气系统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模拟计算。对该汽油机采用的可变进气系统的歧管直径和长度、控制阀开关的切换转速等结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计算结果表明,与原机相比,经优化设计后系统的充气效率最大增加幅值大于11%,且改变了充气效率随转速的变化趋势。分析了配气正时对可变进气系统充气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进气歧管为发动机进气系统主要零部件,担任着向发动机各个气缸引入混合新鲜空气的作用,同时决定发动机各个气缸充气均匀性和进气效率[1]。而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大多会通过管路引入进气歧管,并进入气缸进行燃烧。文章通过进气歧管的曲通均匀性分析及冬季试验研究了进气歧管上不同的曲通结构对发动机节气门体处结冰的影响,对进气歧管曲通结构的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由水解装置产生的氢气由进气总管处引入柴油机,设计了一套文丘里管装置,将压力较低的氢气(0.15 M Pa)自发地引入压力较高的进气总管(0.25 M Pa)内。为了优化该文丘里管的吸氢能力,并降低文丘里管装置对发动机进气的影响,同时确保文丘里管结构尺寸较小便于安装,采用CFD软件 FIRETM模拟了发动机实际工况下的文丘里管内气体流动情况,分析了分流流量、喉口管径、导流段管径、收缩角、扩压角、收缩圆角半径、扩压圆角半径等7个参数对氢气吸入能力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参数优化后文丘里管能够产生足够的低压,使水解的氢气顺利地吸入进气总管,同时不对发动机进气产生较大的流阻影响。  相似文献   

15.
提出了基于一维-三维耦合仿真的进气系统优化方法,此方法兼具CFD对进气系统三维流动特性准确描述与一维仿真对内燃机进气系统全局控制的优点。建立了进气歧管三维模型,采用GT-Power软件进行缸内工作过程模型仿真,根据试验数据标定仿真模型。通过一维-三维耦合仿真计算得到进气歧管各转速下的流动参数,以此作为CFD仿真的边界条件,优化进气歧管的结构参数。通过整机试验对进气歧管流动性能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较好地指导进气歧管设计。  相似文献   

16.
利用CFD软件计算某四缸柴油机各个气缸EGR废气分布,利用Boost软件计算发动机一个工作循环的边界条件,提供给3D模型作为输入。在CFD软件中计算并得到各个气缸的EGR率和EGR质量流量相对误差,由于计算结果不满足评价标准,因此对进气歧管模型结构进行优化,并再次按照以上步骤进行CFD计算。结果证明:优化方案进气歧管EGR分布均匀性很好,满足评价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进气歧管的进气流通性能对整机动力性和经济性有重要影响。通过CAD/CFD方法,计算了原进气歧管模型在进出口定压差下各支管的流动状况,通过分析流场中湍动能的分布,对型芯结构进行了优化,使得进气歧管稳态流通性能得到提升。基于优化后的CAD模型制作了快速成型样件,经过发动机台架性能试验验证,与原歧管相比,发动机充气效率与扭矩性能在中高速段有了明显提升,很好地印证了CFD分析与优化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一维、三维及耦合模型的汽油机进气系统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基于一维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进排气系统的某4缸4行程电喷汽油机工作过程循环数值模型,在验证模型精度的基础上,对发动机的歧管长度和配气相位进行了优化。通过一维CFD模型计算得到的进气系统优化结果,建立了进气歧管的三维稳态CFD模型,分析了歧管各支管的流动阻力和流动均匀性。最后将一维与三维进气歧管模型耦合建立汽油机工作过程循环数值模型,对该发动机工作过程中进气歧管内的动态流动进行了详细解析,分析了歧管长度和配气相位对流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PP-LGF(PP长玻纤)进气歧管的性能及机理,首先利用Moldflow仿真手段对比分析了PA-GF(PA短玻纤)与PP-LGF进气歧管中纤维及残余应力分布情况,再按照标准试验方法利用相应的工装夹具开展气密爆破、老化耐久、可靠性台架等性能检测分析.结果表明:PP-LGF相比PA-GF残余应力分布较为均匀;PP-LGF进气歧管泄漏量在7.5 mL/min左右,水爆压力最高达到了0.740 MPa.上述测试均能够满足1.5 L及以下排量自然吸气发动机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20.
正丁醇预混合气对轻型柴油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1台轻型柴油机进气道进行改装,从而在进气道中形成均质丁醇预混合气。研究了在不同工况下正丁醇预混比对发动机指示热效率和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丁醇预混比例的增加,发动机指示热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转速为3 350r/min,平均指示压力为1MPa时指示热效率的提升率达到最大为4.3%;压力升高率过大,限制了在大负荷条件下使用更高的丁醇预混比例;随着丁醇预混比例的增加,发动机soot和NO_x排放明显改善,而CO和HC排放均随着丁醇预混比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