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构造演化、古油藏的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分析入手,探讨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油气成藏规律。指出:①油气成藏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重要因素;②抬升剥蚀作用使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是造成本区早期油气全面破坏的主导因素;③加里东期存在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古圈闭和储盖组合,所以形成了环绕古隆起分布的大型加里东期古油气藏;印支—燕山期缺乏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古隆起)和储盖组合,导致本区晚期成藏条件相对较为不利;④埋藏差异造成本区油气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但目前仍存在寻找油气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2.
黔中隆起下组合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典型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石油地质主要特征、埋藏史、热史与成藏条件等进行分析研究,明确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含义,探讨了古油藏和残余油气藏的油气成藏模式和油气成藏规律。进而指出:①该区油气成藏期以加里东期为主,加里东期古隆起是控制油气成藏的首要因素;②抬升剥蚀作用是早期油气藏被改造和破坏的控制因素,燕山-喜山期构造运动是造成该区早期油气全面被破坏的主导因素;③加里东期存在和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古圈闭和储盖组合,从而形成了众多大型加里东期古油气藏;印支-燕山期缺乏与油气演化有着良好配置关系的构造圈闭(古隆起)和储盖组合,使该区晚期成藏条件相对较为不利;④埋藏差异造成该区油气演化程度差异较大,但目前仍存在寻找油气的客观条件。  相似文献   

3.
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油气成藏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储盖等主要成藏要素特征、烃源岩生烃史、圈闭成生发育史以及油气藏形成、调整改造的研究分析,明确了黔中隆起及周缘地区下组合生储盖展布及其组合特征;提出了下组合烃源岩生烃高峰为海西晚期-侏罗纪、古圈闭成生发育于加里东晚期、现今圈闭成生发育于燕山运动及其以来、早期原生油气藏的形成受控于古隆起及其与之相关的不整合面、保存条件是晚期成藏的关键等新观点;并指出下步油气勘探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4.
以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为例,探讨了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条件及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准噶尔盆地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具有优越的成藏条件:油源充足、储集性能较好、生储盖组合良好、运聚系统良好;其成藏模式有“远源不整合断裂控油气成藏模式”和“源内不整合断控油气成藏模式”。剖析了侏罗系岩性油气藏控制因素:古隆起控制着油气的分布;油源断裂和不整合控制着油气的运聚;储层质量控制着油气藏的分布规模;储盖组合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纵向分布;坡折带控制着岩性油气藏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成藏演化过程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主产层为中下奥陶统灰岩,储层类型为岩溶缝洞型,岩溶形成期与演化对油气成藏演化起着重要影响.通过奥陶系岩溶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油气成藏期等研究,结合构造、圈闭等成果,认为塔河油田奥陶系油气藏具有多期充注成藏特征,其演化过程可概括为"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气聚集与改造-海西晚期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喜马拉雅晚期油气充注及再调整";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大规模油气成藏遭受破坏后残存的古油藏,是现今塔河油田奥陶系稠油藏的基础,经历后期的油气充注与调整改造,造就现今奥陶系油气分布的复杂面貌.   相似文献   

6.
在金马-鸭子河地区油气勘探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区的燕山期构造演化、地震相展布以及保存条件等油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聚源-崇火燕山中晚期古隆起的存在,以及该区沙溪庙油气成藏的四个有利条件为:①燕山中晚期适时古隆起形成的早期圈闭;②充足的须家河组及气源及良好的扇三角洲储盖组合;③构造、岩性对早期圈闭的保存作用;④喜山期断裂、 裂缝对致密储层储集性的改善作用。由此最终确立了聚源-崇火山地区沙溪庙组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为燕山中晚期适时古隆起形成的早期圈闭,为-岩性-(古)构造复合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7.
利用地震、地质资料,系统分析了川东南涪陵地区印支期至今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研究认为涪陵地区印支期—燕山早期构造抬升呈现南北高,中部低的鞍状特点、晚燕山期开始挤压,至喜山期挤压作用最活跃。结合涪陵地区沉积埋藏史,认为海相上组合各层系油气成藏受构造作用控制,整体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早期古油藏形成、燕山中晚期古气藏发育和喜山期气藏调整改造的过程,但不同层位不同圈闭类型受构造控制作用不同。图9参9  相似文献   

