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脑膜静脉窦的分型.方法在150例成人硬脑膜标本上解剖观察各窦的走向及其接受的静脉属支.结果静脉窦的分布与硬脑膜结构相适应;各组窦均有各自主要的引流区域,且各组窦之间有大量的交通支.结论硬脑膜静脉窦可分为颅顶、中、底及侧窦4组.  相似文献   

2.
外伤性硬脑膜静脉窦损伤36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外伤性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手术处理方法。方法:总结36例外伤性硬脑膜静脉窦损伤的术中处理方法。结果:36例异物、骨片刺入、骨折撕裂等不同原因所致的大小不同的硬脑膜静脉窦损伤,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29例未发现继发出血和窦腔阻塞。结论:对各种类型的外伤性硬脑膜静脉窦损伤均应及时、准确判断,充分准备,术中根据静脉窦破裂的部位、大小,采取相应的处理办法,可改善其预后,降低死亡率及致残率,显著提高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引言早在1881年Knott氏即报导了颅内硬脑膜静脉窦的若干变异。之后,国外有Gibbs、Woodhall、Hilding、Hoople等人,国内有邹宁生、林鸿义等人,均对硬脑膜静脉窦或由于静脉窦压迫颅骨内面形成的沟,进行了一些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治疗脑静脉窦破裂出血中的实用价值及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采用明胶海绵压迫止血联合生物型人工硬脑膜重叠缝合以及医用生物蛋白胶封闭方法治疗开放性颅脑损伤伴脑静脉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 78例患者中38例痊愈,33例好转出院,4例死亡,3例自动出院.结论 生物型人工硬脑膜在开放性颅脑损伤伴脑静脉窦损伤的治疗中能有效地发挥止血作用,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总结我院自2005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女4例,男2例,其中均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 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静脉窦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窦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结果 本组6例痊愈,颅内压正常,神志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较前明显好转,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建立.结论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在脑静脉和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硬脑膜强化是一种常见的核磁共振影像表现,通常被认为是继发于静脉和静脉窦血栓。我们报道了2例有明显和广泛硬脑膜强化的CVST患者,硬脑膜强化的原因一例是硬脑膜炎,另一例为自发性低颅压。硬脑膜炎和自发性低颅压也被确定为CVST的病因。对2例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了总结。在CVST患者,硬脑膜强化并不总是CVST的继发改变,而有可能反应了CVST的潜在病因。一旦在CVST患者发现弥漫性的硬脑膜显著强化,需要进行全面的相关检查以除外能够导致CVST的硬脑膜自身病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创伤性静脉窦损伤的处理方法.方法:通过回顾54例颅脑创伤至静脉窦损伤的病人手术方式,治疗结果,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闭合性颅脑创伤所致静脉窦多处小裂口仍以明胶海绵压迫加8字缝线固定为最佳,修复大型静脉窦损伤裂口,硬脑膜翻盖修补具有操作简便,术后血流通畅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临床分型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根据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发病急缓将其分为急性和非急性两型,分析它们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15例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例,比较其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病程特点、治疗方式和治疗效果.结果 15例患者中,6例为急性起病,症状较重,常伴有颅内出血或静脉性脑梗死,采用内外科综合治疗,3例好转,3例在4 d内恶化或死亡;9例非急性起病,症状较轻,很少并发颅内出血,采用抗凝治疗,均好转.结论 硬脑膜静脉窦血栓可分为急性起病和非急性起病两型,前者预后较差,通过脑静脉造影早期诊断和综合治疗是降低其死亡率的关键,后者预后较好,仅需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慢性偏头痛患者是否存在大脑静脉窦狭窄、静脉窦狭窄程度与颅内压的相关性,以及窦汇区形态学异常对静脉窦狭窄程度和颅内压的影响.方法 运用磁共振静脉成像(MR venography,MRV)技术呈现受试者大脑静脉窦形态学特征;采用静脉窦狭窄程度评分(combined conduit score,CCS)评价111例病例组受试者与66例对照组受试者左右侧横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的狭窄程度及111例慢性偏头痛患者窦汇区汇合情况;对病例组受试者行腰椎穿刺术,测量并记录其颅内压水平.结果 病例组CCS(7.47±2.71)与对照组CCS(10.18±1.9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CCS与其颅内压水平具有高度线性负相关性(R=-0.849,P<0.05);病例组中窦汇异常组CCS(t=-12.524)与非窦汇异常组CC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临床拟诊的慢性偏头痛患者多存在硬脑膜静脉窦狭窄,且静脉窦狭窄程度越严重者其颅内压升高越明显;慢性偏头痛患者中窦汇异常者的静脉窦狭窄程度较非窦汇异常者严重,且颅内压水平较非窦汇异常者明显增高.  相似文献   

10.
在正常解剖过程中,看到一条少见的硬脑膜静脉窦,报告如下: 标本的年令约12岁。颅骨大小无明显异常。在开颅取出大脑以后,于左侧颅中窝外侧壁的硬脑膜,可见一条明显的静脉窦(图),其中部口径约3mm,向后加粗连至横窦外侧端、岩上窦注入横窦处;在连结横窦处的前方约1.5cm处有一条大脑下静脉(已断)注入。向前,此异常的静脉窦渐细,达蝶骨小翼外侧端稍下处,并转向内,终于小翼中部下面。在转弯处可见有大脑中浅静脉注入。此静脉窦朝向颅腔的一侧,管壁较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