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和疗效.方法对26例行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栓塞方式、治疗结果及临床、影像学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26例含28枚宽颈动脉瘤,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瘤3枚,后交通动脉瘤15枚,颈内动脉眼动脉段6枚,大脑中动脉4枚.结果采用支架28个辅助弹簧圈栓塞28枚颅内宽颈动脉瘤,所有病例均成功释放支架(100%);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3例,其中死亡1例.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18枚(64.3%),Ⅱ级:6枚(21.4%),Ⅲ级:4枚(14.3%).随访25例,时间6~51个月,(平均15个月),均无新增神经功能障碍及再出血.出院后3个月m RS评分:m RS:0~1分22例(84.0%);m RS:1~2分3例.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可以提高致密栓塞率,降低动脉瘤复发的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徐鹏 《黑龙江医学》2019,43(5):449-450
目的分析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6月在解放军第三七一中心医院接受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急性期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的患者100例(共100枚动脉瘤),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其一般资料、并发症发生情况、动脉瘤栓塞情况以及影像随访结果,综合对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10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释放到位。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栓塞42例(42%),Ⅱ级栓塞35例(35%),Ⅲ级栓塞23例(23%)。1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6%),其中出现血栓11例(11%),5例发生在术中,6例发生在术后2小时内,通过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后血栓症状消失,2例患者出现永久遗留性偏瘫,2例支架打开情况不理想,经过球囊扩张后情况明显改善;5例患者在治疗中出现动脉瘤出血的情况,通过继续填塞后得到控制。术后6~11个月进行影像随访,结果显示90例患者的动脉瘤均完全闭塞(90%),9例患者动脉瘤情况稳定(9%),1例患者出现动脉瘤复发的情况(1%),100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动脉瘤出血的情况,mRS评分≤2分(治疗效果良好)的患者83例(83%),mRS评分3~5分(治疗效果较差)的患者17例(17%)。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急性期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效果较好,安全性较高,但长期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技术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技术优势.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5月~2012年8月间支架联合弹簧圈治疗的1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动脉瘤均成功植入支架,其中Neuroform支架6枚、Enterprise支架1枚、Solitaire支架11枚.术后完全栓塞13个(72.3%),瘤颈残留2个(11.1%),部分栓塞3个(16.7%).脑室出血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1例.结论 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技术是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一种重要手段,能显著提高宽颈动脉瘤治疗成功率,使瘤颈覆盖更确切.  相似文献   

4.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11例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使用颅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颅内支架治疗11例(共12个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包括未破裂动脉瘤3个,破裂动脉瘤9个。应用支架包括Neuroform 3枚和Enterprise 9枚。结果 12枚支架均成功释放,所有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后即刻造影,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瘤颈残留1例,瘤体显影2例。术后发生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相关并发症1例。3-12个月复查造影随访,动脉瘤获致密栓塞9例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1例12个月复查时瘤颈显影明显减淡,瘤体显影2例12个月复查时瘤腔消失。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能保持载瘤动脉通畅,瘤颈栓塞致密,操作过程不复杂,安全性高。即刻栓塞结果及12个月随访造影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治疗在颅内宽颈动脉瘤治疗中的价值。方法:78例宽颈动脉瘤患者行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支架植入后显示动脉瘤腔内造影剂滞留。完全栓塞62例,近全栓塞9例,部位栓塞5例;动脉瘤破裂2例,均死亡。38例病例术后3~6个月血管造影随访,32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6例瘤颈残留者,无再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结论:颅内支架联合弹簧圈血管内介入栓塞在宽颈动脉瘤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郑超波  陈林辉  吴炯  周育苗  高宇海  龚杰  陈亮  万曙 《浙江医学》2021,43(2):205-208,216
