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章讨论了中古五言诗中的连贯句、倒装句和两种特殊的句式,指出唐诗中的一些句法现象在中古五言诗中已有萌芽。  相似文献   

2.
王粲五言诗被钟嵘称为“五言之冠冕”。他的五言诗禀承二雅的传统,诗中注入一种深受传统上层士大夫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忠厚思想,具有很高的意格。王粲五言诗渐趋精致,进一步改变传统诗歌质朴粗疏的风格,结构繁复,注重细节表现,意象新颖,并铺陈渲染,情采飞扬,举体华美。王粲为五言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分析钟嵘在《诗品》中对五言诗作品及作家的评价,认为钟嵘《诗品》主要是以“文质”为诗美标准来品评五言诗歌的,通过对其五言诗的文质观可反观其对四言诗“文约意广”和“文繁意少”的评论。  相似文献   

4.
离别相思的主题在每个时代都有深情的体现,到了西晋文人五言诗中,这个主题更因动乱之时代、浮竞之风气而格外凸现出来。在这些充满离情别绪的动人诗篇中,有夫妇之间的深情挂念,有兄妹朋友之间的关切,也有疲倦的游宦诗人对于故乡的无限思恋。总体上说,西晋文人五言诗情感的真挚性和五言诗形式的自由性达到了较为完美的结合。  相似文献   

5.
阮籍对情感极为重视。他将《咏怀诗》作为他复杂感情的载体。阮籍但求抒发情怀,无论是指斥世人,还是高歌遁世,都是情郁结于中,喷薄而出。这使《咏怀诗》对五言诗的情感范围有所拓展。这一组诗中的情感不仅浓烈、执著、厚重,而且寄托“遥深”。与此相适应,《咏怀诗》的结构模式、语言风格、修辞手法都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从而在阮籍手中完全改变了五言诗的民歌性质。  相似文献   

6.
以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及其序为切入点,分别从创作时间、创作动机、对象选择、五言诗诸问题及从文体论到作家论的转变等几个方面,分析了江淹对钟嵘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并简要指出这种分析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7.
“赋得”诗体是一种古老的诗歌创作形式。以“自君之出矣”为题材的五言诗小品,历来被诗人用来借题发挥,抒发各种个人情感。其q-以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为这一类体裁的杰作。  相似文献   

8.
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序),是一篇独特的五言诗专论,《别赋》与《恨赋》,亦为抒情小赋中的“创格”。江淹在藻饰方面比前人愈加追求新奇。佛经中多姿多彩的神幻素材,为江淹的作品也平添一份奇异。  相似文献   

9.
沈约著述颇丰,尤其是五言诗最为出色。他对鲍照的接受主要在于两人文学创作观念方面的相似:求真向俗。他的诗作大部分“清怨”,但也不乏风格迥异之作。沈约在文坛方面贡献卓越,但钟嵘指出他用辞精密而无深刻内涵的特点,这种评价还是比较中肯的。  相似文献   

10.
从史书材料、五言诗在汉代创作情况、对锺嵘和刘勰相关观点的辨析、与《古诗十九首》比较等六方面对《文选》所收李陵诗逐一考证,可以得出结论,《文选》所收三首“李陵诗”应当是李陵作。  相似文献   

11.
曹操诗文成就了一个浑厚博大的思想与精神空间,人文精神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曹操诗文中的人文情怀主要体现在对众生生存态势的广泛关注,包括对百姓生态的悲悯,对征夫情愁的体恤以及对才士生命价值之实现的促成。  相似文献   

12.
《诗品》的立足点是五言诗。钟嵘作《诗品》的出发点是探求情感表达的恰当方式。《诗品》的品评原则是情感寄寓在文辞之中呈现的整体美感。曹操诗被放置在下品的原因是其风格之"直"与钟嵘的审美理想不符。  相似文献   

13.
周静 《井冈山学院学报》2007,28(7M):31-33,38
晚唐诗人曹邺在诗歌意象、体载选择和思想情趣等方面效仿陶渊明,其诗形成了“高古奥逸”的风格。在历代效陶诗中颇引人注目。分析其原因,首先,是曹邺个人对陶诗的主观选择;其次,他与陶渊明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与社会背景;第三,他与陶渊明的思想皆杂糅儒、道,能够产生共鸣。  相似文献   

14.
曹植是三国时魏诗人。他的诗、赋、各体散文,不论数量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诗歌是曹植文学活动的主要领域,他在诗歌艺术上有很多创新发展,特别是在五言诗的创作上贡献尤大。  相似文献   

15.
目前学术界关于曹操出身的争论,焦点集中在姓曹还是姓夏侯上面,源自曾氏本家之说存在诸多疑点,而源自夏侯氏证据更充足,从陈寿《三国志》行文体例及裴松之注的多处内容来看此说可以得到证实,曹嵩后代对曹腾的态度也或许可以说明问题,还有,考察曹丕和夏侯氏诸人的特殊关系对认识问题真相也有帮助。封建社会血统决定一切,名不正则言不顺,统治者出于维护正统的政治形象和封建宗法纲常的需要,这是史书没有明确记载曹魏血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曹丕是建安文坛的领军人物。在其现存的40余首诗歌中,女性题材的诗歌创作占有相当的比重。根据其主人公身份的不同,又可具体分为思妇、弃妇、寡妇和佳人四类。作为一个男性作家,曹丕发妇人语,代女性言,呈现出“男子作闺音”的现象。这与作者的生活经历、个性气质等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结合对背景史料的分析,考察汉末名士蔡邕与曹操二人之间的交游活动。蔡邕比曹操年长22岁,而曹丕曾声称"家父与蔡伯喈有管鲍之好",为后来的著名历史事件"文姬归汉"的动因做出了部分注解。二人或因共同的好友乔玄而相知,由对诗文、音乐等的相同爱好到性情相投,同时,从蔡邕善于知人、乐于奖掖后进的性格来看,他对当时尚无名气的曹操应有一定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18.
对于曹丕、曹植兄弟文学成就的评价,论者较普遍的观点是抑丕扬植,认为曹丕文才“去植千里“。笔者辩证地对曹丕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和考察,认为在文学上,尤其在文学理论方面,曹丕比曹植走得更远,更富开创精神,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罗幕士版英译《三国演义》是如何创造性地解读并传递曹操形象的。指出译者罗幕士对曹操形象的再创作为《三国演义》文化在国外的正确传播大有建设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0.
曹操"挟天子"只可让少数诸侯服从其令归顺朝廷,却难以命令多数诸侯。主要原因有六:汉朝天子的合法性权威丧失殆尽;皇朝更代的五行学说让天下人从心理上感受到汉朝即将灭亡;曹操汉相身份受到天下人的质疑;天下诸侯都拥有私人军队,都在积极建立自己的霸业;社会志士多在寻找新的主人建功立业而非拥汉;次等君臣关系的固化形成了新的利益共同体。曹操"挟天子"也产生了集团内部拥汉派反对他代汉的严重政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