8.
在马北Ⅰ号圈闭形成史、油源、油气充注及输导体系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N。晚期—-N2早期,尕丘凹陷中侏罗统烃源岩生成的原油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浅层(〈1000m)和马北Ⅲ号圈闭。N2中期,赛什腾凹陷中较高成熟度的中侏罗统烃源岩排烃,油气运移到马北Ⅰ号圈闭马北1井深层(〉1000m)。喜马拉雅运动晚期使马海凸起整体抬升,圈闭定型,油藏埋藏较浅。马北Ⅰ号圈闭成藏模式可归纳为:燕山运动期基岩古隆起上形成披覆构造,圈闭继承性发育,晚期定型;双源两期成藏。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满东地区的成藏物质基础、成藏事件和成藏模式分析表明,该地区除发育寒武系—中下奥陶统高有机质丰度的干酪根型烃源岩外,还发育以古油藏形式为主的"再生烃源",油气藏的形成可分为3个发展阶段:1)中加里东期的古隆起发育、古油气藏形成阶段;2)晚加里东期—印支期的古隆起隆升剥蚀、古油藏破坏并调整阶段;3)晚燕山期—喜山期的上构造层褶皱断裂发育、圈闭形成、以古油藏裂解气充注为主的阶段。晚燕山期—喜山期可能是该区最具有效规模的成藏期,并以形成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10.
塔河油田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塔河油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储层沥青、储层自生粘土矿物、今古水动力场和今古流体势的分析以及油气输导条件等与油气运移与聚集关系的研究,认为塔河油田油气总体存在着“三期五次”油气充注期,即海西晚期(第一次)、印支—燕山期(第二次)和喜马拉雅期(第三、四、五次),其主成藏期为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晚期。海西晚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喜马拉雅期油气运移方向总体为由南向北、由东向西。研究认为,规模巨大的寒武—奥陶系主力烃源岩,为多期供烃、多期成藏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障;处于古隆起、古斜坡有利区域构造位置,是油气长期运移的指向区;大型不整合面、岩溶输导网络、断裂带是塔河油田油气成藏的重要输导条件;多套储层、多套储盖组合、多种圈闭类型以及大型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储集体发育是形成塔河大型复式油气田的重要条件;“早期成藏改造、晚期充注调整”是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重要的成藏机制,成藏封闭条件的形成与演化是塔河油气成藏的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古生界克拉通盆地海相油气分布十分复杂,大油气田形成及分布主要受古隆起、有效烃源岩分布以及后期构造变动三大因素控制。其中最重要的是古隆起及其斜坡,原因是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克拉通盆地各种成藏条件的最佳耦合区。塔里木克拉通古隆起可划分为继承型、残余型、叠加型、衰亡型4种类型。长期发育的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油气最富集的地区。古隆起控油、斜坡富集,隆起高部位油气易发生调整破坏、斜坡部位有利于富集保存,这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重要规律。多期成藏、多期调整是塔里木克拉通区油气藏形成的重要特点。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是克拉通区原生油藏最主要的成藏时期;晚海西期既是原生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时期,又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形成次生油气藏的重要时期;燕山期,特别是喜马拉雅期则是早期油气藏发生调整改造、定型定位及破坏的主要时期。据此认为,"晚期成藏论"并不适用于塔里木多旋回古老海相克拉通盆地。因此,古隆起及其斜坡,特别是大型继承性古隆起与残余古隆起及其斜坡是寻找大、中型油气田的最有利地区。据此提出了"古隆起控油气论"。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腹部深层成藏条件及勘探领域分析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分析准噶尔盆地的热史、烃源岩热演化史、圈闭的形成史和油气的早期充注对储集层演化的影响,指出盆地腹部深层具有形成大型油气田的有利条件。准噶尔盆地古地温较高,使下二叠统烃源岩在三叠纪末大部分达到生烃高峰,而盆地腹部的深层圈闭在三叠纪末期或更早就已基本定型,与生烃史有很好的配置关系,因此深层油气在三叠纪末期以前就可聚集成藏;油气的早期充注可抑制孔隙的演化,由于深层具有早期成藏的特点,推测储集层物性应该较好,探讨了深层的油气藏特征,包括油气特征,超高压和成藏模式等。  相似文献   