目的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s)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短中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2018年6月至2020年11月浙江医院神经介入科使用FDs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住院患者,并记录及分析其临床一般资料、临床症状、影像结果及随访结果。使用Kamran分级评价动脉瘤栓塞即刻效果及载瘤动脉情况。术后随访采用Raymond栓塞分级评价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价预后。结果共纳入28例患者(34个动脉瘤),其中1例植入Pipeline支架失败后即刻改用Enterprise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完成治疗,23例患者(28个动脉瘤)共植入23枚Pipeline支架,其中2例为常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后再次复发后植入FDs,4例(5个动脉瘤)共植入4枚Tubridge支架。单纯植入FDs20例,弹簧圈辅助7例,在血流动力学软件指导FDs植入10例。栓塞后即刻行造影检查,动脉瘤Kamran分级3a级6个,2a级9个,1a级18个;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急性支架内血栓、动脉瘤急性及亚急性破裂等并发症;其中1例患者术后麻醉苏醒后出现缺血症状(为右侧颈内动脉岩骨段动脉瘤),经过药物治疗后症状改善;出院时神经功能良好(mRS为0~1分)27例。术后随访24例,随访时间3~18(6.13±3.89)个月,末次随访mRS0~1分者24例,造影复查的24例患者共28个动脉瘤,完全闭塞19个(RaymondI级),瘤颈残余6个(RaymondII级),瘤体残余3个(RaymondIII级),包括1例左侧椎动脉V4段夹层动脉瘤经Lvis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后动脉瘤复发后行Pipeline支架治疗的患者;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无动脉瘤破裂或脑实质出血,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论FDs治疗颅内未破裂复杂动脉瘤安全、有效,但是其长期的效果需进一步随访和大样本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电解可脱性铂金弹簧圈(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和经验.方法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48个动脉瘤),其中43例行单纯GDC栓塞术,3例宽颈动脉瘤行支架结合GDC栓塞,1例宽颈动脉瘤应用球囊瘤颈塑型GDC栓塞术, 术前、术后造影对比,术后随访1~58个月.结果47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GDC栓塞47个,其中36个100%栓塞(76.5%),6个90%栓塞(12.8%),2个80%栓塞(4.3%),1个50%栓塞(2.1%),2个栓塞失败(4.3%),1个多发动脉瘤未作处理.4例应用瘤颈辅助技术手术顺利,效果满意.术后随访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生.结论GDC适合大多数颅内动脉瘤的栓塞治疗,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3年9月采用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病例13例,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患者手术后取得满意疗效,置入支架13枚,支架一次性到位12枚,通过调整后到位1枚,放置位置满意;即刻血管造影致密栓塞10例,大部分栓塞2例,不全栓塞1例;出院时按改良Rankin评分0分12例,1分1例,无死亡病例。全部病例经1个月~3年随访,随访期间患者无一例死亡,无再出血及栓塞等症状。结论:Solitaire AB支架辅助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是一种安全可行和有效的治疗手段,近期随访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疗效、并发症及其应用价值.方法32例患者,共37枚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32例患者37个动脉瘤,术中栓塞完成后立即DSA检查显示:完全栓塞19例(59.38%),次全栓塞7例(21.88%),不完全栓塞6例(18.75%);术中出现并发症者5例(15.63%),血管痉挛者2例(6.25%),支架轻微移位、塌陷者1例(3.13%),弹簧圈脱逸者1例(3.13%),脑栓塞1例(3.13%).术后随访3个月~1年,全部随访.格拉斯预后评估:5分22例(68.75%),4分8例(25.00%),3分2例(6.25%).结论对于颅内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等可采用支架辅助栓塞,疗效明确,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技术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首发症状的侣9例(198个)颅内动脉瘤早期(出血后3d内)采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患者术前Hunt-Hess分级l-II级105例,m级48例,Ⅳ级34例,Ⅴ级2例;均采用电解或水解脱式微弹簧圈栓塞治疗,其中32例宽颈动脉瘤采用球囊瘤颈成型弹簧圈栓塞术,16例宽颈或者梭形动脉瘤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1例假性动脉瘤单纯采用带膜支架植入闭塞,1例载瘤动脉单纯采用球囊闭塞,2例动脉瘤采用胶水或者胶水加弹簧圈栓塞.结果 198个颅内动脉瘤完全致密栓塞166个,不完全致密栓塞21个,不完全栓塞10个,栓塞失败1个;术中发生出血6例.术后发生再出血2例,死亡3例.结论 对Hunt-Hess分级Ⅰ~Ⅳ级的患者实施急诊介入治疗安全可靠,可避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防止或减少并发症,明显降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两种选择喉罩型号的方法在使用中的效果,比较术后咽喉部并发症.方法 择期全麻患者4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按照实际体重选择喉罩;B组计算患者的标准体重,再根据体重选择喉罩.患者入室,常规行全麻诱导,插入选定型号的喉罩.行喉罩的通气和对位检查,各项检查完成并达到满意后固定,行机械通气.术中持续泵入丙泊酚,瑞芬太尼,间隔给予顺苯磺阿曲库铵.手术结束患者清醒后,拔除喉罩,观察并记录喉罩上是否带有血丝.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患者咽喉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A组的喉罩密封压(21.00±2.08)cmH2O要低于B组(24.00±2.83) cmH2O,B组的插入时间(15.05±2.56)s短于A组(16.95±3.20)s、咽喉部黏膜损伤发生率最低(5%)、组术后咽痛发生率最低(15%).结论 两种方法均可达到选择喉罩完成通气的目标,但按照标准体重计算,对咽喉部黏膜的损伤更小,咽喉部并发症更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大鼠脑积水及脑积水分流模型.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8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只,实验组大鼠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在显微镜下向枕大池中注射250 mg/mL高岭土混悬液0.05 mL,对照组用同样方法向枕大池注入生理盐水0.05 mL,34只完成脑积水模型的实验组大鼠,再根据观察时间随机分成A(3d)、B(1周)、C(3周)、D(3周脑积水模型分流术后3d)、E(3周脑积水模型分流术后1周)组,35只完成脑积水对照组大鼠,随机再根据观察时间分为A1(3d)、B1(1周)、C1(3周)、D1(3周脑积水模型分流术后3d)、E1(3周脑积水模型分流术后1周)组.D、E组在显微镜下分别行侧脑室-皮下分流术,D1、E1组大鼠用和D、E组大鼠相同的方法,只是不放置分流管,通过脑室病理切片,MR观察脑室系统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大鼠脑室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扩大,脑积水症状逐渐加重,分流后脑室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缩小,症状得到改善.脑织织切片脑室指数测定:A组为0.165±0.076,B组0.293±0.096,C组0.487±0.133;对照组各亚组各对应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平均为0.029±0.010.A、B、C组和A1、B1、C1组比较均P<0.001,A、B、C组间比较P<0.05.D组侧脑室指数0.322±0.054,E组0.031±0.012,分别与D1、E1组比较,D、E组间比较均P<0.001.结论 高岭土枕大池注射法制作的大鼠交通性脑积水模型及脑积水脑室-皮下分流术模型,适用于脑积水发病机理及分流术后脑组织病理改变的实验研究,对脑积水病理机制和治疗方法研究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考察儿科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促进儿科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调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2012年4月-2012年6月3个月所有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并根据药品说明书、《中国药典》等来综合分析和评价本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结果 2012年4、5、6三个月儿科总病例数为334例,其中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例数为325例,占总病例数的97.3%;其中频次、剂量供用不合理占用药病例数的36.3%;联合用药病例数占51.3%.结论 本院儿科抗菌药物使用的疗程及品种选择基本合理;用药的频次及用量还需进一步规范;联合用药频率普遍偏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非小细胞肺癌(NSCLC)肿瘤细胞上皮-间质转化(EMT)情况,并探讨其病理意义.方法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143例NSCLC患者肿瘤细胞和44例患者癌旁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上皮标志蛋白E-cadherin和间叶标志蛋白vimentin的表达情况,用SPSS 17.0统计软件分析上述蛋白表达与患者部分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 E-cadherin阳性表达率在肺癌细胞为52.4%,显著低于癌旁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的70.5%(P<0.05),且癌细胞E-cadherin表达丢失与癌旁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表达丢失显著正相关(r=0.539,P<0.05);在低分化腺癌为34.4%,显著低于高、中分化腺癌的61.7% (P <0.05),在男性肺癌患者为43.2%,显著低于女性患者的64.5%(P<0.05),但其表达与患者的年龄、吸烟状况、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Vimentin阳性表达率在肺癌细胞为36.4%,显著高于癌旁支气管上皮细胞的20.5% (P <0.05),且癌细胞vimentin表达与癌旁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表达显著正相关(r =0.814,P<0.05);在低分化腺癌为62.5%,显著高于高、中分化腺癌的30.0% (P <0.05),但其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状况、淋巴结转移、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关系(P>0.05).E-cadherin与vimentin蛋白表达无显著相关关系(r=0.108,P>0.05).结论 EMT现象存在于NSCLC,且在低分化腺癌表现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甲状旁腺切除术(PTX)纠正重度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SHPT)对难治性肾性贫血的影响.方法 选取并发重度SHPT及难治性肾性贫血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33例,均为药物治疗无效后行PTX.