13.
文西断裂带油气成藏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西断裂带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的西部,构造面积约80km^2,主要断裂北东向展布,西部紧邻海通集生油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成藏条件。通过对文西地区烃源岩及其演化、储盖组合、油气运移和断层封闭特征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分析,阐明该区油气藏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油藏类型及油气分布规律,为该区勘探开发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区及滇黔桂地区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进行了讨论,据此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大地构造位置、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具有以下特征: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三类有效生储盖组合;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15.
七泉湖构造带成藏条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成藏地质条件、成藏过程、构造形成和演化等综合分析,认为控制七泉湖构造带成藏的主控因素是断裂、生储盖的配置、古构造的形态、圈闭与烃源的配置关系,其中断裂是控制成藏的最根本因素,其通过沟通油源、形成圈闭和破坏油气藏等作用控制油气成藏。对成藏主控因素分析,总结了七泉湖构造带油气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平衡剖面法、流体包裹体分析、地化分析以及物性测试对下扬子黄桥地区的构造演化、油气成藏史、成藏类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黄桥地区构造演化经历了平稳隆降、挤压推覆、拉张裂陷3大时期;黄桥地区存在2期油气充注的历史,燕山晚期至喜山期油藏形成,晚喜山期上古生界内幕油气藏得以保存并最终定型。该区HT3井油藏属于龙潭组自生自储型油藏,构造是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物性是控制油藏分布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从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成藏期次、成藏模式和成藏主控因素入手,对焉耆盆地侏罗系煤系地层的油气成藏机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预测了有利的油气成藏区带,对于指导下一步油气勘探和缓解储量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该区具有多期生烃、多期成藏和南北差异的特点,构造演化的不均衡性导致成藏时间南早北晚、油气藏破坏南重北轻、油气分布南贫北富的特征,明确提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要立足于北部凹陷,寻找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继承性的构造圈闭,在断裂欠发育区寻找燕山期的古油气藏,并积极探索西山窑组和第三系的构造圈闭;对于南部凹陷要以寻找断裂欠发育区的燕山期古油气藏为主,选择不易被破坏的岩性油气藏作为勘探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中国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特征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文从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渤海湾盆地、中下扬子地区、滇黔桂地区等海相残留盆地的油气成藏系统特征研究出发,总结出中国主要海相残留盆地油气成藏系统的诸要素与盆地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及所经历的构造演化历史密切相关。这些盆地具有以下特征:a)原型盆地的构造沉降作用控制主力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b)受原型盆地构造演化旋回控制形成3类有效生储盖组合;c)后期构造作用控制残留盆地晚期生烃中心;d)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形成的继承性大型古隆起是主要油气运移指向区;e)古生界生烃区的生烃高峰期与圈闭形成期必须形成有机的配置;f)后期构造改造适中,既要有适当挤压隆升,形成必要的储集空间、圈闭和运移动力,使油气富集,又要不破坏油气藏;g)在经历后期构造改造后,盆地的晚期生烃及晚期油气运移受改造后的构造格局控制。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油气运聚与成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有效烃源岩为寒武系—中下奥陶统和石炭系,巴楚隆起和麦盖提斜坡2套烃源岩演化历史有较大的差异。该区油气运移疏导系统主要为储层孔隙和裂缝系统、断裂系统与不整合面;主要有3期成藏,即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和喜马拉雅期。其中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油藏多被破坏;海西晚期油藏保存有好有差,后期又有调整;喜马拉雅期主要为气藏形成与古油藏调整期。根据主要成藏时期及成藏条件的配置关系、源岩及储层的关系,认为巴楚—麦盖提地区大致存在4种成藏模式:早期成藏他生、早期成藏次生、早期成藏—破坏—晚期成藏和晚期成藏。   相似文献   

20.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中西部奥陶系油气资源类型多样,纵向整体含油,成藏过程极其复杂。从多元成藏要素及其时空动态配置关系角度出发,综合典型油藏解剖、烃源岩热演化生烃史、古构造演化、成藏期和输导体系等研究,以古构造与走滑断裂叠加控储、控藏、控聚的思路重新认识塔河油田中西部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建立了复式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烃源岩长期生排烃、多期充注成藏及混合改造、古构造控制运聚方向、走滑断裂垂向输导与侧向调整、多类型缝洞储集体大规模发育。油气成藏动态过程具有早期"垂向输导、侧向汇聚、古隆控富",晚期"原地烃源、纵向运聚、断裂控富"的特征。不同期次、不同性质的油气混合成藏,造就了奥陶系现今复杂的油气面貌。重质油区以早期成藏为主,与加里东中晚期古构造高部位有关,后期充注较弱;而轻质油区以晚期成藏为主,主要受走滑断裂垂向输导和近距离侧向调整控制,在NNE向断裂带及与NNW向断裂的交会部位最为富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