观察术前、术后第1、3、6、12个月时患者血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钙(Ca)、磷(P)、血红蛋白(Hb)及红细胞压积(Hct)、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用量、血清铁蛋白(SF)、转铁蛋白饱和度(TSAT)、血清白蛋白(ALB)、C反应蛋白(CRP)及Kt/V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与术前相化,PTX术后1月血清iPTH、Ca、P显著下降(P<0.05);术后3月开始,贫血明显改善,血Hb、Hct显著升高(P<0.05);术后6月rHuEPO用量显著减少(P<0.05).PTX前后SF、TSAT、ALB、CRP及Kt/V等指标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采用PTX纠正SHPT可显著改善MHD患者的肾性贫血,同时改善rHuEPO抵抗,提示重度SHPT是影响肾性贫血及rHuEPO疗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门冬胰岛素30(ASP 30)和预混人胰岛素30R(PHI 30R)治疗非初发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及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为T2DM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60例非初发的T2DM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ASP 30和PHI 30R治疗,剂量稳定后维持治疗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体重指数(BMI),测定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FPG)、馒头餐后2 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及馒头餐后2 h C肽(2hCP)。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指数(HOMA-β)评估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功能。结果 治疗后,ASP 30组FPG(7.28±1.65) mmol/L、2hPBG(9.39±1.31)mmol/L、HbA1c(7.18±0.97)%、HOMA-IR(0.49±0.25)均较治疗前[(9.34±3.72)mmol/L、(13.26±3.30)mmol/L、(9.22±1.95)%、(0.85±0.60)]明显下降(P<0.05);同样PHI 30R组FPG(7.90±2.84 mmol/L)、2hPBG(10.87±2.78 mmol/L)、HbA1c(7.02±1.26)%、HOMA-IR(0.65±0.31)也较治疗前[(9.11±2.91)mmol/L、(12.58±3.23)mmol/L、(8.81±1.66)%、(0.93±0.39)]明显下降(P<0.05);但是两组的FCP、2hCP、HOMA-β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组间比较显示,ASP 30组治疗后的2hPBG(9.39±1.31 mmol/L)更低于PHI 30R组(10.87±2.78 mmol/L)(P<0.05),而其他指标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ASP 30对餐后血糖的控制优于PHI 30R。ASP 30和PHI 30R均能明显改善非初发T2DM者胰岛素的敏感性,但ASP 30并不占优势,而二者均未能改善胰岛功能。  相似文献   

17.
2013年3月底中国上海确诊全球首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为了科学认知和有效防范这一新发传染病,本文就该病的流行病学、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治策略以及H7N9禽流感病毒的特性等方面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局部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8只,采用1%戊巴比妥钠30 mg/kg腹腔内麻醉.距梨状肌下缘远侧约1.5 cm处切断坐骨神经,切除远端1~2 mm,采用无创伤线(10/0)做神经外膜+束膜缝合.A组:局部注入2.5s神经生长因子0.3 μL.B组:坐骨神经缝合处注入生理盐水0.3 μL.术后2、4、6、8周进行动物行为学观察,光镜观察,8周时神经电生理检测、电镜观察,观察局部给药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与再生的影响.结果 A组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优于B组,在取材时发现A组缝合处神经愈合良好,B组有1例神经瘤和1例感染.A组神经传导速度快[(11.04±0.34)m/s]、潜伏期短[(1.84±0.16)ms],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厚、直径较大、数量多、排列规则,再生良好.B组神经传导速度慢[(8.94±0.37)m/s]、潜伏期长[(2.19±0.25)ms],有髓神经纤维髓鞘较薄、直径较小、数量少、排列不规则,再生较差.A组优于B组(P<0.05).结论 NGF局部给药具有明显的促进周围神经损伤后的修复与再生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腋-股动脉旁路术在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中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采用腋-股动脉旁路术治疗的35例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其中有间歇性跛者5例,下肢静息痛11例,合并溃疡或坏疽19例.闭塞原因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29例、血栓形成5例、主动脉夹层1例.术式为腋-双股动脉旁路术19例,腋-单侧股动脉旁路术16例,使用的旁路移植血管均为聚四氟乙烯(Gore-Tex)人工血管.结果 本组病例围手术期未发生死亡,术后患肢间歇性跛行或静息痛消失,皮肤温度、颜色明显改善.远期随访时间3~80个月,总的术后1、3、5年移植血管的通畅率分别为:93%、87%、81%.结论 腋-股动脉旁路术具有侵袭性小,疗效确切等特点,是治疗主髂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0.
格林巴利综合征(guillain barre syndrome,GBS)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病理特点为神经根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其确切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普遍研究证明这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以急性发病为主,根据受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多种亚型.本文主要就在自身体液免疫中,IgG抗体攻击神经根表面髓鞘和轴索上的不同成分(如神经胶质蛋白,神经束蛋白和神经节苷脂),引起神经根发生传导阻滞等功能障碍,诱发急性格林巴利综合征不同亚型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